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国学智慧《中庸》与心性修炼二》
《中庸》与心性修炼(二)作业
单选题(50分)
1、中国最早一部政书是? (5.00分)
A.《春秋》 B.《尚书》 C.《史记》 D.《左传》
2、“洁静精微”这是哪一部典籍教给我们的? (5.00分)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3、下列观点属于道家的是:() (5.00分)
A.谦退为保身之法 B.敢为天下先 C.舍我其谁 D.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出自于? (5.00分)
A.《论语》
B.《春秋》 C.《尚书》 D.《史记》
5、管理大的国家和地区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5.00分)
A.事无巨细 B.事必躬亲 C.无为而无不为 D.放任自流
6、《周礼》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一本官制之书:() (5.00分)
A.秦朝 B.周朝 C.汉朝 D.宋朝
7、礼在其前两个功能形成之后就会担负起的第三个功能什么? (5.00分)
A.司法 B.哲学 C.教化 D.伦理
8、我国古代管理学上道家的学说主张什么? (5.00分)
A.人往高处走
B.逆水行舟 C.随波逐流 D.人往低处走
9、《周易》是从谁开始的? (5.00分)
A.老子 B.鬼谷子 C.伏羲 D.姜子牙
10、红军长征胜利的时间是:() (5.00分)
A.1911年 B.1935年 C.1937年 D.
1949年
多选题(0分)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判断题(50
分)
1、《春秋》所记载的时间是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的。 (5.00分)
是 否
2、《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 (5.00分)
是 否
3、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但是由于他采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最后建立了明朝。 (5.00分)
是 否
4、斩衰是五服里的第一个。 (5.00分)
是 否{心性的修炼的书}.{心性的修炼的书}.
5、在官场上发展的好的人都各有各的不同,发展不好的人都是相似的。 (5.00分)
是 否
6、现代中国社会中丧礼是可以不办的,但是婚礼一定要办,否则会遭到社会舆论指责。 (5.00分)
是 否
7、《尚书》中的“尚”我们一般理解为“上古之书”。 (5.00分)
是 否
8、官员一把手要抓全面的工作。 (5.00分)
是 否
9、《周易》与《诗经》都不是一个时代能够造就的。 (5.00分)
是 否
10、“吾见百家春秋”这句话说明“春秋”在当时是史书的统称。 (5.00分)
是
简答题(0分)
否
篇二:《心性及其修炼体系》
所有的文化问题都是关于“神”的问题,而“神”的问题则来自于对“精神”的理解。我们只有将“精神”还原于自身的本位,才能分辩出她所演绎的林林总总。
心性及其修炼体系
在一个对“心性”有着近三千年的探索的国度,“心性”其实已经融化到人们的血液里了。无论在王朝时代还是在现代的社会有关“心性”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在这篇短文里我只是想对“心性”的概念做一次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翻译,并对其修炼体系梗概地加以介绍。
古代汉语里的“心”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精神”。“心性”一词是“心”与“性”的结合词, “性”可以当成现代汉语的“性质”讲,“心的性质”就是“心性”。再进一步地翻译一下— — “精神的性质”就是“心性”。
通过上面的翻译,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明白了:1,“心”离我们并不远,,就是我们的精神。2,古汉语里的“心性”并不是什么艰深古奥的概念,它就是我们研究自己的精神的一门学问。3,“精神的性质”是“心性”这门学问的指归,这门学问不单单意识到了“精神”的存在,而且还在追问它的本质是什么。4,“中”“空”“无”这些词汇不是什么哲学上的深奥的概念,它们是些形容词,它们是在形容精神最本质的状态。5,这些精神最本质的状态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命相伴在一起,与我们共存。6,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学问比上面这五条更本质和更“普世”的了。
与“心性”相关的词汇及词组在古书里比比皆是,儒家有:大学、天命、明德、至善、知本、中庸、中和、君子之道……等
等。道家有:道、无名、守中、抱一、自然、无为、内丹、元神……等等。佛家有:自性、佛性、真如、般若、自心、观自在、摩尼珠、本来面目……等等。这些词汇代表的其实都是一个东东:精神的性质。{心性的修炼的书}.
下面来谈一下“心性”的修炼体系:
其实任何的精神上的修炼体系都可以归纳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训练专注的。一部分是对所专注的对象在理论上做出解释(这部分牵扯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故本文只是点到为止)。通常这两个部分是结合在一起训练的,但也有分开单独训练的情况。 先讲专注的部分。我们知道,只有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才能把要办的事情办好,这是个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都需要有足够的专注力,大到人生的目标与追求,中到写文章、想问题,小到端茶倒水乃至一举一动,没有一定的专注力,我们是无法完成的。这是普通人的专注。
精神修炼的开始就是利用这股人人本具的专注力,把它深化、固定在某一单一的物体或行动上,这里的“单一的物体”和“单一的行动”很重要,因为不是“单一的”,专注力容易分散。同理,“物体”和“行动”太多、太复杂,专注力也会分散。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化它呢?这就要在“物体”和“行动”的微细程度上来做文章,也就是说,“物体”和“行动”越微细,专注力就越深和越强。
专注的对象在精神修炼的系统里按照微细的程度可以分成以下几等: 1,(a)一般的视觉图像类的对象,如各种图腾、佛像、孔圣像、老子像、耶稣像、曼陀罗等,对这些图像直接进行视觉上的专注。(b)对自己身体的专注,如佛教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c)唱颂,如基督教里的“赞美歌”等。(d)舞蹈,如伊斯兰教苏非教派的“裙舞”等。(e)绘画,典型的如东正
教里的“圣像画”、藏传佛教里的“唐卡”和中国王朝时代的文人画等。 2,(a)在脑海中对上述图像的观想。(b)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丹田、膻中、人中、天眼等穴位、明点的专注。(c)对某一单一的声响的专注,如海潮音、佛号的听闻或念诵等。(d)对某一具体行为的专注,如佛教里的“经行”。 3,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呼吸又分“数息”和“观察呼吸在人中上方的流动”两种,其中以第二种方式最为微细。
这三类专注的方式是按照由粗到细到极端微细的程度排列的。它们大体上涵盖了一般精神修炼的入门手法,是所有精神修炼训练专注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共修课。人们的专注力越微细,心灵的敏感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之上,各家各派再对“精神”做着各自的不同的解释,由此才产生了流派的不同和宗教的差异。(因为本文是针对“心性”及其修炼体系的,所以其它的如图腾崇拜、鬼神崇拜、一神崇拜及主义崇拜、思想崇拜乃至于理论崇拜等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
值得说明的是佛法在上述的专注训练的基础上,直接将“精神”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使得佛教与任何“外物崇拜”教派产生了重大的差异——它研究的竟是人类能够“崇拜”的根基,这也使它在众多的教派中显得独树一帜,也导致了中国文化在宋代以后的转型。在小乘佛法中的“观心生灭”的方法就是直接针对内在世界的精神活动进行的观察与分析,其他的修法如:大乘里的“中观”及中国天台宗的“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门”修法,都是直指精神的本来。现代中国的禅宗在禅堂里通用的修法是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句话顾名思义还是指向那精神的最根本的面貌。
那么,佛法(尤其是中国的禅宗)在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定为“精神的本身”之后,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们发现了“精神的性质”——“心性”,并总结出了它的原理和运作的规
律。“心性”这一词虽然远出孟子,但真正成为一套修炼体系的代名词,还是在禅宗出现之后的宋代。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它与中国的儒道两家进行了融合与互补,促使儒道两家在这方面的思考更加地清晰。以此为基础,两家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型,道家由“外丹”的烧炼转向“内丹”的修炼。儒家则在宋代产生了“理学”这样的专门研究“心性”的学问。
众所周知,道家和佛家都是靠打坐来训练专注的。中国的儒家其实也“打坐”,只不过他们用的方式和佛、道两家的“盘腿子”不同,他们用的是“正襟危坐”的方法。太师椅其实就是为了这种与众不同的修炼方法设计出来的工具,脚掌放平、小腿与大腿成九十度的自然垂地、双手护住膝盖或交叉于小腹,在太师椅上一坐,脊柱自然挺直,中和之气自然顺畅流通……。
与“心性”修炼相关的词汇在典籍里也有很多。这里把这些词汇例举出来的原因是想说明:“心性”及其修炼体系在名相上不胜枚举,但所指都是一个。另外,从这些众多的名词上也能体会出这个民族对“心性”的研究及喜好的程度。儒家有:知止、格物、诚意、正心、修身、慎独……等等,道家的: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结丹、温养、脱胎、归真……等等,佛家的:止、观、参、照、歇、如……等等。仔细地琢磨一下这些词汇的涵义,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词汇不单单暗示出“精神的性质”,而且还强调出了认识它的方法。
在近三千年的修炼和探索中,儒释道三家都对“精神的性质”给出了自己体系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在清代几近融合。近现代的中国学术由于受到以“一神”为专注对象所形成的体系的冲击,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精神上的找寻与修炼,这其实是一个分裂和痛苦的过程。而且“心性”及其修炼体系所形成的概念、逻辑及思维方式始终伴随着这个动荡的风风雨雨,有如“暗线”般的一直默默地为这个过程中的文化运动提供着动力的源泉。现在这根{心性的修炼的书}.
“暗线”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清晰,想来这也是“心性”文化体系发展的一个必然,随着这根“暗线”的日益强大,物质领域里的转变也将如影随形。
作为这些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几年也开始了明显地向其母体文化回归的步伐。要回归到自身的文化母体,“心性”及其修炼体系是个绕不过去的命题。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中国符号的简单运用,及在那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绘画材料上的花样翻新,和一些只是在画面上训练专注的单一性地重复…..。在这个方面,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是一个对“心性”有着三千年经验积累和品味的国度、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们期望看到的是能够与他们的精神相应并使之安立的作品;他们期望着这样的作品能够解读出精神的本质,并从中得到力量,使自己的生命不再流离失所;他们更期待着用时代语言来反映“心性”的新作品的出现,通过这样的作品能够标志出这个民族对“精神的本来”的思考所达到的新的高度,进而贡献于世界。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方面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吗?
宁越
2012年12月12号于金陵
篇三:《心性修炼》
篇四:《修炼心性》
修炼心性,莫让机会擦肩而过
人们常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相同的机会面前,把握机会的人可能一举成名,错失机会的人可能抱憾终生,机会往往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么面对转瞬即逝的机会,我们该如何蓄势待发呢?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从机会与环境,机会与素质,机会与机智,机会与创新,机会与选择五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把握机会对人生的重要性,相信会给人们带来启迪。
——编者
修炼心性,莫让机会擦肩而过
一、不拼命争取机会,人生就会少一些色彩
今天我从一个记者讲起,他是一个有名的大报记者,准备采访一些研究生,把他们的奋斗史写成一篇大文章,但是他一连采访了6个研究生,最后不得已下了个结论:没有故事,这些人都是平平淡淡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没有特别值得欣喜的事,也没有深切的悲伤,一切都没有悬念,没有激情,谈到未来,他们都是犹犹豫豫,没什么太伟大的抱负,讲到理想时有些不好意思,他们20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
那么,这些研究生到底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能拼命争取身边的机会,那这二十年的故事多着呢。{心性的修炼的书}.
机会是事情发生或发展的枢纽,能对事情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有了它,我们面前的事物会充满生机,或者,我们会面临巨大转机。机会是偶然的,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冒险。
总之,一个人能否得到机会和把握机会,跟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跟他本身的素质,机智程度,创新程度密切相关,跟他所做的选择也密不可分。
二.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对于把握机会举足轻重
很多机会都取决于大环境、
知识是什么?有人下了这么一个定义,说知识就是
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即晓得这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样做出来,谁知道怎样做。
Know-what,有关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y,有关为什么的知识,它涉及一些自然原理也规律,比如说,为什么病毒性感冒一定要一个礼拜才慢慢好。 Know-how,就是说怎样去做,也就是技艺和能力。 Know-who,
就是我知道万一有了问题,我该找谁。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人力知识。比如,你要开公司,要招经理,我给你介绍,因为我知道谁在这方面的技艺最高,这就是人力知识。
我把这四部分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叫可表述知识,这种知识是能够讲出来的,我讲你就懂,可表述明确的知识,它可以用文字,公式,录像,图表精确地表达,前面讲的Know-what和 Know-why,就是这种,第二类叫默会知识,就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那种知识,
比如骑脚踏车,车往这边倒你就往这边歪,车往那边倒你就往那边歪,以为会了,但一骑就摔下来了,讲的再多,也是不会,所以,这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一类知识,或者说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言传的要多。
这种默会知识就是Know-how和Know-who,是一种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这种知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要。譬如说,有推销商来推销医药器械,我差不多一听就能判断这个器械是好是坏,这就是默会。我需要一个工程师做外面的合作对象,我为什么偏偏会挑这个工程师,这也是默会。另外还有很多实验操作技能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一点上,有人说Know-how是存在于个人心里,或自己单位,科室里的,是知识产权的真正内涵,我可以不告诉你,你也学不会。 所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发表论文是第一个层次,一旦论文发表了,大家就会纷纷共享,都可以学。申请专利是第二个层次。我申请了专利,你也可以学,但是你得付钱,这叫有偿共享。第三个层次才是Know-how。这样大家可以知道这个Know-how的厉害,并不是“剃头匠”就能掌握的。也就是说在我把成果公开以前,你根本不可能与我共享,只有我知道怎么做。Know-how是一种独门绝技。
默会知识相对于可表述知识,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一种经验,一种控制能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层次上要起着很主要的作用。在座的各位要从学习可表达知识尽快的过渡到掌握默会知识,否则永远受制于人。这种知识的积累就决定了我们利用机会的成功率,默会知识不够,机会到来时,你会非常
犹豫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也决定了机会到手后你能利用多少,是利用皮毛,还是深入下去,所以无论是可表述知识还是默会知识,对于我们应用和选择机会都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三。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有人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不平等。不同的人掌握机会,利用机会,获取机会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跟他的素质密切相关。谈素质,就要谈一个人的情商,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和精神状态。
第一,情商。大家都知道IQ是智商。其实,除了智商外,情商(EQ),逆境商数,健康商数等也很关键。
智商表现的是一种思维能力,是看你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能力有多大,而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劳动观念,情绪自控力,心里承受能力等。情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首先是驾驭自我的能力,你能否控制自己,在不公平的情况下怎么为维护自己或集体的利益作斗争;其次,三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你驾驭团队的能力有多大,你能否胜任;再次,实现愿望的意志。情商是一种智慧,一种自我知晓,一种对人生战略的总体把握能力,以及对矛盾冲突的克服技巧。
所以,人们说成才有三要素;一是人生观,二是兴趣,三是机遇。上述三条哪一条与智商有关?都没关系。所以,你不得不承认,是有那么一样东西比智商还重要。心理“修炼”到位,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成功者大部分都是情商高的,而不是智商高的。
第二,竞争意识。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进步,也没有自己的进步,如果你感受不到竞争,你肯定是在生命和工作的激流之外。竞争能激发人,也能扼杀人。
第三。抗挫折能力。讲机会要讲得不到机会怎么办,选错机会怎么办,这就是挫折,挫折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事业,生活,家庭,社会上遇到的挫折可能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