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第一篇:《历史故事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历史故事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注重表达,多角度考查学生写作水平,这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作文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将上述要求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话题作文。话题作文限制极少,十分开放,尤其在取材方面,鉴今通古,包罗万象,给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能很好地将视角贯注到古典文化当中,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去生发或挖掘古典文化的巨大张力,这对于用例的典型,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意境的深远,包括对文句的意蕴,都有极好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的普遍存在:认为古典诗词佳句只简单地引用则可,历史故事只是简单搬用。这些的想法做法不是不对,只是笔者认为还应加以“推敲”,方能使古典文化“出采”。如何对待古典文化呢?笔者不揣简陋,试从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历年中高考部分佳作,就历史故事的改用,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变换角度,写出新意。
写这类文章,最忌原原本本照搬历史,因为这类故事很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甚至前因后果都耳熟能详,再复述一遍,既无意义又招人厌倦。再者,阅卷老师之所以想读你的文章,并不是看你写了什么事,而是看你怎样写——从哪个角度写,用什么语言,有无新内容或新观点等等,从而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因此,我们的目光不能紧紧盯着历史不放,我们的思维不能被生硬的历史所束缚,而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变换角度,在历史的骨架上展开大胆、丰富的联想或想像,增添一些史书上没有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细节,从而使历史这具骨架血肉丰满、情思灵动。可以说,“想像”是历史故事类文章的生命,没有了想像,这种文章便成了干瘪的“死史”。
1、续写故事,移接现实。《孔融让梨之后》这篇文章,借用“孔融让梨”这个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引子,把文章的主体放在之后发生的情节上,通过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中,虚构出令人啼笑不得的“黑色幽默”。孔融让梨之后成为名人而被炒作,引发了新闻、广告、出版、影视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这些事情一环扣一环,因为合乎生活逻辑而显得真实。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小说扣住“炒作”这一线索,采用了当今的术语、场景,以加强真实感,如“狗仔队”、保险、记者等,读来不禁让人感叹不已。这种方法尤其适用讽刺文章,多见于杂文,如《阿Q也上网》、《武大郎炊饼涨价听证会》等,不妨引导学生多作练笔,定能有所受益。当然,写作时要符合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的改动。
2、变换形式,别具一格。可根据话题既定的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直接改用,即直接依托故事本身的典型性,形成自己作文的优势,只是将故事材料的形式做必要的改用。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以访谈手记的形式来演绎话题,摹拟现场来访,便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内容的铺展和话题的深入,请看: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惨遭庞涓毒手,被剜双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情同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怀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任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慢点头):灾萌于不疑啊""
3、变换情节,演绎成文。在充分领会话题中心及故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对故事材料的情节进行重新审视,包括对情节的虚设等。情节的虚拟需要有绝对的勇
气,勇气来源于对材料本身高屋建瓴的理解。在反复咀嚼材料蕴含的精髓之后,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将材料的精髓付诸不一定真实的情节,并加以演绎,使得材料本身的信息更符合作者作文的特点,从而便于作者吐露自己的情感,写出更具个性的文章来。如《三国演义》77回中记载了“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这样一节材料。有一位考生在写作中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他扣住“马为何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作巧妙的生发,节外生枝地引入伯喜。然后描写他和马对话,发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加深我们对诚信的认识。
4、变换主题,独辟路径。根据话题的中心,围绕故事材料,站在更高处对话题中心及对故事材料进行把握,使得故事材料的主题更合符话题的要求,同进具备更高水平。如高考作文《既生“亮”,何生“关张”?》一文中这样写道:
果不其然,主公为陆逊所乘,火烧连营六百里,大军所剩十之一二。蜀国大势已去也,三军痛哭俱缟素。一代名主,也于白帝城殒落,从此我孤单一人,操持军国大业,呕心沥血。 出师未捷,我“卧龙”愧对蜀国百姓!
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我常想,如果我诸葛亮能获得主公对关张二人那样的情谊,也许我能避免这八百里火烧连营的悲剧,如果没有关张,蜀汉不会元气大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未可说也。天意作弄人,一切皆随缘,如此,我孔明只好哀叹一声:
即生亮,何生关张?
本篇可以说是对蜀国历史的一种解读:诸葛亮是刘备三备茅庐请出的军师,然而在这位蜀主心目中,远不如对他的拜把兄弟那么亲近。在诸葛亮看来,正是刘备的无原则的亲疏酿成一个接着一个的悲剧,感情亲疏于国于人造成的危害竟至如此!可见,这则故事与考卷规定的题意可谓贴合得很紧密了。
二、突出描写,淡化记叙。
可能有不少学生会这样认为,这类文章应以记叙见长,以情节取胜。其实记叙过多,就容易成为流水账,给人一种故事梗概式的感觉,产生不了细腻生动、酣畅淋漓、精彩感人的效果,再者,文章的篇幅也有限制。怎么办呢?许多成功的佳作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只需抓住故事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犹如我们日常生活拍照相,截取最动人、最精彩的那一瞬间,然后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描写到位、细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环境的渲染。如《乌江为谁悲歌》一文中:“日落西山,乌江岸,那楚国的歌谣如泣如诉,搅得人撕心裂肺。”“ 天,铅锅似的压在地面,远处的天边,一抹腥红色的云久久不愿离去;风,咆哮着,乌江的水沸腾似的翻滚;地球,似乎要在这一刻炸裂。”这两处描写,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氛围,给文章增添了浓得令人窒息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暗示一代霸王即将殒落。
2、心理的刻画。如同上文中:“他(项羽)怀抱着他心爱的人,眼中流淌着从未有过的悲愁。他又将如何?是生,还是死?是为了那些江东父老而生,还是为了他一生中的至爱而亡?”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内心的矛盾交锋和艰难抉择,最终完成了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的生死抉择。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关于历史故事的作文}.
3、对白的“刻录”。如《孔明挥泪斩马谡》:
蒋琬:臣听说春秋时楚国大将成得臣,带兵同晋文公作战失败,楚成王逼他自杀;晋文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在此关键时期,斩杀智谋之臣,难道不可惜吗?何况马谡与丞相感情弥笃。
孔明:孙武能制服天下,用法严明也。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不严明执法,怎能成就大业?马谡与我皆兄弟,但感情与军律能等同吗?感情与军国大事相提并论吗?马谡之妻
子儿女,我会善待他们的。
这段对话,塑造了孔明在军律、国事与个人感情之间,执法如山、严明军纪的忠臣形象。语言极符合人物性格,读罢,其人其事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4、细节的放大。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昭君的选择》就是选择了王昭君出塞这个古老而又凄美的题材,作者超越时空,大胆虚构,在行文中详细描写了“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玉钗落地,断有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通过情景的放大铺写,过程交代明白,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情节的陡转。 当然,描写还有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三、略写结局,以精取胜。
好的文章结尾,它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好的文章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写历史故事这类文章,由于结局人人皆知,没有必要做详细交代,若过于详细,反而损害的文章的韵味,只须用简短精炼、意味深长的句子做结即可。比如下面文章的结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孔雀东南飞>新传》:“‘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2、《黄昏的火焰》:“幽王真的醉了,欣赏着那段舞,随后闭上了眼睛。江山,此刻真的不值一钱。”
3、《陷井》:“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以这样的句子结尾,精炼含蓄,耐人咀嚼,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化,历史故事不胜枚举。在实际的写作中,围绕故事进行改用的材料,有时不单只源自名著和历史,还可能是源自传说或者新闻或者逸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晓面,并且有成为故事原料的可能,都可以进行改用。当代学生秉承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熏陶滋养,应该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驾轻就熟的技法来写作,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厚度。
第二篇:《《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关于历史故事的作文}.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
山东省博兴县纯梁第四十六中学小学部三年级:郭臣峻
第三篇:《诚信的历史故事》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移木建信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
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诚信之约》
我们祝愿 诚信的种子 播撒荒芜的心田
我们期盼 诚信的利剑 斩断欺瞒的锁链
我们牢记
我们神往
我们呼唤
我们呼唤
我们承诺
我们承诺
古往今来 茫茫人间 彼此诚实 与人和睦 对家庭尽心 对朋友忠诚 那些诚信的教导 那些诚信的榜样 一清如水 言行相称 对社会负责 对世人关爱
第四篇:《让我感动的历史故事》
让我感动的历史故事
——《孟母三迁》
在中华名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流传着成千盈百个动人故事:《悬梁刺股》、《圆木警枕》;《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四面楚歌》、《煮豆燃萁》""在这千千万万的感人故事中,最令我难忘的依旧是那《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从小聪慧,对儿童来说,由于我们生活经历少,模仿能力和好奇性强,又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在孟子很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学些玩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便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学些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还是不满意,又迁居至一个学校附近,孟子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渐渐变得勤奋学习,懂得礼貌待人之道了,于是孟母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人们把这个故事称为“孟母三迁”,也叫“三迁之教”。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仁处,焉得知”?这句话说明了择居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因此选择风俗仁厚的住所,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宅的影响,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环境好坏,影响着人的发展,决定着人的前途。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孟母这种良苦用心感触很深。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家,她
用搬家这种朴实的行动告诉和教育孟子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故事不但让我们体会到孟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智慧,同时也让我们得到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看,孟子的母亲不惜一切代价,三次迁居。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孟子的学习吗?天地间没有一位母亲所做的任何一样不是为了孩子好!孟子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回报了母亲,如今我们的父母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怎该应报答呢?
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体谅一下母亲,努力学习,好好做人,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吧!
第五篇:《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传说,它们是一般家庭中高级的消费品,代表着当时的高生活水平,我想,你也许不可能想到吧!这所谓的四大件竟然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人称“四大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四大件”早就被彩电、空调、冰箱和洗衣机新“四大件”所代替。 当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商业严重缺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并且数量极为有限,当时布料的色彩和样式也极为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布制成的中山装或者是蓝色的解义装。人民群众会聚在一起,远远看着犹如蓝灰色的海洋。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以前食物缺乏、单调,人们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可以吃饱,还可以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成了今日餐桌上的优良食品。{关于历史故事的作文}.
如此之大的变化是谁的功劳呢? 这些都是党的功劳,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我深深地认
识到,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能使我们国家早日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我们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息息相连,没有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将是一片口上话,更何况个人前途。
第六篇:《读《中国历史故事》有感》
读《中国历史故事》有感
《中国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如:晏子相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今年寒假,我再一次翻阅了《中国历史故事》。每一次读来,都仿佛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