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林中鸟与笼中鸟的对话 林中鸟吉他谱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语答》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解析】

1.C(A项说的是奢侈品在中国有市场的一个理由;B项奢侈品并不仅仅指名牌商品;D项说的是奢侈品的影响,并不是奢侈品本身。)

2.C(贫困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富人的增加。)

3.D(错在“中国目前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从原文数据来看,中国目前大约只有1%的人有足够的收入考虑购买高档奢侈品,而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达到一亿人时,才与日本不相上下。)

4.A(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5.D(两个“其”都代指“他的”。)

6.A(A 李商隐在令狐楚摩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7.

(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弃恩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卒”“以”“背恩”“无行”各1分,整体大意1分。)

(2)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都不理解他。(“明年”“启”“陈”“省”各1分,整体大意1分。)

8.这首诗里刻画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它们。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9.作者用了借鸟抒怀的手法。作者借助林中鸟与笼中鸟的不同境遇的鲜明对比来生动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10(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寻寻觅觅,冷冷凄凄,凄凄惨惨戚戚。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1)选B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AD不得分。(A项巡警打发难民态度强横,打发大兵时却毕恭毕敬,欺软怕硬,根本说不上维护社会治安;D项“有欺软怕硬之嫌”曲解原文,“批评的笔调”说法错误,作者对其是同情的;E项谈不上对比,“反映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说法也不准确,反映的是战乱频繁,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现实。)

(2)舞台说明一般有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2分)a是对大兵的动作说明,刻画了大兵的贪婪和蛮横(2分);b是王利发的动作说明,表现了王利发无奈的愤怒(2分)。

(3)①凶狠:他一句“滚!”难民自动散去。(2分)

②欺软怕硬:打发难民态度强横,打发大兵时却毕恭毕敬。(2分)

③狡猾贪婪:他借势两次勒索王利发,打发不了大兵,便主动帮大兵要钱。(2分)

(4)“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是指茶馆的顾客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指大茶馆就是一个社会的

缩影。(2分)

戏剧通过难民的央告,巡警的勒索,逃兵的蛮横,王利发的艰难和无奈共同反映了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的社会现实(一点一分)。

12.(1)选B得3分,选 C得2分,选E得1分,选AD不得分。(A项错在: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D项错在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因果关系;“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E项错在:本文并没有全面详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详实”也欠准确。)

(2)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2分)

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2分)

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分)

(3)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1分)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2分)②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2分)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1分)

(4)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2分)

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2分)

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2分)

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2分)

13.B(A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句中用于修饰“田园生活”属望文生义。。B.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和事物当作准则。C.“绝无仅有”形容非常少有,与语境中“第一例”矛盾。D.项的“过江之鲫”形容赶时髦的人接连不断,有贬义。故选B。)

14.A(B“这不只是很多医院的妇产科都面临的困境,更是我们医院的情况。”逻辑关系不当,应该调整为“这不只是我们医院的情况,更是很多医院的妇产科都将面临的困境。”C“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基因对人类发出了挑战”杂糅,可改为“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基因,该基因对人类发出了挑战。”或者去掉“发现了”的“了”。D应为“并表示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将‘为’朝鲜半岛和平尽职尽责”。介词“为”的残缺导致句意不畅。)

15.C(这六句话的话题是“书信”,由此确定中心句应是⑤,因为⑤给书信下了一个定义;③开头有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⑤;②的句首有转折连词“虽然”,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⑥起句为“怀念”,所以接⑥;④结构与⑥相同,紧接⑥;①在最后抒情。)

16.作品重在个人的创造,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答出一个方面得3分,答出两个方面得5分)

17.个性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个性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生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答案不唯一)

18.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女儿不想成为英雄,引发了起网民的热议。“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这是一种欣赏生活,为别人喝彩的人生观;“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这是一种热爱生活,人生要有追求,要有参与精神的人生观;“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体现的是既要有人生追求,参与生活的热情,又要有欣赏生活,为别人喝彩的胸怀。为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1.在人生中,要敢于追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2.要有宽广的胸怀,为他人的成功喝彩。

3.不但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还要有为别人的成功喝彩和鼓掌的胸怀。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綯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干谒令狐綯,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篇二:《2016 高考备考:古诗歌鉴赏题(押题)》

2016 高考备考:古诗歌鉴赏题(押题)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林中鸟与笼中鸟的对话}.

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林中鸟与笼中鸟的对话}.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古诗鉴赏的七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情感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ǘ有皱纹的纱)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表达技巧:

1、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篇三:《初一上学期语文检测题》

满分:100分 时长: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堪 勘误 精湛 斟酌 B、赚钱 嫌疑 道歉 谦虚

C、晶莹 荧屏 野营 萤火虫 D、缭绕 潦草 嘹亮 铁镣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锱铢必较 扬长而去 B.不屈不挠 道听途说 出谋画策 冥思苦想

C.赏心悦目 海纳百川 陈词滥调 不言而喻 D.一劳永逸 兴高采烈 无动于衷 锲而不舍

3. 依据拼音填写汉字。(4分)

(1)cù 然 (2)zhù 蓄 (3)洗 zhuó (4)qī 息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最基本的标准。

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和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C、通过大量的课你阅读和练笔,使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

D、每当看到挂在墙上的照片,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过去的往事,心中难以平静。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中有些话可为格言警句,全文的核心是献身精神。

B.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幽默或夸张意味的故事。

C.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

D.《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

6.默写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2)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崔颢《黄鹤楼》中有诗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净沙·秋思》中有与之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4)《渡荆门送别》体现诗人对故乡山水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

(5)李婷性格沉稳内向,品学兼优。但刚上中学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赵老师引述了《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 ,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1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林中鸟与笼中鸟的对话}.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⑧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8.上面文段中有些经典的话已固定为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 。(4分)

(二)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⑤心者矣。 【注】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何不。③踯躅: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⑤会:了解。

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焉能仿效 必有我师焉

B. 以针刺死 徐喷以烟

C. 整其足 其恕乎

D. 盍仿而效之 学而时习之

(三)画眉鸟

百转千声随意听,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0.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写法说说作者表达情感的妙处(4分)

答:

2

11.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B.《西江月》这首词的上阕最后两句倒装,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下阕最后两句也是倒装句,突出了茅店的意外出现和作者的惊喜。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林中鸟与笼中鸟的对话 林中鸟吉他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