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家乡的吆喝300字 家乡的吆喝作文300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吆喝导学案》

18《吆喝》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

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

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

中央文史馆馆长。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

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C{家乡的吆喝300字}.

吆.喝 ( ) 招徕.( ) 铁铉.( ) 行.当( ) 囿于 ( ) 隔阂( ) 钹 ( ) 秫秸( )( ) .....

三、合作探究。

1、围绕北京吆喝声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内容?C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

音韵节奏等。

2、作者在写吆喝声时为什么掺杂进一些自己的经历?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

有怎样的感情?B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

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家乡的吆喝300字}.

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3、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

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B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整体上是按时间顺序

4、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A

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

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

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5、找出文章中的两处过渡句并赏析:A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

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

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亮点:

措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家乡的吆喝300字}.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家乡的吆喝300字}.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家乡的吆喝300字}.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儿化音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合辙押韵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作业布置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200—300字的片段描写。 教学反思:

19、《春酒》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细节和关键性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家醅( ) 过瘾( ) 挑剔( ) 炮制( ) ....

2.填空。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 ____》《_______ 》等。本文选自《____ 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 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

四、合作研讨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3、琦君在故乡喝的八宝酒和在美国喝的八宝酒是一个味道吗?它到底缺少什么味呢?

4、这神秘的家乡味到底是什么味呢?

五、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一)民风

1、俗话说“入乡随俗”,我们先看看她的故乡有哪些独特的乡风民俗?

2、跳读课文,分析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怎么样?用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二)童年

3、默读1——4自然段,看有哪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最能体现儿时的“我”的童真童趣?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三)母亲

4、默读2、6、7、8自然段,分析母亲形象

五、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思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这段话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家乡的吆喝300字}.

(2)细节描写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试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A、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此处巧妙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这里写“我”贪喝春酒,喝完后的样子。写出了“我”________的神情。

B、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________。“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________。

C、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写得好?请你把它抄在下面,并略作分析。

(怎样分析呢?先看看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用了以后有怎样的好处?如果没有,看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效果怎样?现在,试试看吧,你能行!)

我找的细节描写是:

我的分析是:

六、拓展延伸。

依照示例,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仿写一句话

故乡情结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思;是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沧桑;是余光中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没有年轮的永不老去的树)

七、小结: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八、布置作业:搜集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亮点:

不足:

措施:

《泥人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里,有没看过一些民间手艺呢?比如在校门口、集市上、戏台下……(石膏像、糖塑、花绘)不错,这些手艺人都有一手绝活,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同学们看过泥人吗?……这些泥人都很精致,而这一切都源于泥人张,那你们想了解一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拼音填汉字。

Mú( )子 裤dāng( ) 一cuō( ) jiàn( )卖 shǘ( ) liào( )高 gǎn ( )面杖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三、合作探究: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艺高胆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4、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家乡的吆喝300字 家乡的吆喝作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