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一年级咕咚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字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在生字教学中我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识字能力。当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后,他们就能在课外独立学习生字,开展阅读,并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下面,我就来谈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识字时,需要教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教学。教学的第一步便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在本课教学中我用了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赛读、齐读和开小火车读五种形式读准字音。过了字音关后,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字形。在指导学生学习字形的时候,教师就要教会孩子们认识很多偏旁、部首。这些偏旁部首在课内和课外要通过各种方式,反复地要求学生熟记。因为偏旁和部首是构成汉字的部件。当学生们掌握了这些部件后,他们便可以利用这些部件来识字。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讲了“反犬旁”,并且练写了带反犬旁的两个字“狐狸”。而识字最关键的是要学生了解字义,这可以通过让学生为生字组词和说一句完整的话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在本课中我也有练习到。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对字的构造进行分析而进一步理解字的含义。在这一课当中我采取的是通过教师讲解字的由来,板书小篆并且每个字赋予一个故事,这样孩子们枯燥的生字学习就有了点乐趣。

但是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1、时间把握上有问题,前面读的时间较多,也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后面写的环节比较仓促。2、学生说得还不够多,在组词和说话的环节还可以多点时间放手让孩子们大胆的进行交流。

总的来说,这一个学期的教学也在这次汇报课中大致得到体现,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以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戒骄戒躁,再多一点耐心和爱心。

【篇二】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咕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课文中的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吓”、“羊”、“跟”、“都”、“怕”、“家”、“象”7个汉字。理解课文内容。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朗读小动物“叫”的句子,体会小动物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让事情越传越变 样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懂得遇到事情,不能光凭听到的就盲目地跟从,而应该做一个冷静思考 的聪明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你们一边模仿声音一边加上动作, 看谁模仿得最像。那我们就试试看吧。

青蛙叫起来了?呱呱呱,呱呱呱。

苍蝇飞过来了?嗡嗡嗡,嗡嗡嗡。

大雨下起来了?哗哗哗,哗哗哗。

小孩哭起来了?呜呜呜,呜呜呜。

师: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 声音呢?

师:咚,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咕咚》。

2.板书课题“咕咚”。

3.指导朗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xià yáng gēn dōu pà jiā xiàng

吓 羊 跟 都 怕 家 象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跟”的偏旁是“足”;

“都”的偏旁是“阝”;

“家”的偏旁是“宀”。

(3)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口——吓、者——都、白——怕。

(4)你能读准下面的词语吗?

gū dōng shú diào lù táo mìng xiàng yě lán

咕 咚 熟了 掉下 小鹿 逃 命 大 象 野 牛 拦 住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跟头 跟上 都会 都是 吓跑 吓走

怕人 可怕 大家 家人 大象 气象

三、精读领悟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再读课文就容易多了,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全文共有 7 个自然段, 4 幅图,讲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也跟着跑起来,只有野牛没有跟着跑,并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21教育网

1.师:教师范读第1、2自然段,学生跟读。

(1)兔子为什么跑呢?

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

(2)兔子一边跑一边叫,对谁叫?叫什么?

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3)思考:小兔子认为“咕咚”是谁发出来的声音吗?

不是。他认为“咕咚”是指一种可怕的东西。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4)“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你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2.师:朗读第3自然段,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

小猴子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

从哪儿看出来的?

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此时,小猴子心里是什么感觉?

害怕。

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3.师: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

(1)第4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狐狸、山羊、小鹿。

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2)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

他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师:朗读“兔子”“小猴子”“大伙”说的话。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师:它们讲的话相同吗?

不同。

不同在哪里?

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

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

你明白了什么?

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师: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 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也跟着跑起来。)

师:朗读第5自然段。

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呢?

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他拦住大伙问。

师:你能演示野牛拦住大伙的动作吗?

4.师:齐读第6、7自然段。

(1)“咕咚”究竟是什么?

“咕咚”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2)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他们都是什么样的表情呢?为什么会这样?

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他们知道了“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这时候,兔子等这些动物会想些什么呢?

我们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4)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办?

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四、巩固提升

1.我会扩词。

家(大家)(家人)

怕(可怕)(怕人)

都(都会)(都是)

2.读一读。

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从别人,而要先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六、作业布置

1.把这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咕咚

兔子:“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狐狸、山羊、小鹿:“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大象:也跟着跑起来

野牛:拦住大伙问 【教学反思】

《咕咚》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以及明白课文中所讲的道理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

【篇三】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论文

《咕咚》教学反思

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把握。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独特的注意力训练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假如教师忽略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施教学,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用“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

【篇四】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设计 反思

《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 通过拼音和课文插图,看懂课文。懂得做什么事情,都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听声音,揭课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奇特的声音,仔细听,能猜出这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音效)那一样东西掉进水里,你们觉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是呀,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 读题写题:一起读课题。观察这两个字,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吗?(加一加、加偏旁)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 初读,了解课文大概

1、 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 检查字词:

小猴儿 大伙儿

兔子 狐狸 热闹

拦住 领着

拔腿就跑 可怕极了

(1) 自由读;

(2) 小老师带读(2个)

(3) 开火车(两列)

(4) 轮读课文

3、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快速地读课文,同桌共同完成填空。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4、 汇报交流。

过渡:是呀,就是这声音,居然吓跑了那么多的小动物!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咕咚的威力吧!

三、 看图,精读课文

(一) 第1~2自然段

1、 读第一自然段,问:咕咚指的的是什么?(咕咚指的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随机出示木瓜图片)

2、 感受声音的响、重: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木瓜熟了,很大很重;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

3、 感受兔子的行为、心理:这响亮的声音可把一旁的兔子吓了一大跳。瞧!(出示课文插图)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慌张、害怕)你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兔子的表情、动作)

4、 随机理解“拔腿就跑”:你把兔子慌慌张张的样子说的生动极了!课文中用哪个词写了兔子逃跑的样子。(词卡出示)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也会拔腿就跑,那个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5、 齐读第二自然段:就当当这只落荒而逃的兔子吧!

6、 引导读好兔子的话(老师扮演猴子,带上猴子的头饰):小兔,小兔,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呀?(个别读2个,齐读)

(二) 第3~4自然段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继续扮演猴子)嘿!真不得了了!我也得想个法子才是呀!小猴子会怎么做呢?请大家读读第3段吧!

2、 交流:小猴子怎么做?他还说了什么?(把小猴子的话描红)

3、 看图:还有谁也跟着跑起来了?介绍介绍他们的样子。

4、 自由读第4自然段:课文中把这幅图片的场面的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热闹(词卡出示,跟读)

5、 出示语言:他们又在叫喊些什么呢?

6、 出示兔子、小猴子、大伙儿叫喊的话:每个动物听到咕咚都喊着不同的话,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读,想一想:这些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三) 第5~7自然段

1、 认识大象的动作,想象大象的语言:这个时候,大象走来了,他跑了吗?是怎么跑的?你想此时大象会喊些什么?

2、 出示插图三:这么多的动物,都神色慌张,狂跑起来?只有谁没有跑?

3、 自由读5~7自然段: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5、6、7自然段。

4、 交流:

(1)为什么不跑:

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出示第5自然段第4句)

(2)怎么做:

让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

(3)结果: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了什么?

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5、 观察插图四:此时此刻,你觉得这些小动物的脸上会露出怎样的表情?(都笑了)为什

么会笑?(因为大伙儿明白“咕咚”是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十分可笑。)

6、 理解成语:人云亦云

四、 回归课文,悟理

1、 齐读课文一遍。

2、 感悟道理: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反思:

这次进行选读课文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备课中,我仔细地研读课本,查阅苏教版中《咕咚来了》的教学设计,在师傅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一份流畅的教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势,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事后经过各位老师进行指导,也发现了其中的很多问题。

首先,针对本课生字词简单易学的原因,我在生字词的落实这个流程上所花的时间较少。通过一听一读再轮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自此。但经过反思,就是因为课文的认字很简单,我更要对学生的每次读提出读书要求。在轮读这一点上尤其没有做好,让其他孩子读的时候,应该让其他孩子去圈一圈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这样对孩子的参与度、掌握度来说更加有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无论是选读还是精读,生字词的落实应该都是放在首位的。 其次,在揭示课文主旨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由于之前才听了一次,读了一次,基础还没有打好,在说主题的时候,都比较沉默。而我急于求成,在几个学生随便点到一点后,就帮助学生把主旨说了出来,并让学生念了一遍,事实上可能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基础的落实,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了,主旨自然明了。今后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再次,复述课文,难度大。这一反思,是针对试教时的我,试教时,在教学设计有看图复述课文这一块。也是由于之前基础没有落实好,到看图讲故事这一环节,下面更是鸦雀无声,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本该是亮点的环节变得平淡无味,只能依靠寥寥无几的活跃的学生当做任务式地回答问题,似乎失去了本来该有的意义。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翁,如何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吸收知识,一直是我在探索的。每一次开课都能让我成长很多,虽然为了这一堂课要花很长时间去准备,也终于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持与历练。每一次开课之后都能看到自己身上很多不足的地方。

【篇五】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第20课《咕咚》优秀教案(含反思)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20 咕 咚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7.小结:顺利过关的小组很棒,大家看,这棵果树硕果累累,所有的生字果子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们坐着飞机来到第二关——“课文堡垒”!(课件出示:生字果子汇聚成一架飞机飞到第二关。)

设计意图:运用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同时,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件出示第二关闯关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2. 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4.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

(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5.小结:各个组的同学们真的很棒。看,我们的“课文堡垒”被攻破了。(课件出示)我们跟随小兔子一起去下一关吧!

设计意图:在生字闯关成功的基础上,回归到读文。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读文的兴趣。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2.课件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3. 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在对生字充分认读、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字、写字,从而达到学生写出规范、整洁的汉字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一起闯过“神奇果树林”“课文堡垒”和“书写大赢家”三个关卡,既认识了12个生字,又能把生字写得漂亮、端正,大家真棒!那课文中,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故事的结果怎样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小兔子一起探索“咕咚”的秘密。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引领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良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教师激励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同时随机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说一句话。

2.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秘之旅。(课件出示:咕咚。)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整体内容,既是对整篇课文学习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课件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兆”字加“提手”,挑三拣四挑不够;“兆”字加“足字”,跳来跳去真快活;“走之”伴“兆”字,赶快逃走藏起来;“木”和“兆”字做朋友,鲜桃结在树枝头。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

5.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步步上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花瓶开花”游戏:“吓、怕、都、家”。

2.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方法。)

3.观察字形,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4.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的字,生生互评。

6.用生字组词,说话。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到其中适当点拨、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字,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师生互动更为融洽,效果显著。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

板书设计

咕 咚

害怕、逃跑——————笑了

遇事要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教学反思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是“咕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其次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最后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篇六】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来了教学反思

篇一:咕咚来了教学反思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篇二:咕咚来了教学反思 最初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实则也是纠结了一番,因为课文所剩无几,考虑到自己的驾驭能力,也是选了又选,最终选定这个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较强的《咕咚来了》。备课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觉得由板画入手,既新颖又代替了板书,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孩子们也很容易进入文本当中去。作为一堂低年级语文课,本课兼容识字、写字、课文分析、朗读、表演等多方面,仅仅 40分钟面面俱到有点牵强,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 一、识字与写字。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习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该具体复习到该字的音、形、意。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近字出现,以组词区别;“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遗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二、 内容简析。 在图文对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细节部分。图文对照能够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习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容易。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的。在学生很积极的朗读、回答问题前就应该准备好一定的评价语。这一点说明的储备量远远不够。 在观察小动物们逃走时,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很实际,但是由于考虑时间只让一个孩子进行了汇报,很遗憾。这种情况还存在于“乱哄哄”,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描述了一下场面。对话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指导。在文本最后应该从“最喜欢谁?”引出故事的道理,其实不说孩子们也知道,说了就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轻而易举的引出课文宗旨。 三、 拓展方面。 在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可设计讲讲这个故事环节,最后再进行表演,效果可能会比这样强一些,孩子们没有组织,缺少纪律性的自由表演,为这个环节减了不少分。 最后,我要感谢办公室以及给予我指导的各位师傅们,其实你们的指导及建议对我是最重要的。二教龄的公开课已结束,但是学习没有停止,我会继续认真研讨。 篇三:咕咚来了教学反思 《咕咚来了》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一年级咕咚教学反思 一年级咕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