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第一篇:《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峡秭归在线 http:// 发布时间:2008年7月14日 8:28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郑家奎
内容提要:分析屈原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屈原精神的科学内涵,探寻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并就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提出了新颖的见解。
关键词:屈原、屈原精神、现实意义。
产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精神,其科学内涵是什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什么意义,应该怎样弘扬屈原精神,笔者经过研究与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屈原精神的时代背景
屈原精神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研究屈原精神,首先应该分析其时代背景。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卒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享年62岁。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诞生于楚之发源地秭归县乐平里。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博学多才,22岁官至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贾列传》)由于他的改革主张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因而一而再地遭谗被贬,直至被流放到湘江流域,眼看郢都被占,理想破灭,他忧愤填膺,怨沉汩罗。蚌病成珠,"哀怨起骚人",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反而助成他在文学上的成功。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屈原和法国作家拉伯雷、古巴诗人马蒂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永久纪念。屈原生活的年代,正置战国中后期,当时的楚国正由盛转衰。
时代主题:战争与变革。东周后半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止,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战国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该时期各国混战不休,局势动荡,战国因此得名。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大国间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在254年间共发生过230次大规模战争。其中主要的战争有:齐魏桂林之战、马陵之战,乐毅破齐之战,秦楚黔中与鄢、郢之战,秦赵长平之战以及秦灭六国之战。战争既促进了统一,又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既推动了各诸侯国的竞相发展,又造成了大量文明成果的破坏。战国也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七国的地主阶级在取得夺权斗争的胜利之后,为了扩展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图谋霸权和一统,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大的变法运动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各国的兴衰强弱,取决于变法的彻底与否。
时代潮流:变革、发展、统一。饱受战争与阶级压迫和剥削之苦的人民,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统。变革、发展、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时代特征:政治上,群雄争霸,风起云涌。各国都想由自己来实现天下一统,合纵成功,则楚王,连横成功,则秦帝;经济上,竞相发展,重大突破。从奴隶社会转到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大量使用,兴修水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的提法始自《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空前的经济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在那诸侯割据纷争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各个学派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批评,又互相影响,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按照汉代刘向、刘歆及班固的说法,"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而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还有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意识的"纷然淆乱"(班固《汉书·艺文志》);社会上,剧烈动荡,礼崩乐坏。阶级分化、战乱频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奴隶社会的伦理道德受到破坏,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社会失范。
在这样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屈原精神,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一是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儒家主张"德政"、"仁政",屈原主张"美政";儒家主张"礼治",屈原主张"廉政";儒家主张天下归"有德者居之",屈原主张"有德者在位";儒家主张"爱人",屈原主张"恤民";儒家主张"举贤才",屈原主张"举贤授能";儒家反对秦国的战争政策,屈原反对秦国的暴力征伐;儒家主张大一统,屈原也主张大一统""诸如此类,证明屈原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二是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在屈原作品中,多处写到讲"规矩",循"绳墨",明"法度"的内容,这说明屈原头脑中具有很明显的法家思想。三是道家思想及其他。屈原的思想是博大的,不仅融入了儒、法两家的思想,也兼收并蓄了诸子中其他一些思想,如道家思想和巫术。{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屈原精神的科学内涵
屈原生活在2200多年前,史料记载内容不多,民间传说众说纷纭,他留下的20多篇诗歌又不太好懂。因此,对什么是屈原精神,屈原精神有哪些内涵,至今没见到完整的、确切的界定。笔者认为,屈原精神是屈原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屈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屈原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雄心壮志,竭忠尽智,知行合一。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却痴心不改,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屈原悲天悯人,进退俱忧。"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看到国破家亡,受苦受难的民众,他不忍离去,最后忧愤交加,怀沙投江。
–廉洁无私,忠贞不渝。屈原修身立德,志存高远。他以香草为伴,以圣贤为师,重"
内美",重才能,重"修名"。抱着"有德在位"、"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强国富民等"美政"理想,竭忠尽智,以身殉道,"九死不毁"。他借桔树"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和竹子"从小有节"以自喻。屈原洁身自爱,独清独醒。他志洁行廉,矫然自异,从不随波逐流;他不妖不染,皭然不滓,决不同流合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埃乎?"(《渔父》)屈原的高洁人格堪"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
–敢于斗争,勇于求索。屈原忠心报国,直言进谏,信而见疏,忠而被谤。眼看祖国一步一步地走向衰弱,将被强秦所灭,他愤怒地批评楚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听信谗言,误国误民;无情地揭露社会混浊黑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屈原大胆怀疑,上下求索。屈原身上充满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在《天问》中一连提出了172个问题。当他面对无情的现实,感到报国无门,其志难伸时,仍坚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他借助神奇诡谲的想象,超越时空,上天入地,纵横驰骋,求仙问卜,探求真理。屈原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他独创的"楚辞"体诗歌形式,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使他成了"中国的但丁",使汩罗江成了"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知难而进,奋不顾身。屈原深深懂得,忠臣往往得不到好报,"鲧婞直而亡身"(《离骚》),"贤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子推自割而饲君兮,德日忘而怨深。"(东方朔《七谏·怨思》)他抱着"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离骚》)这样的信念,下定必死的决心,愿依彭咸之遗则,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节操,他不畏强暴,不避生死。屈原之死,既是个性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他对死亡的抉择,是"以身殉道"。其根据是,他在《离骚》中写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以死告诫人们如何生,生活不能苟且而要有意义;他以死来衡量生,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和屈辱。"以身殉道"正是屈原崇高人格的升华和最后的实现!怀沙投江的掠影,给他的悲壮人生画上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三、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屈原,是块宁愿融化也不愿在泥沙中偷生的寒冰。他是战国时期张扬着改革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的爱国诗人。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出壮美意境的伟大诗人。他是我们民族的伟人,世界的伟人,一位真正大写的人。他的精神,像岸边的灯塔,透过2200多年时间的尘埃,仍然照耀着世人,指引着世人。{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21世纪初,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屈原精神无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帜。高擎屈原精神这面旗帜,就可以向崇洋媚外者开火,向随波逐流者开火,向同流合污者开火,焕发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刚正不阿的正气,焕发求索创新的壮志。屈原精神到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家贫思贤妻,国困思忠臣。当今中国,特别需要屈原精神。
–时代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个大调整(大国关系)、大变革(各国都在改革)的时期,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和平的问题与发展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影响和平与发展的
因素在不断地增多。和平、发展与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大国之间是既相互借重又相互遏制,既合作又竞争。当今的时代特征是,世界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格局酷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即屈原生活的时代。中国进入改革新阶段,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变化之剧烈与战国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屈原的爱国精神、求索精神、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斗争精神,正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形势的需要。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帝国主义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弱化的图谋没有改变,"颜色革命"的挑战十分严峻。就国内形势来看,繁荣但潜伏着危机,发展却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困扰着我们。严峻的形势呼唤着屈原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任务的需要。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把我国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宏伟,道路曲折,任务艰巨。易改已改,凡改必阻,深化改革要攻坚;粗放式增长方式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人口红利为期不远,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克难;社会剧烈分化,予盾频发,国际反华势力与藏独、疆独、台独、民运分子、邪教组织内外勾结,对我进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年初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南方。5月13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入汛期,南方众省又接连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抗灾救灾的任务特别繁重;台湾大选,国民党胜出,台海关系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但离统一的道路仍然非常遥远。综上所述,中华民族走向完全统一和伟大复兴任重道远。担当崇高使命的中华儿女,必须弘扬屈原的爱国精神、进取精神、公而忘私的精神,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共克时艰,走向胜利。
–现实的需要。一是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革开放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有的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有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是屈原精神的核心,屈原是爱国主义的典范。同时,屈原力主改革,革故鼎新,知荣明辱,爱憎分明。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屈原精神。二是攸关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重构。体制的转轨,国门的洞开,给我国的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失范,亟待重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可喜的是,抗震救灾中,闪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己为人,顾全大局,慷慨解囊,无私援助等优秀的传统道德复活,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精神。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绝好的契机。紧紧抓住这个契机,以屈原的高洁人格为榜样,以抗震救灾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鲜活教材,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将取得好的效果。三是攸关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家,曾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但今天,我们却不是文化大国强国。大国崛起,不能只是经济的崛起,还应包括文化的崛起。文化建设,既要洋为中用,又要古为今用,还
要推陈出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数典忘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屈原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屈原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四、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
屈原文化这一世界级的瑰宝,时隔两千多年,至今仍熠熠生辉。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屈原出生在秭归,是秭归人民的骄傲。屈原文化是秭归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是秭归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秭归人有责任付出更大的努力。
–传承屈原文化。一是要挖掘和保护。在物质层面,屈原文化有屈原诞生地和屈原纪念馆。屈原诞生和生活的地方–乐平里,有照面井、读书洞、响鼓岩、擂鼓台、伏虎降钟、回龙锁水、玉米三丘、帘滴珍珠等"三闾八景";精神层面的屈原文化,除了屈原的诗作以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这些都亟待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和依法给予保护。二是要开发和利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开发和利用屈原文化,既有利于扩大秭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拉动秭归旅游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屈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秭归旅游必须打响屈原牌,从景点到线路,包括旅游的"六要素"都要做屈原文章,做深做细做到极致。能打屈原牌的不只是秭归,屈原做官的地方–湖北荆州、流放和创作的地方–湖南溆浦、投江的地方–湖南汩罗、等等,都可以而且已经在打屈原牌。众多地方争打屈原牌,如果相互雷同,就会造成混乱和恶性竞争;如果相互保持差别,就会相得益彰,实现共赢。秭归应突出屈原故里特色,营造浓厚的屈原文化氛围,让游客一踏上这片土地,就切身感知这里与众不同,确实是屈原的故里。三是传承与扩散。要让屈原文化进教材,进讲义,进课堂,进景区,进解说词,进舞台,进影视,进动漫,进广电,进网络,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媒体,达到横向扩散、纵向传承的目的。由于屈原是众人心目中的神,绝不能容忍亵渎,因此,对屈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要慎之又慎,谨防媚俗和恶搞。四是要激浊与扬清。屈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必须吸取精华,弃去糟粕,推陈出新。而屈原文化基本上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文化的悲剧。造成屈原悲剧的根源根深蒂固,过去有,现在也有。屈原揭露和批判的因循守旧、有法不依、嫉贤妒能、荣辱不分、美丑颠倒等现象,仍是当今社会的痼疾。要想让屈原的悲剧今后不再重演,我们必须改造我们的文化,改造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政治更加民主,经济更加自由,文化更加昌明,社会更加和谐。
–学习屈原品德。司马迁称赞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志洁行廉"、"皭然不滓",是对屈原高尚品质的最高礼赞。弘扬屈原文化,不能只想到利用他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品德。他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不能是跳蚤!一是要学习屈原修身。屈原既天生丽质,又注重后天修养,既注重"内美",又注重"修态",志向高远,卓尔不群。二是要学习屈原无私。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连身家性命都不顾。他不愿意为了一己之私利蝇营狗苟。三是要学习屈原无畏。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于直言犯上,与腐朽势力作斗争毫不妥协。四是要学习屈原忠贞。他忠于理想,一生
第二篇:《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作者:天下草民{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时下,鄙薄一切价值得空气十分流行,人们以一种近乎亵渎的方式对待着一切神圣的事物,任何高尚的价值观都不能幸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鄙薄、嘲讽社会榜样。例如,在公车上你给老弱病残让座,在路边捡到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缴公处理,再或者你路见不平事,勇于挺身而出,等等……,你周围的人很可能会以“开玩笑地口吻”对你这样说:“吆,还真把自个儿当雷锋叔叔了。”这种鄙薄嘲讽的口吻遍及街头巷尾,不用太留意便可以进入你的耳朵,稍不小心甚至就从你的嘴里蹦出几句这样的语言来。
榜样就这样悲哀地成为凡夫俗子们茶余饭后鄙薄、讥讽的对象,当我们啜着牙花子大骂如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时候,在潜意识中我们更是在进行着道德的呼唤,就像郭沫若剧本《屈原》中的老人,召唤着苍穹中迷失的灵魂。但这已成为观察者对别人的召唤,而非对自身的要求。榜样,已经失去了催人内省的积极意义。
简单地将榜样魅力的失去归咎于普遍的道德衰败,不仅无益于厘清本源,反而会加重悲观的色彩。虽然英雄的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但在里巷之间,实际上还是不乏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他们甚或比社会推崇出来得榜样更具有震撼力,更易于得到周围民众由衷的敬佩和尊重;就这样,人们一边儿在言谈中讥讽着榜样,一边儿又对身边的英雄表示出由衷的敬重。将鄙薄社会榜样归入变革引起的对一切价值观和神圣事物的怀疑中的小小一环,同时也忽略了榜样的特殊性,无助于从纵深考察这种现象的起因。
其实,答案就在这种看似对立的矛盾之中,在人们对榜样的鄙薄和对平民英雄的敬仰之间。
民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英雄,这也是社会树立道德榜样的伦常基础。管道工徐虎在没有被推崇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百姓的称誉;雷锋在被发现之前,已在部队和驻地赢得了尊敬。这时,他们均以极为鲜活的英雄形象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们可以从他们的思言行为中体会到平民英雄那种朴素而又高贵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英雄,是可亲、可敬更可触摸的,民众也很容易把英雄的品德推及于任何一个帮助过他人的人;习惯上,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好人”,和平时期的英雄就更多地带有了;好人”的色彩,但他们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好人不同,因为就中国社会而言,虽然近三十年来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但正直的人们还是一直奉行;好人精神”来安身立命的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