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四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师: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习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词句上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情态又如何呢?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师:对,这里除了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还有一个隐含其中的人,就是此人自己。那词人的情绪怎么?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师: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中介一下全词,词从人物景物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三幅图景,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三幅图呀?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讨论。

郭晓阳

【篇二】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有关“辞”的知识。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4.(1)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2)怡:愉快,使愉快

(3)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4)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5)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6)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7)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5.(1)“皆”表判断

(2)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介宾结构后置

(4)见,被

(5)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6)介宾结构后置)

(7)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8)宾语前置,“疑奚”

(9)为,被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行  遵彼微行《诗经》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行比一乡《逍遥游》

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乘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望海潮》

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陈汤传》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绝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口技》

 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以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引壶觞以自酌

云无心以出岫

农人告余以春及

请息交以绝游

乐琴书以消忧

木欣欣以向荣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如“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讨论明确】

行  道路遵彼微行《诗经》

   行走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运行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做、实行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行动、行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品行      行比一乡《逍遥游》

行列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行辈、辈份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将要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代理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乘  驾车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登、升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趁着,凭借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望海潮》

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陈汤传》

   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乘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顺应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绝  断、断绝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极、非常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高超、绝妙以为妙绝《口技》

超越    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以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引壶觞以自酌(连,表承接)

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1.从文章的序言和第一段看,作者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的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3.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陶渊明隐居山村之乐的?

4.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到文章中筛选信息,然后归纳整理,文章的情感,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文前的小序来探究。

【讨论明确】

1.(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觉今是而昨非

2.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

3.(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出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B.景翳翳以将入景:景色。

C.乃瞻衡宇瞻:看见。

D.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绝:断绝

B.善万物之得时善:好

C.感吾生之行休行:将要

D.聊乘化以归尽乘:顺应

【答案】B(羡慕)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B.实迷途其未远

C.僮仆欢迎D.悦亲戚之情话

【答案】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木欣欣以向荣③乐琴书以消忧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⑥问征夫以前路⑦农人告余以春及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答案】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D.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吾谁与归     D.大王来何操

【答案】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8.默写文中划横线处的句子内容。

【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答案】B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用“/”给以下文段断句并加以默写。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惜缘

【篇三】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

永词两首——《望海潮》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

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知识积累

1、 词的基本常识(见补充资料)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 、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鉴赏),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引导赏析(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

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2)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南宋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 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虽是传说柳永犯了个美丽的错误,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致。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

【篇四】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3课教案

4、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鉴赏这两首词中的精美语句;(重点)

3.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品味其意境美。(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宋代词坛上有一多情之人——柳永,在歌楼舞馆的出入厮磨中,唱响了一曲抒写恋人离别之苦的千古绝唱《雨霖铃》;

宋代词坛上有一位风流才子——柳永,用一篇《望海潮》把杭州打造成北宋王朝品牌的国际大都市,竟引发了金主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

今天我们来品赏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两首词。

二、资料助读

1、走进作者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

柳永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柳词如江南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所以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

他的词作具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伎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2、文体知识

词,是诗歌的一种,产生于隋唐,当时“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并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词“合乐可歌”,故又称“近体乐府”“曲子词”;因词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

因此,我们称写词为填词;词往往分段,我们又称之为“阕”或“片”。

3、背景介绍

《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无奈之下,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相见。

《雨霖铃》: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名家朗诵

跟随名家的朗读,走进苏词,体悟苏轼旷达的情怀。

2、读准字音

参差( ) 堤沙( ) 珠玑( ) 罗绮( )

千骑( ) 凝噎( ) 暮霭( ) 骤雨( )

3、学生试读

自由朗读,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4、理解《望海潮》诗歌大意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第二课时

《望海潮》

一、温故知新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写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2、上阕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钱塘”的繁华?

总括钱塘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都市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钱塘江壮丽: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井面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3、下阕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钱塘”的繁华?

湖山之美: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民众悠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官员清闲: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歌颂政绩: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4、词中的“钱塘”给人怎样的感觉?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①富庶、美丽、安定、祥和 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5、名句赏析

①能否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为什么?

不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显平板,力度与气势没有“卷”强烈,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②赏析“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重湖”:里湖外湖 “叠 ”:山峰重叠

“三秋”:时间 “十里”:空间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体现了西湖的景物特点

“三秋桂子”照应“叠 ”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 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

老叟怡然垂钓 幼童嬉嬉采莲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望海潮》,并预习《雨霖林》,完成相关作业。

第三课时

《雨霖铃》

一、导入新课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理解《雨霖铃》文章大意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二、问题探究

1、本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总结上下阕的内容。

①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 ②上阕写恋人之间的离别,下阕写离别后的心情。

2、作品中的句子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

离别时

离别后

3、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对长亭晚”——不忍离别,唤出“留恋处”

“骤雨初歇”——必须离别,逼出“兰舟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以哀景写哀情 半实半虚 自然过渡

“良辰好景”——尽是虚设 “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4、名句赏析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黄昏送别图。不只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不只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都门帐饮无绪”的悲苦凄凉气氛,而主要在于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融情入景、半虚半实,自然过渡到下阕。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该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

第二,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浇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柳永离开心爱的人后,“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仍要前行,离愁别绪不禁涌上心头。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5、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重点)

2.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

3.了解作者为国效力的情感与壮志未酬的苦闷。(难点)

4.背诵并能默写这首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就是屡遭贬谪却依然旷达豪放的苏东坡!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的苏轼的千古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定风波》。

二、资料助读

1、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个人成就:

文则“纵横恣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诗则“清新豪健”——“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则“豪放旷达”——“苏辛”(苏轼、辛弃疾)

书法则“妩媚娟秀”——“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则“灵动尚简”——“文苏”(文同、苏轼)

2、创作背景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他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讥新法弊端,被诬陷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表达豁达的胸怀。

《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的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面对官场上的各种打击而坦然无惧的豁达心胸。

3、文体知识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三、整体阅读感知

1、名家朗诵

跟随名家的朗读,走进苏词,体悟苏轼旷达的情怀。

2、读准字音

故垒( ) 纶( )巾 樯橹( ) 华发( ) 雄姿英发( ) 还酹( ) 萧瑟( ) 蓑( ) 料峭( )

3、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4、初读思考

①《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上阕:由景生情,抒发了对赤壁之战中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由赞美转入怀古,引出对古代英雄史事的叙写。

下阕:赞扬年少有为、建功立业的周瑜,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②《定风波》的小序包含了什么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雨具的仆人) 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同行 余

5、弄清文章大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定风波》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不久天晴了。事后,记述这次经历。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描绘了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迭的古战场壮丽景象。

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篇五】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篇六】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教案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设计教师:王玉英 2014 年 5 月 15 日

1

2

3

【篇七】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教师教案定稿

《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适用范围:高中语文必修四 编制时间:2014年2月11日

制作人:段艳理 李晓丹 张钧礼 审核:高一语文组 【温馨寄语】厚重的历史烟尘遗留于世的古诗词点染了浓淡深浅各异的人生情状,诗的凝练与丰富,词的美丽与哀愁,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或许就在其中。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

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

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模块一:课前预习

相关知识

1、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关于《望海潮》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

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4、“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5、柳永《雨霖铃》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6、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与“豪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豪放派的主要特色是:取材广泛,除儿子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缓迈沉郁,往往不为格律束缚。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白石的自度曲,又在音律方面使它突破了一步。豪放派的形式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基础练习

1、注音

堤沙( ) 箫鼓( ) 吟( )赏 参差( )( ) 珠玑( )

骤( )雨 凝噎( ) 暮霭( ) 天堑( )无涯( )

罗绮( ) 豪奢( ) 叠巘( ) 羌管( )千骑( ) 萧( )鼓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东南形胜画桥 ..

天堑无涯 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

重湖叠巘清嘉 异日图将好景 把杭州0的美景画下来 ..

都门帐饮无绪 骤雨初歇 又急又大的雨,一阵暴雨 ..

兰舟 凝噎去去

模块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望海潮》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二、检查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扫除字音和词义的障碍

2、学生齐读课文:这首词的韵脚是什么?(本词押“a”韵)

明确:

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韵律美

四、合作探究

朗读文回答下面问题: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明确:民——乐 官——愉 (板书)

5、整首词给你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明确:“人间天堂”(板书)

6、仔细阅读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五、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问题设计:

1、《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可见婉约派的词人不一定只会写婉约风格的词作。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此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

“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染”: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民生安乐之美。

总结艺术特色:

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染、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小结: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将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荡,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中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受,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运用的精炼。在诗词鉴赏中,把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也是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附:板书设计

望 海 潮

柳永

景美 人 惊叹

杭 形 胜 间

民乐 赞美

州 繁华 天

官愉 堂 羡慕

第二课时《雨霖铃》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 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2、鉴赏意象,掌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怀

3、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在整首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

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③按诗歌的类别分这是一首什么诗?总体感情基调是什么?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按时间

划分情节分几层?

明确:

内容:离别。 点破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感情:凄切。 点破句:寒蝉凄切

层次: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情节: 别前 别时 别后

二、合作探究

意象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

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有什么作用?

明确:凄凉、沉寂 哀婉、悲伤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景与情 虚与实

教师引导:本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写情?先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在书上画出。

然后思考:

1、词中那些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按照抒情方式归纳

(诵读、讨论、问答)

明确: 直接抒情

(1)都门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难分难舍

【篇八】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望海潮》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望海潮》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 (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

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望 海 潮

柳永

景美 人 惊叹

杭 形 胜 间

民乐 赞美

州 繁华 天

官愉 堂 羡慕

教学反思: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