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诗人北岛简介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3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两句话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前句呈其“果”,后句析其“因”。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快”,它让人心越来越浮躁,正从生活中删除着细节。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悖论呢?陶潜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为此,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自己的心境,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时代的发展,并在这两者的搏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道文题有着较高的思辨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还是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的急剧变化,都是外因,它要发生作用还必须通过内因(人心)的变化。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性文章不仅要写出沦丧的细节,而且要将其沦丧的漫漫进程描画出来,从而昭示出事理发展上的某种必然;议论性文章不仅要呈现细节沦丧之“状”,而且要剖析其“因”,预示其“果”,指出其“路”,从而给人以启迪。

【佳作展评】 清欢自从细中出

昔时苏东坡与客小宴,谈天说地间细烹苦茶两盏,哪管它工序如何细碎烦琐!八分讲究、二分闲心地制出这几杯袭人清茶,再配上几盘山肴野蔌、时鲜小炒,苏子不禁发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感慨。

他是真会享受人生。放到当今,将这工夫茶换做几包速溶咖啡,拨几个号码外卖自动送上门来,你匆匆忙忙草草吃完,食物经过食道却避开舌头,怎么可能觅得清欢?

现今这个时代,信息正在高速化、标题化地向我们扑面而来。所有事物只消大致有个了解,更具体的,去了解它作甚?当人们为了放松身心,打算出外旅游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是手机,上网搜寻好评最多的旅游攻略,查找合适的航班,订票成功,一气呵成。高信息化的人生固然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但谁还记得千百年前,有谁一双布鞋曾踏遍名山大川,赏遍天下美景,却也体会过危急与无奈,见到过所谓的名不副实。二十几年间的各种体验,各种感悟,有失有得,最终写成了一本《徐霞客游记》。我们追寻着众所交赞的经典美景,他却看到路边的野花姿态妍丽,沾露如含泪。那朵小小的野花,其实便是我们久寻不得的清欢,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她。

《浮生六记》中说:“人生碌碌,算来何必奔忙。”人生为何碌碌?人们为何奔忙?明明我们删去了如此多的细枝末节,为何我们仍步履匆匆?有句老话说得好:“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之所以能够偷得闲,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安排时间,而是因为他们的眼中有太多的生活细节。他们走个路要几个时辰,写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因而愈是繁忙,偷得的半日闲散便愈发有味舒适。然而我们的“忙”却是因为我们都太闲了,我们删除细节,省却了那么多时间,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为忙而忙,追求身外之物,因此才有“人生碌碌”之感。

然而当下,商业化、娱乐化已成为时代的标识,我们匆匆扫一眼“今日热闻”,瞥一眼世界各

地的奇事,看一眼哪个明星今天结婚,明天疑似怀孕,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的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居然日益庸俗,多么可怕。

把碌碌的时间还一些给细节吧!看柴禾如何噼啪,云霞如何漫天,雨水如何落下,因为清欢只从细中出。

[评析]本文可谓“一线串珠”,这个“线”就是“清欢”。其“珠”有三:一是由苏东坡与客小宴引出“清欢”。苏子在挣脱名缰利锁之后、于细烹苦茶之中尝到了人间的真味——清欢。二是由徐霞客一双布鞋踏遍名山大川生发出“清欢”得失之状。千百年前,人们安步当车,留意着细节,尽享着清欢;现今时代,人们生活高效,却抛弃了细节,丧失了清欢。三是由《浮生六记》引发出对清欢得失之因的思辨。内心丰盈,方能忙里偷闲,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心生清欢;内心空虚,只会为忙而忙,删除生活中的细节,尽失清欢。一线串珠使全文舒卷自如,形散神聚。

细兮微兮奈若何

曾醉心于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静老人,他穿越不尽的喧嚣浮华,凝神于一朵花的绽放。

理固宜然。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生活的节奏感却是涓涓而流的。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捡起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亦是捡起心中曾疏忽丢弃的至纯至真。曹翁笔下的林妹妹便是心思细密之人,一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更是咏海棠的绝唱。若非细赏花蕊之色、花瓣之姿,又怎能畅快淋漓意,以花剖白心中所感?时代是宏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无际心胸中的一粒飘渺星辰。何妨重返林妹妹的视角,以细节之光,镀星辰以闪烁?

诗人的眼光,在于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于于细微处见无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凌寒独放的一枝里,有我们眼中无限的春光旖旎。生活的乐趣不可被压榨,一如极细极微者不应被丢弃。 然而时代的发展摧枯拉朽般轰然展开,我们被推向进步的前沿成为现代的展品。脚步匆匆,遗失了无尽的原生态的微与细,换得的是令人身心俱疲的宏与著,一如北岛苦吟“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目光的筛眼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荒芜,无尽的泡沫恢宏铺排,创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假象。

当雅致的粉墙黛瓦被摩天大厦无情取代,城市丢失了它最妙不可言的细节;当闪烁的屏幕吸引了无数双稚嫩的眼睛,孩童丢失了他们成长中最温馨柔软的细节;当我们为了各自前程疲于奔命,我们丢失了成长中最开心也最掏心的细节……

观夫微小,心定气闲,但我们心灵的平和与满足正在微小的逝去中日渐式微。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糟糕的时代,它以其滚滚洪流裹挟走无数不可方物的细节,也带走了人们心中一隅坦然安适。 时代的嚣尘直上云霄,我们固然无力洗净一切。然而睁开一双细腻的慧眼,捕捉属于自己的细节,我们亦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一畦平静安适。

细兮,微兮,诚不可不顾也。

[评析]本文的最大机智在于“切一刀”,从“时代的节拍”和“生活的节奏”两个维度对细节的

得失展开思辨,从而将“理”阐清说透。其论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者合拍。在古代,时代发展的慢节拍和生活的慢节奏是合拍的,所以人们拾起了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也拾起了至纯至真、诗意无限。第二层次,两者不合拍。在当代,时代发展的快节拍强力改变着生活的慢节奏,所以人们遗失了原生态的微与细,也丧失了温馨柔软、开心掏心。第三层次,两者各行其道。时代无法不发展,其节拍是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而生活可以有快慢,其节奏由各人掌控,我们可以调整。只有使两者各行其道,我们方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平静安适的心境,从而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美文欣赏】 文学中的圆与方

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不鼓励冒险,排斥极端,崇尚的是磨去棱角之后的圆通。圆通原本是描述鹅卵石的最佳用词,光光溜溜,浑浑圆圆,无凸无凹,无牵无碍。鹅卵石并非天生就没有棱角,只是被水流冲刷久了,才变得如此憨态毕现。人也一样,越来越丰富的阅历,犹如契诃夫笔下的“套子”,将人日益裹缠,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渐渐沦落成了模式化的“套中人”。或甜或苦的阅历,有的化为了经验,有的转为了教训,它们就像糖或醋,腐蚀着人,蛀蚀着人,使人恍若离岸漂移的小船,从而与生命的本真,渐行渐远。人不是越活越胆大,而是越活越胆小;不是越活越有脾气,而是越活越没脾气。面对诸多的不可预知,人总想让自己更安全一些,更讨别人喜欢一些,于是纷纷弃荆棘而择鹅卵石以效仿,无可厚非。毫无疑问,圆通属于一种相对正面积极的人性,它利己但不损人,甚至还呈现出几分体恤他人的宽厚。尖锥与利刃,这些锋芒毕露之物,终究是令人望而生畏,并唯恐避之不及的。与人相处,多一点温和,多一点慈悲,多一点口有遮拦,多一点适可而止,不失为做人的道德。

圆通源远流长,大行其道,俨然已固化为华夏子民的精神路标。然而,圆通是一把双刃剑,在攻击敌手的同时,也可能刺伤自己。圆通久了,人无疑会鸵鸟化,乌龟化,体现于日常生活,则是言不由衷,八面玲珑,得过且过,拿着明白装糊涂。孔夫子将圆通称为“中庸之道”,并大加倡导。他心目中的“君子”人格,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永远躲于人群的中间地带,让他人的身体,遮挡住自己的颜面,不显山露水,不张牙舞爪。何以如此?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惧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圆通并非对任何人都适用。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立志于文学的人,依赖圆通,是也很难写出不朽篇章的。中国文人的悖论随处可觅,其中之一就是在现实世界里也许很拘谨,但在虚幻的文墨领地,却极其张扬,肆无忌惮到了弃事物的本来面目于不顾的地步。不说别的,单说夸张,就足以令人

瞠目:偷天换日,海枯石烂,天翻地覆……诸如此类的极端化表述,在汉语的词库里,近乎于泛滥。很多谨小慎微的人,在面对纸页时,胆大妄为,以炸药包般的姿态,似乎要以笔为引线,将天炸出个窟窿来。这样的反差,看似不正常,实则正常,它在提醒我们,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彼此之间虽无清晰的边界,却也不能混淆。在生活中,可以稀里糊涂,可以装聋卖傻,但在艺术中,却必须锱铢必较,必须刨根究底。糊涂之于生活,可能是一种善,但之于艺术,却是一种恶。糨糊般的文字,黏稠若稀泥,无筋无骨,唯有依附高墙才能短暂存活,却永远无法独自昂首屹立,其寿命,不会比昙花更长。

文学要圆通,更要方正。圆通是皮毛,方正是内核;圆通的是文笔,方正的是思想。文笔再好,不过是衣饰,而内容与思想,才是构筑文学生命绚烂多姿的血肉与灵魂。思想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透彻洞察所形成的价值谱系。爱与憎,渴望与厌弃,作者无法遮掩,无处躲藏,也无法回避,读者都能从字缝间慧眼辨识。具有大品格的文学宛若玫瑰,看起来很美,摸起来有刺。 世界需要温暖,社会需要良知,人性需要救赎,于是文学才应运而生,且大放异彩。文学不是人皮肤的润肤露,而是人心灵的滋养品,肩负着对爱的传递,对善的呵护,对光明与正义的执着与守望——这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也是每一位文学参与者的天然使命。

人生即考试

六七月的天气,一如考生变化莫测的心绪,忽而阳光灿烂,忽而阴云密布,忽而草绿花艳,忽而风狂雨骤。一年一度的高考,让本来就燥热的心情,变得越发地焦虑与忐忑——多少人因之而心律失常,血压增高,茶饭不思,夜不成寐。在很多家长的眼里,高考俨然就是一道决定人生成败的命运之门,挤进去则步入了天堂,挤不进去则沦落于地狱,于是在分数公布之时,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欣然,有人悲戚。

高考试卷,真的就是一张生死薄吗?依我看来,并不尽然。在现有的环境里,高考无疑是一件重要之事,因为它关乎于人生的抉择与方向。但现代的高考,毕竟与古代的科举考试已大为迥异。科举考试一旦中榜,则意味着锦衣玉食,加官晋爵,飞黄腾达。一个褴褛布衣,仅因一张文采斐然的试卷,摇身一变,转瞬间就能跃升为头顶乌纱的“人上人”。范进为中举疯狂,十数年孜孜以求,他看中的,肯定不是中举本身,而是掩映于其后的荣华富贵。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那种一考定终身的架构,早已崩塌无存。高考不等同于科举考试,高考被录取与科举的金榜题名如出两辙,远非一回事。高考的成绩即使再云飞天外,都不是结局,而是开端。把高考的意义过度地予以解读,把高考的价值无限地予以拔高,说得客气点,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觉;说得不客气点,是一种病态的偏执。一个学子,纵然昂首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却绝对不能保证一生一世的高歌猛进。高考后的长路,并非一条铺满天鹅绒红地毯的金光大道,而是依旧崎岖与陡峭,布满了坑洼乃至陷阱。

那么,既然路途险阻,人为何还要灯下苦读,并乐此不疲地去叩击高考的大门呢?我的理解是,穿越过高考的关口,人必然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以此为契机,获取到更多的知识。知识犹如甘霖,在其滋养下,人智慧的宽度厚度得以扩充,品格的形态模态得以健全。一个饱学而高尚的君子,

历经生活风雨的反复磨砺,一定会聚集起坚实的生命意志力。这种力量,由内而外,由弱而强,足以抵制流俗的侵蚀,抗拒狂啸的风沙,征服征途上的千壁万壑。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许多高考成绩优异的孩子,就读大学期间或大学毕业之后,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却走向了毁灭——要么沉沦,要么自杀——这些孩子的命运在令人扼腕悲叹的同时,却也在提醒我们:一个人,单有试卷上的高分数是远远不够的。考试的出类拔萃,并不能掩饰其其他方面的不及格。试卷上的分数所显示的,只是人的一个要件,并非人活着的全部要素。一个完整的人,不但要有学识、见识和常识,还要具有建立在通透认知基础上的精神坐标与价值谱系。心理强大的人也许不显山露水,但犹如礁石,犹如古树,浪击不倒它,风撼不动它,它的地盘很厚重,它的根系很牢固。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试。大考与小考,开卷与闭卷,简单题与复杂题,天天都在考验着世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哪怕是屑小之事,其实都是一页页的试卷。认真对待每一道试题,细心一点,耐心一点,不敷衍,不潦草,及时察觉疏漏,修正谬误,如此这般,试卷上的对号肯定多于错号,相应的,收获肯定也就多于失去。不要奢望人生的完美,但我们可以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尽量地少给自己留下缺憾。

【篇二】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材料作文“没有细节的时代”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没有细节的时代”写作指导与示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的两句话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前句呈其“果”,后句析其“因”。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快”,它让人心越来越浮躁,正从生活中删除着细节。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悖论呢?陶潜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为此,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自己的心境,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时代的发展,并在这两者的搏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道文题有着较高的思辨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时代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还是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的急剧变化,都是外因,它要发生作用还必须通过内因(人心)的变化。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记叙性文章不仅要写出沦丧的细节,而且要将其沦丧的漫漫进程描画出来,从而昭示出事理发展上的某种必然;议论性文章不仅要呈现细节沦丧之“状”,而且要剖析其“因”,预示其“果”,指出其“路”,从而给人以启迪。

【佳作展评】

[记叙文]

还原细节

村里的老张要进城了。

这要是放在之前,乡里乡亲出来围观的肯定不少,可现如今科技发达了,进城一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也就无人搭理多少了。

老张带着一麻袋新收的大米、小米,风尘仆仆地来到儿子的家门口,应门的是儿子,手里拿着个手机比划着,头也不抬地责怪道:“您来之前也不来个电话,不然就开轿车去接您了,中午家里也没准备着!”“不用不用,知道你忙!”老张高兴地答道,知道儿子有这份心就够了。

进门后,儿子进房间继续刷屏去了,老张在大客厅里来回踱步,看着这些高科技,电视挂上墙了不说,连空调都嵌在房顶上了,老张新奇地看着一切,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瞥见儿子发电子邮件,老张笑迎迎地说:“这电子邮件怎么有手写的好啊,那是写信人的心意啊,这冷冰冰儿的字,收信人怎么能感受得到啊!”“您不懂,对了,我要去接儿子了!”“我去!”老张抢着出门,自己“不懂”儿子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以前生活在乡下的情感细节,总想远离这里一会儿。

看见大孙子走出校门,老张迎了上去:“走,陪爷爷走回家!”“我要打的!”“打什么?”老张一头雾水,只得跟着孙子走了。

饭桌上,大孙子嚷嚷着:“老爸,我的小米呢?”老张欣喜地到厨房拎了一袋子出来,“爸,不是这个小米,是手机!”老张的笑挂住了,有点尴尬,有点失落。

饭桌上冷冷清清。一大家子在一起,本应是最热闹的,可除了老张,儿子、媳妇、大孙子,一人手中抱着一台“小米”,老张连话都搭不上,只得默默地一个人嚼着米饭,谁也没有看到老张被冷落在一边的表情,甚至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张碗里的饭已经吃完,本来老张还

想再添一碗的,可惜吃不下了。

老张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静静想着自己被“漠视”的情状,点上了一根烟。

社会发展了,可商业化的时代删除了人们生活中的细节,本应属于家人间的交流、饭桌上的交谈等都被这发展的时代中的产物所取缔了。生活中有太多“老张”,他们渴望人们找回“细节”,在回收站粉碎之前将其还原。

[评析]本文形象塑造十分典型。老张主张书信要写,回家要走,饭桌上要交谈,三者都带着情感的温度,是关注生活细节的典型;而儿子一家三口则发电子邮件,打的回家,饭桌上一人抱一部手机,三者都冷漠了人情,是删除生活细节的典型。作者通过两组对比鲜明的形象的塑造,将生活中的细节被商业化和娱乐化时代的产物所取缔的残酷现实摆到了读者面前,发人深省,引人沉思。此外,饭桌上“小米”的歧义,大有小品的噱头,寓庄于谐;篇末的点题颇具影视画外音的功力,流露出作者心底对还原生活细节的热切期盼。

[散文]

清欢自从细中出

昔时苏东坡与客小宴,谈天说地间细烹苦茶两盏,哪管它工序如何细碎烦琐!八分讲究、二分闲心地制出这几杯袭人清茶,再配上几盘山肴野蔌、时鲜小炒,苏子不禁发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感慨。

他是真会享受人生。放到当今,将这工夫茶换做几包速溶咖啡,拨几个号码外卖自动送上门来,你匆匆忙忙草草吃完,食物经过食道却避开舌头,怎么可能觅得清欢?

现今这个时代,信息正在高速化、标题化地向我们扑面而来。所有事物只消大致有个了解,更具体的,去了解它作甚?当人们为了放松身心,打算出外旅游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是手机,上网搜寻好评最多的旅游攻略,查找合适的航班,订票成功,一气呵成。高信息化的人生固然更加高效,节省了时间,但谁还记得千百年前,有谁一双布鞋曾踏遍名山大川,赏遍天下美景,却也体会过危急与无奈,见到过所谓的名不副实。二十几年间的各种体验,各种感悟,有失有得,最终写成了一本《徐霞客游记》。我们追寻着众所交赞的经典美景,他却看到路边的野花姿态妍丽,沾露如含泪。那朵小小的野花,其实便是我们久寻不得的清欢,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她。

《浮生六记》中说:“人生碌碌,算来何必奔忙。”人生为何碌碌?人们为何奔忙?明明我们删去了如此多的细枝末节,为何我们仍步履匆匆?有句老话说得好:“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之所以能够偷得闲,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安排时间,而是因为他们的眼中有太多的生活细节。他们走个路要几个时辰,写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因而愈是繁忙,偷得的半日闲散便愈发有味舒适。然而我们的“忙”却是因为我们都太闲了,我们删除细节,省却了那么多时间,却不知道要干什么,为忙而忙,追求身外之物,因此才有“人生碌碌”之感。 然而当下,商业化、娱乐化已成为时代的标识,我们匆匆扫一眼“今日热闻”,瞥一眼世界各地的奇事,看一眼哪个明星今天结婚,明天疑似怀孕,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的品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居然日益庸俗,多么可怕。

把碌碌的时间还一些给细节吧!看柴禾如何噼啪,云霞如何漫天,雨水如何落下,因为清欢只从细中出。

[评析]本文可谓“一线串珠”,这个“线”就是“清欢”。其“珠”有三:一是由苏东坡与客小宴引出“清欢”。苏子在挣脱名缰利锁之后、于细烹苦茶之中尝到了人间的真味——清欢。二是由徐霞客一双布鞋踏遍名山大川生发出“清欢”得失之状。千百年前,人们安步当车,留意着细节,尽享着清欢;现今时代,人们生活高效,却抛弃了细节,丧失了清欢。三是由《浮生六记》引发出对清欢得失之因的思辨。内心丰盈,方能忙里偷闲,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心生清欢;内心空虚,只会为忙而忙,删除生活中的细节,尽失清欢。一线串珠使全文舒卷自如,形散神聚。

[议论文]

细兮微兮奈若何

曾醉心于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静老人,他穿越不尽的喧嚣浮华,凝神于一朵花的绽放。

理固宜然。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生活的节奏感却是涓涓而流的。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捡起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亦是捡起心中曾疏忽丢弃的至纯至真。曹翁笔下的林妹妹便是心思细密之人,一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更是咏海棠的绝唱。若非细赏花蕊之色、花瓣之姿,又怎能畅快淋漓意,以花剖白心中所感?时代是宏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其无际心胸中的一粒飘渺星辰。何妨重返林妹妹的视角,以细节之光,镀星辰以闪烁? 诗人的眼光,在于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于于细微处见无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凌寒独放的一枝里,有我们眼中无限的春光旖旎。生活的乐趣不可被压榨,一如极细极微者不应被丢弃。

然而时代的发展摧枯拉朽般轰然展开,我们被推向进步的前沿成为现代的展品。脚步匆匆,遗失了无尽的原生态的微与细,换得的是令人身心俱疲的宏与著,一如北岛苦吟“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目光的筛眼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荒芜,无尽的泡沫恢宏铺排,创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假象。

当雅致的粉墙黛瓦被摩天大厦无情取代,城市丢失了它最妙不可言的细节;当闪烁的屏幕吸引了无数双稚嫩的眼睛,孩童丢失了他们成长中最温馨柔软的细节;当我们为了各自前程疲于奔命,我们丢失了成长中最开心也最掏心的细节""

观夫微小,心定气闲,但我们心灵的平和与满足正在微小的逝去中日渐式微。这是最好的时代,亦是最糟糕的时代,它以其滚滚洪流裹挟走无数不可方物的细节,也带走了人们心中一隅坦然安适。

时代的嚣尘直上云霄,我们固然无力洗净一切。然而睁开一双细腻的慧眼,捕捉属于自己的细节,我们亦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一畦平静安适。

细兮,微兮,诚不可不顾也。

[评析]本文的最大机智在于“切一刀”,从“时代的节拍”和“生活的节奏”两个维度对细节的得失展开思辨,从而将“理”阐清说透。其论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者合拍。在古代,时代发展的慢节拍和生活的慢节奏是合拍的,所以人们拾起了那些微不足闻的细节,也拾起了至纯至真、诗意无限。第二层次,两者不合拍。在当代,时代发展的快节拍强力改变着生活的慢节奏,所以人们遗失了原生态的微与细,也丧失了温馨柔软、开心掏心。第三层次,两者各行其道。时代无法不发展,其节拍是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而生活可以有快慢,其节奏由各人掌控,我们可以调整。只有使两者各行其道,我们方能在汹涌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平静安适的心境,从而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篇三】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2015届江苏南京市一模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以分)

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最的语方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

A.瞥见 引人注目 排山倒海

B.滴察 备受瞩目 铺天盖地

C.瞥见 引人注目 铺天盖地

D.洞察 备受瞩目 排山倒海

2.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B.这次你到基层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

C.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D.明日老友相聚,不烦你出门,请于府上恭候,我会按时前往。

3.下面一段文字中,需要修改的一纽词语是(3分)

一位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发帖①说:“登山活动难免②危险,本次活动纯属志愿③,过程中若出现意外④,由本人⑤承担后果。请大家珍惜驴友⑥之间的感情,团结互助,注意自身安全!”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④⑥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文化人勇于担当,肩负起拯救昆曲的重任,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流传,直到今天。

①雅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昆曲走向衰落

②却必须直面昆曲衰落这无法改变的事实

③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重心的下移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④昆曲是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

⑤我们可以感慨人类文化的尴尬

A.⑤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⑤② C.⑤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⑤

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山崖崩塌了,在它的它的伤口——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鬓上。

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达目的地。

B.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随艰辛和痛苦。

C.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

D.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超.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佘,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

道者,杨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 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 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没有

B. 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专注

C. 至于循习之深 习:学习

D. 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病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0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4分)

译句: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

译句: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

译句: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

(2)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⑶ 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4)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6)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7)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赋》)

(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一一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炝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的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两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片。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晴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城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边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

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飞来许多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2. 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3.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而的特色。(4分)

14.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6分)

15.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重建历史意识

庄秋水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都是其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展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誓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 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 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姓,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推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

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选自《看历史》2012年笫3期,有删改)

16.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17.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6分)

18.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七、作文〔70分)

19.报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取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法中删除细节。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20~22。(10分)

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竹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选自沈括《乐律》)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

21.沈括是 (朝代)著名的大学者,他撰写的笔记体名著是《》。〈2分)

22.作者认为古乐感人的两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2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写小说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映时代气氛。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B.《边城》开篇集中笔力对湘西的山水和民俗风情进行了描绘,有幽静的山、流动的溪水、竹制的渡船等自然之景,有端午赛龙舟等民情风俗,为小说构建了诗意的境界。

C.《飞鸟集》共收录三百多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树木和花朵,都在泰戈尔笔下呈现优美的意境,短小的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D.《老人与海》叙述故事的角度是多样的,有平铺直叙,也有插叙。插叙大多是写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如老人出海不久便梦见孩提时候见过的非洲海峡和大山等。

E.《子夜》中的吴荪甫曾留学欧美,懂管理经营,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他在上海开有丝厂,又组建益中信托公司,收购小厂,希盟生产灯泡、肥皂等占领国际市场。

24.简答题

(1)《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词句咏的何物?作者是谁?她有什么性格特点?6分)

【篇四】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2015届盐城市一模试卷语文评分细则

2015届盐城市、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知部分评分细则

二、文言文阅读

8.(1)“苟简”翻译为“苟且简单”,可以只译为“苟且”,但“苟且偷生”不得分。 “取予、进退、去就”要拆开为双音节词,意思对即可。 “度”可译为“衡量、考虑”。

(2)“传疏”不译或译错不得分。 “蔽”应译为“蒙蔽、遮蔽”,不可译为“隐蔽”。

(3)“学行”中,“学”可译为“学问、学习”;“行” 可译为“品行、德行、修行”等。 “岂有彼此之偏乎”可译为“哪里会有彼此的偏重呢”。反问的“岂”可译为“怎么、哪有、哪里有”等。 “偏”可译为“偏重、偏好、偏向”等,不可译为“偏差、偏离、差别”。

9.直接答出“先王之道”和“尊而守之者少”,得3分。

用自己理解的话来阐述“先王之道”的大概内容,并且答出“尊而守之者少”,得2分。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没答“尊而守”的内容,只答“尊而守之者少”,得1分。

筠州学记

曾巩

【原文】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臆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土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及其已衰,而捂绅之徒,抗志于强暴之间,至于废锢杀戮,而其操愈厉者,相望于先后。故虽有不轨之臣,犹低徊没世,不敢遂其篡夺。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土乃有特起于干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至于渐磨之久,则果于义者,非强而能也。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蓓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斋祭之室,诵讲之堂,休息之庐,至于庖淄库厩,各以序为。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注释】

[1]筠州:旧治今江西高安县。 [2]六艺:指儒家的六经。 [3]刑名:这里指法家。 [4]狃(ni6):习以为常。 [5]章句:指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 训诂:指解释古书字义。 [6』扬雄:见《(新序)目录序》注[7)。 [7]雄之书:指扬雄仿《论语》所作的《法言》和仿《易经》所作的《太玄》。 [8]传疏:这里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传指相承的师说。疏指对旧注解释或发挥。 [9]察举:指汉代采用的选拔士子制

度。 [10』“则上所好”二句:语见《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1]《大学》:《礼记》中的一篇,宋人抽出单行,成为《四书》中的一种。 [12]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13]诏天下立学:曾巩《宜黄县县学记》谓庆历三年,诏天下立学。按《宋史》的《仁宗纪》,《选举志》《职官志》等均谓庆历四年,诏州县立学。又下文有“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之句,由治平三年上推二十三年,则所说:“庆历之初”,亦当为庆历四年(公元l叫年)。 [14]董君仪:董仪,时为尚书都官郎中知筠州事。 都官郎中:尚书省属官。 [15]郑君蓓:郑倩,时为国子博士通判筠州。通判初与知州不相属,含有监督之意。后渐为知州的副贰官。

【译文】

周代衰落以后,先王遗留下来的功业和言论止息了。到了汉代,六经出自秦始皇焚书以后的残存,读书人从诸子百家的后人学习。说道德的人,夸耀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忘了为世所用;说政治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法家、兵家的治国办法,习惯于暴力和欺诈。只有知道学习儒家经典的人为最好,但他们又争着作分章析句和字词的解释工作,用他们个人的私见,靠瞎猜和穿凿附会来立说。所以先王的思想政治主张就模糊了,而学者们却一边倒地沉溺于他们所学的各家。当那个时候,能宣扬先王的思想政治主张的,只有扬雄罢了。而扬雄的著作,世人也不知爱好。然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勇于自立,没有苟且应付的心,他们对事物的取与、进退、去就,一定要用礼义来衡量。等到汉代已经衰败,而那些官宦人物,在强暴之中显示出了他们高尚的志节,直到被革职永不叙用,被杀头,而他们的节操更加磨砺的人,前后相望。所以虽然有图谋篡位的人,还徘徊观望一直到死,不敢贸然听顺着他篡夺的野心。从汉起直到魏晋以来,风俗的败坏,人才的缺乏已经很久了。直到今天,读书人中竟有崛起在千载以后,深明先王的思想政治主张,且用来唤醒后代学习的人。世人虽然不能都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往往喜欢他。所以学习他的学说的人,论述道德的要旨,知道应该力求实行的不是近代人的主张;议论政治的体制,知道效法古人的做法并非迂腐。他们能够不为诸子百家所扰乱,不被后代的传疏所蒙蔽,他所知道的就是这样,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赶不上的。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和乐、简易、惇厚、俭朴的习俗衰微,而诡诈、欺瞒、凉薄、丑恶的习俗胜利。他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不同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相合求得的行为就增多。这个习俗教化的美德,所以赶不上汉代。汉代的读书人,所听到的道理或者并不深刻,他的道义却很高尚;和今天的读书人所知道的很多,却很少去奉行,它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汉代的读书人由乡里举荐,所以不能不在自我修养上下工夫,到磨练的日子长了,就见义敢为,这不是勉强能够做到的。今天的读书人靠文章来选用,所以不得不在学习上用工夫。至于沿着习惯深入地走下去,就使心有所得, 自己也不知已经到达顶点了。由这样看来,在上位的人有所喜好,在下位的人就更厉害了,难道不是这样吗?假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办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失误吗?

《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他的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所谓知识,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人们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

筠作为州,在长江的西边,它的地理位置偏僻隔绝。当庆历初年,诏天下州县建立学校,而只有筠州不能应诏,州里的读书人以此为恨。到了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大概过了二十三年了,才告知知州、尚书都官郎中董先生仪,可以建立学校了。董先生才和通判州事、国予博士郑先生蓓,察看州的东南,选得了一块高爽的地方,在上面修建起学舍来。包括了斋戒祭祀的房间,诵经讲学的堂屋,休息的房舍,直到厨房、浴室、库房、马棚,都各按顺序盖了起来。开始经营在治平三年的春天,而落成在八月十五日。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董、郑两先生才写信派人送到京城,请我写一篇记。

我说两位先生对于政治,可说是知道该做什么了。使筠州的读书人相互出入在学宫中,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他们中间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在上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独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以求取禄位罢了。所以就为他写了这篇我所听到的古代情况作为记,让他拿回去刻在石碑上。

三、古诗词鉴赏

10.(1)笼统地说“雪不似梅花,梅花不似雪”而没有具体指出区别的,不得分。“颜色”属于这首词中梅与雪的相似点,不可以作为“不似”。

算作“不似”的:气味(如“香”);形状、形态、姿态(可以具体表述为“轻盈、飞舞”等)以及“凉”、“多”等特征。

(2)扣住下阕的“老来旧事无人说”和“到今犹恨轻离别”来解说。

①“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这一点:只要答出“心中苦闷无人倾吐”即得2分。如只答“孤寂”而没答出孤寂的具体内容只得1分,“孤寂”可以表述孤独、寂寞、孤单等。

②“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这一点:“怅恨”1分,可以表述为痛苦、悲伤、惆怅、伤感等(只答“思念”不可以,因为是“恨”);“怅恨”的具体内容答出“离别”、“分别”,1分。

(3)上阕手法:实写,对比、比喻,衬托、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皆可得1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恼”:忧伤等),1分。

下阕手法:虚写(回忆、联想),对比、对照、以事衬情皆可得1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恨”:感伤等),1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

12.叙写“阴城”历史(由来)和现状;(1分),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自然环境);(1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1分)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社会环境);(1分)与下文放焰火相照应(“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1分)(一点一分,任答四点)

13.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语言质朴);(1分)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1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1分)运用比喻或者借代的手法(1分)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与众不同)。(1分)(一点一分,任答四点)

14.本题的答题方向为三个角度:一是烘托人物形象;二是推动情节发展;三是突出主题。(每点两分,言之有理即可)。

15.通过侉子抱住陶虎臣的情节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情。(也可得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7.第一处举例说明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也可得1分)

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得2分)

18.强调重建历史意义的重要性(也可得2分)

附加题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22.第二点答到“古乐师能通天下之志”也可。

24.(1)人物答错,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得分。

25.答案其实分为三个方面:内容、方式、篇幅。如果没有概括,完全照抄原文(“一种以笔记体为代表""一则传闻”)得2分。

第一点分为两点:历史人物1分,神怪传说1分;

第二点“记录梗概”或“不作点染”答出任意一点即得2分;

第三点“篇幅短小”或“不求情节的曲折完整” 答出任意一点即得2分。

26.只答“相关联”不作具体阐述不得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鲁迅审慎”1分,“后人放大”1分。

27.第一、二点可用原文。“将‘故事’及其长度、曲折视为判定文体高下的准则”、“人们习惯于用西方的‘短篇’、‘中篇’、‘长篇’来为古代小说分类”。

第三点可表述为“对如何对待故事研究不深”等,照抄原文不得分。

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一、审题立意

对材料中“细节”这一核心词的内涵的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是立意和行文的关键。

提及“细节”,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大行不顾细谨”“小处不可随便”等,但材料中的 “细节”显然与此不同。它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感情交流、细小的审美情趣、细密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细节”,应具有小、慢、真、美、精、趣、厚等精神特质。

材料针砭时弊的情感导向十分明显,矛头指向“商业化和娱乐化”所带来的功利性、浅表化、空心化、模式化、快节奏、粗糙感和倦怠感等弊端。考生应对处于“没有细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进行观照和反思,从而表达积极思想和美好愿景。

除现实性,这则作文材料还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

应该说,诗人北岛的话体现了他对时代的独立思考,有其独特性和深刻性。但能否作为对这个时代全面而精准的概括呢?对此,应允许学生作辩证思考。比如,有考生谈及时代在飞速发展变化,人们要关注宏观走势,抓住荦荦大端,才不至于落伍和迷失。诸如此类,言之成理亦可。

二、判分说明

1.判分原则

从每一篇作文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每一位考生负责,公正公平;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①由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可能造成少数考生不能冲破定势思维的束缚,对“细节”理解出现偏差。阅卷时务必看清考生所写“细节”的内涵,合不合乎材料旨趣即偏不偏题,是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

诗人的痛心之语,命题者拿来用为写作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思考,从而实现从习焉不察走向反思矫正、从批判走向建设的目的。因此,作文现实性的有无和强弱很重要,对那些生活气息浓、现实针对性强、建言献策识见高的作文要积极鼓励。

②议论文看“是否讲理”、“会不会讲理”。要审视文与题、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浑成,看论证和分析是否严谨深刻,是否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类卷应该是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有充分分析,议论有层次,说理有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庸浅表,论证分析简单幼稚,尽管形式上中规中矩,应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对似连实断、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半途改道的作文,原则上判为 “五类卷”(不及格)。

切合题意的作文的立意大都相似,跑题作文的立意篇篇不同。同时,不同之中又有相同,那就是:无视材料,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不顾其它。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 诗人北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