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思,诗歌,比较,教案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高中作文 zuowen 4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思,诗歌,比较,教案

2016(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

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

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

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 ,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思,诗歌,比较,教案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 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篇二】思,诗歌,比较,教案

诗歌比较类鉴赏——思想感情类教案

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思想感情类比较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从

2005年高考,命题人就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

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

们一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明确概念(怎样考)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

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一)比较原则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

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二)选材类型

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

句更妙,为什么?

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激昂向上)

病 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抑郁低沉)

(三)设题角度

1、意象、意境比较 2、语言赏析比较

3、手法、技巧比较 4、内容、情感比较

对于这四个角度,前三类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所提及,今天我们就现

在正在复习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类试题的答题作以引导。

三、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注]虚堂:高堂。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怎样答):

(一)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

区别:1、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2、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二)答题思路

点拨:解答要领:

1、审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

2、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

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

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把两首诗中能够传达作者情

感的词语找出来。)

3、由果寻因。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这道题属于同中求异。所写内容相近,作者不同,意境、情感有别。都有独

坐,但心境不同。

(三)答题步骤:

1、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主要是诗

歌中的意象)。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

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

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

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要根

据不同作者不同诗句道出不同心境。

五、实战演练

1、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两处地方。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 郭里:内外城之间。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

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

“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

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

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

2、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 ⑴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大地

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⑵大江:指长江。

⑶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

挽回。

⑷目断:看不到。

⑸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

“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

“四百州”。

对比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

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汪元亮

的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

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南四百州”,怎能

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

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

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复习了诗歌的比较鉴赏。俗话说:“没有比较就

没有鉴别。”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思,诗歌,比较,教案

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比较不仅是文学鉴赏活

动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和鉴别事物最有效的方法。今天的这堂课

教给大家的不仅是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中理解思维的办法,希望

大家能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去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课后巩固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

想情感却不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前一首诗中荷 “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

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

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七、 做题方法小结

(一)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2、找准切入点。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3、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4 、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

5、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点齐全。

(二) 要注意的几点

1、 明确题干要求

2 、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 3 、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

(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

4 、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 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篇三】思,诗歌,比较,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导学案

【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2、熟练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梳理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按诗歌题裁分类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

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

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

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

(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

按诗歌思想感情分类

角度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例分析】

[例1] (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注]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试题: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二、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烙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着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的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

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朝·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②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试题: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2009年、2010年高考的18套试卷中,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2009年广东卷;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如2009年江苏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典例分析】

[例1] (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思,诗歌,比较,教案

2017(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思,诗歌,比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

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

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 寻“异”关键词 。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

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 帝京 若为 峰头 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妙的想

象来收束全篇,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强烈怀念。

【比较表达技巧】(2016龙岩市质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它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求“同"关键词:月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数声 月 到 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思,诗歌,比较,教案

参考答案: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满怀愁情。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但月光多情相依,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比较内容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⑤ ,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夜娖(chuò):整理 ③银胡觮(lù):箭袋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指辛弃疾上书给皇帝为光复中原、抵抗金兵出谋划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⑥换得东家种树书:指归隐山林,过田园生活。

这首《鹧鸪天》的上片和下片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壮岁 拥万夫 渡江 汉箭朝飞 叹 白髭须 换

参考答案:上片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下片表达了词人韶华易逝的感叹,英雄空老的无奈。两相对比,更突出词人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苦闷,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词人的人生悲剧色彩更加浓郁。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恨 愁→拟人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回首 背 低面 藏

参考答案: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杜诗凄怨低沉。“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感伤迟暮之恨,表露作者伤感不平之情。杨诗活泼有趣。“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五、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思,诗歌,比较,教案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简易口诀:读标题,解要素

看注释,推主旨

品语句,体情感

细辨析,找异同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崔融 杜审言①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杜审言:(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

(1)、“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李贺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 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④, 快走踏清秋。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5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6分)

教学反思:

【篇五】思,诗歌,比较,教案

诗歌教学中巧用比较

诗歌教学巧用比较

东莞一中 陈丽红

内容摘要:在诗歌教学中,对传神的字词、艺术手法、诗歌主题、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教学 比较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诗歌积累太少,所以他们在鉴赏诗歌时常常不能很好的把握住诗歌的主旨,即使我们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也依然睁着迷惑的眼睛。如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何让学生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在诗歌中巧用比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赏诗歌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传神的字词2、所使用的艺术手法3、诗歌塑造的意境,抓住了这三方面,就比较容易掌握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以及如何表达的。

一、比较传神的字词

传神的字词可以说是鉴赏诗歌的“钥匙”,有些传神的字词还是“诗眼”呢,“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对理解整首诗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诗歌教学中碰到一些传神的字词,学生又暂时不能或者比较难理解时,不妨举一些学生学过的例子进行比较。

如《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字,对颔联,甚至整首诗都很重要。学生并不能很快理解到“自”“空”所体现的丞相祠堂因少人拜访,以致台阶上的草都很茂盛了,黄鹂婉转的叫声却无人(来拜访的人)欣赏的寂寞之情。更体现出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像诗人那样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诗人只有引古人为知音的落寞之情,以及对世无贤才的失望之情。这时我拿学生学过的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进行点拨。教学效果果然不错。

又如学习杜甫的《月夜》,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中的“湿、寒”很重要,体现了妻子望月之久、怀人之痴。刚好学生在高一必修2的配套练习册中学了张九龄的《望月怀人》,其中有这么一句“披衣觉露滋”,当时还重点鉴赏了这个“滋”字,于是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回忆了这首诗,特地在读“披衣觉露滋”这句时重读了一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湿”的妙处了。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寒”不仅仅指身体的寒冷,更包括心灵的寒冷,我课后还特地补充了李商隐的《无题》(其中有“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么一句)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

二、比较艺术手法

根据所学诗词的艺术手法,补充有相同的艺术手法的诗歌,既利于学生对此艺术手法的认识,也便于加强学生的印象。如鉴赏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我们可以比较以前学过的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可以补充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既加深这种化虚为实的比喻的印象,又扩大了诗歌的积累量。

如鉴赏杜甫的《月夜》,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构思奇巧,落笔对方,不说

自己思念家人,却说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念之深。这种艺术手法,其实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只是没留意罢了。可以让学生回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比较中强烈感受落笔对方的巧妙,也加深了此艺术手法的印象。

三、比较同一主题

同一主题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在相同主题下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艺术手法、不同的写作方法、不同的语言所形成的不用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个主题形成全面的、系列的、深入的认识。

如无论是我们的教材,还是平时的练习,都会经常出现送别诗词。虽然同属“送别”的主题,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最后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奇特的比喻!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中的思念,即景寓情,极其自然。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讲这首诗时,可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送别诗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意境旷达,一洗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使人读了之后不觉精神一振。还可以联系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缠绵悱恻,深沉哀婉,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这样多次比较之后,学生自然对“送别诗”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去查找其他送别诗,看看有没有和这三种风格都不相同的。

同一主题,同一风格,同一表现手法,也可以进行比较。反复鉴赏自然让学生对这种风格、这种艺术手法印象深刻。如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可以补充他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首诗都属咏史诗,都咏金陵,都是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景物的荒凉,实际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寓情于景,悲凉之气油然而生,读之怆然。

四、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如果学生对诗人的身世、诗歌风格都一定了解,自然可以更准确地鉴赏诗歌。但是如果学生对诗人了解得不够全面,反而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如学生都知道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是如果仍然用婉约的角度去鉴赏《望海潮》,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柳永少有的豪放名篇。又如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他写了很多旷达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但是他还有很多婉约缠绵的作品,如《水龙吟》《江城子》《蝶恋花》等,这时就

有必要补充一些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诗人或词人的创作风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但是有其主流风格,所以要具体诗词具体分析。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诗人或词人的创作风格,又不会以偏概全——在诗歌鉴赏时用以往的经验一味去“套”,而是对诗人或词人有全面的认识。

在诗歌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同一题材(如“咏蝉诗”,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同咏蝉,但是虞世南是“清华人语”,骆宾王是“患难人语”,而李商隐则是“牢骚人语”。不同的生活经历导致面对同一事物却有不同的感受)、甚至细到同一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至于选取什么进行比较,则视具体的诗歌而定,根据诗歌教学需要灵活选取比较内容。

诗歌教学中,用学过的诗歌做比较的例子,既可以温习旧知识,又可以更加快速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而用课外诗歌做例子,则可以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精心挑选,善于比较,得法课内,受益课外,教师用心,学生省心,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此文获第八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

【篇六】思,诗歌,比较,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考点阐释】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读懂诗歌】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一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陶渊明。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内容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的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对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方法上:

第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类手法的运用。

第二,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

(1)白描与工笔。白描,简单地罗列,简洁地描写。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为新春,“故阴”是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

(2)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4)虚实结合

(5)动静结合

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乐景写哀(反衬)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天津桥春望 雍 陶[注]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雍陶:晚唐诗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解析】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

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答案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柳丝随风飘扬。(3分)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1分)

【答案2】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让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3分)

二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都写过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内容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寂寥心情,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常用技法】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

(1)夸张 (2)对比 (3)互文 (4)用典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大意】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3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答案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三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形式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2)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如杜牧的《泊秦淮》。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常用技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具有“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汴 河① 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 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所发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

【大意】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2分)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分)

【答案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四 赠友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内容情感】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所以送别诗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以及乍逢旋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写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诗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写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例如杜牧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二首·其二》)。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加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③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微霜”“鸿雁”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4分)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解析】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分)

【答案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做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4分)

五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那么如何判定咏物诗呢?

(1)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2)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内容情感】

从内容与主旨看,咏物诗大体分为五类: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常用技法】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课堂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菊 郑谷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思,诗歌,比较,教案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