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外国人做高考英语视频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6高三英语一模各区翻译真题汇编》

2015-2016学年高三英语一模翻译汇编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说服她不再网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It)

2.自苹果6问世以来,就再没有其他手机对我更有吸引力了。(appeal)

3.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成了全球各国政府都头疼不已的问题。(so…that…)

4.从顾客的肢体语言,这个售货员就能知道他想买什么,这让那位顾客十分惊讶。(amaze)

5.沿外滩一路缓步走来,你可以欣赏到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各种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

(range)

keys:

1.It is no use persuading her not to do online shopping any more.

2.Since iPhone6 came out /came into the market /was released, no other cell-phones/mobile phones have appealed to me more.

3.The aging population problem is so severe/serious that it becomes a universal/global big headache for the government worldwide.

4.From the customer’s body language, the sop assistant can exactly know what he wants to buy, which amaze the customer very much.

5.Walking slowly along the Bund, you can appreciate all kinds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buildings of different styles, ranging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21st century.

1 1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成本问题在我们的决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play)

2.他的所做和他的所说大相径庭。 (There)

3.毫无疑问,选择学校常常能反映出父母对子女的希望。 (reflect)

4.经常换工作和住所的人常常没有安全感并且缺乏责任心。(who)

5.尽管他明知暴饮暴食有害健康,但他对我们要他节食的忠告却一直置若罔闻。 (Although)

1、The question of cos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role in our decision.

2、There is a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what he does and what he says.

3、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hoice of school reflects the parents’ hope for their children.

4、People who often change jobs and living places often lack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5、Although he is quite clear of the fact that drinking and eating too much is harmful to health,

he turns a deaf ear to our advice that he should have a diet.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你养成每天听英语新闻的习惯了吗? (develop)

2.我认为在做出最终决定前,我们有必要和父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it)

3.由于对该公司开发的软件一无所知,他最终未能通过面试。(ignorant)

2 2

4.照片的展出非常成功,一个月后约翰就辞职做了专职摄影师,实现了他的梦想。(So…)

5.与往届会议不同的是,本次会议各国并无明显分歧,新的协议有望达成。(expect) keys:

1. Have you developed a /the habit of listening to the English news every day?

2.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with our parents before we make a final decision.

3. Because he was ignorant of the software developed by the company, he finally failed in the interview/failed to pass the interview.

4. So successful was the exhibition of the photos that a month later John quit (quitted) his job/resigned and became a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realizing his dream/making his dream come true.

5.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meetings/conferences, there are not any/no obvious differences/disagreements among/between the countries at this meeting/conference, and a new agreement is expected to be reached/arrived at.

需要特别关注的题目:

题目2:it is+adj.+(for sb.) to do sth.和Sb. finds\thinks it+adj. to do sth. It做形式主语和宾语的句型翻译中常考句型;

题目3:be ignorant of sth. 意为“对"一无所知”,本题还出现了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的用法,翻译和阅读中常见用法,作文中也可以用。此外,fail to do sth. 意为“未能做成某事”,作文和翻译中均可使用;

题目4:So"that, so位于句首的部分倒装句,类似的常考倒装句型有:Hardly"when, No sooner"than;

题目5:be expected to do sth. 意为“有望、预计做某事”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 今年除夕你计划在哪里过? (plan)

2. 下雨天上海的道路总是比平时更拥堵。 (than)

3 3

3. 是一个外国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救了那个轻生的男子。 (It)

4. 那天傍晚我一走出校门就遇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小学同班同学。 (No sooner)

5. 无论谁想要成功必先明白这个道理“成功来自艰苦的付出和坚持不懈”。 (Whoever)

Keys:

1. Where are you planning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s Eve this year?

2. Roads in Shanghai always get/ become more crowded/ hold up more traffic than usual on

rainy days.

3. It was a foreigner that/ who saved the man trying/ who tried to kill himself/ commit

suicide without considering his own safety.

4. No sooner had I left the school that early evening than I met with/ bumped into/ came

across/ encountered a classmate of mine in primary school (whom) I hadn’t seen for ages/ years.

5. Whoever wants to be successful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that success comes

from hard effort/ work and persistence/ perseverance.

I. Translation.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 在被人谈话时插嘴是不礼貌的。(It)

2. 新建成的美术馆将从明年初开始免费对市民开放。(open)

3. 对学生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matter)

4. 他在那个偏远小镇过着如此宁静的生活以至于他都不想返回家乡了。(Such) 4 4

5. 政府近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环境污染,这些措施在部分城市已取得初步成效。(achieve)

Keys:

1. It is impolite/ bad manners to interrupt others when they are talking.

2. The newly-built gallery will be opened to the public for free from the beginning of next year.

3. What matters to students most is that they should develop good habits in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4. Such a peaceful life does he live in that remote small town that he doesn’t feel like returning to his hometown.

5. Recently,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ch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some citie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given in the brackets. 1.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个被授予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award)

2. 直到他走出空调房间,才意识到今天有多冷(Not…)

3. 你接触的原版小说越多,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就越深。(expose)

4. 同事们从来没有想到,他会想方设法完成大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occur)

5 5{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篇二:《老外评中国人说英语》

老外评中国人说英语:纠缠语音语调没

节奏

十年寒窗苦读英语,为谁辛苦为谁忙?当然是用来和老外“侃”喽。那外国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人说的英语,他们说话有没有诀窍呢?记者请教了克里斯多佛·汉普顿——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的考官协调。 克里斯多佛开口就指出了国人学英语最大的“软挡”:

“中国人喜欢在单词的读音上纠缠不休。尤其是年轻人,总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最好是带点纽约口音的美式英语。于是,他们很努力地听广播、看电视,刻意模仿美国人的说话腔调。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有些人的发音甚至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地道。但是,我就算蒙着眼睛,也能轻易分辨出说话的是中国克里斯多佛所说的节奏并不仅指说话的速度快慢,还包含了许多平时不被重视的小环节,比如语调的升降、词语的重音、句子在何处停顿。中学的中文语文书中倒是有过断句练习,可几乎所有的英语教科书里都没有类似的章节,也鲜有老师会教学生这一套。所以,大多人不知道,英语句子也有自己拆分的规则。发言者要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随心所欲把句子“大卸八块”;要么练习肺活量,一句话从头连到尾不喘气。于是,中国人听起来清清楚楚的句子,到外国人耳朵里就变成了“不知所云”。

要改变这个习惯也不难。克里斯多佛认为,只要连续练习几个月,一个英语水平普通的人也能说出漂亮的英语,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和讲母语不分上下。

他的练习方法很简单。找一盒老外的标准磁带,在录音机里不停顿地播放。然后你看着文字稿,亦步亦趋地跟着他的节奏读。这时候,充分调动你的耳朵,适应外国人的语音语调,还要像个回声筒似地反映出来。久而久之,当你习惯了老外的节奏,只要具备5000个基本单词,就能应付一般的对话。人,还是美国人。因为中国人说英语没有节奏。”

篇三:《历史上外国人怎样称呼中国》{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历史上外国人怎样称呼中国

历史上,各国以对某一时期中国事物的具体印象为基础,对中国有过多种称谓,其中不乏偏见与歧视。当然,这些称谓如今多已弃用,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却值得后人记取。 震旦Sinian,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过去曾认为震旦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5.7亿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物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丝国Seres,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称谓,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作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曾向世界各国输出大量丝绸。据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恺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契丹Cathe,俄语称中国为“契丹”。辽代时期,当时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欧洲人因此把“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清国人Chink,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意指“中国人”,带有贬义。这是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因此成了清国奴。 中国风Chinoiserie,18世纪中期,法语中专指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风格。当时,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出各种新形象。后来演化为“中国风格”,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西内逊Chinees,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含有贬义,因为那时的中国给人的印象是老弱、保守和落后。现在,“西内逊”仅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 二是指“中国人”。

掌柜 19世纪初,韩国用“掌柜”一词来称呼那些到朝鲜的中国人,意思是中国人精于算计,善于做生意,并称中国人是“守财奴”,认为中国人会挣钱但不会花钱。 船国Nuoc

Tau,越南民间把中国说成“船国”,把居住在越南的华人称为“三船”,意思是中国人是坐船来到越南的,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支那Cina,日本从江户时代中期到19世纪中期,用“支那”称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并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当时荷兰的字典中,“支那”则被解释为“愚蠢的中国人”,

“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

标签:

教育

分类: 博主图书室

中考高考百日冲刺誓师活动材料大全(讲话、标语、口号、誓词、主持词) 语文教学资料集萃

高中各学科试题集萃

初中各学科试题集萃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资料集萃

学校各线工作资料集萃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数学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思品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生物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地理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英语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化学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物理试题大集结 2011中考必备: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 2011中考必备:2010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2011中考必备:2010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2011中考必备:2010全国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11中考必备: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类汇编 2011高考必备:2010高考全国各地试题及答案大全 2011高考生物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政治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地理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历史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化学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英语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语文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物理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数学复习精品资料汇编

2011高考名校最新数学模拟试题集锦

最新2011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阶段性"

2011高考数学专题复习学案

2011《新高考全案》数学一轮复习测"

2011高考数学一轮复习金品教案

2011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2011高考数学课下练兵

2011高考数学复习精讲精练

2011高考名校数学模拟试题

2011高考物理重难点专题突破2

2011高考物理重难点专题突破1

201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50套

201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

2011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第"

201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难点专题训"

2011高考必备:最新全国名校语文模拟试题150套(第三辑) 2011高考必备:最新全国名校语文模拟试题150套(第二辑) 2011高考必备:最新全国名校语文模拟试题150套(第一辑)

{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精品合集:2011高考语文(人教版)总复习跟踪达标训练 2011高考必备:2011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 2010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汇总

初中高中各学科教与学口诀大全

2010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第四辑)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汇编(第二辑)

2010中考各地语文模拟试题(第三季)

2010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题速递(第一辑)

2010中考考前模拟押题卷(第五季)

中学语文老师网上图书馆

唐诗名篇鉴赏辞典(一)

篇四:《外国媒体对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外国媒体评中国高考:全世界最紧张的考试

浏览外媒报道不难发现,大多数国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紧张”、“竞争激烈”等形容词用在了它们眼中的高考上。

“令人畏惧的”、“超级竞争激烈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中如此形容中国的高考。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则给了中国高考一个颇为有趣的称呼——“考试之母”,称这是一场“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

这家印度媒体的文章称,7日开始的高考对中国众多高三学生来说,是决定其一生、不胜则败的“终极时刻”。正是因为如此,这让中国考生普遍感到很大的压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将6月7日称为令中国近千万考生紧张不安的一天。尽管参加高考的人数连续两年下降,但这并不代表通往象牙塔顶端的路更容易走了,竞争依然激烈。

“这场考试往往被形容为中国年轻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他们被大学录取的最大决定因素。”美国《洛杉矶时报》如此形容高考重要性。

日本的《日经商务》说,中国在人口庞大的前提下,高考也被涂上了“竞争激烈”的色彩。

韩国媒体注意到,中国各省市或者高校中高考的第一名,也有“状元”的美称。

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说,高考状元们往往能轻易地就读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继而把通往优质人生的“护照”牢牢攥在手里,并且会像名人一样受到中国媒体的热捧。

《日经商务》曾发表过《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状元”调查报告》,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和清华是状元郎们的聚集地。1999年至2007年间,考入北京大学的状元有38人,考入清华大学的有22人。{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德国的《中国观察家》注意到,今年中国在参加高考人数减少的同时,实行扩招政策,这预示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的高考某些方面与美国的SAT考试相像,但中国高考一年一次,每次总时长9个小时,持续时间是SAT考试的两倍。它几乎是所有中国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决定因素。该报评论说,中国可能正在急剧的变化之中,但参加高考就像使用筷子一样,仍然是一项不可改变的规矩。

德国媒体从高考压制创新的角度看问题。德国之声的报道援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话说,教育制度将学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创造力受到挤压。中国的教育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考试包括现在的高考都有标准答案。所以老师、家长倾向于鼓励学生去牢记、去遵循标准答案,而不是鼓励你去质疑和批判。德国之声认为,对标准答案的刻板追求,对批判性思维的否定,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中国社会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只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和地区不平衡,以及自主招生沦为权力的盛宴,高考的公平性大为下降。 路透社的报道说,尽管目前人们对高考制度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高考已经成为了30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高考

{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中国高考以“残酷”闻名

对中国高考的很多批评属于浅层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国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残酷”,因为这样激烈的竞争他们过去没见过。韩国庆熙大学中国工商管理科主任教授姜栽植深有感触地说:“我在中国看过高考,简直就像一场‘战争’。”美联社6月7日挑了个极端负面的例子,描绘中国考生在高考前承受的巨大压力,标题触目惊心:《自杀:中国学生的压力标志》。

从委内瑞拉来北京留学的埃雷娜常听中国同学说起他们中学时的生活,觉得“太辛苦了”。在委内瑞拉,很多人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学校上的,中间不用升学考试。高中毕业后也有一个申请高校的全国性考试,但通常他们只用不到半年的时间为这场考试做准备。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告诉记者,跟中国学生比起来,埃及学生太幸福了。他们没有高考制度,理论上任何一个中学生都可以上大学,只要通过在高中最后一学期的统一考试;如果通不过,还有三次补考机会,再不济也可以上比较差一些的大学。

据美国教育部官员介绍,美国也没有统一的高考,仅有一项全国统一的水平测试SAT,这项考试在上中学时就可以参加,而且一年可以考7次,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寄送大学。在美国的SAT考场上,看不到像中国那样硝烟弥漫的紧张气氛。一位定居美国休斯敦的华裔母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的女儿参加SAT考试时,怎么报名,怎么准备,甚至她哪天参加了考试,“我这个做母亲的根本就不知道!”

但是,一位曾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并不觉得这样的差别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考试制度,压力大了固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压力与成绩往往是成正比的。论基础知识的功底,中国学生就总体而言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美英学生难以望其项背。至于委内瑞拉、埃及那样的国家,他们的学生水平更无法与中国学生相比。

英国教授评高考制度

还有一些批评是带有分析的,但分析的材料显然离中国的现实太远。英国工程院院士、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高考制度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

第一,一次统考定终身。他说,中国大学只按分数线取人。在英国高考分两次,而大学申请表上还有初中毕业会考的9门成绩,此外,还有学生自传,包括为什么对所选专业感兴趣,有什么业余经历等;另附老师的推荐信,这样可以较好地考核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 第二,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统一试卷,文、理科分别是3+X,科目设置太单一,无助于多种人才的培养。英国学生高考有很大的选择,一般从27门课中选出3门主课,再选2门不相关的副课。3门主课的组合很灵活,个别艺术类的甚至可以不选数学,选择IT、音乐、美术等。虽然每个学生只学3门,但集合起来,适应了不同学科广泛的专业需求,同时,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也得到了重点培养。

第三,在填报志愿上,中国学生压力很大,因为如果第一志愿不保,就会差别很大。英国申请大学时可以报5—6个志愿,可能会同时接到好几所大学有条件录取的通知,学生再从中挑选。

这位教授的话不无道理,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不过,这些体制要搬来中国很困难,因为中国每年的考生也许是英国的几十倍,如今一场高考就需要动员全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学和大学教师力量来组织,如果要实施英国式的细致的录取程序,短期内并不现实。

高考指挥棒压制人格成长

高考不改,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宋永华教授说,中国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培养的都是应付考试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曾在北京教过英语的美国人克里斯也说,在中国的学校里,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记住”,学生要记住单词、公式,老师要记住模范教学法""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的才气早在他们走入高考考场之前就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了。

高考制度对人格成长的负面影响,也是学者们不约而同提到的一个问题。姜栽植教授认为,分数第一,容易造成人性的扭曲。中国的年轻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和“社会只讲高学历”的氛围,助长了学生“以我为中心”和“分数至上”的心理,容易自私自利,成为“有头脑,但无感情”的人。曾在武汉当过英语老师的美国人杰夫说得更重,他认为高考的压力使学生们“灵魂上的伤口非常深”,结果是中国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中国学生,其中包括很小的孩子,都有一种要“成为人上人”的想法,而这种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才,因为现在绝大多数跨国组织都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中国学生恰恰缺乏这一点。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他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七成高考学生为提高成绩而服药:“这说明他们承受的压力太大了。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某个专业的机器人,而不是健全的社会人。”宋永华教授也说,在这种压力下追求升学的过程,造成这代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一些大学生失恋或遇到小挫折就自杀,反映了他们心理的脆弱。

高考也有它“刚性的公平”

尽管有种种弊病,但接受采访的不少学者也认为,作为一种施行了多年的制度,高考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宋永华教授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背景,就在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新加坡教育界一位人士也认为,因为人口多,中国高考的竞争激烈是很难摆脱的实际国情。他介绍说,跟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与中国不同的是,新加坡在中小学就实行分流制度,学生们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分为几个等级,小学时的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着人生走向。他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重点培养优秀学生,普通的学生可及早学习一技之长,但相比之下,中国的高考更人性、更公平,因为18岁是更成熟而有能力决定自己命运的时期,过早的“分流”,对学生的心理易造成不良影响。

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之所以难以改变,是由中国的现实大环境决定的。因为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度不高,公办大学受监督的程度不够,所以一旦放开高考制度,降低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性,就很难避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通常所说的“走后门”的情况。高考的分数线虽然很“刚性”,照顾不到考生的方方面面,但毕竟这是一个可以严格遵循的“标准”,给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带来了可贵的“刚性”的公平竞争机会。

阿齐兹教授说,中国的高考制度尽管很残酷,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学生往往会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埃及学生进了大学后就是在“混日子”,相比之下,中国多数大学生真是在学习的。

比别国更多的升学就业压力,独生子女家庭的焦虑,以及传统的金榜题名的情结,这些也许都是造成高考这项制度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宋永华教授说,其实,要改革高考制度,首先应该改变整个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这得从根上做起,首先应着眼改变中小学的教育制度和理念,致力于培养有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自信的、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人,从而彻底摆脱追求升学率的怪圈。

看日本媒体如何评价中国高考的优缺点

高考是中国规模最大年代久远也最具影响力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是每个国家都具备的,各国的选拔制度根据人才需要也都有不同特点。2011高考即将结束,在日本媒体眼中中国高考是何种形象呢,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 原文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工作几近尾声。每年高考结束后发榜的日子,欣喜雀跃的家庭有之,悲凉绝望的家庭亦有之,对高考结果淡然处之的家庭则少之又少。 仔细数来,自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过去了30多年,这期间高考改革、扩招、整顿,与时俱进,变化多多,唯一不变的,是每年参加高考学生的巨大数量和个人、家庭、学校对高考的重视态度。诚然,当代中国可以选择的余地已经增加许多:职业教育,留学,直接工作,参军""但是高考,依然是孩子和家庭重要的首选和目标。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和教育的重要性。人们越拥有知识和重视教育,也越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益于个人的个人发展。

还可以发现,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的高考制度仍然值得人们信赖,它毕竟是时下中国最具公平竞争性的一个大舞台。如今,每年高考过后,拜师宴,庆功宴会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展开,金榜题名仍是个人、家庭、学校、乡里乡亲荣光的一件事情,在公平竞争下取得的战绩值得所有人骄傲。 中国的高考使穷孩子和富二代站在了同一扇门前,穷孩子可以藉此走上与富二代平齐或超越他们的路线,富二代也可以借此证明他们的能力;中国的高考不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城市里时运不济的家庭或一个山沟沟里世代种田的家庭,因为孩子的努力和成功,可能使全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正是现今社会提倡的走阳光大道改善生活的途径。尽管是老生常谈可还是要谈: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所见表明,中国学子考上了大学就是奠定了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地基。

中国高考也有不尽如人意一面,比如作弊现象、高考移民、不公正的加分、冒名顶替、档案造假等等,这些现象还一度甚为猖獗。但是,随着政府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和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法律的介入,高考变得越来越完善,严格,从而越来越让人们信任。今年的高考迄今为止还没有较大负面消息的出现,这就是中国高考在社会和法律制约下的又一进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国一些学者、教师一直呼吁取消高考制度,发出与大众不同的声音。他们对高考提出尖锐的批评,说高考充满弊端,高考捆绑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自由发展;有人甚至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然而他们却忘了自己也曾是高考一员,正是通过高考和进入大学学习,才使他们在今天有了评判高考制度的能力和水准。近期来看,或许还没有什么能够取代高考的更好的选拔制度。正因为这样,中国的高考还会进行下去。如何让这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则是可以周详探讨的。

高考利弊语句{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锐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今天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根源归于高考;也有人把高考当成素质教育的障碍;也有人把很多社会经济的问题都归于今天的应试教育。

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群众对招生制度的意见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严重侵害的考生的权利,因此高考改革一定要有利于公平,这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条件。

高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客观公正选拔人才。高考是国家广泛吸纳人才是重要途径,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才强国,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改进招生录取制度,这是保证学生质量的第一关。科学的、合理的招生制度能够从大量的候选人中选拔到合格的优秀人才,因此它是保证高级专业人才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实行的高考制度,对于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人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外国人做中国高考英语 外国人做高考英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