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年级咕咚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2017新版第20课《咕咚》教学设计

【篇二】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2017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进入课文学习,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以后,引导学生质疑,再以“疑”为线索,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富有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道理。因一年级的课文不管生字熟字都带拼音,因此生字词的教学可把“音”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自然熟记,部分“义"也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而“形”及书写指导可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教学得意有效开展的基础,开课是设置悬念,就是营造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质疑问难 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体现了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以读为本 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习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松花素昕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出示队列训练及市场购物两幅画面,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让学生自主理解,符合课表要求。)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

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也不知道,是兔子说的。”狐狸回答。

狐狸从一开始就是人云亦云,在读这句话时,指导学生读出狐狸懵懵懂懂的样子。

(6)“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具体如何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一格。此外,兔子说这句话时,是挺不好意思的,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在以上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具体引入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机制,以评促读。)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 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五、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篇三】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2017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指导朗读课文,可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大象跑没跑?他是怎样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是看见其他的动物跑,他也跟着跑起来。

(2)师问: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野牛拦住大象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指导作业:

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二、让同学回到家里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同院的小朋友听。

看图学词学句

【篇四】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人教版第20课《咕咚》优秀教案(含反思)

20 咕 咚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7.小结:顺利过关的小组很棒,大家看,这棵果树硕果累累,所有的生字果子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们坐着飞机来到第二关——“课文堡垒”!(课件出示:生字果子汇聚成一架飞机飞到第二关。)

设计意图:运用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同时,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件出示第二关闯关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2. 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4.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

(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5.小结:各个组的同学们真的很棒。看,我们的“课文堡垒”被攻破了。(课件出示)我们跟随小兔子一起去下一关吧!

设计意图:在生字闯关成功的基础上,回归到读文。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读文的兴趣。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篇五】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咕咚来了》教学设计

《咕咚来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咕咚来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第一单元教学主要是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家乡的美,而本单元的参考提示中则强调以识字、写字为主,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本课识字方法的学习和渗透,将为下一识字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

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教给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利用字理识字,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会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趣。教学“热”

“闹”时,我采用儿歌方式帮学生识字。这样,会让学生很快记住,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另外,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在语境中识字。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寻找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四)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五)技术准备:电子白板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8个生字,其中2个生字会写,认读4个字,认识“四点底”。能用“热闹”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会写“热闹”两个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王国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2、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己看音节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2、谁认识这些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3、你能叫出下面词语朋友的名字吗?

木瓜:谁知道木瓜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木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它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木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入药。

水花:你见过水花吗?在哪儿见到的?(石头扔进水里;手拍打水面) 咕咚:当石头扔进水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水花,还能听见声音呢。出示词。

逃跑: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谁愿意给大家做一做?

跑的时候要用到脚,所以跑这个词就是足字旁。

跟着:像这样的词还有“跟着”,跟着别人走也要用到脚,所以它也是足字旁。

齐读:吓坏、正巧、熟了、大伙儿(提示儿化音)、哈哈笑

热闹:提示“闹”在这里应该读轻声。

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过渡:课文里怎么热闹了?出示句子读: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

是啊,那么多的动物都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

你在哪见到过热闹的场面?(集市、车站、商场)你能用热闹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识字,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读思感悟:

1、朗读、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事件起因)。

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从课文中找答案,并说一说。

⑵指导读好重点句。

① “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你从哪感受到种子吓坏了?(板书:拔腿就跑)

生读(读出害怕的感受)

师生合作读句子(师读叙述语,生读句子的话)

②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板书:也跟着跑)

读:猴子“也跟着跑,边跑边叫”。

③兔子和猴子的叫声被小动物们听到了,他们都害怕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生答,答不出,出示句子,读后找答案)

“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看课件和朗读,让学生感悟动物们当时害怕的样子】

2、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事件经过)。

⑴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谁来了?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它也跟着跑了吗?那它是怎么做的?(据生板书:拦住)

⑵分角色朗读(戴头饰)。

指导读好“你们看见了吗?”“我是在湖边听见的。”等句子

3、朗读、理解、背诵第四自然段

⑴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板书:听见)就造成了这热闹的场面。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头脑冷静下来了,它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⑵小动物们看见的咕咚到底是什么?(板书:看见)它们看清楚以后,有什么反应?(板书:笑了)

⑶小动物们在笑什么?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

⑷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看着提示或通过想像试着背背这个自然段吗? (课件出示):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四)学习生字:

过渡:由于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这个“咕咚”可让森林王国热闹极了。

1、出示词“热闹”,读词,“热闹”的“热”是这课的一个生字。

2、认识新偏旁:四点底。会读会写(提示:第一个点是左点,稍大,中间两个右点都比较小,最后一个右点较大)。

3、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呢?(一手拿药丸,放在火上烤)

4、组词:热闹、火热、炎热、热情、热烈、热水、热心5、指导书写:

整体观察,上大下小。

生描红,边描边想想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横折弯钩和“飞”字中的横折弯钩一样,要写得斜一些。)

师范写,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让他们在学习字理的过程中,由衷地佩服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大象学习,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板书设计:

6、咕咚来了

兔子 拔腿就跑

猴子 也跟着跑

动物们 全跟着跑

大象 拦住

听见 看见 笑了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提出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篇六】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人教版二册《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4幅插图。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指导朗读课文,可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大象跑没跑?他是怎样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是看见其他的动物跑,他也跟着跑起来。

(2)师问: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野牛拦住大象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指导作业:

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

(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二、让同学回到家里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同院的小朋友听。

看图学词学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一年级咕咚设计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年级咕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