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心梗发作时心律 心梗发作时的个人抢救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0.1~0.15mV,

长导联可见P-P间隔1.46s,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心梗发作时心律}.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而前壁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者病死率比下壁就要高2~3倍了。

例2:

{心梗发作时心律}.

患者男,81岁。因“胸闷两小时”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小时前突发胸闷,为胸骨后闷痛,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及一过性黑朦发作,恶心、呕吐一次。初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均未下传心室, QRS波群缓慢匀齐,频率33次/分,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电图所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与QRS波群无关,均未下传心室,为三度AVB。箭头指向处为临时起搏的心室起搏V波,其后为起搏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频率68bpm。为VVI起搏方式。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临时起搏器(VVI起搏方式心电图 起搏功能良好)。

例3:患者,男75岁,一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胸闷,无胸痛及咳嗽,无黑朦、晕厥等,来院检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可见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心房颤动波“f”波,f波均未下传;QRS波群缓慢而匀齐,频率为31bpm,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应该在40~60次/分)。STII导联明显呈弓背型抬高。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房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虽然看起来诊断很多,但是先诊断重要诊断,后诊断主导心律,再次诊断房室关系,再最后诊断心室控制。这样如果有很多诊断也不乱,而是条理分明。〕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例病例的整个病程我整理的图片,大家看看,你怎么诊断这个病例?你又是如何诊断她的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的?那么这个心律失常在病程中又有何临床意义?

篇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

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年

篇三:《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

2011-07-08 02:50 ecg

?

急性心肌梗死可合并心脏传导阻滞,如前壁心肌梗死易出现左、右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后者引起前者典型梗死图形发生了变化,或典型梗死图形被掩盖。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及时识别。

1.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肌梗死时,QRS 波初始0.03-0. 04s 向量改变,而右束支阻滞时,其初始向量是正常的,故二者特点均可显现。由于右束支阻滞QRS 波形态改变主要在胸导联,故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肌梗死与右束支阻滞二者特点均可显示,即:错误!未定义书签。、aVF导联呈梗死波形改变,胸导联显示右束支阻滞波形,QRS时间≥0.12s。而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其显示右束支阻滞的QRS 波初始除极向量(室间隔除极,指向右前)消失,即V1、V2导联r波消失,由rsR'型变为QR型,V3 ~V5 可见病理Q波,I, aVL及V5, V6导联S 波宽钝,QRS 时间≥0.12s,伴有原发ST-T

改变。

?

?

图例分析{心梗发作时心律}.

1{心梗发作时心律}.

? ?{心梗发作时心律}.

图例分析

2

? ?

图例分析

3

{心梗发作时心律}.

? ?

图例分析

4{心梗发作时心律}.

? ?

图例分析

5

篇四:《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分析

作者:朱运招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7期

【摘要】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 以下简称AMI)的首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95%)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对AMI患者实行严密的心电监护, 动态观察其心电变化, 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AMI并发的心律失常, 对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率、降低AMI的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1 临床资料

本文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是本院2008年8月~2013年8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全部经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学测定并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中, 男68例, 女32例, 年龄最大者92岁。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66岁。AMI发生于前壁者35例, 前间壁30例, 下壁20例, 前壁并高侧壁9例, 正后壁并右室心肌梗死者2例。心尖部1例, 心内膜下梗塞4例。

2 结果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出现窦性心动过速28例, 窦性心动过缓18例,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70例, 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阵速20例, 引发心室颤动11例, 出现频发房性期前收缩5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纤颤2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左前分支阻滞5例。在同一例AMI患者可出现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不同时间也可有不同的心律失常, 其中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合并出现者35例, 房室传导阻滞主要发生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均为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前壁, 前间壁, 高侧壁AMI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70例。双束支传导阻滞8例均为前壁, 前间壁AMI者。28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发生于发病后24 h内的有19例, 48 h内的有6例, 84 h内的3例。28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6例发展为室颤导致心电静止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心梗发作时心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者以窦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一般认为继发于发热, 休克, 心力衰竭, 控制症状后常可得到纠正。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极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常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而猝死, 其发生原因可能为梗塞部位的心肌缺血, 损伤及坏死后心电极不稳定, 容易引起折返或异位兴奋灶兴奋[1]。下壁急性心梗常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尤其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这可能与损伤房室结有关。因为房室

篇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观察》

龙源期刊网 .cn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观察

作者:王吉惠

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5年第04期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方法、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的时间做有效统计,同时分析其对应的护理操作。结果:该类患者心律失常一般集中在早上5点到下午4点,而其他时间则相对较少,护理满意率为85%。结论:急性心梗后发生心律失常具有规律性,因此可以在护理上做对应的观察与处理,做好相关问题的预防,降低相关症状的危害性。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42-02

急性心梗是由于冠动脉出现急性或者持续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肌坏死,患者会表现为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患者会在服用了药物或者休息后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消除,同时会有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心肌酶活性的提升,从而导致心衰、心律失常或者休克、死亡等。其中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因此对应的护理操作可以遵循规律而提升护理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12例;年龄范围为54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8.5±7.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抗心律失常和溶栓治疗,其中心梗的发生部位上,单个为26例,多个为14例,分别分布在右室、侧壁、前臂、前间壁、下壁、内膜下等。而心律失常的类型包括房早、室早、房速、室速、室颤、房颤等。

1.2 方法

急性心梗后出现心律失常需要在临床护理中做到以下几点:

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在全天各时间段,要依据发病时间做护理强度的分布。在心律失常高发时间段内要加强巡房力度,对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做及时的了解掌握,同时进行心电监测,从而对患者心律失常等情况做及时的了解掌握,可以有效的做疾病的及时控制,提供更加充分的抢救时机。在交接班上要避开最繁忙的时段,同时要做好操作的细致对接,除了要进行常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心梗发作时心律 心梗发作时的个人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