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014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突破+对点精练–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梦江南》(原诗见常见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 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鉴赏 这首词开篇两句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词人恰好赶在夫人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但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含在内了,说明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
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则就旅途景物略加点染,于是①
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映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也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
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写出了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
3.《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原诗见常见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 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
鉴赏 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祖籍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生于淮阴(今属江苏)。在苏门里,张耒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平易舒坦、不加妆饰。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能平淡自然。
这首诗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
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惟有青山能使自己的胸怀豁达,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取向,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了马飞奔掀起阵阵尘埃的景象,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所称道,诗人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谓造语新奇。
5.《最爱东山晴后雪》(原诗见常见考点一“规范:审题·答题”部分)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 本题以品味关键字词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后两句重笔描摹雪后晚晴时的迷人山色,给人以自然美与精神美的无限享受。
1.高考古诗语言鉴赏在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人在锤炼语言上可谓苦心孤诣,也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抒情性,这也给考生品读古诗带来不小的难度。不过,高考对鉴赏古诗语言的考查难度不太大。它着眼于一个“懂”字,即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表述。
2.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有哪几类题型?考查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主要有三类题型:炼字、赏句和明了语言风格(特点)。重点考查炼字和赏句。
一、炼字
(一)炼实字
1.关注动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一要解说“穿”“数”二字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要指出它们在语境中的艺术作用。要特别注意本诗中的“清秋”“日暮”“酒半醒”“独行”“闲”“孤灯隔远汀”所表现的凄冷、孤独的意境。
鉴赏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而达到了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颈联写诗人举止,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尾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
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涵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知识储备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看形容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末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的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因有此作。
首句“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篇二:《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浅谈古诗词“炼字”题的应对策略
昭通市昭阳区一中 李勇
鉴赏古诗词,必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把握重点关键词。诗人所“炼”字词则尤为重要,理解了诗人炼字的目的和用意,我们便找到了一把理解全诗的钥匙,也是我们解读“诗家语”的必经之途。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面对“炼字”题时都很茫然。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了解“炼字”艺术的本质,掌握“炼字”的趣闻佳话
所谓“炼字”,就是要以一个“字”作为中心来体现整句的形象、气氛和韵律,取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效果。
诗歌凝炼的语言不仅能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描摹事物的特征,还具有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它可以使诗歌增色不少,甚至成全诗的“诗眼”。因此,诗人在苦吟过程总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搜肠刮肚”中炼得的字词对诗歌有着“点石成金”之功效,起到了化平庸为神奇的作用。
正因如此,才有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也愁”,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欧阳修的“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才有贾岛的“推”与“敲”,王安石的“满”与“绿”;才有“贺梅子”、“张三影”、“柳三变”、“李三瘦”等炼字艺术的趣闻佳话。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去多接触,了解古诗词中与炼字相关的逸闻趣事,从中掌握诗人“炼字”的要领和用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探究“炼字”的兴趣,是我们解答“炼字”题最好的老师,只有常和古诗人一起去“苦吟”,才可能在“炼字”艺术中收获一份感动,才能体味诗歌语言的韵味和魅力。所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以兴趣为师,重视积累。
二、调动古汉语基础知识,把握字词的特殊用法
在鉴赏时应调动古汉语基础知识储备,分析诗歌的特殊句式或字词的活用现象,才能通晓诗句的具体含义。
1、诗歌中的“倒文”现象
为了照顾音韵格律的要求,诗句中常常出现倒装现象,从而起到强调作用。例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属主语后置;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属宾语前置;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属数词定语前移;《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锦官城”则属定语后置;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叶梦得《贺新郎》“霜信报黄花”,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等句则是主宾倒置。
2、词的特殊用法
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绿”字的使动意味把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生机盎然之景生动呈现;郑谷将诗僧齐已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改为“一”,更好地突出了“花开之早”,也照应了诗题;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生动地描摹了花影绰约的动态美;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极写春之绚烂与飞动;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与“惊”写尽了诗人的痛苦。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的特殊含义,能帮我们理解全诗的意味,其中既蕴含着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往往能起到强化诗意的效果,达到物我合一、融情化景的境界,使全诗主旨凝于一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三、体会所“炼”之字与景物特征的关系
炼得好的字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字词,它既准确地捕捉到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又与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相契合,从而完成主客观的统一,使诗人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杜甫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中,在“碧、白、青、燃”等极富表现力的色彩的构建下,读者便会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图景中,特别是“燃”字的妙用,用火焰的燃烧赋予了花绚丽热烈的色彩和跳跃的动感,实现了化静为动的目的。再如李商隐《柳》“曾逐渐东风拂舞”中的“逐”字,既写出东风拂柳之实,又点明了柳枝追逐东风生机勃发,可谓反客为主,意味无穷。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更是在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结合上达到了水乳交融,不露斧凿之痕的境界。
四、理解所“炼”之字承载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诗词创作中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毛诗序》中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充分说明了在诗歌的词句中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体验,诗歌创作过程中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更是由体验到表现的过程。我们在面对“炼字”题型时不能忽视诗人炼字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切忌单纯地去“说文解字”。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用“云”之“闲”来突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可“孤”字修饰于“云”前却又暗含着诗人的境遇,所以在诗人闲适的心境中又溢出几丝冰凉的孤独感,而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中以“满”描写出一幅凄厉萧瑟的秋景,也烘托了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
诗歌中所“炼”的关键字词,是诗人苦吟所得,饱含着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理解,凝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跳动的灵性。因此,在作答“炼字”题时,我们在考虑技巧、手法的同时,还应充分理解诗人在情感外化过程中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能简单的回答“炼字”在技巧上的妙处,使答案单薄导致失分。
五、掌握“炼字”艺术中的特殊技巧
1、注意虚词的运用
能准确理解虚词在诗中的意味,把握诗人的构思和情感态度是极为重要。虚词往往是诗句之间架构的桥梁,只有准确理解虚词的“言外之意”,才能使诗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岂”“应”二字起到正话反说的效果,表达了杜甫被排挤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张籍《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用“复”和“又”生动地再现了游子思家的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用“才”和“却”把一个女子内心难以描摹的愁绪跃然纸间。特别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中巧妙地用一个“还”字把两地思情一字牵,立即引出了一幅想象之景,虚中有实,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2、注意数词的妙用
数词的锤炼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在数字的复叠变化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得到外化,同时能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例如: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用数字变化与重复写出旅人愁思万种,辗转难眠,读来如秋雨叮咚之声,令人怆然;辛弃疾;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出一份清新寂静;再如有;算学博士”美誉的骆宾王的;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字离宫三十六”,;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中的数词都为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