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供打印用400字与300字稿纸》
规格:8.5mm×8.5mm 间隔:2.8mm 20×20=400 第 页
规格:8.5mm×8.5mm 间隔:6.6mm 20×15=300 第 页
篇二:《京剧介绍》
京剧介绍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地方的剧种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板腔体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昆腔、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乐器
京剧的乐器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管弦乐有胡琴、
二胡、
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以伴奏歌唱为主,但也有
时用来衬托表演动作。管弦乐以胡琴、笛子为主要乐器。打击乐
有板、单皮鼓、堂鼓、大锣、小锣、铙钹、齐钹、撞钟、云锣、
镲锅、梆子等。它们主要用来衬托演员的舞蹈动作,特别是能烘
托、渲染武打时的气氛。其中以板和单皮鼓、大锣、小锣为主要
二胡
乐器。
京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
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
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
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二胡: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
或竹制,直径约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专业京胡——斑竹
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的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青衣: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称为花衫等。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有以下划分:
铜锤花脸(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
架子花脸(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
武净: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二花脸:扮演一些穷凶极恶之徒。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京剧脸谱之色彩
京剧脸谱(6张)
脸谱分为各种脸色,所谓脸色是指脸膛主色而言,有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淡青、赭、褐、金、银等色,脸谱上的面纹常衬以他色,有渲染烘托主色的作用,各色种红、黑、黄常用油料调和,效果倍增。
粉白脸,又称抹脸,即用白粉涂面以示不以真面目示人之意,一般为奸诈之人。
红色脸谱,最初与人面色有直接关系,如表示关羽的面如重枣,关泰是红脸大汉。由于这些人忠勇正直,推而广之,许多忠勇良将,有道正神也就都勾上了红脸。如春秋时的颖考叔、太乙真人等。但是也有一些被认为是反派人物的角色也勾红脸,这就寓有讽刺之意。有时勾红脸也是配合舞台美术的需要而安排的。
紫色脸谱,为京剧中刚正威严的人物常用紫色脸。这些人性情直爽,与黑色脸人有相似之处。但是用黑色显得粗鲁,用紫色有介于黑、红两色之间的意思。
白色脸(又称油白脸)有几种用意:一种是用于童颜鹤发的老英雄、将官;一种是与抹脸的有关联,奸凶武人常用白色脸;再一种与前者相类,但只是刚愎成性,如《失街亭》之马谡。太监用白色脸表示其性情奸诈和肤色白皙。有的僧人,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也用白色脸,如《野猪林》之鲁智深、《五台山》之杨延德。
黑色脸:在京剧脸谱种以武人为主,抹脸、揉脸中文人脸谱比较多,勾脸人物中一个最著名的文人就是包拯。包拯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
金银色脸和杂色脸是显示神仙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神妖脸谱不宜勾得希奇古怪,应该与人面相近。有的将官为表示其英勇无敌可用金色显示脸谱的威仪。从广义上说,杂色脸是从黑色脸衍生而来的复杂脸谱。
黄色脸示人物之骁勇凶暴;兰色脸示人物之刚强阴险;绿色脸示人物之暴躁勇猛。京剧中这种颜色的脸谱一般非主要角色所用,但是也都有各自专用的谱式。
京剧名家大师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
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
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
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筱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等;
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
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萧长华等。
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兰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非遗申报
2010年11月16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篇三:《京剧常识》
京剧常识.pdf
以下是该文档的文本预览效果,预览是为了您快捷查看,但可能丢失了某些格式或图片。 打印 | 下载
京剧艺术发展小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元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这些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一、中国戏曲简况
公元前80 年,西周便出现了由贵族豢养的娱乐艺人:优伶。
唐代:梨园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介绍京剧(300—400字)}.
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个类型。
杂剧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杰出代表: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墙头马上》《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
儿》等。
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流行于沿海一带。其中最著名的有高明作的《琵
琶记》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
元代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高峰。
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行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局面。
昆曲的兴盛和衰落
明清传奇阶段,昆曲脱颖而出。
又称“水磨腔”
从明代万历年间一直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昆曲执剧坛之牛耳,被誉为“盛世元音。”
在长达300 年的时间里,昆曲与传奇创作相得益彰,涌现出了汤显祖、李渔、洪昇、孔尚任、蒋士铨等一
大批名家。
称为“百戏之祖”
“京昆”。
地方戏——花部(乱弹)兴起
昆曲——雅部衰落。
京剧中的《牡丹亭》、《扈三娘》、《挑滑车》、《夜奔》、《活捉》等等许多戏,基本上是昆曲的演唱。对技
艺高的京剧演员常有“文武昆乱不挡”的赞誉。
昆曲又称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 世纪中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属南戏系统。现在还在舞台上
演出,是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
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 个项目中荣登榜首。
二、 京剧的孕育和形成
( 一)清代剧坛及戏曲的四大声腔体系: 弋阳腔、昆腔、秦腔、皮簧腔。
(二)四大徽班进京:“四喜”、“春台”、 “和春”,“三庆”
(三)汉剧进京 →徽汉合流→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戏”: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合奏为标志。
同光十三绝
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
楼
三、京剧从发展到鼎盛
老生前三杰”:余三胜、程长庚和张二奎
老生“后三杰”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京剧入宫和戏曲改良:海派(声光电化)
民国以来的京剧艺人社会地位改革
1、废除“斋戒忌辰”停止演出的旧法
2、废除“私寓”
3、废除艺名
4、整理戏园秩序,建造新型剧场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京剧
五六十年代的京剧
1951 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芳任院长,毛泽东亲笔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提出“改人,改戏,改制”。
同时也颁布了一批禁演剧目。
文革期间的“革命样板戏”
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京剧
第一次开列的“八个样板戏”:
京剧: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交响音乐: 《沙家浜》。
第二章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
〓 “行当”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人物性格类型,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简称“行” . 〓 一、行当的含义
〓 行当是运用戏曲的手段,把舞台上男女老少,忠歼善恶,贫富贵贱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内在气质,外貌特
征,社会地位,以及舞台上如何体现的艺术手法,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人物分类。 〓 行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角色形象的分类,二是表演技能的分类。
〓 二、京剧行当的分类:生旦净丑
〓 生、净、丑指男性人物,旦指女性人物 .
生行
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生行——老生
〓 1、老生:指上了年纪的人,其中有老人,也有中年和壮年。在传统社会,年纪30 以上便可以蓄须,因
此,老生也叫“须生”。胡子在戏中称为“髯口” 。
〓 老生 〓 唱工老生
〓 做工老生
〓 武老生
〓 短打武老生
〓 靠把武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