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王雨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平平。张若虚此

滟滟皆似霰绕芳甸汀上皎皎扁舟子捣衣砧碣石潇湘

2、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滟滟霰穷已但见扁舟清风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逐月华摇情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3、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

二、合作探究

1、欣赏诗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2、领悟诗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3、体会诗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王雨燕

【篇二】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中学 程超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三、整体感知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分析课文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具体分析

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五、小结课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板书设计

             琵 琶 行

                 白居易

                                

             三 奏 

              ↓

             三 感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设计说明】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作者邮箱: cfzxchengchao@163.com

【篇三】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音乐欣赏教学《春江花月夜》案例

设置情景,聆听旋律,启发想象,激励创造

—— 高一音乐欣赏教学《春江花月夜》案例

一、思考问题:

1、多媒体FLISH动画,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应用。 2、把音乐基础知识渗入到教学的环节中,通过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3、 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主动探究民族乐器、乐队演奏座式等音乐知识。 二、案例描述:

我设计的案例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一年级的欣赏课,用了一课时。我教学的目的是想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作品塑造的优美意境,在清丽、流畅、古朴、典雅的乐声中,让心灵得以净化,变的更纯真、更美好,从演奏方法角度给民族乐器分类,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的音色、乐队演奏座式。

《春江花月夜》属于多乐段的标题音乐,每段音乐采用变奏+合尾手法构成。这首作品时间长,不能细致地逐段欣赏,我采用递进欣赏法。第一遍用提示法(多媒体播放FLISH动画情景提示、标题提示、语言提示)帮助学生感受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美,感受作品的艺术结构、艺术表现手法。第二遍欣赏,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去表现音乐,在优美的乐声中展开丰富联想,采用各种手段尽情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课前预备时间,让学生听琵琶曲《夕阳萧鼓》,多媒体展现月夜春江的画面,并附有四句诗。音乐声中,学生们轻声吟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教师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垂青 ‘春江花月夜’这一景致,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诗、画”。接着,我播放第一部分的动画,在缓缓的引子音乐伴奏下,画面出现了水波荡漾,月亮慢慢升起,垂柳摇曳,远处山峰连绵不断,犹如仙境般美丽的景象。真是太美了!如此生动的画面,学生们个个睁大眼睛,一下子被吸引住。这时,我告诉他们本节课将欣赏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学生们露出欣喜的目光。因为在音乐课上,用FLISH动画表现音乐主题,欣赏传统的民族音乐,还是第一次。这样,我非常顺利的完成这节课的第一部分教学内容,进入下一环节。

(二)分三个步骤完成全曲的第一遍欣赏。安排如下:

1、首先用多媒体展现民族管弦乐队排列图,让学生们从乐器演奏这一角度为民族乐器分类。请模仿能力较强且性格非常活泼的李震、杨辉等同位模仿演奏者的动作。同时让学生按不同演奏姿势,把演奏者分为四组: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吹奏乐器。这时,多媒体分别出现琵琶、萧、古筝、二胡、木鱼的声音,让学生认真辨别,选择答案。这一环节,似乎有些简单,但是对接下来的内容有帮助,是欣赏全曲的铺垫,同学们回答的非常顺利,气氛也非常好,这一环节很快过去。

2、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1)欣赏开始了,随着音乐的进行,几个主要段落都有非常精彩的FLISH动画演示,衬托、表现音乐主题,同学们个个饶有兴趣,专注的看着,听着。我适时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引子部分由哪几种乐器演奏?作品每个乐段的结尾是否相同或大致相同?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什么感受?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即作品结构,引子 + 江楼钟鼓 + "" 尾声。此时的教室里完全没有平时欣赏传统民族音乐,学生表现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甚至对课本内容毫无兴趣,记得在一次活动的间隙,几位学生开心的唱着某港台歌星唱的歌,我问为什么不唱书本上老师教唱的歌曲,结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反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大,受港台传媒文化的影响,许多高中生爱唱的是流行歌曲,愿听的是节奏强劲的现代流行音乐,一些民族传统音乐很难走进他们的心里。现在看来,我课前设计已初见成效,用他们喜欢的FLISH动画,来吸引他们,让音乐主题变的有具体形象的演示,同时让问题的提出,完成欣赏音乐的中心任务。全曲结束后,整个教室一片安静,学生们完全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也被学生的情绪深深感染,当他们看到多媒体演示出关于乐曲的问题,竟争先恐后的讨论起来,最后他们逐一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归纳:

1)引子部分用了琵琶、萧、筝等乐器来表现江边夜景,远处传来阵阵鼓声,这首多乐段的音乐作品,每段结尾均相同或大致相近,称之为合尾。为便于人们理解,每乐段加了小标题,又称为标题音乐。作品塑造了典雅、古朴、静一、优美的意境。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距离感,动静结合的和谐美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音乐知识的渗透)

2)由于学生们已对这次欣赏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我要求他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图谱,跟钢琴哼唱主题乐段《江楼钟鼓》时是何等的高兴!在第二遍唱简谱时,

我要求唱出典雅、古朴、优美的感觉。学生有兴趣了,歌声自然要悦耳动听很多。

(三)第二遍欣赏《春江花月夜》

完成第一次欣赏后,学生开始“自由活动”。课前我为学生们准备了笔墨纸砚、画架,放在教室四边,喜欢绘画的同学,书法的同学,坐至画架,笔墨纸砚

处;把中间地方空出,留给喜爱舞蹈的同学去表现音乐。变欣赏者为创作的主体,在聆听优美的音乐声中,参与欣赏,自主学习,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表现美和创造美。欣赏完后,我请音乐课代表把同学们的绘画、书法、即兴创作的诗、散文等作品,一一展出,开始品头论足,同学们为自己取得的成绩予以热情的鼓励。对于闻歌起舞的同学,也予以热情的赞扬。此时,我已同学生们一样,是位欣赏者和参与创作者。

(四)复习与音乐知识渗透:

重点介绍作品的创作手法即:变奏+合尾。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欣赏的《小星星变奏曲》,老师在钢琴上演奏《小星星变奏曲》的几个乐段,要求同学们用声势来表现,每个乐段变奏手法不同,声势表现也有所不同。

练习: 1) 主题 1 1 │ 5 5 │ 6 6 │ 5 - │ 用拍手表现。

(五)课堂小结:

1、《春江花月夜》乐段结构,前部分采用变奏手法,结尾处相同或大致相近。我们把这种创作手法称之为 变奏+合尾。《春江花月夜》一曲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长卷,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本节课让同学们领略了民族音乐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热爱民族音乐吧!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小结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参与情况,布置作业,要求课后多哼唱《春江花月夜》主题音乐,将这段优美的旋律熟记于心。

三、反思与研究

(一)在2004年5月份举办的“全国新课标研讨会”上,著名音乐教育专家北师大教授曹理老师指出在音乐课选择教材应密切注重学生们的反应,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音乐教育专家吴斌老师认为:“音乐欣赏的重要目标是:记住音乐的主题”,他强调:音乐课主要是一种体验,言传要少,意会要多,感受要多,学生是自己获得感受而不是老师给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民族音乐代表,可以说,上课前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听过,但高一学生则应该从乐曲的主题、结构、创作特点等进一步理解、学习。既然学生已对该曲有一定的了解,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想象力呢?在这节课上我用学生们喜欢的FLISH动画来表现音乐主题和每个乐段的内容,从课上学生的反映,课后的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否有解释音乐之嫌呢?

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完成的,而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景中,用音乐进行感情交流来完成。音乐是听觉艺术,具有不确定性,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如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段表述实际上包括和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这种新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体现了新的知识观与价值观,体现了在人的发展中多为目标的整合,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在音乐课程中,由于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所决定,必须突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这一特点,对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感情的教师面对有感

情的学生。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四、案例点评:

在这节音乐欣赏课上,首先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浓浓的情景中完成欣赏教学,教师把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

欣赏古典民族音乐用现代的FLISH动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主题内容,感受音乐描绘、创设的情景。当学生们看到色彩鲜明的卡通动画时,他们发出会心的笑声,感到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走进学生心里,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的新路子,传统的名曲欣赏用现代多媒体来诠释,充分表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自发地进行创新和体验,重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四】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_教案doc

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要求

1.阅读本诗,体会诗中江、花、月三种意象的构建。

2.分析三种意象与春、夜的结合。

3.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习要点

1.体会本诗情景交融、华美感伤的意境。

2.联系中国古代其他描写江、花、月的诗歌进行比较,寻找共性与特性。

三、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四、作者作品

张若虚的诗留传至今的统共只有两首了,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

附: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着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五、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见PPT。

2.课文分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蒙眬。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是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

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

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袁行霈《春江花月夜赏析》

3.课文难点讨论

(1思考一下你读过的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与本诗进行比较,并谈谈你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2讨论诗歌中景、情、理三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4.相关评论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八,七古凡例云:“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尝非一时杰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厌而思去乎?非开、宝诸公,岂识七言中有如许境界?”

清·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陈兆奎案:《春江花月夜》,萧杨父子时作之,然皆短篇写兴,即席口占。至若虚乃扩为长歌,浓不伤纤,局调俱足。前幅不过以拔换字面生情耳,自“闲潭梦落花”一折,便缥渺悠远,王维《桃源行》从此滥觞。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

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

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令浅人言格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5.课文翻译

春江花月夜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是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难以分辨。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开始照耀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七、练习

1.选择题

(1)张若虚现存的诗歌作品共有( B )。

A.1篇 B.2篇 C.3篇 D.4篇

(2)《春江花月夜》最早是由( A )创作的。

A.陈后主 B.隋炀帝 C.张若虚 D.卢照邻

(3)《春江花月夜》重点描写的是( C )。

A.江 B.花 C.月 D.夜

2.填空题

(1)“初唐体”指初唐的七言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2)称赞《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现代著名诗人是闻一多。

(3)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3.翻译题

请翻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答案见译文)

4.简答题

请简要介绍一下本文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1)以月为中心,月亮的意象几乎贯穿全篇。

(2)春、江、花、夜皆为陪衬。

八、研习与思考

1.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

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究竟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美誉?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答:(1)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2)生前的名利和身后的名声不尽一致;(3)应注重自身质的提高,不应过于追名逐利;(4)即使是数量很多的作家,真正为人传诵的作品也是不多的。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知属文。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为左拾遗,进中书舍人,出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乡里,表换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以张说荐,为集贤院学士。俄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为李林甫所忮,改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贬荆州长史。请归还展墓。卒,谥文献。

2.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原为我国十大古曲之《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由上海大同乐社改编为丝竹乐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十、延伸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选段)

程千帆

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湮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宋代文献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均未载张作。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这一卷中,收有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而张作即在其中。

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元人唐诗选本不多,成书于至正四年(1344)的杨士宏,《唐音》是较好的和易得的。其书未录此诗。明初高棅《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虽在卷三十七,七言古诗第十三卷中收有此诗,但他另一选择较严的选本《唐诗正声》二十二卷,则予删削,可见在其心目中,《春江花月夜》还不在“正声”之列。

但在这以后,情况就有了改变。嘉靖时代(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有此诗,可以

【篇五】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案

音乐教案-邀舞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聆听音乐,了解我国古代音乐及创作手法。

通过聆听、视唱,感受音乐语言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

通过学习,熟记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

教学重点:

欣赏、聆听、分析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音乐语言的分析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介绍)

3、欣赏音乐片段并回答问题。

(1)你以前听过吗,在哪里或在什么情况下听的。

(2)、听了作品你有何感受。

(3)、听了这个作品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段,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

(4)、这一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春江花月夜》

o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尾:视唱主题

注意乐句的头尾有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古代常用叫”鱼咬尾”

重点片段欣赏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1、听音乐片段“水深云际”思考,音乐运用了什么手段来表现什么样的意境

讨论回答

用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节奏运用了后16分音符和8分音符)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水波由近及远荡漾, 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

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小标题应该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 休止符,箫和打击乐器的使用好象一个人非常悠闲自在的在边摇橹唱歌的情景,

3、听音乐片段思考,本段音乐的特点是什么,音乐又在描绘什么情景? 归纳小结

通过音乐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变化表现了渔舟竞渡的欢快场面,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高潮所在,完整的欣赏 配以画面

课堂小结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篇六】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四、弄清大意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月)

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

(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

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

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

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

前8句:纯明、单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问: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

“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

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

“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

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4、小结:月升――月落:轮回 短暂 变(永恒)。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五、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

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4、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 (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 月 ”来 烘托 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 拟人 化,“ 徘徊 ”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

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花、流水、残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 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凄苦寂寞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 ”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六、知识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

(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2、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

3、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4、背诵全诗。

【篇七】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初中教材《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材17册第五单元《月光》)

设计人: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 郭文燕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认知中国古曲中鱼摇尾和换头合尾的创作方式。

2、在作品欣赏中,使学生能够从音乐要素方面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及音乐意境,让学生了解这一幅中国的交响音画给我们带来的意境美。

3、通过演唱主题音乐,让学生感受它的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鉴赏作品,感受中国古典音乐表现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形象的表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春江花月夜》主题音乐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音乐山水画,这幅画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他的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水墨长卷。(播放主题音乐)

设问:这样的乐曲旋律,你会用什么题目来为他命名呢?

他的题目有着漫长的经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沉寂了千年,由于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无法考证最早的产生时间,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夕阳箫鼓》是她最早的名字,而在民间流传的这些年,被很多民间艺人或演奏家修整,完善,曾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将其更名为《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现存最早的乐谱是明清时期吴畹卿的手抄本,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他的曲调流传远远早于这个历史。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先生将其演奏的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并最终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从最初的琵琶文曲,到现在我们听到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首古曲结合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艺术家的智慧,他是集先人之大成,今天,让我们从这首古曲中来重温古代艺术的气息,追寻中国古人留下的足迹。

二、鉴赏《春江花月夜》

(一)引子欣赏

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段中的引子部分

1、聆听并思考: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演奏? 学生回答:箫和琵琶

分别表现了什么的音乐形象?

2、创作方式

聆听并思考:在这个旋律谱例中,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只有一个音

他是怎样来创作这单个音的旋律的?速度慢起渐快,力度由弱到强,

他用了中国以及东方音乐都擅长用的方式,单个音的旋律,运用散板的节奏,采用由弱到强的力度以及慢起渐快的速度,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让我们在有限的音符中体会音乐形象无限细微的变化。

3、音乐形象

设问:琵琶和箫这两件乐器运用中国古老的创作方式,他们分别表现的是哪两种音乐形

象呢? 学生回答

琵琶:表现江水拍岸,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地点,江岸边

箫,鼓:表现了月夜,描写了一个时间,

4、再次聆听

设问:琵琶表现的江水拍岸,箫鼓展现的月明之夜,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播放引子部分音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安宁的气氛,悠远而静谧。这是一个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声。

(二)主题音乐

1、播放主题音乐

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飘来了江南风格的主题音乐。

聆听并思考:主题音乐与引子相比,演奏的乐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用到了乐队的全奏

教师:在这样宁静的氛围下,出现乐队的全奏,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2、演唱主题

第一次演唱:这条旋律是全曲的灵魂旋律,让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演唱,感受她古朴典雅的江南风韵。(唱主题)

第二次演唱:思考:主题音乐的每一句旋律都是由乐队全奏的吗? 最后一句用箫来演奏

从乐队的全奏到箫演奏他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这种宁静,悠远的音乐意境始终萦绕,看着古朴典雅的江南美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叹。 第三次演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的表达

3、加入歌词演唱

一个音乐作品能被广泛流传,被人们所熟知,肯定是人们喜欢这个作品的主题旋律,这个作品他的主题音乐优美如歌,很多人根据这个主题音乐的创作意境填词,并且广泛传唱,版本众多,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版本,让我们一起来听(播放录音)

让我们跟音乐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熟悉主题音乐

4、鱼摇尾(课件)

设问:结合谱例,寻找旋律有什么规律?

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这种创作方式称为“鱼摇尾”,也叫衔尾式,接龙武。

再次演唱旋律,思考鱼摇尾的创作方式以及歌曲中歌词的诠释,他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意境?

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表现夕阳余晖映照在江面上,使江天融为一体。微风吹拂江面泛起涟漪的江上秀丽景色。

5、出示标题

这一部分引子加上主题音乐有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

(三)赏析前三部分

《春江花月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常见的多段式结构,最早的《夕阳箫鼓》全曲为六段,没有分段标题,到1895年李芳园将原曲发展到十段,并根据内容和意境创作设计了分段标题。由于版本的不同,现在很多演奏中都会根据实际音响去掉其中的几个段落,他的每个段落都跟我们演唱的主题音乐有一定的渊源,以下一系列的画面都是在这样的音乐意境下产生的。

1、 换头合尾

(1)对比聆听前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

设问:接下来老师播放前三段的旋律,寻找后两段的旋律和主题音乐旋律有什么相同点?

(2)课件出示段头,段尾的旋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谱例中结尾的旋律是相同的

学生回答:旋律与第一部分《江楼钟鼓》非常相似,都是通过第一部分的旋律发展而来 最后一句旋律都是由箫来演奏的,并且都是相同的旋律结尾

教师总结:(课件中出示“合尾”)

(3)出示“换头合尾”的定义

定义: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 “换头合尾”。

(4)从《花影层叠》中体会“换头合尾“的创作方式

在《春江花月夜》这个作品中“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方式始终贯穿,而作品的奥秘是蕴藏在“换头”当中,每一次换头都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音乐形象的变化。

① 观看琵琶演奏视频

设问:让我们再次聆听《花影层叠》,哪个地方存在着“换头”这种形式?

学生回答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用琵琶这一乐器演奏了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这是琵琶演奏的华彩乐句,形成了固定的节奏型。

②出示谱例

③画旋律线(板书)

设问:我们来看他的旋律线中藏着什么秘密?

模进:节奏相同的旋律和音程关系在不同的音高位置反复出现,称为“模进”。

音乐的旋律线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音乐意境?

好似江风习习,江上泛起了波澜,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四)聆听最后三段《渔歌晚唱》《洄澜拍岸》《欸乃归舟》

1、播放录音,在播放过程中出示标题

聆听并思考:《春江花月夜》从远到近,由低到高,撑开了一个春江入海,芳草鲜美的空旷夜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江南水乡的自然之景,在下面的这部分音乐中音乐意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会让我们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现了人物

2、《渔歌晚唱》

人在画中间,画因人增色,人物的出现给整个作品增添了生气。简单的说,应该是触景生情,而这种情也感染了作曲家的心情,首先让我们来听听这是渔人们当时的心情如何

①聆听音乐,体会渔人回家时一领众和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方式中隐藏的渔人悠然自得的音乐情绪

② 师生合作模唱旋律:在老师演唱的旋律中听到木鱼之后的旋律进行模仿演唱

③ 设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演唱方式,他让你体会到当时渔人回家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五)完整聆听

聆听并思考:在乐曲的开头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结尾又是什么乐器?(黑板板书)

为什么在乐曲的开始部分都是由琵琶开始的,而结尾都是由箫来演奏的呢?

人生的年轮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替传承,他们能够如流水生生不息,似明月永久长存,繁衍至今。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对人生和宇宙感慨的气魄是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长体诗《春江花月夜》。

三、拓展

(一)唐诗《春江花月夜》

古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换来了人生和宇宙的长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与宇宙的大融合。而张若虚会有这样的思想哲理,也得益于他所生活的朝代,唐朝的时代气质:博大、进取,宽容,唯美。他们与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宽容的接收西域引进的琵琶,并将其发扬,流传,体现了他们的博大,进取之心,而这样的时代气质应该得到传承。在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和唐代诗歌的融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这个礼乐之帮上下五千年来的盛世奇观,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穿越和打动。

(二)奥运会《春江花月夜》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