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一堂有趣的课作文》
[一堂有趣的课作文]
“丁零零”上课了,老师带着微笑走进了教室,跨上了讲台说:“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那就是抢椅子大赛‘耶!’”同学们欢呼起来,老师把规则详细地说了一遍,一堂有趣的课作文。 第一轮游戏开始了,老师拿来三把椅子,叫了四位同学,其中三男一女,我们旁边的人当观众说“转转转”,他们就围着椅子转了起来;我们说停,他们就坐了下来。一位男生被张真给撞出去了,一屁股坐在地上,这下子,搞得我们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笑得直擦眼泪呢!有的同学笑痛了肚皮,还有的同学露出了大牙,那个男同学在我们的笑声中愁眉苦脸地下了场,小学四年级作文《一堂有趣的课作文》。现在只有两把椅子,三个人了,我们又说转转转,他们又转了起来,我们说停他们就坐了下来,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时坐了下来,可惜那位女同学慢了一点点,就是那一点点,她垂头丧气的被赶下了场。最后只有一把椅子,两位同学了,那是最紧张的时候了,我们睁大眼睛继续说转转转,他们也继续转了起来,他们紧张的连汗水都流了出来,因为不知道,他们两个同学谁是之王,这时我们说停,他们就坐了下来,一位同学没坐到椅子,一位男同学坐到了椅子,坐到椅子的那位男同学胜利了,没有坐到的那位男同学被打下了场,嘴里还不停的嘀咕着:“哎呀,真倒霉!” “丁零零”下课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欢声笑语中,第二轮游戏又开始了。 我觉得今天的这堂课真有趣!
篇二:《难忘的一堂课(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难忘的一堂课(600字)作文 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堂语文课我至今还记得。 那个时候上课,我都知道老师提问的答案,但我没有勇气举手。所以,我是大家公认的最差生。而在班上,差生都会被别人看不起,都会受欺负。所以,我决定上课时一定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上课铃响了,我情不自禁的看了看我的手。我的心也加速怦怦地跳。我看到了老师脸上带着笑容走进教室。 老师津津有味地讲课文,讲了十多分钟吧,就满怀希望地提问大家。我听到问题,心想,真简单,举手回答问题吧。 于是,我的手颤抖着举过了头顶。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我本以为题简单,举手的人很多,但是,只有我一个人举手,其他的人都好像还在思考。 我尴尬极了,立马把手放了下来。但还是没来得及,被老师看到了。老师开心地点了我的名字。我慢慢地站了起来,低着头,脸红得像个大苹果,两只手一直相互交织地捏着,嘴里一直支支吾吾地抽个不停。 同学们像看笑话似的,笑声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呢,我隐约听到有人在说切。我都不会,她还会吗。真装。哈哈哈。真笑人。哈哈。这是我的眼泪连串地流了下来。老师见状,叫大家安静了下来,对我说小东,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睛,我知道,你是会的,你告诉老师,你的答案是什么。 听了老师的话,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推动了我,我竟奇迹般地抬起头来,看着老师的眼睛,满口流利地说出了我的答案。 这是,全班的眼睛就盯着老师的嘴。只看见老师的嘴形是对字的形状,又听见对这个字。 全班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这可真是难忘的一堂课呀。初一:2437247430
篇一:小学作文:难忘的一堂课
难忘的一堂课
自从我跨入小学的大门以来,我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有妙趣横生的数学课,还有奥妙无穷的自然课。其中三年级的一堂自然课让我记忆犹新,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星期二上午,临近放学,洪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那就是每人回家准备两个蛋壳。听到老师布置这项作业,我们都愣了,有的猜,也许老师准备让我们用做手工制作;有的猜,也许老师准备让我们画彩蛋;我猜洪老师一定让我们做实验用的。
看着我们纳闷的样子,洪老师露出了“诡秘”的一笑,好像在说:“下节课迷底自然会揭晓”。
上课了,大家急盼着洪老师赶快把谜底给揭开,洪老师猜透我们的心思,慢条斯理地说:
“同学们请把准备的蛋壳放在桌上,我们准备用这蛋壳做个实验。”听到要做实验,我好不得意,我猜中了洪老师的意图。
“同学们,您们看这蛋壳,是拱形的那面容易破还是凹陷的那面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凹陷的那一面容易破呢”
“为什么?”大家茫然不知其中的道理。
洪老师接着说:“请同学们把准备的蛋壳拿出来,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
我把蛋壳放在地上,拱形面朝上,举起手中的笔放在蛋壳上约5厘米的高度,轻轻一放,笔击中了蛋壳。唉!蛋
壳却安然无恙。我想:也许我没使上劲吧!还是再试一次。这次我索性用笔尖直接对准蛋壳的拱面用力一戮。奇怪蛋壳还是完好无缺。我环视四周,同学们和我一样也露出不解的神情。 看到我们茫然的样子,洪老师笑着说:“同学们再用蛋壳的凹陷面试验一下,然后比较它们的差别。”
我们将蛋壳反过来,让蛋壳的凹陷面朝上,用笔轻轻一戮,蛋壳破了。原来蛋壳的凹陷面是这样不堪一击。 “老师,这是为什么?”有些同学已耐不住性子,开始向老师发问。 洪老师顺手拿起前排同学桌上的一个蛋壳说:“这就是薄壳结构原理,由于这种结构的拱形曲面可以抵消外力的作用,结构更加坚固。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悉尼歌剧院都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原理,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薄壳原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请同学们去发现和发掘。” 几年来,我也慢慢发现了安全帽,汽车的挡风玻璃都出自于薄壳原理,洪老师的这堂课留给我许多的思索。
篇二:一堂难忘的作文课
一堂难忘的作文课
作文课的铃声响了,我远远的望见,教我们语文的渊明老师从办公室里出来,可手里只拿了一本作文本??
同学们都很纳闷:“老师平时都拿着全班同学的作文,拣出好的作文读了,然后把作文本发下去,让我们修改作文,今天为何只拿了一本作文本,难道??
老师走进教室,那他的嗓音提高到了80分贝,开始了他的滔滔不绝:“上一次,我要求你们写一篇想像作文,我认真看了,唉,大约有30%的可以过关,当然,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我没有为你们没有过关的70%的人而感到伤心。因为在这30%的人的作文中,我发现一篇相当好的文章,那会是谁写的呢,我暂时保密,好了,我们下面讲讲写想像的重点??”(渊明老师就是一个总是在关键镜头时,插上一段广告的人,急死人了!)听了老师刚才的话,我便是“心潮澎湃”,我祈祷着幸运女神能在这时候把幸运的事降临在我头上,我也祈祷着老师能在那本珍贵(物以稀为贵嘛!)的作文本上以响亮的读出我的名字??我在心里把所有我所了解的真主都祈祷过了,就等着老师的那句话了。
一分钟后(那一分钟此时就像一个世纪那样的漫长),渊明老师一字一顿的公布了答案:“今天的佳作是——王小刚的作文。”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扫向我,我欢喜得无法形容,一时间竟然有些手足无措了。
“王小刚同学的这篇作文,立意新颖,是一篇‘现代版’的武侠续集??”老师的话此时听来是那样的动听,就如天籁之音,我心中一阵窃喜(是啊,谁说武侠作品只是大人的专利?谁说他只是成人的娱乐?){一堂的课作文}.
“他写的文章叫《金庸群侠传后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有五面之多,我就挑其中的精华为你们分享吧,‘只见四名高手??’”这篇文章的所谓精华部分足足读了十分钟,一时间,我都有些飘飘然了,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金庸的
老师读完我的
“杰作”,便把作文本还给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本子翻起来,很快,我愣住了:我那引以为傲的作文有好多地方都已经改过了,大到段落、句子,小到标点,老师都不厌其烦地帮我改过了,整篇作文已是红通通一片了。看着老师为我改得这样细致,我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原来以为自己的写作水平是那样的高,现在看来,这篇作文都是老师帮助我改好的呀!正当我陷入沉思的时候,渊明老师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头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记住,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谁的习作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修改,文章才会充实啊!” “老师??”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暖流,真的开始手足无措了,可此时,是因为感动、羞愧??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它或许只是我成长经历中的精彩一瞬,可能很快就会如过眼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老师的那番话,以及那句话背后传递的深情却是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头。
篇三:六年级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3篇)
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有好多节课使我难以忘怀,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节自然课了。
上课铃刚刚响完,自然老师便走入了教室,告诉我们这节课学习“细胞”。
大家一听细胞,感觉到陌生而又好奇。自然老师首先问到:“大家知道什么是细胞吗?”大家默默不语,老师解答了什么是细胞“细胞就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并且告诉我们这节课观察洋葱的细胞。我们看看桌上的学具,疑问出现了。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个蓝色的是显微镜,你们只要把洋葱片放在显微镜中间的口那里,再从圆筒似的显微镜口往里看,就能看见洋葱的细胞了。”实验开始了。“嗨!嗨!你快看,洋葱的细胞原来是这样的啊!”旁边的同学惊奇地叫到。我有点迫不及待了,狠不得抢过显微镜来看一眼。终于轮到我了,我从显微镜里一看,“哇!”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原来这就是细胞啊!”通过显微镜,我看见了一个个由横线和圆圈组成的粉红色细胞。我又从另一个洋葱片里看到了不同的样子,一条一条的纵横交错的黑色和粉红色的线。原来一个洋葱片和另一个洋葱片的细胞还不一样。洋葱的细胞就像变换的图片,每个跟每个的不同,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直有曲。下了课以后,我问老师“老师,是不是每个生物的细胞都像洋葱的一样呢?”“不是的,每个生物的细胞都有不同的样子和颜色。”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突然感觉到了自然的神奇。
这节课让我记忆尤新,迟迟不能忘怀。
难忘的一节课 上课一开始,刘老师笑容可掬地打开了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和课题相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我们。接着,李老师开始提问了:“晏子是谁?”“晏子为什么要出使到楚国?”“晏子到楚国后受到了什么待遇?”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热情可高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生怕老师不叫他。 随着学习的深入,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最有趣的要数李老师让我们自由发挥,为课文中晏子的一段话配上动作。同学们一听,便跃跃欲试,个个都想大显身手一番。李老师一声令下,我们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始动起来。我把手举过头顶;胆小的钟佩林边挥手边害羞地看着人家;调皮鬼童健把手放在额头上,再用力向下甩;中队长官羽毫不干脆和同桌你一言我一语地演起了情景剧??过了几分钟,李老师拍了一下手,我们立刻安静下来。李老
师笑着说:“你们做得真好,何不站起来,放大胆展示一下呢?”我们一听,一下子更来劲了,纷纷站起来比划着。比如:一朵云就用手做一个云,下一阵雨就用手模仿下雨时的动作;肩擦肩,脚碰脚,就用肩膀去碰同桌的肩膀,用脚碰同桌的脚??我们这些滑稽的动作把来听课的老师逗得捧腹大笑。课堂中,老师的笑声和同学的笑声融在了一起,分不清到底是谁的声音了??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听课老师脸上带着意犹未尽的笑容边走边议论,我们呢?还沉浸在自己导演的情境中呢.这节课真难忘啊!
难忘的一节课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我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的已经淡忘,可是4月20日那天上的课,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因为那天是我们督导的日子,也就是我们全校同学要和区里的领导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一天。
4月20日那一天到了,我们全校同学统一着装,与往常一样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叮铃铃、叮铃铃悦耳的铃声弥漫着整个校园,同学们听到铃声马上进入教室,开始了一天学习。
前几节课都非常轻松。篇四:难忘的一堂作文课
难忘的一堂作文课
上课铃叮叮的响了,我们开始上作文课了。
老师来了,说:今天的作文课,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好!我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来玩做动作,猜成语! 我们班的炎文先上去,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然后蹲在井里,双手捧着下额。同学们看见了,都在议论。他做的是什么呢?这么奇怪!我想了想,站起来说:坐井观天。同学们听了,又说:这个成语我们学过了,怎么忘了? 班长上去了,画了一个[]的符号,同学看了,异口同声的说:左右开弓。对了!班长说。海萍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苹果,好像几天没吃饭的吃着,一边走上讲台,班长站起来说:狼吞虎咽。海萍听了,便红着脸的走下讲台。 这时候,我发现坐在旁边的伟聪看见海萍的苹果,都流下了口水,我对同学们说:看伟聪完成了一个什么成语。大家看了,说:垂流直下。伟聪听了,还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一个成语呢。
后来,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能把今天的这件事写下来吗?原来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写好一点作文才做的游戏。但我们心里都有底了,不到几分钟,一篇作文就完成了。
篇三:《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覃塘砺智特色教育培训学校(糖厂子弟学校五(1)班)基础班陈佳伟
一次作文课,姚老师刚教会我们怎样观察得细致的方法,就说要跟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不知她葫芦里又卖的是什么药了。
只见姚老师轻轻地走到讲台左侧的一张凳子旁,从凳子上的一个金笔作文的袋子里,缓缓地拿出一个长方体形、泥色的小盒子,又轻轻地走回讲台。她双手举起盒子,向我们微微一笑,问:“你们猜猜里头装的是什么东西呀?”同学们先是你看我,我看你,一脸的疑惑。慢慢地又小声嘀咕起来。马怀君想了想,高高地举起了手自信地说:“里头装的是两个灯泡。”姚老师笑了笑叫他坐下。紧接着称为本班头号人物的谭卓强也举手大声地说:“是一些废纸。”姚老师又示意他坐下。我想:这里头装的是什么东西呢?真让人疑惑不解。猜了一会儿,我们实在想不出里头是什么东西了。
在我们冥思苦想时,姚老师轻轻地把盒子摇了一下,盒子里发出:“沙啦啦”的声音。韦庆龙灵机一动,举手说:“是铁钉。”谭卓强似乎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了,就高高地把手举起来坚定地说:“是硬币。”老师笑着问:“你怎么知道里面是硬币呢?”谭卓强接着说:“因为我听到里面发出硬币碰撞的声音,所以我认为里面应该是硬币。”姚老师仍是笑了笑,又叫谭卓强坐下。我更费解了:谭卓强说得有道理呀,老师怎么不表态呢?“大家要仔细观察啊!”姚老师再次提醒我们。我盯着姚老师手里的盒子,回忆着刚学到观察方法。突然,脑子里闪过一念:硬币碰到纸盒不是“沙啦啦”的声音呀,会不会是里面除了硬币还有。对!是{一堂的课作文}.
没等我举手,姚老师就轻轻地打开盒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储钱罐。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小猪,有着两只大耳朵。它的尾就像卷起来的绳子,紧紧地贴着它的小屁股。它还有一张甜甜的嘴,露出鲜红的舌头。最可爱的就是它的那双晶莹的眼睛,好象在对我们说:“你们可真笨呀!我在盒子里住了那么久,还猜不出我是什么,还说我是废纸,以后可要好好地观察了。”
正当我们看得出神时,姚老师大声说:“同学们,把你们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姚老师在考我们哪!于是,我奋笔疾书,写下了上面这篇文章。
指导老师:姚春梅
篇四:《谈如何评价一堂作文课》
七、看学生 评价课
──谈如何评价一堂作文课
目前的作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时候听专家们介绍,往往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堂课用不同的观念看,常常褒贬不一。构建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否则大家可能会不识‘作文’真面目,只缘‘抱着个人观’。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个流派,不论是什么改革,最终目的都应是训练学生自主作文,因此,衡量一堂作文课好坏应看学生。就此,本人谈几点浅见。
一、看学生想不想写
培养学生喜爱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个目标落实到每堂课中,就要看学生自己想不想写。
1、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否被激发
众所周知,写文章要有动机支配。学生习作的动机是由客体刺激和主体需要共同孕育而成的。作文课教学要看教师能否通过客体刺激,唤醒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想写的欲望。如果仅通过要我写的外在刺激,而没有激起学生我要写的内在需要,他们就会感到写作是一种负担,长期下去,就会厌倦习作,讨厌作文课。大凡在作文教学中有成就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写寻物启事这一应用文时,创设了自己丢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帮助找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得出找包的最好办法是广播和张贴寻物启事。接着,于老师说,谁{一堂的课作文}.
愿意帮老师找包?谁的寻物启事写得好,就用谁的!由于找包这一客体的刺激和学生自我表现这一主体的需要,大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如果每节课都重视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把激发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有机结合起来,他们的写作兴趣就会逐步产生。 2、学生的内在情感是否被调动
文生于情,世所恒晓(王世贞《艺苑卮言》)。学生写作的冲动往往是来自客观存在的特定的人、事、物、理在他内心所激起的情感波澜。没有真实的激动了的感情,就写不成好文章(孙梨语)。有了这种情感波澜的涌动,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倾吐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作文课教学要看教师能否激起主体内心的感情。如果学生情真意切,写出文章往往是情满于篇;如果学生无动于衷,写出文章也是无病呻吟。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妈妈(爸爸……)时。先用范文《我的妈妈》引路。文中我的妈妈为了我读书带病拉车的感人情景,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母爱的情愫在他们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接着,教师启发说:同学们,你们身边也有类似我的妈妈这样的亲人,当天冷时,他们会给你递上一件毛衣;当你生病时,他们会给你送去一些药片……。今天,老师想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写一写自己的亲人!这一席话,又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由于自身情感宣泄的需要,写作的热情奔涌而至。
3、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产生动机,满足需要的
具体选择产生兴趣。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写作动机──写作行动──写作成功──写作兴趣。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中是否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养写作兴趣的关键。成功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内容:作文水平差的学生能比以往有进步就是成功;中等作文水平的学生能基本达到要求就是成功;作文水平好的学生能有一点创新就是成功。成功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意味着不同的内容:审题时,只要能审清题意就是成功;立意时,只要能确定出积极的主题就是成功;选材时,只要能选出与中心相吻合的事件就是成功;习作时,只要能写出符合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文章就是成功。作文课教学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好机遇,让学生走向成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通过一次一次的成功,不知不觉地把他们从我要写带向我爱写。
二、看学生会不会写
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会不会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作文课一点一滴的训练。作文课要看通过教师的训,学生会不会练。
1、学生的内部积累是否被调用
作文课是语言的运用课。学生平时通过阅读、观察、参与社会实践,存储了大量的事料和经验;同时,也蕴育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已蕴藏在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和有意识的积累之中。创作活动源于大量的无意识的活动,源于头脑中存储的长期经验和经历。意识活动调用无意识内存中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它们服务于现实的任务的过程就是自觉创作活动的基本过程。作文课不仅应该设法调动学生有意识积累
的事料、经验和情感,而且应该创造条件充分开发无意识过程的宝藏,使其投射到意识中来。作文课教学要看学生是否能将平时无意识存储和有意识积累的事料、经验以及情感,根据习作的要求,自己进行重组,有序倾吐出来。内部积累调用的越丰富、越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越好!
2、是否帮助学生进行再积累
好的作文课不仅能激活学生调用内部储存,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进行再积累。作文课中的积累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取长补短的充实;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平时存储的内容进行创作,形成的新内容。可以说,它比平时的积累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因此,应该让学生在作文课中学会积累,进行积累。习作前,要让学生广泛阅,在阅中立意,在阅中构思,在阅中长见;习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充分说,在说中练说,在说中启发,在说中借鉴;习作修改时,要让学生全面评,在评中感悟,在评中修改,在评中创新。作文课教学要看让没让学生进行积累。如果能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他们何愁无话写、不会写呢?
三、看学生写的好不好
衡量一堂作文课好坏的关键应该是看学生作文写的好不好。何为好?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这只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不能作为衡量每篇作文的标准。看一堂课中学生作文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1、学生的作文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
习作要求是衡量学生作文好坏的一把尺。评学生作文就要用习作要求这把尺去量。如果学生的作文达到了这个要求,就应该说是好作文;如果学生的作文超过了这个要求,就应该说有创新。特级教师钱梦龙刚接到一个初中还不会写作文的班级时,他第一次作文的要求是写时能分自然段、能使用标点符号。作文写好后,他给所有符合这两条要求的作文都打了满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习作要求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课的好坏,就是要看学生作文合格率,合格率越高,作文课就越成功。 2、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看学生,要看全体。学生个体之间作文素质肯定有差异。教育者要正确地对待差异,合理地运用差异,不应用同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既不能用一两篇比较差的作文否定一堂好课,也不能用几个优等生头头是道的表述和出类拔萃的习作肯定一切。一般情况下,作文课教学要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是否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果能达到这个要求,就可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以上是笔者对评价一堂作文课的粗浅看法,旨在通过看学生这杠杆,推进作文教学更好的认识主体,把握主体,挖掘主体,创造主体。
此文发表在《湖北教育》2000年第10期
篇五:《如何评价一堂作文课》
如何评价一堂作文课
文章作者:刘平坤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7-8C 2008-12-25 16:14:14
热点推荐: 董一菲:读《诗经》系列有感之《绿衣》 赵克明:写作指导——横向联成“片” 反思内蕴深 郭惠宇:感受诗性的光芒——品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在教学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喧嚣声中,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之而生的观课评教活动也方兴未艾。但如何观课评教,说说容易,真正做好、做深、做透和做到关键处却非易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作文教学方法蔚为大观,其中想象作文、多元作文、美术作文、诗歌作文、童话作文、绘画作文、网络作文等作文训练方法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评价一节作文课,不仅会影响一线教师作文教学的实践,更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走向与发展。
一、立足于作文课的教学内容
在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中,对于作文教学的评价大家关注的是授课人,即教师个体的教学组织、教学技术与教学风采。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显而易见,这种只见教师而不见学生的评课,当然要受到质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人们更改评课的视角,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教,即学生在课堂中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合作?学生发言了几次?讨论是否热烈等。着眼于外在形式的评课,其指向依然是教师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而作文课上教师到底在“教什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王荣生教授一直以来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他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
教学内容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在“教什么”的问题。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提出了“写话”和“习作”的要求,但具体要求又不详。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述:一方面教师给出作文题目,学生在课堂内或课外时间自己写作,作文课的教
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作文的讲评。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命题——学生自己写作——批改——讲评”,关于“如何写作”,“怎样写作”的教学内容几乎为空白。这种靠学生自主摸索的作文教学,往往费时而无效。还有一种教学内容,教师讲解一定的写作知识,如怎样描写、怎样抒情、怎样进行段落布局等等,这些写作内容的教学往往又跟阅读教学相结合,等到学生真的要动笔写作了,往往发现教师教的这些写作知识不怎么好用。反观这种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教的是一些外在的、静态的写作知识,而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言语技能,从静态的知识变为实践的技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转换过程。
教师在作文课上不是什么也不讲,就是讲一些没有什么帮助的写作知识,作文教学内容几近稀缺。教了的不管用,用了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问题之症结是由于这些写作内容的教学脱离了学生写作的语境所致。
如何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观课评教呢?我们结合两个作文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于永正老师的《考试》(见《人民教育》,2006,5)一课在写作内容上,教师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愿意考试,自然过渡到学生对考试的看法;
进行考试,并提出两点要求(教师设下考试的陷阱);
批改试卷并讲评;
教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之间交流。
于老师通过这次另类的考试,让同学们落入他预设的“陷阱”,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学生自然个个畅所欲言。“情动于中而发于言”,作文是心灵的宣泄,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没有心灵触动,让其无病呻吟,作文的质量是不言而喻的。让学生多体味生活,充实他们的写作素材,当然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小学生都有时间、机会能走出家门和校门去感受外边的世界。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感受生活的写作内容。于老师解决的就是学生写作内容问题。当然于老师整堂课通过建立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跟学生创设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也是这节课获得成功的关键。
王崧舟的《亲情测试》(见《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1)一课既没有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写作知识,也没有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什么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几件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干净的纸;
在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
拿起笔来,划掉其中一个;
再划掉一个;
再划掉一个;
最后再痛苦地选择一下,划掉两个中一个。
课堂上除了有限的几次师生对话外,教师更多地是让学生体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整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师用来解决写作内容问题。也正是有了写作内容的充实,在剩下不多的时间内,学生一个个才思敏捷,写出了一篇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
由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所引发的社会争议我们暂且不说,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上看,王老师的课通过情意的创设,疏远了现实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与生活的“陌生化”感受,使得写作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二为一,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从教学内容分析,这种作文课应该是值得提倡的。
二、着眼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Rohman在1965年把写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写作阶段(Prewrit-ing)、写作阶段(Writing)及重写阶段(Re-writing)(也可以叫后写作阶段)。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指导还不深入。引入过程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可能会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问题。这种写作模式重视写作的整体过程,特别是学生写作中的方法指导,而不是仅仅关注写作的结果。
研读部分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写作课例,我们发现,许多被冠以不同名称的写作方法课堂结构大同小异,我们可以概括为:“创设情境——思考酝酿——口头表达——写作实践——写作交流”。譬如,想象作文通过故事或媒体创设一个写作的情景,或是到外星旅行,或是到南美探险;而漫画作文可能会为你展示几米的漫画;童话作文给提供了全新的童话故事。学生进入相关的情景后,激发了表达兴趣,教师以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口头表达的形式,完成作文的构思与立意,接下去就是学生的自我写作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种理念下,教师从学习的主导者、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对于作文课的观课评教,就要从写作的全过程入手考查,特别要从写作阶段入手来看教师是如何组织和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的。教师的作用类似于体操训练中的教练员,在高难度的动作训练中,适时适地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能借力完成这个动作。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提出写作的要求,而对写作实践不做具体的指导,这种写作教学就有可商榷之处。{一堂的课作文}.
我们以于永正的课例进行分析,看于老师是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命题的。
师:就今天这次考试,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你准备先出个什么题目?
生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的课作文}.
师:好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2:都是您这个“老孤狸”惹的祸。(生大笑)
师:哇!在你面前,我变成了“老孤狸”!我相信这个老孤狸是加引号的。对吗? 生2:是的。
师:如果加引号,我就接受;如果不加引号,我就要难受了!
生2:加!
师:加引号,第一,我不是老孤狸。第二,我不是在骗你。我一再说大家要细心,把每一个字看清楚,一定要按要求做。为什么你不做呢?那到底怪谁呢?
生2:怪我这支笔!
师:除了怪这支笔,还应该怪什么呢?(指指该生的脑袋)这就找到根源了,既不怪我“老孤狸”,又不怪这支笔,而该怪自己的大脑,请你写下来,用《到底怪谁?》作为题目好不好?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人说,好题文一半。什么意思呢?有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记住了吗?
于老师没有过多地讲如何命题,而是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怎样的题目才更得体、恰当,怎样的题目才能引人思考。这种指导具体而适切,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三、关注“教”与“学”的关联性
王荣生认为,教师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则会呈现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对一堂好课无疑是基本的要求。
由于评价者的视角不同,观课评教的维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单纯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评判一堂课的优劣,关注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与知识成长,那么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效果的达成,就只能是少数听课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推断或判断,这种评价遮蔽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联。一节课之所以那样教而不这样教,有学生学业与个性差异的原因,也有课前积淀与课后需求的原因。离开教师对课程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整体性考虑,一节课再精致的设计、再周密的考虑,也只能算是体
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并不能说明课对学生的实际意义。总之,不论是以教论教,还是以学论教,最后要过渡到以教与学的关联性来评课论教。
教师的;教”,要结合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教师在课堂中想教什么,教师在课堂中实际教了什么,教师想教的与实际教的之间是否一致。至于学生的学,要区分为三个层次:;预设的学习内容”;实践出来的学习内容”和;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提出;实践的”和;体验到的”两层学习内容,就表示我们承认,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学生实际上学到什么,关乎他经历过什么,这便是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也可有不同方法体验同一个处境,所以不同的学生便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体验(参见卢敏玲主编,《课堂学习研究》,教学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