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孝感动天说明了什么? 孝感动天的故事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题型练 13》

题型十三 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认识类试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等等。此类试题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角度加以分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个问题,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微”字是2012年度热词,有人提出:“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微博是传播文

化的极好工具,但低俗之风随之而来,甚至成为不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有违党和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的认识。

答案 (1)微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2)微博传播的文化有先进、健康和腐朽、落后之分,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3)政府对微博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公民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正确认识和使用微博。

解析 回答本题,可以从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三个角度谈谈对“微博——改变生活的力量”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成为中国

文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出于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莫言获奖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上述变化的认识。

(2)结合材料,分析莫言获奖及产生的影响所包含的辩证法道理。

答案 (1)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莫言获奖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

文学和中国作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莫言获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莫言获奖,使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④矛盾具有特殊性,出于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⑤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莫言获奖,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答出3个要点即可)

解析 第(1)问,上述变化即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关注程度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可从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作答,“为什么”涉及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怎么样”涉及到态度、原则、文化传播使者等知识。第(2)问,发散性思维较强,注意作答限定的范围是辩证法道理,材料是莫言获奖及影响——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影响,要联系上一问的结论,做到原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3. 2013年2月10日,我国迎来了蛇年春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参鲍鱼离开了餐桌,茅台拉菲淡出了视野,一些企事业单位门前摆放的花草盆景被来自民间的大红对联取代……从年夜饭的“光盘行动”开始,与往年相比,蛇年春节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扬俭抑奢,节俭之风正在全社会激发更多“正能量”。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弘扬“扬俭抑奢之风”的认识。

材料二 在中国的传统新春佳节里,人们通过对传统春节习俗的呵护,寻找精神家园。有关专家指出: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如果僵化不变就不符合民俗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也要推陈出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用心去体验新的年味。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民俗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

答案 (1)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弘扬“扬俭抑奢之风”有利于激发更多“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节俭风气。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弘扬“扬俭抑奢之风”有助于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③“扬俭抑奢之风”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①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传承民俗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只有对民俗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俗文化。③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这要求民俗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 回答第(1)问,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弘扬“扬俭抑奢之风”。回答第(2)问,把握好其知识范围要求,就可以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等角度加以分析。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W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民居大都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前几年村里要改造,村民在“全拆重建”和“修旧如旧”两种方案上意见不一。经过多方论证与努力,最后选定“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修建后的W村民居基本保持了传统的风格。

材料二 在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城中村”改造的意义越发凸显,它关系到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投资结构、民生设施建设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破解城市与乡村、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结构中,“城中村”改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广州市的管理者强调,“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村民生活方式、社区管理方式的全面改造和提升,要通过改造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对W村选定“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保持传统的民居风格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谈谈你对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理解。

答案 (1)①传统建筑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W村选定“修旧如旧”方案,保留W村古民居的传统风格,有利于展现、继承W村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地方色彩。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该村基本保留古民居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利于增强村民对本民族和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村民团结。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保留W村民居的传统风格,有利于传承W村独特的民族文化,并推动建筑文化不断发展。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城中村”改造对广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有重要意义。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城中村”改造关系到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投资结构、民生设施建设的全面提升,也在破解二元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用“城中村”改造推动广州新型城市化的发展。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村民生活方式、社区管理方式的全面改造和提升。

解析 回答第(1)问,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W村选定“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保持传统的民居风格。回答第(2)问,可以从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的角度理解广州坚持“城中村”改造。

5.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

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5亿,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 300多万,达到2.21亿。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

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见下图),在社会上引发热烈讨论。

新“24孝”显然是在传统版本基础上,一次与时俱进的革新。旧时的《二十四孝》,是通过“孝感动天”“鹿乳奉亲”“亲尝汤药”等感人肺腑的尽孝故事感动人、鼓舞人、教育人,尽管有封建迂腐的一面,但经过近千年的流传,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版本,新版的要求更注重于两代人之间精神层面的沟通,弱化了金钱在赡养中的比重,强调对老人的“敬养”。标准的推陈出新,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便于人们传承,但不变的是“孝”的内涵。新版“24孝”标准出炉,注重细节与时俱进。新旧“24孝”,都不能全部涵盖孝的方式,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和老人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尽孝的最佳方式,真正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并落实在行动上,积极践行孝道文化,让天下老人更幸福。

结合材料,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认识。

答案 (1)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孝道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封建迂腐的孝文化,推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新的孝文化。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新版24孝的导向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新版24孝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在孝敬父母上进行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引导公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利于引导公民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积极践行孝道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

解析 回答本题,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新版“24孝”行动标准是对旧版“24孝”

行动标准的继承与发展,即说明“是什么”;要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说明坚持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意义,即说明“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

篇二:《政治第二单元测试卷》

高二上学期政治单元测试(2)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2.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3.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 ){孝感动天说明了什么?}.

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D.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4.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 ( )

A.说明知识的力量取决于其本身价值B.说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C.说明知识的力量取决于是否被传播D.是不正确的

5.右边这幅漫画所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A.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B.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C.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能汇集来自世界

各地的信息,成为文化传媒的主要手段

D.以网络技术作为传媒文化的主要手段被称为大众传媒 6.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节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海外华人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但海外的华人对春节非常重视,过得热烈,因为

A.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庆祝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春节只是中国人的节日 C.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国家的发展道路影响深刻

8.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的阿拉伯文化等。这段材料体现了( )

A.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独立性

9.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

①可以反映不同民族文化之精粹②不同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

用③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

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美籍华人丁肇中博士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仪式上,按照惯例,答词以获奖者本国语言进行,丁博士决定用中文即自己的母语致答词,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这是因为 ( )

A.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中文是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B.汉语是世界上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C.汉语是世界上比较难以掌握的语言

D.丁博士的中文水平非常高

11.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调的是 ( )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12.“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多样化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对人类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3.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艺术等,主要是经过日本传入的。当时留日学生之众,不亚于今天的留美潮。这说明 ( )

A.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今天的日本文化已经落后美国文化 D.日本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

1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

C.广播的出现 D.网络技术的推广

15.社会生活中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 ( )

A.手机短信 B.电视广播 C.互联网 D.人际传播

16.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 ( ) ①取其精华 ②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 ④古为今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那时,这两种文化结成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性质根本不同的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文化获得了新发展。这说明 ( )

A.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B.社会制度的更替,促进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促进文化发展

18.19世纪被称作“科学的世纪”,因为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各国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鼓励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说明 ( )

A.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文化进步

B.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文化的发展

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D.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19.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这表明 ( )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C.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20.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的“睦邻、富邻、安邻”的“三邻”政策,在国际舞台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合文化”等理念,以及2005年正式提出的“和谐世界”构想,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这说明了( )

A.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仍有深刻影响

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C.传统思想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对传统思想要全部保留和吸收

21.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诗人蒙特马利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孝感动天说明了什么? 孝感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