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篇一:《共享快乐作文》
共享快乐作文
共享快乐作文(一)
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每当我快乐的时候,我就会与朋友一起分享的喜悦。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姑姑一大早就提着新鲜的橙子来看我,我兴奋不已。我一边吃着鲜甜的橙子,一边在公园里玩耍。突然,一个穿着蓝色T恤衫的男孩出现在我的眼前,那男孩蹲在一棵大榕树下,衣服的袖子上被什么东西弄脏了。我好奇地走进一看,原来是王稳,我们是邻居,也经常一起玩。不过他的样子好像是哭过一样,我友好地问他为什么哭,可他就是一声不吭。为了让他开心点,我就用自己的快乐来触动他的快乐吧。我把手中的橙子递给了他,同时也把我在公园里玩耍的好笑场面讲给他听,王稳原本无精打采的脸上路出了笑容,见他这么认真地听着,那我也要更加卖力地讲,我津津乐道地说着,同时我也觉得自己也变得很开心,王稳也不断地问我一些问题,看来他也陶醉在我的快乐之中了。说完,我们还一起吃橙子呢,我们的手上都沾满了橙子的香味。
这一天,我不仅吃到美味可口的橙子,还>收获了与人分享快乐的滋味。与人分享快乐,会让别人快乐起来,也会让自己更加快乐 。
共享快乐作文(二)
童年大家都经历过,他是我们最快乐的时段。
传说水浒梁山里有一股“快乐的泉水”人们只要喝上一口,就可以快乐的过一辈子。许多人都想得到它,可是始终没有人找到过它。
村子里有一个财主,他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一个朋友也没有,日子过的很不快乐。他想得到快乐,决定去找“快乐的泉水”。
走了好几天,在茂密的森林里,他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财主问老人“快乐的泉水”在哪里。老人说愿意告诉他,但是有一个条件,找到泉水后,必须分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喝,使别人也得到快乐。为了得到泉水,那个财主只好答应老人的条件。财主按照老人指引的方向,果然找到了那股泉水。
财主装了满满一大瓶“快乐的泉水”往回走。他一面走,一面想:“我好不容易找到泉水,却要分给大家喝,真是岂有此理!这瓶水决不能分给别人喝,我要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让我的子孙也能永远快乐!”
财主高兴地回到家里,关上门窗,把妻子叫到跟前说:“我找到快乐的泉水了!千万别让人知道。”说罢,就把瓶盖打开。奇怪,瓶子里根本没有水,倒出来的却是一张
纸条,只见那张纸条上面写着:“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快乐,要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大家才能更快乐更>幸福。”
真正快乐的人是跟别人一起分享快乐的人,是跟别人一起享受幸福的人,而那些不快乐的人,正是不想跟别人一起分享快乐,分享幸福的人。分享就是快乐,反之,即使得到快乐,也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共享快乐作文(三)
一份快乐乘以十三亿,就是更大的快乐;一份悲伤除以三亿,就是渺小的悲伤;这就是分享的真谛!分享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使快乐增大,使悲伤化小。
分享是一道简单的公式,只要你解开了,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分享是一座天平,你给予他多少,他人便回报你多少。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么你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分享与奉献是一对双胞胎,性质是一样的,可以说奉献是分享的前提。你奉献了一份爱,便多了一个人和你分享爱;你奉献了一份快乐,便等于多了一个人与你分享快乐!
在生活中,你可以先奉献之后在分享。比如:捐书活动,你捐出了一本书,你奉献了知识,此后,便有更多的人和你分享知识;或者在抗震救灾中,你捐出了一件棉衣,你奉献了>温暖,那么灾区的朋友便和你一起分享快乐。无论你奉献了什么,分享的什么,之后,你也会感到快乐。
所以,分享和快乐也是好朋友,你与他人分享了知识,天满了精神的仓库。世上有许多人是快乐的。歌手,他们与全国人民分享了音乐,得到了快乐;老师,他们与学生分享了知识,得到了快乐!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从今天起,从现在起,让我们与他人分享吧!
篇二:《那些年,和我们一起成长的议论文》
这些年,和我们一起成长的议论文
我选择了亚军
“我没有失去冠军,而是选择了亚军。”面对话筒的冠军的中国小将关颖珊仍坚定地说出了这句话。
好一个选择!这足以震颤灵魂,仿佛20世纪存在主义的言论了,干净而利落。 我不由得想起了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构建的这位推石头的人,即使费尽心力将石头推到山顶,下一秒他又滚落山底,又何妨?至少他不是普罗米修斯那样被禁锢的,是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修行,更何况“我还有沿途的风景”呢?
尼采曾提出:我们人类是一座人性的桥梁,沟通两端的是神性与兽性。我的理解是,通向神性的途径便是选择,选择成为自我的可能性,这便是人的存在。
然而我们要存在应如何去做呢?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绝望可以帮助我们较好的理解: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
若是不知道有自我,即选择的资格都没有了。而不愿意有自我,是理解选择但不敢尝试,这也是现在许多人所困扰的。有时我们去竞争、去比赛,满足的并不在于内容本身,而是等级心理地位规格等社会附加值,可谓一场彻头彻尾的虚幻竞争。他们,这些不愿有自我的人,自然是不愿放弃这些的。
不能够有自我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明白自己要选择,努力了却无法得到,然而我并不赞同这种绝对化的“悲剧”,正如尼采讲的那样,一个人若是清楚他活着为了什么,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可以忍受。这一点在《局外人》中的默而索身上的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绝不是个悲剧,相反,他是我心目中荒谬的英雄,正如他对神甫嘶吼的那样,他与别人都不同,他十分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即使作为一个无意杀人犯因母亲去世自己未表悲痛,就被判处死刑又何妨?默而索作为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灵魂上永远是异乡人,只在于他明白了活着为什么,并选择了这样做。
就像加缪在《反抗者》中表述的:“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
那我就选择了亚军,我选择,所以我们存在。
遗憾但无悔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憾事:鲫鱼多刺,《红楼》未完,最恨海棠无香。
而如今的人们,却总将遗憾定义于失败。实力强大的中国学生因为没有在比赛中勇拔头筹而痛哭流涕,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学生却为自己出色的表现欢呼雀跃。没有获得冠军固然遗憾,但人生何处不遗憾?若总以结果论英雄,忘却过程本身的意义,实乃人生最大之遗憾。 现代渴望成功的人,不,是渴望马上成功的人。他们洋洋洒洒大笔一挥便是一部作品,津津乐道于被封为“高产”的美誉,却不问其质量。最终虽也称得上是“著作等身”,却依然默默无闻。成功在于点滴间的积累。用一年画一幅画和用一天画一幅画的结果当然不同。唾手可得的成功终究是烫手的,也很难为人所铭记。这样只会越发驱使我们变得实际而功利。 诚然,当日子一天天实用膨胀起来,想象力变成刀叉,爱情变成腊肠。功成名就是我们不可避免想要最终获得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追逐路途中,沿岸所看过的风景。
我们总因为自己走得太远,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一颗赤诚的初心丢失,是我们精神萎靡的开始。你遗失了最初的纯真与热爱。也许你的身体在长大,你以为离那所谓的成功越来越近,实则你的精神品格在变矮,你一天天失去了如孩子般明亮的眼神。
这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是你我已走或未走的路途。追逐的途中,风景依旧迷人,你只需稍稍放慢脚步,就能采撷它的美丽。
一如司汤达的墓志铭:爱过、活过、写作过。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你最终获得了什么,而在于这一生中你做过什么。《看见》中的卢安克亦是如此,也许他的努力并不能改变那些孩子的命运,课曾经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相拥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逝。
没有人的人生会如电影情节般顺利美好。人活着,遗憾是常有的,痛苦也是常有的。但只因我曾经尝试过,无论成败,亦无悔恨。
胸中自有青山在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小说里西门吹雪知道叶孤城受了唐门奇毒之后,在紫禁之巅决战时放了叶孤城一命。看到这儿时,我很疑惑,西门吹雪何不一剑杀之,成全自己剑圣之名?细细想来,西门吹雪苦心练剑多年心中自有一套剑法,对他而言,他与叶孤城的强者之争的目的本不在于虚名,而在于领教叶孤城的"天外飞仙",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剑术。由此看来,此侠之求在于提升而非虚名。
反观当下,国人碌碌之辈与侠者去之甚远。中国人好面子,凡事好争先,仿佛天下除了"天下第一",便没有容身之处了。人生江河上四条船——“名利禄权”,人人希望自己的船队一路领先,乘风破浪。于是不择手段,见风是风见雨是雨,各种名人传记成功学大肆其道。
就拿我们高三学子来说,人人希望自己今日是班级第一,明日是学校第一,待到高考一跃成为状元才叫好呢。于是今日看“北大学霸”的成功经验,明日分享“人大学霸”的特殊方法。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一次吞下。本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业成功。谁知道这样混乱无序的方法没有一样适合自己,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前程”。
追求名誉成功并非不好,人人都有好胜之心。但是不可本末倒置。尤其是与强者之争时,把握自己,充分发挥自己,享受这个过程并抓住机会向对手学习、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一场竞技的意义远远胜于一个第一的名分。
正如村上春树,曾经“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每次都是得奖呼声很高却次次落空。如果照国内一些人的做法恐怕会苦心钻研一套"诺奖文学评委喜好分析"然后将自己的文章七改八改,整的面目全非,这样的东施效颦,最后总是适得其反。反观村上春树,置浮名于外,坚持自己的风格,又在不断竞争中自己否定自己,开拓创新,久而久之,他的作品使他成为"无冕之王。"
由是观之,胸中自有青山群壑,天经地纬的人早已放弃身外浮名,坚持在强者之中提升自我而非追逐虚名。然而往往这样的人才会获得成功,更有心中的自在平和。而那吵吵闹闹随人观花之徒,整日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只会因苦求虚名不得而郁郁寡欢。
故叹:“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尽力了,就是最棒的
鲁迅曾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是的,只要我们努力了,竭尽全力了,无论结果怎样,都是最棒的。
荣获第三名的中国队本该是欣喜的,但学生们的失落和哭泣与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队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抑或是没有获取理想的排名。其实,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在陌上红尘行走,总是会被漫天飞扬的尘埃所砸伤,在不能抵抗的宿命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展现最完美的自己——有此,足矣。
一代文豪杨万里,在诗文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然后,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更是他那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品行。宁可放弃富贵与名利,也不愿违背本心为贪官撰记。他一生不事权贵,内心无所束缚,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淡然洒脱。在他退休时,不取一钱,只一间遮风雨的老屋,与山水草木耳鬓厮磨。大明才子解缙赞美他说:“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实至名归的杨万里尽力了,所以说,他是最棒的。
乒乓球赛场上,金泽洙无数次的与冠军擦肩而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他从未放弃。那对冠军的执著渴望,让他在每次比赛都竭尽所能。不可否认,在球场上,他可能不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冠军,但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赛场上,他依然是赢家。他曾说;“我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尽了全力。”这样的人生,有缺憾,但是最棒的。
《金刚经》有言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知人生萍水,聚散不定,潋滟浮云,幻灭无常,莫不如常怀一颗平常之心,努力生活着。既不为不如人意的结果而叹息不已;亦不为唾手可得的成功而暗自欣喜。来者已来,去者已去,忘记开始,淡漠结局,突出过程。
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在平静处努力争取。把握当下,享受过程。尽力了,自己就是最棒的!
我看排名
不得不说排名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简单地说,排名可以极大地激发“正能量”,同时也可以建设“高效社会”——都投身于竞争的“正能量”了,谁还会有闲情逸致去弄一些没有用的玩意儿来耽误时间,多好呐。而再看排名中的“第一”,这是个多么富有动感激情和荷尔蒙气息的词语啊!为了这么美好的两个字,牺牲一切都似乎值了。且不说名利场上积极进取的得意之士,就看看青春年少的学子们,也深谙其中之道:在56届国际音乐节上,我国学生因只拿到第三而哭成一片。看,多么具有进取之心的新时代好青年!于此相比,那拿第九就狂欢的意大利队算个什么东西!这种懒散,是一定要被教育,从而拥有永争第一的“正能量”的!
然而究竟社会上没有那么多排名的机会的。这毕竟不会难住我们聪明的同胞的——没有比赛,就找几个权威人士“强力推荐”。“第一”,还嫌太土?简单,冠上“皇家”、“典藏”,实在不行换上“至尊”。去书店,一进门全是“强力推荐”的腰封王;离开书店,不远的广告墙上皆是“皇家”、“贵族”的洋房;回家打开电脑,网站主页上又在那儿报道xx市要建设“世界一流大都市”了""无奈只能闭眼感叹,土气落后不会排名的自己终将被淘汰。 倘若此刻放眼于窗外,似雾的霾早已彻彻底底将整座城掩盖。如果这霾也有排名,此刻它肯定是一天中第一浓密的。或许,在浓霾中的城市一角,会有默默无闻的作家,正在奋笔疾书着自己的大作——能够夺人眼球、排名第一的大作。在这大作里,质量已沦为了排名的附庸。
果然排名是神奇的产物!在这神奇产物的感召下,过程的尽善尽美已被渐渐扔进酸臭的角落。甚至排名的途径也变得无足轻重。只要是第一,就是光鲜的,就是成功的。很不幸拿了亚军,完了,“对不起国家、父母”的羞愧,“废渣垃圾”的羞辱就别想摆脱了,除非重获第一。社会发展也一样,污染与民众生活品质如浮云,GDP第一便是第一要务。也对,人民幸福感不就是建立在金钱和排名的激情之上的吗?
不知为何,我又想起了“不思进取”的意大利队,正巧此刻,电视里正播放着《时间去哪儿啦》的歌曲。不禁要问:我们真正的幸福都去哪儿了?这也许是“应当批判”的意大利队带给我们最深沉的提问了。
敬重心底的神灵
佛语有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其中包含的哲思便是要求人们要做到事来心应,事去心止,让自己常怀敬畏之心,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刘伯温所说的那样做到“无愧我心”。
作为中世纪的石匠,对于那些不再会被人看到的滴水嘴,他们完全可以随意雕刻甚至是不雕刻也同样可以完成任务。但他们不为多一份薪水,不为自己的轻松,而是因为崇敬心底的神灵而创造出不会再被人看到的传世精品。他们的精神确实让人赞叹!
但反观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变得更注重形式主义。在人们看得到的地方将事情做得看上去“光鲜亮丽”,而在背后却做得“丑陋不堪”,甚至是不作为。这样的态度真得是好的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记得刘再复就曾在他的书中说过,他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宁愿放弃发财和成名的机会,只为了在以后的作品中能贯穿这些独特的思想。而他为了他的“不封闭”的精神园地沉了十年。但他无怨无悔。因为在他心底住着一位神灵。
退一步讲,如果只注重表面工程真得好的话,那为什么还会有像陶渊明那样的文人墨客会主动离开官场,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那为什么还会有信奉孔德哲学的法国作家左拉宁愿被捕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信仰,在狱中留下《我控诉》等传奇作品?那为什么还会有像薇拉这样的年轻少女,为了俄国的未来,宁愿身死狱中也决不退缩? 因为他们都将自己滋养在信仰的源泉中,一世无尘无染。因为在他们心灵深处都供奉着自己的神灵。
又譬如鹰,它们一生都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志向。所以即使它们的翅膀失去的本来的意义,但心灵仍向往于飞翔。又有谁不说它们是鹰呢?它们的精神是禁锢不住的。 记得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真正的无畏的英雄一定会在心中敬畏一位神灵。而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到问心无愧。这是他所代表的斯多葛派哲学的精髓,也同样是我们需要铭记一生的箴言!
去学一学雄鹰的志向吧,做到一生问心无愧,做到一生无怨无悔。心底的神灵值得永远的敬重!
排名学
排名学似乎是中国特色,古而有之。三国时,便有“五虎上将”之说,关云长位居其首,仍不满意,谓曰:“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在《水浒传》,亦有“天碑”给好汉们称称斤两,排个座次。
及至近现代,文人们也被排起名次来。施蜇存就曾拿着本《施蜇存选集》酸溜溜地感慨:“鲁迅这个级别的,出个集子就叫全集,郭沫若他们略次一筹;像我们这样的,就也只能出出选集。”
施君当然是文人牢骚,但我以为大可不必,甚至暗为施老先生庆幸,老先生在那个时代好歹可以出个选集,如果放在现在,恐怕是不行了。
在这个排名学被演绎成极端的年代,音乐节比赛获一等奖第三名必须“失落得哭成一片”;奥运会比赛拿第二就是“对不起祖国的培养”""""施老先生见此,必会泪流满百感交集。
而赞成排名学的人自然有其一套“成熟”的理论 ,“竞争意识”“第一崇拜”""我觉得奥运教练们还可以添上一条更有说服力的“为国争光”。
所以,按排名学看,第九名还哈哈笑的意大利队简直不可理喻吧?不知好歹,毫无耻辱心和进取心。而中国队,因“成绩不佳”也不值得赞扬""
排名学的精髓就是“做第一”,不是人人都能做,但是要人人都想做。不知是不是受了达尔文主义中“适者生存”的不良影响,每个人都开始严苛要求,砥砺自尊,为了第一大有磨牙吮血之态!
渐渐地,对第一的崇拜狂热就变成了一种功利狂热,“第一”就是一切,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拿了第二哪有面子回国呢?
由此可见,排名学是一种务虚不务实的“功利学”和“面子学”,而我们中国队想要的,也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品质和艺术追求,仅仅是“第一”。
现在的社会太过狂躁了,一部分正是因为排名学,成绩要排名,业绩要排名,GDP也要弄个排名,于是勇争第一,一哄而上,真正的过程的充实与否,真实与否却无人在意,我们的生活哪里去了?我们的快乐哪里去了?
话又说回来,即使争得了“第一”,关公也还是没有高兴起来,这倒有点像是对排名学的讽刺———争又不是,不争又不是,争到了还不是""
我欣赏这样的话:夫惟不争,则天下不得与之争。在这个排名学狂躁、众人熙熙攘攘群吠之时,何不做好自己,寻找最朴实的快乐与满足呢?
【点评】行文能紧扣材料中的;名次”在嬉笑怒骂中由古及今直斥当下社会排名现象的可笑之处:;不是人人都能做但要人人都想做”,这种现象很是普遍,但人们总是在无奈之中默默承受着这种狂躁的病态社会,在;勇争第一”中,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多少童年应有的快乐!作者的笔触是犀利的,站在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