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英语作文之科学素养》
姓名:李雪
班级:英语B-216班(怀)
Why is Science Literacy important?
Metchnikoff, a winner of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has said, with the help of science, we can correct the defects of nature. We require good science literacy to make us avoid being deceived, cast off ignorance and get knowledge, and stimulate us to innovate.
Firstly, science literacy can prevent us from deception. We often see some news, a lot of old people and even young people are deceived by malicious propaganda, and lose their ability to judge, blind enough to buy some fake goods. Obviously, some people are short of basic science literacy to judg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us look at problems rationally. Furthermore, good science literacy can nip the deception in the bud.
Secondly, science literacy can mak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world. Almost all the phenomena can be explained by science, such as the growth secrets of animals and plants, the principle of automobile motion, and eve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ease. With science literacy, we can learn about the world very clearly, and enrich our lives. As long as we see the world with science, we can real feel the beauty of life.
Finally, science literacy can improve our sense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is not only for scientists, but also for all the citizens. Interestingly, I have read some excellence science books written by some amateurs who are bent on observing natural phenomena. It's amazing for our society that most people have the most basic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study the world.
As a science major graduate, science literacy is more significance for u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and gain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篇二:《科学素养读后感》
科学素养读后感
每当我们仰望蔚蓝的星空,望着无数闪闪发光的星星,我们都不禁会问:“宇宙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它还有别的智慧生物吗?月球上发现水了吗?”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为宇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目光,许多科学家为了揭开它的面纱,为世人展现它的庐山真面目,从而做了无数个实验。
月球是地球黑暗里的光明使者,那冷清皎洁的月光,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自古以来,它激发了人类多少美丽的遐想。然而科学家对月球的种种发现,则没有任何诗情画意可言。事实上月球是怎样一个星球呢?我在《科学素养》这本书找到了答案,原来月球是个极其“活跃”的星球。月震发生在令人无法想象的月球深处,震源在月下500至1000英里处这里离月球外壳可谓是相隔千里之远。月球的活动和震动不仅仅频率很高而且有时还相当剧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发生这种乱哄哄的微弱震动时,有的时候两小时发生一次,有时候几天才能得到平息。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震动的震源到底在哪里呢?在月球给人类的“暗示”中,有许多不曾被科学家们忽略的东西,希望这些能为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助”上一臂之力。
地震和月震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它每次相隔时间比月震长。地震是地壳的一种运动,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于人类来说,地震并不陌生,特别是生活在地震频发地区,更能感受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切肤之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可以在发生时应对它,要知道很好的应对有时也能让我们逃离死神的魔掌。发生地震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不要躲在阳台上;不要躲在易破物品下;不要随意点燃明火。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
只有大家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世界,相信因为有你的存在,会令世界的明天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篇三:《作文素养》
我们学生的作文素养都哪儿去了?
近几年,我们教师无论是在平时的作文批改,还是其它各类考试中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少了,特别有思想,有个性,有深度的作文没了。每次在各类考试中,想找几份可以当范文在全年级印发的作文,几乎找不着,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平平,只能是筷子里挑旗杆,实在是不能在全年级来当标杆。
就拿这两次考试为例,可看出学生的作文素养有多差,进而反映出语文素养的缺失。在一次月考作文中,题目是这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镜子;镜子有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由此可见,不管是有形的镜子还是无形的镜子,都能给人以收益。
请以“镜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对于这次作文,审题并不困难,作为高中学生,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应知道,这应从镜子的深层含义入手,但跑题的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学生大多写的是日常生活的镜子,只从其表象入手。实际上镜子”这个话题有表层次和深层次的意义,写作要充分抓住话题内容的深层内涵来写。如果立意定位只在其表面层次——实物“镜子”上,那么文章的思想肯定不会深刻,也体现不出个性。如果立意定位在“镜子”的比喻义上,写出“以高尚的品格作镜子照出卑劣的灵魂”等深层内涵,作文无疑会高人一筹。从审题角度看,“镜子”显然具有隐喻色彩,信息含量较大,有深沉的意境。写作时应由镜子的特征出发,写“镜子”可以照见人生的缺憾,察己正身;可以洞见历史的正误,明路前行。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失严重。
再是期中考试时的作文,实际是2013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这样的: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学生写的作文五花八门,有写房子设计成方形的,球设计成圆形的,是有它的道理的,还有写液体奶装进方盒子里,酸奶装进圆盒子里,是设计师精心研究后所决定的。有个别学生写的内容真让人哭笑不得。这反映出学生知识面狭窄,思想局限,直接反映出语文素养低下。
1
篇四:《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认识》
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求教育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己任和最终目标。“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备的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都必须时时处处关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兴趣的培养是培养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培养的重要形式,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
【关键词】科学概念; 科学素养;兴趣;探究;课程资源;
一、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新课程实践让我们知道对于科学概念的真正掌握绝不能死记硬背,那样只能达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记住了死的知识点、结论也不能达到灵活应用,所以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我们要采取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期让孩子们达到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主动建构起业的知识大厦才是最牢固的。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当前世界各国都提倡的。当然科学探究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而且对于大多数科学内容,学生也不可能探究起来,不可能自主发现地进行建构。实际上,儿童围绕一定情景或问题的主动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因此,也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能分割的。
二、培养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们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开发的教学素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
课件、图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使之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要敢于走出课堂,建立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周边环境之处,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加强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科学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能否上好课,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作为科学教师理应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容乐观。首先是师资紧缺,由于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不重视,目前专职科学老师很少,仅占一成左右。其次,科学教师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日前,以韦钰院士为组长小学《科学》课国家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呼吁:科学课应该成为核心课程!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科学教师还要特别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有教师自身了解和掌握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既是光荣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要精心呵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
创造能力,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逐步提升学生敢于质疑、思索、探究、创造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是一节课两节课所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学期一学年形成的,他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只有那种抛弃了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课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主战场,科学教师应该明确,科浮躁、远离了功利的人才会养成真正的科学素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带领孩子真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关于科学素养的作文}.
【参考文献】
【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T],教育部制订
【2】《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J],李建平,2002,《中国教育报》
篇五:《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孙婧妍是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曾任班长、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多次组织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本文是孙婧妍所写。她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其中的好多观点,我认为值得老师和家长以及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好好了解。希望大家在阅读时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毕竟,分数不代表一切,而语文学习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分数高的人,语文素养不一定好,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语文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关于读书: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
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着、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关于写作:阅读为写作提供了模仿的条件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
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是怎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