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T01314099 汪玲 老子《道德经》是很短的一本书,A4纸五六张纸就可以打印出来,只有几张纸,但是它的魅力又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本书,最厚的一本书。2500多年过去了,还是充满神奇,生气勃勃;千年来,解读《道德经》的书成千上万,还没有把它全部搞懂,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在大二下学期选修课上,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述和自己课后的抄写,我才对老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其中,我觉得第八十一章的所阐述的道可算是金玉良言,让我受益匪浅。
八十一章的大致翻译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其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短短两句可谓字字珠玑,言简意赅。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顺耳之言如同慢性毒药,逐渐致你于死地;逆耳之言,如同苦口良药,使你身上之病逐渐去除。因此,多听逆耳之言,我们才能够行无过。如唐朝的魏征是一个忠心耿耿,敢于在皇帝李世民面前进言的人。虽然李世民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皇帝,但对魏征的忠言有时想发火,有一次,李世民想盖一座大的宫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这件事被魏征知道了以后,他直接跑进皇宫里,面见皇帝李世民,要求取消盖宫殿的计划,不顾皇帝的能否接受直言这做会和隋炀帝一样不得人心的。弄得李世民好没面子,最后由于李世民能静下心来考虑,又加上公孙皇后的劝导,最后采纳魏征的意见,撤消了此计划。事实证明,魏征的建议是正确的,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这与他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没有察纳雅言的唐太宗,哪里会有敢于直谏的忠诚魏征?哪里会有繁荣鼎盛的贞观之治?魏征以直言不讳而闻名,他对唐太宗的谏言自然也是刻薄、逆耳之极,是人的听了都感到不爽,唐太宗也不例外,几次因为魏征的直言而气恼,几欲罢之,但最终他没有那么做,因为他知道“信言不美”。不是他身边没有善于附和的小人,是因为他懂得“美言不信”。因此,他成为了封建帝王中少有的贤明之君,为后人所称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听到的是美言,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听。没有人喜欢得罪他人,当你听到有人批评你,或当面指出你的缺点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别人说的是对的,但你内心却对这些话反感之极,也许你还会为此为恼火,所以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谁愿意做呢?美言确实会让我们心情愉悦,适当的听听美言也是必要的,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才能跟好的去迎接挑战。但就如同鸦片一样,少量的鸦片可以入药治病,但大量的吸食就会至你于死地。
当我们踏入社会中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会结交不少的朋友,在我们的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正的朋友会伸出援助之手,帮我们度过难关,而那些酒肉朋友却在我们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袖手旁观。这是深刻的启示,我们为人出事,结交朋友要处处小心,所谓人心险恶,人处江湖,身不由己。为了生存有的人出卖朋友,出卖良心。如战国时的伯丕和伍子婿,他们本来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在伯丕刚来到吴国的时候,是伍子婿帮他引见给了吴王夫差,伍子婿与伯丕可谓是一见如故,两人彻夜长谈,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找楚平王复仇。他们真成了一对好朋友。伯丕可谓是老奸具滑,巧言令色,处处迎合吴王和伍子婿的心意,赢得了吴王和伍子婿的信任。可是后来,伯丕为了大权独揽,处处向吴王进谗言,面对越国的金钱的诱惑,伯丕出卖了自己的朋友,有人曾经警告伍子婿要小心伯丕,说伯丕狼眼虎步,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可伍子婿就是不信。最后耿直的伍子婿因为听进了伯丕的美言而被吴王处死。
孔子也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者矣”。是啊,当别人需要你的帮助的时候可能会说许多恭维你的话,如你是一位有头脑的人,就不会相信那些美丽的话;如果你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当听到那些恭维的话,可能会飘飘然,可是不要高兴地太早,因为美丽的陷阱就在你的前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包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不要轻信那些恭维的话语。走好自己的路,做一个不谄媚他人,堂堂正正的人!
篇二:《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幸福是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他人
我相信我能
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 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篇三:《美言不信教案》
美言不信
学习目标
1.读诵《美言不信》一章,理解文意。
2.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知识链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最早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本意为药虽然是苦的,但是只有苦药才能治病。后引申为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我们的行动有好处。
第一种意思是,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利于病,忠诚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常用来形容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二种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却有利于自己痊愈,逆耳的话虽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读鲁迅的《立论》一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 he!he he he he he!”(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读完后,问学生有何看法。然后引出本课。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自由读、点名读、集体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开展2分钟诵读竞赛)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
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丰富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事例}.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利益均沾,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按照法则行事,而不会争天下先。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学完短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展示提升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确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之一,他十分重视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要求臣下“直言鲠议”。对于直言敢谏的魏征等人,他一直十分重用,情同师友;而对于只说好话、不敢谏诤的官吏,则是严厉批评。与之相反,历史上有些君主如商纣王、周厉王、隋炀帝等人,为后人耻笑。 你对以上两种做法是怎么看的?请联系现实谈一谈。
达标检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事例}.
背诵选文,谈谈感受
学习小结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
篇四:《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事例}.
“美言不信”
“美言不信”,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靠的;有道德的人是不善于词令辩说的,善于词令辩说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从美学的角度 来说,就是美与真、善相对立,与孔子的美与真、善的统一论相反。
老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老子自己的文章是写得很美的,可谓之“精妙”,他之所以强调“美言不信”,目的在于批判当时社会世情的虚伪,而不是反对美与真,真与善的统一,是补课断言他的思想是错误的。
老子约处于春秋中期,那是社会大动乱、大变革,阶级斗争十分复杂,那些“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五十三章)的人物,老子称之为“盗夸”之徒,也就是一些非常阔气有排场的强盗头子。这些“盗夸之徒”,就是文明社会所产生出来的那些不择手段残酷压迫人的的剥削者的代表在他们身上美与真,真与善就是处处尖锐地对立着的。此外,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产生了老子所说的“慧智出,有大伪”的现象,在最美丽动听的言词后面隐藏着最虚伪丑恶的思想,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连对当时社会持肯定态度的孔子也叹息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老子关于美与真、美与善相对立的说法,正尖锐地揭示了历史的事实,有着重要的批判意义和价值。
老子强调了美与真,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意味着他在否定美与真、美与善之间有统一的可能性。《老子》一书五千精妙之言,都是围绕着“道”字来说的。老子强调美与真、美与善的矛盾,旨在批判当时社会不合乎“道”而已。老子的“道”既是个人行为的尺度,也是立国的标准。在他看来,能体现“道”的那个理想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盗夸”之徒的,也决不会让这些人当权执政,因此真善美可以完全统一。所以,老子以及后来的庄子在谈到“道”时,总是联系真、善和美,三位一体,没有分化。正因为这样,老子一方面认为“美言不信”,另一方面在谈“道”是“善人之宝”的时候,却丝毫不否定“美言”。他说:“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六十二章)
所谓“美言可以市”,王弼注说:“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 这是符合老子意思的。老子认为“道”是善人视之为宝的东西,不善的人有了它,也可以保命全身,所以“道”这个东西如果用美好的言词加以阐明宣扬,人人都会珍爱宝贵它,争着接受它,连不善的人也不会抛弃它。这也就是王弼所谓“可以夺众华之贾。”可见,老子并不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统一的,且也决没有否定美言。
把老子有关真、善、美的相互关系的言论同孔子的有关言论加以比较,就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不同之点:孔子处处都在正面地积极地主张和维护真善美的统一,在“言”的问题上,他认为“言”的“信”(真)和“言”的“文”(美)是必须统一和能够统一的,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美与真、美与善在实际上还统一不起来,那也不是由于它们无法统一,而是由于人们的努力不够,老子则相反他虽然在根本上并未否定真善美能够统一,但他却处处在揭露实际生活中美与真、美与善是不相容、对立着的。他和孔子针锋相对,竭力动摇和推翻孔
子那种以为真善美在实际生活中是完全可以统一的说法。显然,孔子是站在文明社会的拥护者的立场上来看真善美问题的,老子却是站在文明社会的批判者的立场来看真善美问题的。孔子对真善美的统一的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固然在中国美学史是的发展上起过良好的作用,而老子的那些看来是处处否定真善美的统一的言论也不是纯粹消极的东西。它击中了文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真善美恰好相互敌对,无法相信这个历史的事实,显示了老子所特有的那种洞察文明社会的内幕和黑暗的批判精神。
篇五:《《美言不信》教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事例}.
《美言不信》教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事例}.
目标定向:
1、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2、讲解《美言不信》一章。
3、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读鲁迅的《立论》一文。
鲁迅: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 e!he,he he he 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读完后,问学生有何看法。然后引出本课。
二、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讲解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
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事例}.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丰富了。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利益均沾,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按照法则行事,而不会争天下先。
四、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用辩证
法的观点告诉我们辨别“真”“伪”的方法。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大公无私的人反而能够成就至高无上的荣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这个平衡法则是自然调节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保持着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不管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会自然调节弥补,从而又会达到新的平衡。
五、给学生2分钟展开背诵竞赛。
六、布置作业:直面人生的两个题中任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