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2014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因为我有思想》
2014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因为我有思想
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要求: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满分作文展示:
因为我有思想
紫罗兰被你踩在脚下,等下一瞧,呃,也许它碎了,烂了,你千万不必高兴得太早。是的,诚然它的容颜被你消灭了,可是,你打败了它吗?请站起来,抬起你的脚,它的芳香飘入了你的耳鼻,扩散到氤氲的空气里。你就是打不败它!因为紫罗兰知道,只要自己不倒,没有人能打败它。
天上的流星,你见过吧?它在与厚厚的大气层的较量中,虽然被消灭了,但它划过星空的亮光,却用自己最后的辉煌实现了生命的永恒。倘若它倒下了,退缩了,即使还能在天际漫游,可有谁知道它的存在?
桑迪亚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浩瀚的海洋中,这个瘦弱的老人犹如沧海一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自然只需轻轻的一挥手,海浪只要调皮地翻几个筋斗,也许,
桑迪亚哥便难逃劫数。可是,它竟然活下来了,还拖着一副硕大无比的马林鱼骨架回来了,这难道是桑迪亚哥的好运气吗?不!这是一场自然与思想的激烈角逐!一场人征服自然的战争!一次不屈的毅力的完美演绎!站立在船头,硬汉桑迪亚哥雄视茫茫大海,那种征服了自己,征服了整个世界的快感涌上心头:快哉,站起来的硬汉!
正如蒙田所说:“在浩渺的宇宙中,人是渺小的,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摧毁我,可是他它却永远也无法驾驭我,因为我有思想!”
不是吗?人类不就像是被宇宙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一个小生物吗?可是,我们是有思想的动物,是蒙田笔下,那一根有思想的苇草,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在一次次难逃的劫数上,我们仍然能挺直腰板,去嘲笑那个愚笨的,变化无常的命运。即使倒下了,我们依然笑傲于世,即使被消灭了,我们仍然拥有过,拥有过不屈的过往。
九死一生的苏子愀然,但他勇敢地搏击风浪,仕途上跌倒了,但他在精神上站了起来,“一蓑烟雨任平生”,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书写着人生的辉煌。九死未悔屈子,虽然被疏远,被放逐,但他依然心向祖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甚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自己的理想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他笑着走向了汨罗江,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然而也有不少人,在名利、荣辱中,丧失自我,沦为他们的奴隶,在困难、挫折面前倒下了,一蹶不振,沦为世人的笑柄。他的世界成了别人的附庸,他的人生只能匍匐前行,没有了“我”的人生,又怎能奢谈拥有整个世界呢?
篇二:《成都市2014级高三摸底考试作文范文》
成都市2014级语文零诊优秀作文选
1. 回归亦是传承之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难道不应担起这份文化传承的使命吗?
近年来,关于汉字是否回归繁体字的争论再掀波澜,不少人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汉字应当适应现代化要求。试问,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难道就是让我们不断地抛弃传承已久的文化吗?回归繁体字是传承古国文明更好的道路。
回溯古代,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以来,汉字就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篆到隶,到行、楷、草,汉字的字体发生了不断的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各代帝王始终传承并发扬了繁体。无论是昌平盛世,还是民不聊生,繁体字在一代代人的世辈相传中保留了下来,熔炼在中华民族的坚韧气节中。古代众多帝王都未曾废止繁体字,那为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要让繁体字的生命停止呢?
若说简化字更易识记与运用,更能符合时代潮流,推动国家、社会进步,那么在以往的几千年中,中华民族都在原地踏步,停歇不前吗?从古代奴隶社会到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建国初的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亦或是社会制度上,中华民族都在不停地前进与发展。这些难道是得益于汉字简化吗?由此观之,汉字简化推动现代化发展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回归亦是传承之道,亦是国家兴盛之道。
反观现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落后、污秽的文化侵蚀身心健康,如前几年大火的“火星文”,引得无数中小学生追捧,将“我”写作“莪”、将“你”写“ ”的“潮流”逐渐扩散开来,难道这就是汉字简化的结果吗?难道这样的汉字简化能承载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吗?简化不过是荒谬之说,回归才是传承之道。
文化的发展,不应只局限于时代潮流的牵引,最重要的是抓住文化发展的主脉,不移根基,勿失本色,回归亦是传承之道。
2. 化繁为简,留韵于心
中华文明,自远方海洋深处伴随着远方的呼唤款款而来,承载了开天辟地,与日辉的传说;承载了“我自横刀向吴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承载了“流泉莺啭,玉箫乘鸾”的闲逸;还承载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一段段愁肠,即使文字化繁为简,仍旧留韵于心,何必苦守所谓“繁”的形式呢?
从仓颉造字到行楷草隶,汉字的演变从来未曾停息。一件事情的结束,往往意味着新事物的开始,过多的留恋过去,不过是故步自封。
钱钟书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有的人,吃葡萄专挑好的吃,有的先挑坏的吃。按理说前一种人应更幸福,因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剩下之中最好的,后一种人应更悲哀,因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剩下之中最坏的。然而事实刚好相反,原因是前一种人只有回忆,后一种人还有希望。
苦恋过去只不过是一种无妄的纠缠,放眼未来,让它去发展,去创造新的文明才是正道。我们如今看过去诗意炫烂,不正应了王羲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吗?曷不委心任之肆意挥洒创造后者的典范呢?又谈何文化破坏扭曲?
汉字简化本身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过多拘泥于形式反而妄顾其本质含义也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社会不断地进步;科技不断地进步;文化不断地普及,不是为了传播维护文化的高大上,而是为了简化生活,促进交流,使人们去沟通,去学习,去贡献。
国学大师汤一介研究了许多传统文化,却从未把自己命为高深的大师,通俗的语言,和蔼的交流,是汤一介大师的代言词。为中学生喜爱的易中天,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更是对一些故作高深的论文加
入鄙弃。
可见,文化重要的不是形式,文字的本质是告诉,是记录,而非刻意营造,简化能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无法阻挡的脚步。
张爱玲说:“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但一个人不能过没有火焰的生活。”文字有“男白衣,女落梅”的她深谙文字的内涵,看似不很华丽的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勾心斗角的爱情、支离破碎的亲情”。
文字传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是精神,是联想的诗意。“与风花有染,与雪月言欢”的画意。文字本就不是复制,是融合的灵魂的允诺与心灵的共鸣。失去了那些精神,它就如一堆糟杂的乱码,毫无意义。
文化藏于文字,但不是藏于文字复杂如雕花木镂一般的形式中,而是字字句句积累的灵魂,那些在脑海中如水压轻轻打转的瞬间。
文字简化,藏韵于心。
全身的血液流过心房,如此这般轮回,一如那转繁为简的字迹,多出的笔划都埋入了心间。
此时无声胜有声。
3. 简胜于繁
近年传统文化的陆续回归,汉字的繁简之争也逐渐回归人们视线。兴繁派言汉字是文化,简化汉字一定程度上损坏传统文化;兴简派以为汉字简化是历史必然,更易运用和识记,也更易传承普及华夏文明。
以己之见,简化汉字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恢复繁体字教育更是历史的退化,岂不是自讨苦吃?简繁之争,简胜于繁。
第一回合:传承发展华夏文明,简胜于繁。
古往今来,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汉字也不例外,由甲骨文象形字到小篆再到如今的楷书行书,是一个形象复杂到简单明了的文字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蕴含了从古到今的人民的智慧和实践,象征着中华汉字文化的进步,更孕育华夏文明流淌不息的源远长河。因此,传承发扬简体字书写莫不是一种对传承发展华夏文化的最好的诠释。
第二回合:推广识记与使用,简胜于繁。
如今,使用汉字的绝大部分都一直书写简体字,若要推行繁体字教育,从孩子抓起,其规模之大,难度之艰巨可想而知。若实行,中间简繁字体群众的隔离断代还可能导致社会混乱,阻碍社会进步。况且,如此简单易懂的简体字与某些艰涩难懂的繁体字相比更便于识记与使用。真有很大的便利,为何还要把简单的字体复杂化。最后落得个自讨没趣呢?
第三回合:意蕴与内涵,简胜于繁。
经过前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才结合出简体字这一智慧的结晶,其是对汉字的提炼与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扭曲了传统文化这种说法实属无稽之谈。相反,繁体字的一味支持可以看成是固守传统,不愿发展进取的表现。虽然表达的意思要比简体字准确些,但谁说形散而神不散更是一种别样的回味无穷呢?
经过三回合的较量,简都胜于繁。这是历史必然,也是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要回归,但不意味着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必须的。如同留辫缠足,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方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上上策。
简繁之争,简胜于繁。
4. 删繁就简,时代之风
汉字是复繁还是续简?有人认为,复繁利于文化传承;而另一些人认为,续简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
我认为,汉字简化才更利于文化传承。诚然,繁体字会勾起对古老文化的怀念,可正如“繁”,那么多错综交杂的笔画,根本就不适应如今这节奏的生活。简化的字只需几笔,不仅简洁精炼,而且节省时间;可繁体字呢,写在那里就够人“细细琢磨”了,而且还浪费宝贵的时间,更不利于人们的记忆。
删繁就简,更能满足快节奏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慢节奏早已不适应社会,取而代之的则是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奔跑着工作,奔跑着上学,甚至那些早餐店的服务员,也得奔跑着“端茶送水”。人们签合同只需寥寥几笔,省时,如果用那几十画的字来签合同,又如何能抓住犹豫的订单呢?学生考试,本就不充足的时间里,学生们还要小心翼翼地写那一个个复杂的字,这根本就提不高效率。时代都是向简化发展的,简单的生活方式,简洁的着装,突然冒出来的繁体字,不恰好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吗?
删繁就简,能够传承更优秀的文化。{成都思,高中作文}.
难道你愿意后人对着现在的书籍频摇头吗?难道你愿意后人对着前人留下的字体抱头喊难吗?删掉繁体字吧,这是继承优秀文化的另一种方式,用简化字来迎接时代的新风。简化字方便人们的书写、记忆,虽然只是那寥寥几笔,却快捷地表情达意,何其快哉!
普罗米修斯曾说:“简单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复杂那么有心机,而只是恬淡适然的生活态度。”对于字的简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并不是固守繁体字才是对传统的继承,而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简化,在继承中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纵观人类服饰的变化,从古代的里三层外三层,到如今的轻逸舒适,这难道不是一种简化的过程吗?这是一种舒适生活的追求过程。
陶渊明独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也羡慕“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生活,苏轼也钟情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他们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不正体现了简化的道理吗?
删繁化简,迎时代之新风。
5. 找回千年的生命
汉字是否应当恢复繁体字教育,众说纷纭。于我而言,繁体字需要恢复,需要传承。
因为——
繁体字是一种美形,一种沉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遥远的聚居部落起,人们便开始使用画像,繁体字保留了成百上千生动的汉字。每一个有形的字,都透着丰富的寓意。而简体字删去了大量象形字,使其干瘪、干硬。我们似乎无法感受到沉淀千年的形字韵味,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着,紧紧抓着遗留的残垣断壁,试问,我们为何要用空虚的线条代替生动的美形?将千年的沉淀搅成一滩泥水?
繁体字是一种感召,一种聚会。
西方的文化渗透已使中华文化有了支离破碎的危险,在期间雀跃的人们为何不驻足看看这苍茫的大地?历史提醒着我们,我们需要一种感召,团结一心;我们需要一种聚会,复我中华。繁体字走过胸襟坦荡的盛唐,走过理学为道的两宋,走过反封抗辱的清末,它承载着中华的光耀与屈辱,它会让我们重拥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躁动浮华的喧嚣中,带给我们跨越千年的感召与聚会。
繁体字是一种态度,一种生命。
余秋雨说:“不是看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千年的生命。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它是多么庄严又坚强的生命!”人类给予繁体字以生命,它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到头来,又将被人类扼杀吗?收手吧!敬畏繁体字,一如敬畏生命的长河,让它同人类共生,共喜,共哀,共见民族的辉煌。
所以,我们应当去找回千年的生命,恢复繁体字的使用,去传承,去发扬,去为过去的过错将功赎罪,繁体字,它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热爱繁体字,热爱汉字,热爱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千年的生命,无线的传承。
6. 重拾千年的情思
汉字简化的趋向,从远古时代就已开始。有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体,由“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到如今一画一笔,简单得无以复加。而当“回归繁体”的呼声如一粒石子投入湖心,激起的层层涟漪不禁让我们回味,反思:是时候重拾繁体,重拾那历史长河中千年荡漾沉淀着的情思了。
回归繁体,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触碰。如同学习古文诗词,一次次描绘那繁复华丽的点横竖撇捺,一次次在墨香回萦中勾惹起跨越时空的共鸣。王羲之临溪而吟诗,坐旷野而写《兰亭集序》,那些笔走龙蛇,那些纷繁的字句,如同乱花迷人眼,春风醉人心,你又是否体味到那放达于天地间的不羁?陆游重见故人,伫立远视,往昔与表妹的言笑晏晏,海誓山盟,幕幕重演,而如今“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佳人再难得,于是满腹悲楚,化为白墙上泣血的字,你又是否触摸到他孤寂痛彻的灵魂?回归繁体,读那些纡回勾写的字,看那些过往的华丽纷杂,在千里一日之下,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触碰。
回归繁体,是一场沐浴圣光的洗礼。曾经的文明古国,在滚滚江河一畔的黄土上,一个人写下了一个字,一个部落留传了这种字,一个民族丰富了这种字,一种文明就此诞生。繁体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华夏神州朝代兴盛衰亡的见证。犹如一位历经时间的博识老者,他静静伫立着,以神圣的智慧之光普照这片他生长了千年的沃土。然而人们终究要抛弃他,而造出另一种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快文化”、“快文字”,宛如繁体字构形中的“爱”字,失去了繁体字的“心”,失去了体会文化深远的底蕴的那种能沉寂下来的心。回归繁体,惊叹构字法的精妙,惊叹老祖宗留下的字字珠玑,每一句都是一句人世的感悟,每一字都是一字忠厚的劝诫,在焚起一炉香火中,这是一次沐浴圣光的洗礼。
回归繁体,是一轮世世代代的传承。“申遗”的热潮在几年前被“韩国争夺端午节”事件掀起。此后,韩国又称将把中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相继申遗。“中医”变“韩医”,“长白山”变“白头山”,难道真的要让第二个屈原“被”改国籍,我们才能醒悟吗?传承是一场经不起消磨的赛跑,每过去一秒,也许就有一种文化永远消失在天地间,而中国的文化变得越发单一而乏味,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回归繁体,让文字如血液一般世世代代留传,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晦涩、难懂,不过是一种借口,纷繁、底蕴,应是回归繁体的理由。重拾万古的文化,重拾千年的情思,别忘了,在尘世喧嚣中,有一位老者静静地被人遗忘了许久,那就是繁体字!
7. “简”不断的文明
诗酒琴书,雅士之风尚;隶楷行草,文字之离骚。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古来从繁,今来从简。简繁之争再掀波澜。古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由繁到简,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进步。
汉字的简化,一如工具的发明,节省了步骤,为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工具快速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快捷化的趋势。汉字的简化不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吗?横竖撇捺,短短几次笔与纸的摩擦之间,一句话语,一份情感便跃然纸上。情感的表达,不在于笔画的多少,而在于有心。从隶书的圆润到行书的潇洒,体现的不仅仅是字态的变迁,也是简化的过程。无人不叹行书“联”笔的风韵。由此可见,简化之风,从古至今,早有端倪。
简化汉字,内涵不变,不要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负担。古行手抄笔录,今行翻版印刷,既提高了速度,又提升了品质。难道你要责怪翻版印刷破坏了手抄的韵味,破坏了手抄传达的情意吗?相反,史书典籍因为印刷术而广泛传播,同理,简化的汉字,依然承载着情感,并更好、更快地传承,普及了华夏文明。汉字简化的过程,不过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罢了。文化不会因此而停滞,而会因此而发展。若是一味强调坚守繁体,不免有守旧主义的嫌疑。传播文化的方式多样,汉字的书写也多种多样,不要让多出的笔画让人生出“放笔”之心,不要让传承传统成为一种负担。汉字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不能顾此失彼。
人们用简体字,不代表人们忘了繁体字。将繁体字上升到书法艺术的高度,不正是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吗?汉服之美,人所共鉴,但是在今天你还愿意穿着汉服生活吗?不合时宜!我们不是要抛弃繁体字,而是为之找到了一更好的安身之处。就像是一个人的信念,难道要每天穿着印着“奋发图强”的衣服,就代表你在努力了吗?中华文化历来内敛,文化的传承也一样,让繁体字化作一碟馨香的墨滴,蕴在心口,藏在脑海,丰富内涵,提升气质。
当“繁体”沉淀为内在气质,当“繁体”筑成我们的精神风骨,“文明”便不再浮于表面,而开始在心间相传。
篇三:《2014高中作文素材集锦》
目 录
001. 作文素材:让人感动的58个人
002.中国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
003.经典作文素材:33个小故事
004.二十七个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005. 报刊搜集作文素材20篇(精选)
006. 写给古今中外名人的颁奖词
007. 十七位古今历史人物
008.典型事例十八则
009. 可作议论文素材的名人名言
010. 辩证思维类论据
011.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篇(精选)
012. 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013. 高中议论文素材40则{成都思,高中作文}.
014. 历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辞选录
001.作文素材:让人感动的58个人
1.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
他们曾干过搬运工、建筑工、锅炉工,去过新疆、陕西,也曾生活困顿难以为继,但偶然间一段即兴自拍的翻唱歌曲《春天里》的网络视频,赢得了上千万的点击量,其真情实感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民工版《春天里》,他们是在唱自己,唱出了辛酸生活,也唱出了顽强执着。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离的农民工群体以及无数怀揣梦想的北漂们,同样需要关注,需要尊重。这是他们的心里话。
2.“农民摄影家”刘向阳
家贫辍学,饱尝艰辛,河北曲阳县东旺乡南杏树村小伙子刘向阳用坚韧和执着拿起了相机,365个村庄的奔波,20多年的坚持,400多份贫困失学儿童的档案,这一生他甘当山村里的守望者,用镜头改变108个孩子的命运。这位感动网络的“农民摄影家”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所谓门槛,过不去是槛,过去了就是门。战胜命运波折人,值得肯定;此外还竭尽所能为他人开启一扇门窗的人,更值得敬佩,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守望者。
3.“赤脚哥” 戚新峰
洛阳市突降暴雨,市内一交通要道水深及膝,积水深达40厘米,交通拥堵不堪。交警戚新峰在水中指挥交通。虽然穿着雨衣,但由于涉水时间较长,他的裤子都已湿透。紧张的疏导中,一只皮鞋被水冲走了,他索性把另一只鞋也脱掉,继续淌水指挥。戚新峰雨中指挥交通、援手被困群众的视频,被网友传至大河论坛,迅速走红。网友称戚新峰为“赤脚哥”,他在平凡中创造感动,在风雨中彰显无私。
4.“新阿福”香港义工:曾敏杰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的香港人,曾敏杰始终心怀祖国。他热衷于内地的儿童公益事业,先后帮助多名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作为义工去灾区探望孤儿,发起公益活动,购买孩子们急需的炉子、棉鞋、帐篷等物资。就在将物资送往玉树最偏远的村寨时,他和同伴遭遇意外,不幸遇难。他被网民誉为“新阿福”,他的善心善举让我们看到,爱心无地域,真爱暖人间。
5.“芝麻拍客” 刘远祥
他是一名60后拍客达人,摄像机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他拍摄的都是身边真实的小人物,“中国阿甘”郑心意、“西单女孩”任月丽等网络红人都由他一手发掘;他是芝麻小人物,习惯用平民眼光记录芝麻小事,但他原创的网络视频累计点击量已高达三亿多人次。他就是闯荡北京的“芝麻拍客”刘远祥,他用一个又一个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感人故事,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审视自我,发现人生最简单的幸福。
6.“龙哥哥”郑兴杰
“龙哥哥”郑兴杰是海南在线的资深网友,10年里,他组织成立数支志愿服务队,坚持照顾孤寡老人、看望
残障儿童;10年里,他收募35万册图书,建立137家爱心图书室,让5万名学生有课外图书看;10年里,他倾尽个人财力投入公益事业,却没有向家里交过一次伙食费;10年里,他把慈善当成了习惯,他成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志愿狂人”。
7.“拾荒老娘” 于化玲
丈夫重病,两个孩子要上学,于化玲,这位来自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油坊村的妇女,这位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母亲,把所有负荷扛在肩上,9年如一日,活着,低到尘埃里,却从尘埃里高高擎起一家人的希望。因为她,我们知道:世上有这样一种人,贫或者富,都自有光辉和力量。当儿子从难以启齿到上网“隆重推出”,当“拾荒母亲的一天”定格成“中国人的一天”感动百万网友,我们知道:任何时候,中国式母亲的质朴和坚韧都是民族的脊梁。
8.“中国阿甘” 郑心意
没上过一天学,但会写几千个汉字;脖颈和双手不听使唤,但能自食其力;自己缺钱治病,却对地震灾区的同胞倾囊相助;凭借自立自强的信念,用脚趾头敲键盘开起网店自幼脑瘫的湖北省罗田县青年郑心意的事迹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感动中国数以成计的网民,被誉为“中国阿甘”。如今,他每天都坚持去路旁的运动器械上健身。每逢周末,他还要到汉口江滩去踢一两个小时的足球。“身体不像个样子,但活得一定要像个样子!”郑心意说。
9.“送烈士回家”的李红旗
爱好收藏的河北定兴县农民李红旗,1997年在保定偶然购得5张1952年志愿军“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他原本想倒卖赚钱,但仔细研究这些纸片之后,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物归原主,以慰志愿军英魂。从此,他踏上一条长达13年寻找烈士家属的漫漫长路。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花费了大量金钱、受尽旁人误会,只是为了帮助这5位素未谋面的英雄,找到回家的路。如今,4人已经“回家”,李红旗还在继续寻找
10.美如格桑花的洪波
6万多名会员、2万多名捐助人、150多名义工、数万名受益孩子以及许许多多热心的网友,这是一个温馨的网络大家庭。洪波,“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发起人,这名来自安徽的高级工程师,将所有心血倾注在西部贫困学子身上,为他们托起明天的希望。她让我们读懂,爱是人间最和煦的春风。当成千上万的网友在感动之余,自发加入到这一伟大的慈善壮举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相互守望,风雨同舟,是人性最美的光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美德。
11.失聪的“铁人”许朗
她,听不到发令枪响,只能跟着别人出发;她,与健全人同场竞技,赢得亚运会铁人三项赛第四名。她叫许朗,来自中国澳门,一个双耳失聪的年轻姑娘,从未对人讲起自己的生理缺陷。当真相被公开,她征服了全场观众,也感动了网络世界。一个运动员,以不屈的品质,诠释着公平竞技的体育精神;一个残障人,不断证明自己的实力,不仅完成学业,还与健全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个小女孩,不贪恋父母溺爱,一次次向新目标发起挑战,用青春谱写出不同反响的音符。
12.“最美姐姐”张颖
看着弟弟躺在床上几近瘫痪带来的痛苦,看着父母拼命干活却无能为力的焦虑,贵州镇宁的乡村女孩张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外出打工。13载寒来暑往,她从少女变成母亲。对于重病的弟弟,喂饭、揉腿、讲故事、擦身体、换衣物,她毫无怨言。她从没用过电脑,也不知道什么是网络,面对无数网友给她“中国最美姐姐”的美誉,她却说这只是一种人间最平凡的亲情。
13.“流浪儿之父”郑承镇
年少时,他离家出走,四处流浪;青年时,他误入歧途,绕了弯路;不惑之年时,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坚持救助流浪儿童,践行人间大爱。20多年间,他自费收养了400多名流浪儿童,帮助他们回家,或者留在身边抚养,供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生活困难时,他不惜卖血换钱,也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当这位济南老人郑承镇离世时,数千名市民和上万名网友自发为他送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无言。
14.“治沙愚公”王天昌
“挖好的树沟,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种下的树苗,根部可能在一夜之间裸露,有的还会连根拔起。”在甘
肃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承接大自然的战书。在沙进人退的不幸岁月,在“谈沙色变”的荒漠边缘,王天昌、王银吉父子挖坑居住,靠两峰骆驼运水浇灌,十一年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6400亩压沙林。网友大赞这对父子:这是伟大的中国农民!
15.“板凳妈妈”许月华
许月华从小失去双亲、失去双腿,用板凳当腿走出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作为湖南湘潭市福利院的编外护育员,37年如一日,用博大的爱滋润了130个孤残儿童的心。她并没有超凡的才能,靠两条板凳走路,却为孤残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她的举动真真切切感动了中国、感染了世界、感动了网络。
16.“人民的警察”庞帮荣
处置一起纠纷时,一辆失控的面包车向人群冲来,危急关头,他猛地推开身边的战友和群众,将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19年前,仍是学生的他,曾跳入冰冷的湖水,勇救落水者;14年的刑警生涯中,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总是冲锋在前,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他就是南京以“帮”人为“荣”的人民警察庞帮荣,他用鲜血为警徽增色,他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英雄本色。
17.“幸福青年”铁飞燕
旅游途中,18岁的她飞身跳河,勇救落水工人,用稚嫩的肩膀,托起一个宝贵的生命;买菜途中,还未结婚的她,毅然决定收养一个弃婴,用微薄的收入,再次为一个珍贵的生命撑起一片天空。面对见义勇为奖金,她没有自己享用,除了孝敬父母,全部捐给了母校,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她就是云南女孩铁飞燕。她常说:“请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取自己的幸福。”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90后”的坚强和勇敢,也看到了善良与美好。
18.“青年之友”陈赫
从教48年,50多个青年修养专题讲座,2部大学生人文修养教材——陈赫教授虽是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却有另一种身份:大学生“青年之友”。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青少年科普教育上。从“陈赫信箱”、“升华读书社”到“光明博客”,从书面答疑到网上解惑,他始终用最时尚的方式走近学生,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人。
19.“爱心妈妈”韩婷
“80后”的韩婷,辽宁大连人,是10个月大宝宝的妈妈。她看到同样是10个月大的小王涵被严重烫伤,心疼地流下眼泪。她在网络上组织成立“王涵爱心妈妈群”,呼唤大家对王涵的关心;她在现实中忙前忙后,用实际行动照顾这个受伤的孩子。在她的感召下,社会各界为小王涵捐治疗款17万元,孩子的伤势得到治疗。她是网友熟知的“韩小宝”,她是80后的“爱心妈妈”。
20.“最美背影”交巡警张阳
在处理治安纠纷中帮涉案当事人挑担上坡的重庆交巡警张阳并不知道自己被网友拍了下来,他觉得这是自己履行职责的一件小事。而这件“小事”却让无数网友感动,认为这是和谐警民关系的“最美背影”。张阳的背影留给网友的是感动,留给某些执法者的是反思,留给社会的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百姓需要更多像张阳这样的“美丽背影”。
21.“疯狂义工”张仁杰
来自安徽省六安市的“80后”青年张仁杰,5年来单枪匹马,在偏远山区、贫困县乡马不停蹄、风餐露宿;白天玩命拍照,晚上把“最需要帮助”的人晒到网上,吸引“一对一”帮扶。没有报酬、不计成本、只讲良心,5年来张仁杰帮助的困难群众超过2万人;这位“丐帮帮主”正用他的“感恩中国”感动中国。当绝大多数城市80后在为房子、车子、面子挣扎,张仁杰却“疯狂”地“反其道而行之”,于此喧嚣的时代,他让人看到了中国良心的深度和生命的大美。
22.“路灯下的芭蕾女孩”姚启凤
出生在成都市一户低保家庭的姚启凤,从小对舞蹈痴迷并颇有天赋。为坚持舞蹈梦想,一片夜空一片毯,每晚在昏黄的路灯下苦练芭蕾。小启凤坚定顽强的寻梦经历,深深打动了网友。10月底,小启凤从街边路灯下的露天广场“舞”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表演了主题为“梦想”的芭蕾舞,圆了她登上真正舞台的梦想。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人群,坚定寻梦的执着和难能可贵。
23.书写“最感人工作日记”的税成康
税成康,这位成都市郫县唐昌镇的普通基层公务员,病逝在36岁。生前,他干的是下工地、爬田坎、量屋角、走农户的繁琐事儿。虽然他的日记“简单、琐碎、朴实,没有豪言壮语”,却让千余家网站转载、众多网友为之动容。透过他的日记,人们看到的是一名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公务员,是一名事务繁杂却能保持平常心的公务员,是一名时刻把“大家”摆在“小家”前头的公务员。税成康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没有惊天动地事迹,却默默奉献的共和国基石。
24.盲女林妍和导盲犬Sherry
高挑时尚的26岁盲女林妍,12岁因视力矫正手术失败而失明,坚强的她通过努力被评为沈阳十佳残疾人创业标兵。2009年父亲因病离世,她和母亲万分悲痛,心理和生活一直处在抑郁中。直到今年4月,经过两年的申请而获得的中国首批导盲犬之一——Sherry来到她身边。Sherry是只训练有素的导盲犬,和它走在路上,林妍重新找回了健全人的感觉。对林妍来说,Sherry不是一只狗,而是伴侣,是亲人。她深信Sherry是她前世走失的家人,今世回来要重新相伴一生。
25.“光明守护者”吕清森
吕清森,吉林省桦甸市一名送电检修班工人。他穿林海,卧雪原,在东北长白山深处独行,巡护线路安全;他追太阳,寻雷电,首创“采光巡线法”等工作方法,发现供电隐患数千处,为国家节约维修开支数千万元;他寂寞坚守,苦中作乐,在这条吉林省内环境最恶劣、巡护难度最大的输电线路上,一走就是31年,7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2圈。这一切,只是为了守护“万家灯火的事业”。
26.“大凉山送衣人”俄木尔坡
彝族小伙俄木尔坡曾经是个山里娃,现在是四川大凉山美姑县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2005年开始,他开设博客,通过网络为贫困彝乡寻求爱心捐助,在大凉山与网友之间架起了一座网络桥梁。5年来,俄木尔坡通过网络让50多个村的贫困村民累计得到了30多万件衣物、棉被等捐赠物资,还有5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得到了每年4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资助。他是网友眼中的“爱心包裹”传送人,是凉山人眼中的“送衣人”
27.“水果男孩”朱鸿磊
他父母不归,祖父病重,家徒四壁;家庭责任劈头压来,求学梦想难以割舍,重庆彭水大山里的10岁男孩朱鸿磊将之一肩挑起。每日往返5小时、且不时塌方的求学和卖果路上,他坚定地行走。凌晨烧柴做饭的袅袅炊烟,卖果求学路上的氤氲薄雾,夜间温习功课的如豆灯火,映衬出一个贫困大山里最坚强的背影,感动了亿万网友。他们呼吁,把更多的爱给予“水果男孩”,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让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再艰辛。
28.“袖珍人”董志军
爱情,常人眼里普通的字眼,在23岁的董志军和21岁的袁婉瑜眼里却曾经不可望更不可及。故事的男主人董志军家住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由于患有先天性佝偻病,四肢发育畸形,身高只有80厘米,被称为;袖珍人”。女孩袁婉瑜是广东肇庆人,1岁时因为意外被火烧伤了脸、头部和左手,左手只剩下了手掌,没了鼻子,20年来她不能闭眼睡觉, 导致视力受损严重。这两个自信乐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