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告诉妈妈一件事 告诉老师一件事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第一篇:《告诉妈妈一件事》

告诉妈妈一件事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给您写这封信,想告诉您一件不愉快的事。您心爱的小狗逗逗不幸夭折了,您不要怪我。请让我把事情的经过细细地向您叙说。 您去农村外婆家临走前,让我帮您照看心爱的小狗逗逗。以前我虽然没有照料逗逗的经验,这次我尽量按照您的吩咐去办,想让您放心。

每天早晨我都起得很早,领着逗逗出去遛弯。迎着朝阳,我在前边跑,逗逗在后边追,鲜花、绿草从我身旁闪过。我感觉自己的溜狗方式是“超一流”的,有时我都跑得气喘吁吁,可是逗逗却啥事没有,逗逗也特别开心。晚上我出去散步也带上逗逗。遇到别人家的小狗,逗逗还和它们嬉戏玩耍,有时还和对方“旺旺”地叫个不停。每日“三餐”我都按时“开饭”按时喂水。我细细地查看,逗逗一点火都没有,爸爸还夸我呢。

前天放学后我去同学家有事回来晚了。开门一看不得了,我的卧室里纸屑横飞,一片狼藉。书、本、笔到处都是。床头下的地板上还有几堆狗屎,满屋子臭气熏天。再看看妈妈给我铺的雪白的床单上,被逗逗画上了几张硕大的“世界地图”。此时此景,是可忍孰不可忍?气的我眼冒金花,头脑发胀,晚上我可怎么睡觉?上去就要抓住逗逗,想狠狠地教训它一顿。这时逗逗飕地跳下床去,和我满屋子捉谜藏。费了好大劲才把逗逗逮住,只三拳两脚就把逗逗打的“旺旺”直叫,然后把逗逗放在地板上。不料逗逗这么不抗打,口吐白沫不喘气了。

爸爸回来后我和爸爸说我闯祸了,爸爸见了也没说什么。几天过去了我一直不高兴,心想没法和妈妈交代。爸爸说给妈妈写封信,把事情经过向妈妈讲清楚,妈妈会原谅你的。妈妈您会原谅我吗?

最后愿妈妈早日回来。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四年级:李昊洋

第二篇:《我要悄悄告诉妈妈一件事》

我要悄悄告诉妈妈一件事

黄钦毅

我要告诉妈妈一件事——妈妈,其实那次是我把汽车人送给小明的。

那时我才7岁,我家里多了一个成员:“擎天柱”——那个汽车人。 有一天,妈妈和爸爸出差,小明来我家玩,我们玩得欢天喜地,我拿出朋友借给我的四个变形金刚,和他玩。

一会儿,朋友要回家了,他问我可不可以给他几只,我爽快地答应了。借给他两只变形金刚。

第二天,那位朋友向我索要那几只变形金刚,我便还给他。他数了数,还差两只,我才想起我把那两只金刚送人了。此时,我的心里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在那儿有话难开。可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我这么大了,应该懂事了。便责怪爸爸。把责任推给了爸爸,爸爸不敢辩解,便去超市买了两只变形金刚赔给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虽然我没有被妈妈知道,但以后我再不会把借给我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篇:《怎样把句子写通顺、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1

2

3

4

5

第四篇:《改作文》

自改自评法。“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学生自改、自评、自讲的过程,是学生作文逐渐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把握这一过程规律,培养学生自改自评的习惯,提高学生自

改的能力,能使他们的文章逐渐达到“理真情切而意达”的境地。

“新诗改罢自长吟”,这是杜甫锤炼字句方法。学生在完成作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审文题和中心是否一致,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恰当,再改正文中的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词语、病句等等。文章自改后,反复朗读几遍,边朗读边推敲,细阅读品味,就会发现文章字句上的问题,学生再回到经历过的事件中去,再体验、再消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改自评情况,选出典型作文,当面加以辅导,让受辅导者在班上作自评自讲,交流写作与修改的经验,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作文能力训练–自己修改作文

《小学生作文能力训练》系列讲座,今天讲第11讲《自己修改作文》。 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是为了减轻教师修改作文的负担,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知道,写文章,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写作文的全过程一般是:指导材料,确立中心,谋篇布局,动笔行文,检查修改。修改是写作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章写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可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和“改”的能力,才算得上具备了完整的作文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主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乙:对!修改文章确实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所谓“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是非常有道理的。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可以说,这是书面言语的一个特点。

甲:不错,古往今来许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视修改这个重要环节。譬如,鲁迅先生就不仅主张作文要多写,还主张多改。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做完多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他也提到,这个意思,小宋,鲁迅那句原话,他是怎么说的?

丙: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甲:对,还是你的记性的,历史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加工修改的才成名篇的,众所周知:譬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

乙: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美谈相当多。譬如,欧阳修,古代文献中记载他“作文既出必贴之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丁:欧阳修修改文章的勤苦真令人敬佩。据说欧阳修的夫人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呕心沥血地修改,是不是怕先生批评呢?他答道:“非畏先生嗔,却畏后生笑”。这成了千古佳话。

乙:课文修改不好,是会贻千古的,因此,不可不审慎修改。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诗人杜甫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畅,新诗改罢自长吟”,新诗改完后还要自己吟诵推敲。誉满唐代诗苑的白居易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过这样的话——“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欧阳修,杜甫,白居易这些古代大作家对自己的诗文都那么大的修改之功,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绝不能轻视修改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绝不能轻视修改这个环节。

丙: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郭沫若先生一次对人谈创作方法,一连说了7个“改”字。作家赵树理在对一位青年读写作“秘决”时说,一个是“耐”心,一个是“改”字,这就是我教你写作的“真经”。老舍在《人物o语言及其它》一文中写道:“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写三天、第一天可能写成,第二、三天加工修改。”

甲:精心修改文章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经验,外国也有许多是类似的记载。 丁:我记得,俄国的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前后改过七遍。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经过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定稿出版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甲:古今中外的名家们尚且如此重视修改,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当然就更应该如此了。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心理学所说的“结果的知识”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这对学生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信息。一是教师批改,一是学生自我检查。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修正练习中的疏漏,不足与错误,由于小学生在练习中疏漏与错误是难免的,所以“自己修改”能力的培养更显出它的必要性。

显然,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乙:关于这一点,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就曾经,多次强调“作文教学要看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小黄,你还记得叶老这句名言的出处吗?

丁:记得,1978年《中国语文》第二期上发表了叶老的一篇文章——《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革语文教学》,在那篇文章中,叶老说“能不能把古来

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叶老还说:“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乙:不错,小黄对叶老的这段精彩论述都已经是烂于心、脱口成诵了,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甲:就是在这篇文章里,叶老还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他提出了“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的重要命题,强调“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丙:叶老的这篇文章已发表20多年了,20多年来了,20多年来,许多老师在教学改革都在学习叶老的这一观点,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自己修改作文。老师们都有这些这些体会,修改作文,是修改文章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完善,其实就是修改思想,修改认识,学生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原来认识,就能使他们经过这样反复的过程,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真正获得作文能力。同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经过修改,通畅,流畅多了,更具体、完美了,会产生一种成功成的喜悦,他们作文的兴趣的也会增强。

、、、、、、、、、、、、、、、、、、、、、、、、、、、、

第二部分 句子训练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文章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练习写好句子。学习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连贯、写具体""。把句子的基本功练好了,就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句子训练一 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

1 姐姐{告诉妈妈一件事}.

2 妈妈

3 菊花 学打字。 是优秀教师。 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

1 你

2 房子

3 爸爸 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建好了吗? 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例三:

1 这棵白杨多高啊!

2 我 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把句子写完整,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过的单句的三种基本句式。如下表{告诉妈妈一件事}.

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三种基本句式写句子,回答问题。 ①______ ______

谁 干什么? ②______ 什么

④______

什么

⑥______

什么 ______ 干什么? ______ 是什么? ______ 怎么样? ③______ ______ 谁 是什么? ⑤______ ______ 谁 怎么样?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 )

②小猴子( )

③太阳( )

④( )是我的好朋友。

⑤( )真大。

⑥( )在海上航行。

3.照“例”把句子写完整。

学习非常刻苦。 (怎么样) 同学们参观了爱国主义图片展览。(干什么) 都是少先队员。 (是什么)

(怎么样) 青蛙(干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我家(干什么) (是什么)

第五篇:《小学作文入门基本功全程训练教案》

小学作文入门基本功全程训练教案

第一部分——词语训练

文章是由段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的。这说明词语是作文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像建筑工人盖房一样,先要准备充足的砖、瓦、沙、石、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才能建造好高楼大厦。

一、怎样积累词汇呢?

1.多认识事物,注意积累表示名称的词语。

世界上事物的名称实在太多。就拿我们天天读的“书”来说,就有十多种名称:有专供学生上课用的“教科书”,有供老师备课用的“参考书”,有供不识字的小朋友看的“小人书”,有供同学们课外读的“课外书”,有供查找资料用的“工具书”,有按系列成套编写的“系列丛书”,还有古代专讲用兵作战的“兵书”,用药治病的“医书”,按我国传统装订法装订的、线露在外面的“线装书”等等。对这些书,只有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将它们分辨清楚,也才能准确地说、写出它们的名称。如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多认识事物,随时随地掌握常见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就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就能丰富我们的词汇,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汇,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掌握一些自然景物的名称,他认为这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是很有好处的。在同学们学过的古诗词里,就有不少带鸟名、花名、山名、地名的词语,描写大自然的美

丽景色,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2.多观察事物,注意积累描绘事物的词语。

人物千人千面,景物千姿百态,事物千变万化,怎样真实地、栩栩如生地把他(它)们的外貌、姿态、变化描绘出来呢?一是要多观察,看清楚是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粗、是细?是红、是绿?是黄、是紫?是白、是黑?一是要观察得仔仔细细,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要注意积累描绘事物的词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语,就能把观察到的事

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第二部分——句子训练(1)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文章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练习写好句子。学习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连贯、写具体……。把句子的基本功练好了,就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告诉妈妈一件事}.

[1、姐姐——学打字。[2妈妈——是优秀教师。[3菊花——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1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2房子——建好了吗?[3爸爸——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例三:[1这——棵白杨多高啊![2我——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

2、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告诉妈妈一件事 告诉老师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