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从乌塔想到的一段话(一)
由《乌塔》想到的
学习课文《乌塔》时,学生对乌塔的所作所为先是讶异,继而钦佩。14岁的女孩子独自游历欧洲,这在中国孩子几乎是不敢想的事情。乌塔不但做到了,且表现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生活自理的能力让我们深深地折服。学生反观自己,纷纷自叹弗如。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家长,我也由乌塔想到了许多。
乌塔独自去欧洲旅行,绝非心血来潮之举,而是酝酿筹划了三年之久。这三年中,她设计路线,自筹旅费,但一定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试想当乌塔向家长说起她周游欧洲的梦想时,如果家长的态度是反对甚至讥讽,那小女孩的梦想就直接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支持孩子的梦想,帮助他去实现梦想,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束缚孩子的翅膀,这才是真正的爱吧。诚然,国情有别,我们可以不鼓励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应该有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意识。许多家长抱怨孩子独立能力差,其实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家长都包办了,孩子只需坐享其成即可。人都是有惰性的,何况是孩子?
乌塔不仅有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可贵的是她精神上的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她反驳“我”的话时,观点鲜明,逻辑清晰,令人信服。我想,这种思想上的独立一定和她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所处的教育氛围一定是开放的,平等的,可以交流讨论,也可以质疑争辩,但绝不是专制的,也绝非“填鸭式”。想想我的课堂,学生听得多,说得少,更遑论质疑和争辩。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看着既整齐又标准,但却缺乏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那不是很可怕吗?
文中乌塔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就是亲身体验的妙处。池莉的新书《立》中写道,她的女儿小时候没上过任何培优班,她痛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狗屁逻辑,她带着女儿在户外活动,在湖面泛舟,看蚂蚁搬家,听鸟儿鸣唱,闻花朵芬芳""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培养女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向上的品质。她的女儿15岁独自赴英国求学,直至名校硕士毕业,母女俩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既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又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的孩子拥有大量的书籍,还有电视和电脑让他们的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但正如乌塔所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美丽的景色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领略到自然的神奇;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深切的感受和领悟。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少一些枯燥的说教,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相信这些经历和体验会成为学生的一笔财富。
教育是一门学问。无论是做家长的,还是当老师的,都永远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中。但只要我们不停下求索的脚步,就会收获不断。让我们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吧。
从乌塔想到的一段话(二)
如何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
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从《乌塔》想到的12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对孩子百依百顺的中国家长们,我想对你们说,我知道你们爱自己的子女,爱他们胜过一切,但是外国孩子能独自游玩欧洲,而中国的下一代却不能!就像小鸟总有一天要飞向蓝天,小狮子总有一天会成为狮子王……我们中国父母要再这么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终究成不了大器!尊敬的家长们,你们想过吗?过度的爱孩子,只会增加他们的依赖性,放开你们那一双双粗糙的手吧!让祖国的花朵在娇阳下茁壮成长,在寒冰中坚强长大,从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丰富自我吧,家长们放开你们呵护的双手吧!让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躺在青翠浓郁的草地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放开你们的双手吧!
记得有一个故事,一次长途夏令营,去得是群中国和日本的孩子。中国孩子带着父母去,什么事都不管,只知道游玩享乐,而日本的孩子却什么事情都自立。摔伤了,爷爷开车过来看他,焦急地问他:“还能坚持住吗?”他坚强地回答道:“我能。”爷爷就开车走了。联想到以后,如果抗日战争重现的话,那中国又会怎样呢?
从《乌塔》我想到了很多,多得无法用手中的笔叙述尽,但我会一直把“独立自主”这四个字铭记在心中,一直到永远。
朋友们,我相信,你们在读完《乌塔》一课后一定会很惊讶: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竟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中国的孩子说:“我要自己走遍中国!”我们会认为这是异想天开的事;如果中国的孩子说:“我要独自游亚洲!”那么,我们可能怀疑他是不是疯了。然而,在外国,这却是事实。
外国孩子能自己旅游,而中国孩子却不能,这是由于外国和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在外国,一两岁大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父母就不再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就在身边,孩子得
到的也只是一两句鼓励的话,最终还是要自己勇敢地站起来。
但是,如果在中国发生类似的事,父母不管有多忙,也会跑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至少会对孩子说几句安慰的话。
外国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而中国的父母只让孩子把学习搞好,其余的什么也不让干。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恰恰耽误了对孩子独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生活中,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现在我们可以依赖爸爸妈妈,但我们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只身一人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上闯荡。如果我们缺乏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我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作贡献了。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育儿方式。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为孩子的前途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我们小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那么依赖父母。路,要自己走。
从《乌塔》想到的10
乌塔是个德国小姑娘,14岁,趁暑假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和中国姑娘邓小洁偶遇于罗马时,乌塔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弗洛伦萨,准备前往希腊。关于乌塔的故事收录在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那是一篇略读课文。
班上的学生读完课文哇哇叫个不停。我问他们不住地哇哇什么。异口同声:“我们也想旅游啊。好羡慕乌塔啊。”我说:“前两天学校不是组织你们去欢乐谷了吗?”急性子何卓毓说:“那是老师带着去的,一点都不自由,不算。”
我们的孩子出门旅游是件大事,要么父母带着,要么老师看着,旅游团给每班配了2名带班老师,学校还会要求班主任跟队。一句话:不放心。记得两年前教2年级,学校组织学生去本街道的一个景点玩。半天时间,5位家长打电话来问:“孩子怎样啊?麻烦老师叫他多喝点水,叫他不要乱跑,不要摔到了……”我们的孩子在父母、老师、社会圈定的安全地带里长大。但是很讽刺的是,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率在世界上却遥遥领先。
课文读完,我让学生说说对乌塔独自游历欧洲的看法。王前同学很急切地说:“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危险。一个14岁的女孩子独自出门,还去那么多国家,很容易被骗走的。”女孩子朱岁婕立刻回答:“书上不是说了"乌塔早就设计好了旅行的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一个小小的声音从角落传来,那是可爱的小女生许淑欣在说:“知道警察局的电话就安全了吗?为什么我表姐被人骗到广西做传销到现在也找不回来啊?”这个问题太尖锐也太复杂,我只好装作没听见。
精明的彭剑锋同学立刻指出:;乌塔根本不可能去旅游,她是小孩,哪来的钱去旅游?”我说:;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