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广东高考难道 2016广东高考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广东高考难道

2015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难度解析

2015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难度解析

2015广东高考语文科落下帷幕,今年的试卷整体情况如何?纵观今年广东高考语文命题,与往年相比,其难度相对持平。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卷试题共六大题,24小题,其中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试题的版块结构、题型设计、考点考查和能力要求等方面与2014年广东卷基本保持一致。例如第6题文言虚词和2014年一样一改判断所选字词在文中的用法与含义,选择了近似英语完形填空的形式,形式新颖,难度有所降低;第7题断句也采用选择题形式,也降低了难度。对于解决过这些题的同学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

但稳定中亦有新颖的推进,个别题型设计、考点考查上颠覆了传统的题型,第15题一改传统的分析文外事例,而采用分析观点的方式;实用类文本选择的是科普文,其中第21题考查用文中观点解释某种现象,对于科普文来说题型比较新颖,但是并不难。观点在文中很容易直接找到,只要呈现观点,再结合观点解释现象答案便出来了。 亮点频出,题型变化多端

此次试题虽然难度相对合理,但考生要拿到满意的分数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因为今年高考对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第6题虚词考查和2014年一样不再采用传统的同义对比选择,而采用填空选择的方式,但其考查范围仍是过去的高频虚词。仔细观察选项,考生可以通过优先确定某句的答案,排除掉部分干扰选

项。看似形式变难,实际难度稍降。

第15题将过去 “分析”变为了“理解”。看似题型有变,但还是需要考生利用文中观点对材料进行解读,本质上依然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迁移能力。题目设置偏向于文学类文本的理解题,难度有所增加。

反观今年选做阅读,题目难度相比往年有所降低。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一篇散文,去年是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继2013年《山水画中的地质学》后再次选用了科普文章。总体来说,两篇文本皆篇幅较长,字数较多,读来颇费时间,但题型设计上依然是对学生信息整合以及思考探究为目标,题目难度有所降低。总体来讲,现代文阅读应加强学生理清文章思维脉络能力、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对信息整合与提炼的训练。

语用题,第22题是语段补句题,23题是图文转换题,考查的是基本逻辑思考与语言表达。图表转换题,首先要读懂图画所表达的劝诫作用,认识到图画所表达意思的辩证性。其形式与2014年广东卷相近,难度也相近。

作文辨证味延续,人文情怀加重

广东高考经历了从2000年的话题作文到2008年的命题作文,再到2012年开始的新材料作文,题目给出的两则材料有制造矛盾点、但整体没有价值偏向,今年的作文题,也是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辩证地陈述了从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的所得与局限,引发考生在信息时代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每个考生可根

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感悟和理性进行写作。两者有冲突但整体题目并无谁优谁劣的定调,在立意和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就好。两段材料并举,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写作空间,是2012年开始辩证味道的延续。

回归语文本质,备战2016

总的来说,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的命题符合近年来新课标地区的命题趋势,基础题的题型设计与难度与往年持平,这样稳中求新的命题方式将对2016年的备考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参加2016年高考的考生来说,在备考的日子里需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与理解,不仅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关注当下社会多思多想多练笔,更要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无论题目的形式如何变化,基本的逻辑分析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才是语文的根本。

【第二篇】广东高考难道

关于2014年广东高考数学试题的几个疑问

关于2014年广东高考数学试题的几个疑问

深圳市龙华新区教科研管理中心(518000)殷木森

众所周知,“选拔”与“导向”是高考的两大功能.无论试题出得怎样,总能分出个高低,所以“选拔功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导向功能”却是隐性的,它的影响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凸显出来,人们常说的“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2014年广东数学高考结束后,有几个问题一直缠绕着笔者,我们的命题大师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它究竟要把我们的教学导向何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将其抛出,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b=5,c=7.边分别为a、b、c,已知a=3,

(1)求角C的大小;(2)求sin(B+)的值.

评析:难度为0.6,很好地考查了正、余弦定理,同角三角

函数的基本关系,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等知识,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4.(2014年广州一模理科)已知函数f(x)=sinx+acosx

一、为什么三角函数解答题五年如一日?

异,如同“八股”,下面以2011年与2014年为例:

1.(2011年文、理)已知函数f(x)=2sin(x-),x∈R.

(1)求f()的值;

(2)设α,β∈é0,,f(3a+)=,f(3β+2π)=,求

"ecos(α+β)的值.

2.(2014年理)已知函数f(x)=Asinaex+"o,x∈R,且

faeπ"o=.èo(1)求A的值;

2010年至2014年,我们的三角函数题如出一辙,大同小

的图象经过点ae-0"o.

èo

(1)求实数a的值;递增区间.

(2)设g(x)=[f(x)]2-2,求函数g(x)的最小正周期与单调评析:难度为0.72,很好地考查了三角函数图象的周期、

单调性、三角函数倍角公式等知识,主要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运算求解能力.

省外的高考试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国家一直崇尚“以人为本”的精神,害怕难度太大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是命题组能否在把握好了难度的同时,多做些命题尝试,否则学生复习三角函数只需要把前几年的高考试题一做,就什么都会了,其它知识还要复习来做什么呢?要知道,我们并不讨厌科举制度,我们不喜欢的是“八股文”.

(2)若f(θ)+f(-θ)=,θ∈ae0,"o,求faeπ-θ"o.(文

èoèo

科只在数字有改变)

评析:题目的设置首先避免考查辅助角公式,直接给出函数f(x)=Asin(ωx+φ),A,ω,φ三个参数要不全部告知,要不通过条件求其中一个参数,而2012年与2013年只是把函数变成f(x)=Acos(ωx+φ),第(1)问还是考查(0,π)内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第(2)问则涉及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一直把三角函数题当成送分题,但在2010年以前,这个题的分却总是送不出去,导致全卷均分偏低,成了命题组的一块心病,2009年,命题组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但该题文、理的难度只有0.49、0.72,特别是文科,一半不到.2010年的尝试终于让命题组窃喜,文、理的难度达到了0.65、0.80,文科历史性地超过一半,从此以后,命题组似乎找到了一根提高平均分的“救命稻草”而不敢轻易改变.其实,《考试说明》中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以及正余弦定理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命题组却置之不理,五年如一日,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可以为了均分而放弃尊严?为什么我们不能参考一下各地级市的模拟试题或省外的高考试题呢?如:

3.(2013年深圳二模文科)在ΔABC中,角A、B、C的对

二、为什么放缩法跑到文科数列题去了?

在2011年复杂的递推数列推导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后,2012年至2014年,文科数列题的题干都是给出an与Sn的表达式,或单纯关于Sn与Sn+1的表达式,重在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加入了裂项相消法求和证明不等式(与2009年相似),正当师生们复习了各种裂项的技巧准备参加2014年高考时,意外却发生了,如下:

1.(2014年文)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

22

为Sn,且Sn满足S2.1)n∈N*(n-(n+n-3)Sn-3(n+n)=0,

求a1的值(2)求{an}的通项公式;

出答案,必须用到放缩法,以前在理科考题中出现的放缩法来了文科,虽然并不难,考生可通过

<=ae-"o(n≥2),或2n-12n+1èo

éê者=-<aen-"oé(n+1)-ên-(n+1)-"eo"eè

评析:考生们根本无法施展浑身的裂项技巧,

==-,这样的尝试不能成功得anan(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有

++···+<.a1a1a2a2ananù

ú

明大多数学生是走不到这一步的.

来达到裂项求和的目的,但是此题全省均分只有3.01分,证

放缩法是技巧性极强的方法,《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中都没有要求文科考生必须掌握放缩法,出现不等式内容的必修五的《不等式》与选修1-2中的《不等式的证明》,也没有放缩法的内容,证明它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超出了考试范围.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考试不公平的现象,被真正按照新课标来教的学生吃亏了,而那些被随意拔高的学生得益了.最重要的是,下一年教高三的老师怎么办?各种各样的放缩技巧要不要学?不学怕考,学了怕也学不会,困惑了老师,折磨了学生.而用超纲知识来区分是否优等生已经被证明是不明智的做法,事实上,对数列的考查就应该回归到数列的本质上去,如:

2.(2014深圳一模文科)已知等差数列{an}中,

网上有人评价:高考题还没有某些地级市的模拟试题那么严谨,命题组教师语文水平不高,有些题意不清,影响了考生水平发挥,实在是不应该.的确,能找到很多这种例子,如:

1.(2014年理2)已知复数z满足(3+4i)z=25,则z=A.3-4i

B.3+4i

C.-3-4i

说明:题干中没有说明i是虚数单位.

D.-3+4i

22

x2-y=1与曲线x2-y=1的A.离心率相等B.虚半轴长相等

2.(2014年理4)若实数k满足0<k<9,则曲线

C.实半轴长相等0<k<9”就行了.

D.焦距相等

说明:我们认为“若实数k满足0<k<9”可改为“若3.(2014年理13)若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则lna1+lna2+······+lna2n=

a1+a3+a5=21,a2+a4+a6=27,数列{bn}前n项和为Sn,且4Sn=3bn-a1.bn;(1)求an,

(2)当n∈N*时,求cn=n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na10a11+a9a12=2e5,

说明:同样没有说明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评析:全市均分约为4.85分,很好考查了等差等比数列工人的日加工零件数(单位:件),获得数据如下(略)有1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30,35]的概率.

4.(2014年理17)随机观测生产某种零件的某工厂25名

的基本知识,第(2)问则回归到数列是个特殊的函数的本质,通过判断数列的单调性,求它的最值,比用放缩法来区分明显要好很多,主要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以及变形化简、运算求解的能力.

(3)根据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求在该厂任取4人,至少说明:纵观题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根据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这句话),命题者应该是想让考生通过25名工人的日加工零件数的概率来估计全厂的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也就是把频率当概率的问题.但是此题中第一句话却让考生猜不准,究竟这厂是不是只有25名工作,“某工厂25名工人”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很多考生把它当成一个超几何分布来做,而不是二项分布,算出来的答案根本不相同.

5.2014年文理第20题第(2)问:若动点P(x0,y0)为椭圆

三、为什么繁杂的计算代替了数学的思维?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机器所取代,所以高考再对学生要求繁杂的计算,已经不合时宜,特别是用计算能力来作为最大的区分武器时,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合的.据了解,2014年得高分的同学很多是进行过竞赛训练的,只有他们才经历过更繁杂的计算训练,处理起来才不会觉得困难,如:

2

2

即[18k(y0-kx0)]2-4(4+9k2)[9(kx0-y0)2-36]=0(式子中共有5个字母,怎么处理?展开后有4次方,而且消不掉),真正能全是计算问题,没有一点思维;

22

整理得(9-x2这完0)k+2x0y0k+4-y0=0的考生不会太多,

y-y0=k(x-x0)代入椭圆4x+9y=36中并由相切得Δ=0,

1.2014年文理第20题第(2)问,把切线方程

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C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求点P的轨迹方程.

说明:“点P到椭圆C的两条切线”,有很多老师反映,从来没有看过切线是这样表达的,改成“过椭圆C外一点方程”可能更好一些.

P(x0,y0),作椭圆C的两条切线l1,l2,且l1⊥l2,求点P的轨迹

我们常常用“高考题就是这样表达的”,来肯定自已的表达无误,难道我们以后也可以这样来教学生吗?

其实,2014年的广东高考数学试题有很多值得表扬的地方,如继续引导考生回归课本、重视基础,并吸取了前几年的试题不能很好区分出中等生与优等生的教训,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改变,但是高考的性质决定: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影响中学数学教学的方向,甚至影响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成长,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说得不到之处敬请原谅.

参考文献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

黄文辉.“平实之中见真功夫”渐成粤派风格[J].中学数[2]殷木森,

学研究(广州),2013(10).

2.2014年理科第21题,给出的函数式是

f(x)

,其实换元后不过是无

理函数g(t)

的定义域、单调性及解不等式,确实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虽然穿插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能力的考查,但总觉得计算太繁杂,学生来不及展开浑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能力,就被吓得透不过气来.

,多么简单!但是我们却要求f(x)

有此导向,难道我们要把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吗?

四、为什么高考试题的表述可以那么不严谨?

【第三篇】广东高考难道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

广东高考难道

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等。

博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

[摘要]点评:文章思路严密,是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

《原毁》为圭臬耶?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赖此等考生。

在这篇900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篇,以引用启最后一段,引用共有8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属不多。(点评:业源)

[摘要]点评: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

走进香山之中

广东高考难道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广东高考难道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

【第四篇】广东高考难道

201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优秀、满分作文(12篇)

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等级作文(12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接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博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逾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是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 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惟一的“眼睛”。心贴近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58分(理论论证、语言优美、字迹工整)

2、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通, 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少,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给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法,也无法抵抗科学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学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56分(思辨能力较好)

3、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做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了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广东高考难道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却。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广东高考难道

54分(思路清晰 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

4、走近香山之命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的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的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

同踩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便鞋子上沾满土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室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地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广东高考难道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中就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他们却给他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她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电视与电脑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小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之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又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52分(有联想 文情并茂)

5、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

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51分(语言优美 用到“身历其境”)

6、亲近为主,科技为辅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幅外国艺术家的画,一个人靠坐在一棵树下,周围风景迷人,而那个人却打开笔记本电脑浏览屏幕中其他的风景""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我们现今的时代早已不能脱离网络及各种电子产品,一旦某天,全世界的电子设备都失灵、无效了,天下将大乱,我们一下子从现在退回到远古时代。

所以有人说,我们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这句话我不敢完全肯定,我分明看到这类美好的时代正在侵噬我们的一部分生活。全因我们太依赖科技了。

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的技术探测着大自然,也就有不少人掌握着其中的方法。但这些人当中一旦抛开设备,亲临大自然,却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日常口诀都一无所知。他们终日生活在科技里,以为科技将他们与自然衔接得亲密无缝,孰科锁在屏幕里的仅仅是虚像。更何况,天气预报也常常不准,他们只是被科技圈住了罢。

归根究底,人类本身就是自然属性的。人生于自然,死亦归于自然。所以人类不能离开自然,更别想通过科技来感知甚至是创造自然。

想要了解自然本身,人类就必须亲自探索它。科技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刨深点也算是自然的产物,有许多事还得由人类身体力行,科技永远只是人类的辅助工具,所以不能全凭科技拉近人与自然。

【第五篇】广东高考难道

2015年广东省高考十篇优秀作文(详细点评)

2015年广东省高考十篇优秀作文(详细点评)

省考试院透露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

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只有两篇散文

1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10篇今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有评卷组老师此前透露,今年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优秀作文所占比例与去年大致持平。 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少华分析,今年的语文作文题为“新材料作文”,每个角度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从文体来看,今年考生选择最多的仍是议论文,选择记叙文的人数偏少。可喜的是,今年语文作文无效评卷比较少,即一评、二评分差超过6分的不多。不过也有考生脱离材料写远与近、环保、得失、美、感知、实践等等。

笔者留意到,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10篇范本中,有8篇都是较典型的议论文,剩下1篇议论散文和1篇记叙散文。从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感知自然”的认识和情感。比如,从亲近大自然、从媒介了解自然、从亲近自然与媒介了解相结合的角度立意,叙说人与自然的远和近,建构人生的感悟和意义。多数优秀作文都落脚到“亲近大自然既要走出去感悟,又要运用媒介拓展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延续近年的做法,省教育考试院今年仅公布优秀作文,每篇作文的点评中除了道明其得高分的理由,同时客观地指出每篇文章的不足之处。 ◆优秀作文一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强的表达能力。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

评卷组成员:桂新

◆优秀作文二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题简。所谓“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其独特性在70万份高考卷中很抢眼,值得赞许。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段。第1、2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段详写作者幼时由外婆带着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作者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

【第六篇】广东高考难道

2013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物理)__高考难度题目示范

2013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一)(物理)

题目展现

物理考试范围包含了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 相当。

1.质点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很大的物体不能看成质点 B.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不存在 C.研究车轮的转动时可把车轮看成质点

D.研究某杂技演员所做的空翻动作时可把人看成质点

2. 参考系

2.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又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

A. 一定是静止的 B. 运动或静止都有可能 C. 一定是运动的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滑动摩擦

3.一水平传送带向右运动.一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始终相对传送带静止,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传送带向右做匀速运动时,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

B.传送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C.传送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D.传送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时,物体受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4.静摩擦

4.(双选)如图1所示,水平推力F使物体静止于斜面上,则(

A.物体一定受3个力的作用

B.物体可能受3个力的作用

C.物体一定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 D.物体可能受到沿斜面向下的静摩擦力.

图1

5.动摩擦因数

第 1 页 共 33 页

5.(双选)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的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因数μ2有可能是( ) A.μ1=0

C.μ1≠0

μ2=0 μ2=0

B.μ1=0D.μ1≠0

μ2≠0 μ2≠0

6.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6.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磨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广东高考难道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7.矢量和标量

7.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 t图象如图甲所示,据此判断图乙(F表示

物体所受合力,x表示物体的位移)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 )

图乙

8. 超重和失重

8.1(双选)下列实例属于超重现象的是( ) A.汽车驶过拱形桥顶端 B.荡秋千的小孩通过最低点 C.跳水运动员被跳板弹起,离开跳板向上运动 D.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

8.2同步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是指这个物体( )

A.只受地球的吸引力

B.受到地球吸引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 C.对支持它的物体无压力

D.可以在卫星中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

9.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第 2 页 共 33 页

9.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半径为r,a为它边缘上 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4r,小轮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A.a点和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和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a点和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D.a点和d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10. 离心现象

10.(双选)用细绳拴着质量为m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球过最高点时,绳子拉力可以为零 B.小球过最高点时,最小速度是零

C.

D.小球过最高点时,绳子拉力可与球所受重力方向相反

11.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11.如图是―嫦娥一号奔月‖示意图。卫星发射后通过自带的小型火箭多次变轨,进入地月转

移轨道,最终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卫星,并开展对月球的探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射―嫦娥一号‖的速度必须达到第

三宇宙速度

B.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周期与卫星

质量有关

C.卫星受月球的引力与它到月球中心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在绕月圆轨道上,卫星受地球的引力大于受月球的引力

12. 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12. (双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典力学理论普遍适用,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均适用 B.经典力学理论的成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不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否定了经典力学理论

13.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3.如图13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第 3 页 共 33 页

图13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14.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14.如下图,真空中A、B两处各有一个正点电荷,若放入第三个点电荷C,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三个电荷都处于平衡状态,则C的电性及位置是( )

A.正电;在A、B之间

左右 B.正电;在A的左侧

C.负电;在A、B之间 D.负电;在B的右侧

15. 静电现象的解释

15.(双选)如图8所示为静电除尘器除尘机理的示意图。尘埃在电场中通过某种机制带电,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到达集尘极的尘埃带正电荷 B.电场方向由集尘板指向放电极

C.带电尘埃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方向

相同

D.同一位置带电荷量越多的尘埃所受电场力

越大

图8

16. 点电荷

16.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有一个正方形abcd,顶点a、c分别固定一个正点电荷,电荷量相等,如图3所示。若将一个带负电的粒子置于b点,自由释放,粒子将沿着对角线bd往复运动。粒子从b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 )

A.先作匀加速运动,后作匀减速运动

B.先从高电势到低电势,后从低电势到高电势 C.电势能与机械能之和先增大,后减小 D.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17. 静电场

17.对于电场中A、B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势差的定义式UAB WAB/q,说明两点间的电势

差UAB与电场力做功WAB成正比,与移动电荷的电量q成反比

B.A、B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将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C.将1C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1 J的功,这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V D.电荷由A点移到B点的过程中,除受电场力外,还受其它力的作用,电荷电势能的 变化就不再等与电场力所做的功

18. 电场线

18.图6甲为静电场的一部分电场线的分布,下列

第 4 页 共 33 页

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个电场可能是负点电荷的电场 B. 这个电场可能是匀强电场

C. 点电荷q在A点时受到的电场力比在B点时受到的电场力大 D. 负电荷在B点时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沿B点切线方向

19. 电势能、电势

19.(双选)图中a、b、c为一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三条电场线。另有一点电荷从M点射入电场,在电场力作用下(只受电场力)沿图中虚线运动到N。则该电荷在M到N运动的过程中( )

A. 加速度一直减小 B. 动能一直减小

C. 电势能一直减少 D. 动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一直减少

20.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20.对于公式Uab=Ed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公式适用于计算任何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 B.a点与b点的距离越大,则这两点的电势差越大 C.公式中的d是指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

D.公式中d是a、b两点所在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21. 示波管

21.

如图所示为的示意图,要使屏上的光点P向下偏移的距离增大,可以( )

A.增大加速电压U1 C.增大偏转电压U2

B.减小加速电压U1 D.减小偏转电压U2

22. 常见电容器

22.如图,是一个常用的电子元件,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电子元件名称叫电阻

B.这个电子元件的电容是470法拉

C.这个电子元件可容纳的电量是450库仑 D.这个电子元件耐压值为450V

23.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23.1(双选)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在充电后不切断电源,此时板间有一带电尘粒恰能在电场中静止,当正对的平行板左右错开一些时( )

第 5 页 共 33 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广东高考难道 2016广东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