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ppt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

3、背诵9-13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这是一

居:居则曰——闲居,平常如:如或知尔【2】如果。

作:舍瑟而作——站起来如五六十【6】或者。

撰:异乎三子者之撰——述如其礼乐【6】至于。

伤:何伤乎——妨碍如会同【8】或者。

与:吾与点也——赞同,同意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唯求则非邦也与?——句末语气词,通“欤”

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方圆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2、师补充重点疑难字句(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年长)(而不言)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2)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做

(4)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以:用

3、一词多义:

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司仪大司仪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指名五个同学分角色表演。

2、全文思路怎样?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即问志——言志——评志,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3、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公西华:“愿为小相”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小结:孔子这四个弟子的政治理想能否可以合并同类项?——前三人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曾皙的志向与众不同,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何才能,胜任何职,而是描绘了一副暮春郊游图。

指名学生想象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情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孔子如何评价他们的志向的?

针对曾皙:“吾与点也”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③孔子为何对曾皙的回答由衷地赞同,“吾与点也”?

我们学习前面几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一致。

(2)曾皙描绘了一副悠闲雅致的太平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第五课仁者爱人p24)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曾点描绘的是感受沂水春风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君子之风p29)

(4)曾点志趣高远,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渊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渊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君子之风p29)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三、作业:(1)名师导学的练习。(2)背诵9——13段,准备默写。

板书设计:

沂水春风

问志:则何以哉?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争强好胜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

言志:公西华:“愿为小相”谦让

曾皙:一副暮春郊游图从容

孔子:教学风格——循循善诱;气氛——师生平等和谐

曾皙:我与点也

评志: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姜建华

【篇二】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作者:袁敏敏(浙江普陀中学)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不少于200字。

【篇三】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重点与难点】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1.字音:乘 2.句读:由也 / 二、把握全文线索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明确:孔子问志——弟子

探究文本(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一、字词、句式点拨:1.字词解释:侍坐、2.句式(宾语前置句)【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二、探讨:“不吾知也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明确:

甫 相 铿 莫 赤也 / 为之小

(撰、言)志——孔子评志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不吾知也! 或、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

”——怎样看待这里的“知”《论语〃宪问》 学而》 《论语〃 学而》 《论语〃 里仁》

1

哂 俟 冠 沂 雩 喟 为之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居、 如、: 则何以哉?

”;“如或知尔与“不知”? ”?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

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

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豚'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由也,不得其死然。’ ' 《论语〃先进》 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 ——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这也是我,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侃侃如也。子乐。

'志'——'以礼治国';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为何要强调,比及‘若) “有

2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

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 子曰:'由也果 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 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哂”有何意蕴? 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 资料: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作何讲? ——谦让。

这里,孔子更多的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有点浮夸的性格。

(总结)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道:

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沂水春风教案

【过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夫子何以“哂由”的原因。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所述却没有表态,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的志符合孔子的一贯的主张吗?明确:符合!三子的志向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

资料: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设问:三子之志既然符合孔子主张,而曾皙讲玩和乐,孔子却赞同曾皙,这是为何?带着这

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子。下面重点来分析曾皙言志。

文本探究(三)

(二)曾皙述志

3

,于

“点!尔何如?”

鼓(弹奏)瑟希(同“稀”),铿尔(拟声词词尾,同“然”),舍(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一、“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别人上课,他奏乐,被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连串结束弹奏的动作,才站起来回答。想想,这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悠闲自得、潇洒从容而充满雅趣。 看似无所用心,没有参与前面的讨论,却能够准确把握前面的谈话内容,且有自己独特

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探究:曾点之志——“沂水春风1.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诗意的情境: 示例: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 突出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在言之成理,教师引导、点拨,并着重强调曾皙之志合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但同时注意鼓励多种意见并存。) 几种分析示例:

A、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看作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B、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心情契合,也符合其“无道则隐”的主张。C、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D、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山水中吟咏抒怀,正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3.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曾点的话正是说到孔子的心坎儿上了,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明确:不能。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周游列

国,却四处碰壁,身心俱疲。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 【课堂延伸】

根据下列对联,说说其涉及的典故内容。【课后作业】

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各有特色,题目可以是:

”(海德格尔)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此处重在学生自主发挥,对文本可作多种解读,要

欣然笑曰”?

沂水春风教案

“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老少皆安的境界,

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子非鱼

你欣赏其中的谁?谈谈你的看法,*** ***

——读《沂水春风》有感

400字。4

”的情境

,有“凤鸟,这与孔子的

“终究只是可望不少于

【篇四】沂水春风教案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篇五】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 综述论文

沂水春风综述论文

Q: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 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 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 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 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在《公冶长》篇里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 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老 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有所 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着美好 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 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不正是 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 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从某种程度上讲,曾皙情商较高,长于揣摩他人内心世界所感所想。而对于孔子哂笑子路则是因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文化基础、人文基础,而子路没有重视这些,他过于自信,不够谦逊,所以孔子哂之。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言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朱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天人欲见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大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言其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合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张履祥《备忘录》: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肌馑,子路之使用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兴叹?!

从内容说,宋明理学受释、道影响,大讲曾点的“天地万象”,以此作为孔学准宗教的精神状态,所谓“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朱注)。本来,孔子只是一时赞叹,并没这层意思在内。这也是解释学的功能;宋明理学确实发掘和发展了儒学宗教性的深度,使人对原典有了另外一层的更深体会。

【篇六】沂水春风教案

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教案

目 录

一 为政以德""""""""""""""""""""""""""01

二 克己复礼""""""""""""""""""""""""""

三 待贾而沽(略)"""""""""""""""""""""""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 仁者爱人""""""""""""""""""""""""""

六 君子之风""""""""""""""""""""""""""

七 求诸己(略)""""""""""""""""""""""""

八 周而不比""""""""""""""""""""""""""

九 出辞气远鄙倍""""""""""""""""""""""""

十 学以致其道""""""""""""""""""""""""" 十一 诲人不倦"""""""""""""""""""""""""" 十二 高山仰止"""""""""""""""""""""""""" 十三 沂水春风"""""""""""""""""""""""""" 十四 中庸之道""""""""""""""""""""""""""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

一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

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共:通“拱”,环抱,环绕。) ..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训导。齐:整治,整顿。) ..

(3)有耻且格(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

(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仆:驾驭车马,赶车。) ..

(5)庶矣哉(庶:人口多。) .

(6)道千乘之国(道:通“导”,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国.....

力中等的国家。)

(7)敬事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

(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恐怕”。.....

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责备你们。)

(9)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陈,陈设,这里....

有施展的意思。就,趋向,靠近。列,行列,位次。)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持:持正,扶位。 .....

颠:跌倒。扶:扶起。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一说为独角犀...沂水春风教案

牛。柙:关野兽的笼子。椟:匣子。)

(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恨。) .

(1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

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寡:人口少。贫:财物少。)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整治礼义教化。文德,礼乐仁义的...

政治教化。)

(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附益:增加。附,增益。) ..

(16)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用:资财。) ...

(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

(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

(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劝:努力。) ..

(20)临之以庄(临:面对。庄:庄重。) ..

(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荡舟:覆舟。)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

【以】

(1)为政以德(介词,用) .

(2)使民以时(在""时候) .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 .

(4)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以,介词,因为) ...

(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

(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 .

(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 .

(8)临之以庄(介词,用) .

【而】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 .

(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

(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 ..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 ..

(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 .

(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 .

(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 .

【于】

(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 .

(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

(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 .

【篇七】沂水春风教案

〈论语〉选读 教案

一、几点思考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三、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o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o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友情附送: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

1.《2009年浙江省高墙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略(参见《考试说明》)

2.杭州一模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

“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参考答案: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

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5.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沂水春风教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6.浙江温州2008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看法及分析略。

7.宁波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高三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沂水春风教案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8.浙江省绍兴市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篇八】沂水春风教案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知识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 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 引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王羲之是什么人?”你们一定会马上回答:“书法家”!“书圣”!如果老师再问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你们的也一定会说是“天下第一行书”!对了。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2、打出第二张幻灯片(正音),请一组同学依次念,教师随时订正读音。 癸(gui )丑 会稽(kuai ji ) 修禊 (xi) 流觞(shang) 曲水 游目骋(cheng)怀

放浪形骸(hai ) 曾(zeng)不知 临文嗟(jie )悼 趣(qu)舍万殊 齐彭殇(shang)

3、全班齐读全文。

三、讲读第一节

1、 请一生读第一节。

2、 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萧散的仪态。

3、 全班齐读第一节。

4、 分析:

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信可乐也”

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 乐事:沂水春风教案

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打开幻灯片)——明o文征明o流觞赋诗图

⑷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o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四、学生齐读第一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二三节,翻译以下句子: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梳理本文重点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 梳理字词:(打开幻灯片)

1、 请学生回答加点字含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俯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 表凭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表原因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纵使、尽管

所之既倦 往、到达、往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它

之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定语前置的标志词

后之视今 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骸之外 的 助词

2、请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二、同桌互读互听二三自然段,然后全班齐读。

三、讨论:(幻灯片打出各问题)

1、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2、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的明确:

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

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3、 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4、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4、 作为书序,作者行文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可见《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

四、朗读全文,背诵。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良辰: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