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的榆林,我的城 幸福榆林伴我成长征文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第一篇:《我的家乡——榆林》

我的家乡——榆林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最大的红碱淖湖面积67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县区,222个乡镇,5676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为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7.6万,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

榆林历史沿革历史悠久,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西部(今靖边县北部)统万城建都,称大夏国。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榆林地处边关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

榆林城雅称榆阳,别号驼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初名榆林庄,成化九年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以后,后经 “三拓榆林城”,形成“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建筑格局,城内老街两侧修建了大量的四合院,因此榆林也被誉为“小北京”。榆林城至今已历600余年沧桑,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20世纪70年代以后,榆林城不断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南郊工业区、东沙新城区、西沙新城区和北郊红山新城区。古城区仅2.2平方公里,现榆林新城区已发展到约28平方公里,人口由10万发展到30万。

榆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米脂婆姨绥德汉,就是对榆林人的赞美之词。榆林人民勤劳、俭朴、诚实、厚道、热情、好客、重义守信、坚忍不拔,敢于斗争。榆林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人文毓秀,英才辈出。他们把中华民族的命运与自己的荣辱息息相关,无论古代史上还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貂禅、杨继业、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

张季鸾、高岗、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柳青、路遥、胡星元、张维迎、牛玉琴等是他们中的代表。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解放战征。当时,陕北人民在欠收、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的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一切为着战争的胜利"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谱写了兄弟争先、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壮丽赞歌。佳县民歌手李有源情不自禁地高唱《东方红》,唱出陕北人民热爱领袖毛泽东、热爱党中央的真挚感情。

榆林资源禀赋 矿产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罕见,举世少有,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460亿吨,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28.470-34.330mj/kg)的优质环保力煤和化工用煤,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 ,是迄今我过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我市靖边、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为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级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小。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292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沙等资源。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 “ 科威特 ” 。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榆视察工作,尤其是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来榆视察工作,标志着榆林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截止目前,国家和地方已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形成4000万吨原煤、40亿立方米天然气、250万吨原油、2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和近6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初步形成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建材、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能源化工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榆林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的重要源头。

榆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以及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墓等。榆林民风淳朴,是陕北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狮、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以及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进入 “ 九五 ” 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 12个县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 “ 三北 ” 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榆林人民几十年坚持 “ 南治土、北治沙 ” ,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比五十年代减少45.2%;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

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漠。

榆林交通便利。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形成 “ 一纵两横 ” 铁路总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 201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77公里。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陕蒙半幅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府谷一级公路也将建成。榆神高速公路也将开工建设。公路密度为0.46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航空,目前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榆林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区域之一。经过建国 5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为今后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结实基础。

展望新世纪,榆林后发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开发,实现由资源大市走向经济强市,成为陕西以至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陕西省 “ 三步走 ” 规划要求,我们在深化市情认识、总结过去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使榆林经济总量跻身于全省前列,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建成具有先进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市,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环境。第一步,从 2003年到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800元,多数县乡或乡村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9%,达到400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基本建成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陕西畜牧业基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成为陕西经济强市。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达到1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2万元,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 “ 三大目标 ” 。现在,350万榆林儿女正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以足够的胆略、魄力和实干精神,满怀信心地努力建设一个反映生产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化工基地。

阅读材料

!、榆林名称的由来。

2、榆林风景名胜的介绍。

3、榆林历史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

4、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各个建筑物的介绍。

5、榆林民间传说。

6、榆林三大工业园和工业大项目的介绍。

7、陕北民歌、榆林小曲、剪纸、石雕的介绍。

第二篇:《陆治原-榆林我热爱的家乡》我的榆林,我的城

陆治原撰文怀念家乡 称"深深眷恋榆林这片热土"

时间:2015-06-23 09:58:12 来源:西部网 编辑:马广浩 西部网榆林讯 (记者 马广浩 李明)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决定,陆治原同志任中共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不再担任榆林市市长一职。

今天(6月23日),榆林日报刊发了陆治原署名文章《榆林,我热爱的家乡》,文章约7000多字,陆治原在文章中称自己“深深地眷恋着家乡这块热土”。

据了解,该文章是陆治原2015年6月17日赴渭南工作前所撰写。

附:陆治原署名文章全文

榆林,我热爱的家乡

20岁那年,坐着大班车,我从陕北的群山间出发,到省城西安求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这一去就是26年!

黄土高坡,古老长城,奔腾黄河,山水草木,炊烟窑洞无数次梦回故里!老家来人,总要盘问家乡一点一滴发展变化;每见报纸电视里有榆林大开发的喜讯总会倍感兴奋!

2010年6月,我从西安市灞桥区委书记的岗位上,调回到家乡榆林工作。牵手面前的父老乡亲,望眼脚下山川大地,内心思绪翻滚:我是家乡榆林的一棵小草,我的根其实是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做人的真诚厚道时刻感染着我!四大班子的同仁们为榆林转型发展、民生大事殚精竭虑、众志成城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五年来,我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办好榆林的事,决不辜负上级组织和家乡父老的期望!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时时提醒着我:决不能荒废时日,无所作为!我诚惶诚恐,心怀敬畏,害怕消极不为、任事不力而耽误了这片热土;我投入满腔热情,朝夕惕厉,用心谋事、干事,害怕身心懒散而辜负了乡亲们的殷殷期盼;我诫勉自己,要干净做事,害怕逾越了底线、红线而被老百姓唾弃!回头再望,我为我的劳动和奉献无怨无悔! 而今,因党的事业的需要,我再次惜别家乡!在这离别之际,这些年风里雨里,走过的山山水水,访问过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视察过的道路厂矿、校园医院,仿佛又回到眼前。探看群众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暗访工程项目建设;那些和干部谈心的空隙时间,那些和班子成员交换工作意见与研究工作的深夜多少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感情的潮水在心头翻卷激荡! 百姓为天 民生事大

有这样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那还是我刚刚到市政府上班,秋季开学前的时候,市政府门口围了一大群特殊的上访群体,大人拖着小孩子,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呼吁:“我要上学,我要读书!”眼前的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都说榆林经济好,可连孩子们上学的诉求都保障不了,这是我们的职责啊!当时,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榆林城区每年有近5000个孩子因学位紧张而上学困难,最大班额已达到

90名学生。“上学难”成为榆林百姓民生的首要问题。人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的落后会引发全面的落后,对榆林而言,办好教育是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真正后劲。

紧接着在一次政府专题会议上,我们专项研究了城区教育问题,决定全力推进“百亿教育强市工程”,新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三年解决“上学难”,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记得在会上,各部门负责人议论纷纷,有人讲没地,有人喊没钱,也有人垂头丧气,认为实现不了。听完大家的话,我心情沉重。榆林财政收入全省第二,怎会没钱?榆林房地产市场当时很火爆,怎能没地?“我看,这不是没钱没地的问题,是我们的执政理念有了偏差,是因为我们的屁股没有坐在广大群众的一边!”大家第一次领教了我这个新来市长的“脾气不好”。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陆续落实了城区最好的38块地、约2200多亩用于学校建设。

之后的几年里,我也记不清下了多少次建设工地、开了多少次调度协调会议,和同志们一道推进落实。三年下来,投资116.9亿元,在城区建设45所学校,其中新建38所、改扩建7所。目前已建成投用34所,其余11所计划今年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1340个,比2010年翻了一番。我们积极支持各县区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学校,全市及榆林城区上学难、班额过大的问题基本解决。榆林城自明代建城600年来,一共修了31所学校。短短三年,有赖于群众的支持,我们完成了新建38所学校的任务,这多么令人欣慰啊!

2012年8月,我的内心再次受到了震动。

榆林城区一建筑工地发生塌方事故,我去北方医院看望伤员时,医院的景象让我震惊:楼道里摆满了病床,病房散发出难闻的刺鼻气味。这是我们榆林市中心的医院啊,那县区和乡镇卫生医院的条件又会是怎样啊?

榆林作为陕西经济增长重要一极,医院等基本公共配套设施也要适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全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心神。我们启动了市第一医院绥德、榆林院区改扩建和新建二期项目,榆阳区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市二院即将整体搬迁,市三院建设如期进行。现在,城区新增病床4189张,病床总数达8704张,实现了市区病床位总数翻一番的目标。各县区也新建和扩建县级公立医院10所,6所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总床位数达到10339张,榆林全市范围内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民生如水,总会有新的问题,也总需要悉心维护。在榆林,“民生问题”在四套班子中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大家时刻提醒着自己,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有“民生情怀”,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居住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是一根豆芽的安全问题,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找到办法。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时刻想百姓所想、解百姓所忧,就能够赢得百姓的拥戴。可以毫不自满地说,榆林一些民生问题,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解决得比较好的。

美丽榆林 初具格局

2010年8月,我初到榆林任职,西安的一位领导来看我,晚饭后散步时,他毫不留情地说:“你们榆林城还是落后,道路拥堵,建筑没特色,绿地太少!”

这样的批评让我脸红,也让我惭愧。每天,从市委到市政府不足6公里,坐车要走上四五十分钟,群众每天堵在上下班路上是多么闹心?这堵的不仅是路,更是民心哪!

我们要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啊!这也是我们一定要扛在肩上、拿在手上,全力以赴去完成的任务。

为群众的出行,我和班子的同仁们常常彻夜难眠。2012年启动了“十一横十一纵”城区路网体系建设,四年下来,建成主、次干道路72条100多公里,打通20多条“断头路”,城区市政道路总里程比2010年翻一番,城区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还建成神府、榆绥、榆佳高速和沿黄公路,启动了绥德、清涧、米脂等一批过境线项目建设。

修路是好事,但困难重重。拆迁量大,涉及面广,工程经常被阻甚至停滞不前,为了修路,我心里着急,就会发脾气。有一次,与城建管理部门调研道路建设,一座违章建筑迟迟拆不掉,我站在马路上发了火:“这是老百姓的路,还是他一个老板的路?你们去捎话,限时拆除,否则,我们将依法拆迁!”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个推车子的老大爷开口了:“我看这个市长还有个性,敢批评人,这事能成。”听了他的话,我一下子笑了,群众还是支持我们办实事的!

这个马路“钉子户”限期拔掉后,城区道路拆迁一路畅通,进度加快。一天傍晚,我暗访道路工程,脚下一绊,重重地趴在地上,起来一看双手血肉模糊,钻心地疼,差点毁了容。我真是着急、牵挂啊!当那些在建设工地顶酷暑冒严寒的干部职工的身影、那些热切期盼的群众的眼光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擦了擦手,心里平静下来:干工作哪有那么简单的呢?大家不是都在扑下身子干吗?

城市建设中,我们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工作思路,投入112亿元实施了5大类232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城区面积扩展到80多平方公里,城市边际线控制到400多平方公里。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榆林大道街心公园、大墩梁生态公园四大城市“绿肺”陆续建成开放,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实现翻番。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一个生态宜居的榆林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外地朋友来榆林,车窗外掠过的是宽阔笔直的马路、穿梭不断的车流、霓虹大道、一幢幢高楼的远影,恍若走进大都市。今年,我们又启动“一年补短板、二年大提升、三年变宜居”的新三年城市建设目标。

省委赵正永书记前不久在榆林调研时说,这几年,榆林城市面貌是全省变化最大、最快的!我们的努力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可。五年来,榆林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区面积、道路里程、绿化面积、学位数量、医院床位等事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五个硬指标实现了全部翻番。

转型升级 逆势而上我的榆林,我的城

榆林资源富集,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370万百姓的根本利益,事关全省经济的追赶超越。每当看到一辆一辆的大卡车排成长龙,不分昼夜把榆林的煤运往各地,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不要说这是煤炭,就是黄土疙瘩,这样一车车拉走,咱也心疼啊!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是有天然矛盾的。榆林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如此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带来的

采空区塌陷、地下水系破坏、地上植被枯死等生态灾难,威胁着榆林的长远生存发展。靠吃子孙饭发财致富,是要被后人唾骂的!如何尽快扭转这一局面,保持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2011年开始,煤炭价格一路下行,煤价仅是最高峰时的40%左右,煤炭生产由暴利变成微利甚至亏损。经济下行压力陡增,榆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难。这更让我认识到单一依靠卖煤炭等能源初级产品的脆弱和不可持续。2012年,我在高新区调研时提出,榆林要努力实现由低层次资源开发向高端化资源经济转变、由单一性资源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由资源驱动式增长向创新型发展转变的“三个转变”。就榆林自身而言,能源经济仍然是经济支柱,短时间不会改变,重点还是要充分发挥能源化工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坚定不移按照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和“三个围绕”要求,走资源深度转化的路子,努力延长能源产业链条,下工夫建成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能源化工项目,最大限度提升资源附加值,做大做精做强煤化工,真正实现能源产业低碳绿色发展。

我们立足市情实际,运用战略眼光和超前思维务实谋划榆林发展大局,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科教引领,主动转型”的发展战略,提出“工业经济三年大转型”的思路,实施了振兴南部县域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结构调整逆势而起。

“打造经济升级版,重大项目是抓手。”我带领市政府领导班子,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招引一批事关转型发展的高端化工项目上,鼓励引导地方民营企业投资煤化工产业,带头持续不断深入重点项目现场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矛盾问题,全市上下形成齐心协力保障项目建设环境的良好氛围。

如今,榆林完成了在建和建成的投资百亿元的转化项目8个。榆林的民营企业家可爱可敬、吃苦耐劳、敢于担当、敢作敢为、乐于奉献,民营经济也催生了一大批转化项目。目前,投资50—100亿元的项目有5个,投资50亿元以下的项目有19个,总投资3000多亿元。正是这些项目的建设投产,使榆林在宏观经济下行、资源价格大跌、传统民营经济运行困难、民间借贷危机等不利形势下,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令我倍感自豪。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几年,这一大批资源深度转化项目的建成将成为榆林经济增长的强大后劲,成为榆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留住青山 记住乡愁

“沃野千里,庄稼殷实”、“水草丰美,群羊塞道”。史料记载中的榆林是如此美丽。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想,梦里的家乡没有黄沙,没有支离破碎的山梁河沟,父老乡亲生活在山川秀美的环境里,幸福安康!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到榆林城出差,在街边一家小吃店,兴致勃勃品尝有名的榆林豆腐。“呼——”,一阵裹卷着黄沙的大风刮来,一盘刚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豆腐覆上了一层沙土,舍不得倒掉,我碜着牙将就吃完。这次经历我记忆尤深,真切地感受到了榆林生态环境的恶劣。

环境是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的榆林,我的城 幸福榆林伴我成长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