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无形变有形——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
高三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
1、《陈情表》(李密)、
一"孝"感动天下人,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就在晋武帝即将龙颜大怒的时刻,也不得不为李密的孝心折服。
李密,一个前朝官员,“亡国贱俘”,不杀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拒绝朝廷的征召呢?拒绝就是逆龙鳞,就犯了杀头之罪。况且他家境清贫,无有俸禄,生活“辛苦”。作为前朝官员,怀旧是免不了的,“矜名节”的心理也还是存在的。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用李密的话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俩相依为命,情深意厚。再者,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主张用对父母的孝心来侍奉君主以显示其忠心,他也深知这一点。李密把孝看成是头等大事,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高官厚禄,怎能代替得了人间亲情,怎能为此失天理丧人伦?所以他敢冒着杀头的危险上表“辞不就职”。
(可用于“孝”“忠与孝”“智慧”等话题)
2、《项羽之死》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仁者见仁,但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可用于“尊严”“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话题)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示例三:(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3、《寡人之于国也》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4、《劝学》(荀子)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吗?做到“锲而不舍”吗?做到“用心一也”吗? (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
5、《过秦论》
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话题)
6、《鸿门宴》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善于应变,善于应对。忽然想起《鸿门宴》的场面: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可用于“善于应变”“适应环境”等话题)
7、《滕王阁序》
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大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 (可用于“表现自己”“勇气”“勇气与才气”等话题)
8、《师说》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
(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可用于“自信自强”“能力”等话题)
9、《游褒禅山记》
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
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10、《项脊轩志》
今夜,月亮很大,很美,我在院子中漫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句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可用于描写秋天月夜之景色)
11、《离骚》
屈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这是很值得赞美的。 (可用于“骨气”“品格”“理想”等话题)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是生命的织锦;人到了没有梦想的时候,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时候。没有梦想的生活是黯淡的、贫乏的、空虚的生活。对生活的热情期望、勇敢追求和执著信念,作为青春的遗产留在心中。所以,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且要为之不断努力。从美国追求平等权利的黑人领袖 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到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梦想的支撑。
(可用于“梦想”“执着”等话题)
13、《苏武传》
汉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可用于“爱国”“民族气节”“坚韧”等话题)
14、《老人与海》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老人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是一个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
(可用于“成功与失败”“勇气”“毅力”“坚持”等话题)
15、《囚绿记》(陆蠡)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位作家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在《囚绿记》中,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可用于“希望”“生命”“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等话题)
16、毛泽东《沁园春o长沙》
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作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
优秀作品欣赏:
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 200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一颗感恩的心,让世间无尘。
——题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篇二:《高考命题作文模拟训练》
高考命题作文模拟训练
【模拟题】
命题作文:青春因奥运而精彩。
基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首先要说明的是,命题作文,一定要按照所命之题作文,不能轻易改变题目,否则,就不是命题作文了。
2008年,北京即将举行第25届奥运会,奥运会已成了国人的日常话语,如何参与奥运会,可以说,方法是有很多种的。作为我们不属于北京市的中学生来讲,我们可能很难有机会亲身参考到奥运会的现场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与奥运会无关呢?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间接地参与,我们可以在奥运会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工作、学习、生活,做好我们该做的事件,这同样也是参与奥运会。于此来看,凭借奥运的东风,奥运的契机,迸发生活的激情,促进人生的进取、奋斗,事业的追求等等,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破浪前行。可以归结到一句话上来,那就是:青春因奥运而精彩!
【模拟题】
以“释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导引】{以无形胜有形为主题的作文}.
“释放”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形体上的,如被限制自由的人重获自由等,它是社会“有形”的强制解除后的“释放”;一是精神上的,如心情苦闷时的发泄、兴高采烈时的放纵等。但要以“释放”为题写一篇文章,似乎侧重于后者为好,因为它容易写得有深度,因为它大有内容可写。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有过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我们曾被“无形”的东西所限制,我们面对繁琐的负担感到“不自由”,我们还时常会自我限制、自我囚禁""尽管束缚不一定都是坏事,但是过度的束缚,导致我们压抑、冷漠,创造力的消失,因此不妨想法寻找出突破口,把心中的苦闷、心中的热情、心中的能量等统统释放出来。释放也不都是好事,但只要是正常的释放,终将使我们精神焕发,其乐无穷。为此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愉悦体验或苦闷体验进行构思:可以是叙事性的文章,通过生动完整的情节展示人物“精神束缚”的苦闷和“释放”后的轻松、自由、愉悦的心理;可以是议论性的文章,抓住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某个体验,进而引发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透析“精神束缚”的原因,思考“精神释放”的方法。从选材上来看,既可以结合中国古代诗人的经历和诗句来谈,也可以抓住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不管怎样,文章的中心都应围绕着“释放”,文章的关键词也应为“释放”,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其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借纸逼自己写好字。 又有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以无形胜有形为主题的作文}.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草稿还有很多。其实,属于我们的人生草稿是极其有限的。人生有别,怎样才能在自己有限的人生草稿上写出最好的字呢?
请以“人生草稿”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导引】
人们常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以为自己的“人生草稿”一大堆,来日方长,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难
得机遇。其实属于我们的“草稿”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应该克服自身惰性,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一天。在有限的“人生草稿”上写出最漂亮的人生文字。
以“人生草稿”为话题作文,就要调动生活的积累,回忆曾让自己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 所选材料在自己的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所选取的材料写作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议论,是一种写法;根据自己的行文需要,也可以将所选取材料加以梳理,穿插于文中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话题,阐发“人生草稿”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写出的文章就都符合命题的要求。当然, 写作本话题,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记叙,但组织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记叙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所叙之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之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
【模拟题】
阅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作文。
生命需要守望者,就像森林需要护林人,灯塔需要守护人一样,尽管他们的身影总是寂寥的。他们宁愿固守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去开垦、去发掘,他们始终与时代的潮流保持一种距离,一定的守望的距离。但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他们始终站在精神的源头去观察历史的潮流来去,鉴往知来;他们关心精神价值胜过关心物质价值。他们用自己深邃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去把握未来的脉搏,他们关却的永远不是脚下的方寸之地,而是人类前方的地平线。
请你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既有限制性又有灵活性的话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认真审清题意,弄清“守望”的涵义。所谓“守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看守瞭望”。看守即守住过去美好的回忆,瞭望则是展望美好的未来。然后不妨静下心来,结合话题材料想一想与“守望”有关的素材。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是在守望中度过自己的人生的,一个不在守望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古人如此,今人如此,名人如此,普通人亦如此。这样想来有关话题拓展挖掘的空间也将开阔许多。
同时我们还可以围绕话题“守望”将思路进一步地展开,跳出“守望”看“守望”,从真善美的智者高度看“守望”的用意,看“守望”的实际效果。这样写材料可能会更新颖,立意可能会更深刻。当然“守望”一词较为宽泛,在写作时可在“守望”前或后加上一些修饰语,如“爱的守望”、“落寞而美丽的守望”、“一生的守望”、“永恒的守望”、“守望真情”、“守望亲情”、“守望真诚”等。
【题目】
请以“人来人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 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