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形象

高中作文 zuowen 3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孔雀东南飞》若干问题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是一出遗恨千古的婚姻悲剧、生命悲剧。焦刘二人的悲剧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刘兰芝忍辱负重是否可以维系自己的婚姻?

有人认为,若刘兰芝对婆婆的小折磨能够隐忍不言,就不致引起丈夫对婆婆的不满,因而也不会引发婆婆与丈夫的激烈冲突,不致使自己被婆婆所遣。

此论似是而非。

兰芝成婚二三年来,与丈夫“相见常日稀”,但是兰芝“守节情不移”,而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以说肩挑着家庭重担的兰芝是一个优秀的妻子,一个称职的儿媳。那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还要儿子(将儿媳)“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呢?焦母自己的说法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理解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就是说,婆婆的指责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再能干的媳妇,也难在焦家立足。

刘兰芝的感觉是对的——婆婆对儿子直言不讳地说:“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看来,焦母对儿媳的不满已经积压久矣,达到了必欲休之的地步,她甚至将下任的儿媳都物色好了。至于人家允不允婚,婚后是否称他之意,那是另一回事了。可以确定的是焦母休媳的决心早已下定,儿子前来为爱妻道委屈,正好引燃了她的火药桶而已。

因此可以说,焦母休媳之心早已有之,翻脸只是早晚间事,兰芝再忍辱负重也于事无补。从这个角度说,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首恶就是焦仲卿之母了,她的专横,她的挑剔,她的不容,毁坏了一桩好婚姻,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

至于焦母为什么视儿媳为眼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后文再做论述。

二、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态度可谓“深恶痛绝”,面对儿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激烈反抗,面对儿子“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绝命警告,她一再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肯给儿子(实际是不肯给儿媳)让步,以至于酿成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

首先,可以排除焦刘二人因自由恋爱成婚而引发焦母不满这一条,因为诗中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

按照焦母的说法:“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也许是存在的,毕竟刘兰芝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现代人眼中这个年龄段还是“孩子”),言语、行动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是,被扣上“无礼节”的帽子,性质可就严重了,汉朝“七出”中的首条就是“不顺父母”,即对不顺父母的妇人,男方可以无条件离婚。其实,“无礼节”的真正秘密可能就是“举动自专由”。一者,家中除了焦仲卿年幼的妹妹之外,只有一个中年失偶的婆婆和一个长年“留空房”的新媳妇,两人在一起有多少话可说呢?交流之少是确定的了。郁闷就是家庭的气氛主调了。兰芝只能埋头干活以排解苦闷,婆婆就要专享婆婆之威福了。他要的是儿媳的低眉顺眼、母长母短的问候与请示。问题是刘兰芝非常聪明、极为能干,这种人一般长于做事而拙于“做人”,她会果断干练的干好自己的事,可能不会花费心思去讨婆婆的欢心,这就被婆婆视为“举动自专由”了。但她肯定不是一个“无礼节”的人,你看她在遭遣离家之际,辞别婆婆时自谦地说:“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又关切地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说明兰芝是知书达礼之人。

【篇二】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婆媳关系

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摘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

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

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

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

的迫害。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颂赞。进一步体现了无论是在封建社

会还是当今社会,婆媳关系将在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焦母 兰芝 悲剧根源 封建礼教 婆媳关系 平等待人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

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

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陵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

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

《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

能有部分经过后人的修饰而成。[1]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

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

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

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达礼,

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

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们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及由此引发的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一.刘兰芝无辜被休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制度下的爱情悲剧,“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而为此辞也。”[2]这个序如同现在的市井新闻导语,是这首千古绝唱的由来:焦仲卿的母亲将儿媳刘氏赶回了娘家,刘氏为了坚守爱情的承诺,誓言不再嫁人,不惜以死明志。丈夫焦仲卿知道后,也同赴黄泉。为什么会出现刘焦双双殉情这种悲剧?要解开答案,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1.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

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2.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

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

(三).“七出”之律

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1.“七出”的内涵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锁。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3]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2.刘兰芝的品行排除“六出”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

3.刘兰芝“不事舅姑”是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3]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

【篇三】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题目(中文):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院(系): 文学院汉语言师范类

课 程: 中国文学史

学生姓名: 钟嵘

学 号:

任课教师:

2009年 5月 25 日

目录

1、引言····························································1.

2、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原因········································1

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3、析诗中主人公品性················································2

3.1兰芝香永世——刘兰芝·····································2

3.2孝爱两难全——焦仲卿·····································3

3.3可恨还是可悲——焦母·····································4

4、从时代背景上看···················································5

5、结束语··························································6

6、参考文献··························································6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摘要:作为一首足以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水平的诗作,《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的成因素来有诸多评议。一个家庭是由多个性格不同的人组成、相互扶持的,一个家庭悲剧的酿成并不能光说是社会或个人品性所造成的。本文将从各位主人公的生平、品性、心理以及社会背景几个原因来阐述形成这个千古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字:《孔雀东南飞》 、悲剧 、成因。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1、引言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被千古传唱,其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更是让多少多情儿女情深处潸然泪下,而这个悲剧的成因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由焦母的棒打鸳鸯所造成的,有人谴责焦仲卿的软弱屈服,更有人感叹这个“吃人礼教”的残酷,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只可惜这首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乐府诗,除了对刘兰芝被驱遣的过程和悲剧的结局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外,对引发焦、刘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却并未作具体的说明。所以,我们很难看清整个悲剧发展全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我看来:一个家庭悲剧的产生,有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成员自身的原因。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封建时代,婚姻遭遇不幸的男女很多,将他们的不幸归咎于吃人礼教的残害,只能体现那个时代婚姻悲剧的共性,并不能体现悲剧个案的特殊性,而《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成因便具有十足的特殊性。

当下,在文化快餐、传媒的引导下,80后与90后都振臂高呼爱情自由,在面对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时,多数80后痛骂焦仲卿的软弱性子,大多90后则指责可恶的焦母心理变态故意刁难,棒打鸳鸯之举。痛骂指责固然爽快,可爽快之余,平心而论,事情又好像并非如此。

在查阅了些历史资料,翻阅了些大家之谈后,我觉得整个人的思想方向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决定冒弄斧之嫌写出此文,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2、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原因

3、析诗中主人公品性

3.1 兰芝香永世——刘兰芝

这首诗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的形象:她聪明美丽、知书识礼、勤劳善良、内柔外刚而又忠于爱情,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从十三到十六岁,用了几个数字构成了语言的层递之美,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上去,四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箜篌,也学了读经书和礼仪等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这是属于纵向的铺陈,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照理说这个媳妇本无可指责,只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婆媳之间冲突矛盾凸显。兰芝的一番倾诉,出语直率,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凸现出来。

另外,“鸡鸣外欲曙”一节则补足了对女主人公美丽外貌的描写: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是何等佳人?刘兰芝,兰芝兰芝,香草美人是耶。

当然,作者用这些华丽的词藻来描写兰芝的装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她容貌的楚楚动人,并且也是借上路前的严妆来掩饰她内心空虚和慌乱,表现她秉性的要强。“事事四五通”这一异乎寻常的动作更是精当地刻画了她欲去而又不忍遽去的复杂心理。 “‘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前文中,兰芝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一丝不苟;这时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1】①

兰芝对焦母和小姑的告别话语情味完全不同。“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话表面自责,其实是反唇相讥。语气软中带硬,态度不卑不亢,内心满怀凄苦,但决不落下一滴泪水。对小姑的一番话,语气亲切,泪落涟涟,流露至情,显示了性格中善良重情的一面,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刘兰芝被休还家,“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责问女儿的被遣归家之由。钱钟书评:“彼见不惊""‘不图’者,意计不及,深惜之也。”【2】②所以刘兰芝一句“儿实无罪过”,母亲便理解了女儿。可见母女之间感情颇深,虽然母亲后来还是想劝兰芝另嫁,但终究是为了女儿着想:“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中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在这里,刘母催女儿作嫁,兰芝“默无声”,这与面对焦母时的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便是兰芝良好家教知书达理的证明。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郁郁登郡门”是对太守家迎亲气派的夸张。热闹非凡喜庆的场面,反衬了兰芝内心的凄苦,同时与兰芝仲卿诀别时的清冷凄凉相对照,突出了兰芝不慕权势,忠于爱情的品格!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流’!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兰芝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死得从容而坚决。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兰芝飘香袅袅,越过千年时光无垠荒野,袭上心头,温馨尚存。 ①

② 【1】《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 供稿人:管文杰 【2】钱钟书.管锥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兰芝品性上好,但就是这内柔外刚的性格加剧了婆媳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焦母口中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并且她的美好使得丈夫与她感情颇深,让焦母从某些方面原因上对她更是看不顺。她的美好刚烈使得焦母手中的家中大权有些松落,大大的冲撞了焦母在焦家的权威性,这便是冲突的导火线。

3.2孝爱两难全——焦仲卿

纵观焦仲卿性格的成长发展过程,可以说他是一个处在封建礼教并不十分完善,但“‘孝道’却是涵育万事,无所不在的绝对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庭伦理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社会化色彩,几乎成了评价一切的支撑点或价值取向”【3】①的汉代中,敢于斗争又却不善于斗争的男人,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又身为庐江府小吏。仕宦经历和大家子的教养使他既忠于职守又孝顺父母,应该说他是深谙“忠孝之道”的。

他在自杀之前是一个孝子, 虽在婆媳冲突中,为刘兰芝有些愤愤不平,并向焦母说明了自己对兰芝的爱“‘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终究在焦母的“槌床便大怒”下屈服: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此时的焦仲卿很明显的在孝爱之间选择的孝。

婆媳间的斗争首先是围绕焦母对兰芝的驱遣进行的。焦母驱遣兰芝的依据显然是“不顺父母去”“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对自己的儿子也动用了“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出自《七出》)这根无形的孝道棍棒,目的就是要拆散他们的婚姻。被驱遣的虽然是刘兰芝,但遭到直接打击的显然也有焦仲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仲卿对兰芝的钟爱以及二人婚后的恩爱生活,本来已有触犯“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的戒律之嫌。在处理“孝母”与“爱妻”的主次、轻重关系上,焦仲卿的所作所为显然越来越令宗法势力难以容忍。【4】②这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产生怎样的结果,焦仲卿不会不清楚,但是他还是大胆地爱着兰芝,因此说他软弱无能是不大成立的。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种威胁性的誓言与其说是对焦母的抗争倒不如说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势力与伦理观念的挑战,临终之前,他明白无误地告诉母亲,“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满怀悲愤,以辛辣的挖苦语言向专横的母亲作了最的抗争。在这场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的当推焦仲卿。他没有从母命,而是同妇死,“自挂东南枝”的壮举实践了与兰芝“黄泉下相见”的誓言。此时的焦仲卿选择的“情”!

但为了情,他最终成为了当时最为不耻的“不孝之子”!并且,说句实话,焦仲卿与刘兰芝共同选择的黄泉之路对兰芝来说,是绝境中实现人生追求的理想归宿,已经无后顾之忧,可谓来去无牵挂。而焦仲卿呢?官宦之家的后代,焦家的唯一儿子,上有母亲需要奉养送终,下需生儿育女延续香火并养育小妹。所有这一切焦仲卿都已置之度外,勇敢地冲破了封建孝道的层层束缚,采用当时所能采取的最高反抗形式——死,向无情的封建专制势力作最后抗争。焦仲卿的抗争精神和行为①

②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227页。 【4】刘玉玺《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5月 第17卷第2期《从孝爱两全到不孝之子》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从焦仲卿论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