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写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950字》
写我眼中的陶渊明的作文950字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 是的,他就是那么一个风姿潇洒、心定气闲的隐逸诗人。这确实是他最好的自画像。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下了类似的墨迹。 从最初五柳先生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
源的美好憧憬。凡此种种,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他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闲适与潇洒。 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追溯我喜爱陶渊明的原因,起初只是为他的心境所震撼。然而,伴随我对他的了解,我才发现他的内心并非一直静如止水。相反,在不少时候,他的情感显得那样激烈:年少时,他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激情;成年后,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借古叹今,在《闲情赋》中抒发追求理想的执著;直到晚年,他还“慷慨独悲歌”,以激愤心情赞美敢与命运抗争的夸父、精卫,并在《咏荆轲》一诗中歌颂舍身报国的英雄。 因此,我在思索一直崇尚恬淡闲适风尚的陶渊明,其内心何以如此复杂呢? 我个人以为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优秀诗人是以其内心情感的丰富,彰显出诗歌的真实和不朽。一个人遇到不同的生活处境时,难免流露出不同的情感。特别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南朝)之交,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市朝竞趋。社会的种种丑恶让他深恶人性的虚伪和狡诈。终于,他决定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 所以,陶渊明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始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坦诚地呈现出来,并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朴素的文字传达他的喜怒哀乐,豁达的胸襟让他看淡诸多名利,笑对贫富生死。我想,这大抵就是自晋朝以后的历代,虽和陶之作汗牛充栋,但是很少能企及陶诗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终于明白了隐居山林的你对我们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这就是你的真诚,你的豁达,你的乐观,你不羁的性格。 陶渊明,愿千载以后更多的读者能体味你的诗文,感受你的真实和执著,领略你的风流韵致。 陶渊明,我感谢你的真诚。 点评 本文的优点较为突出,那就是作者在读陶渊明诗的过程中,发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由此,小作者知人论世,把诗人还原到晋宋之交的动荡社会中,从历史的波诡云谲中窥见了诗人“以真诚的人生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的诗风抵御社会的污浊”的用心。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善读善思的表现。先哲有语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王同学的这种思考确实值得我们称赞。
篇二:《我眼中的陶渊明》
何必像牡丹一般齐争芳斗艳?又何必似睡莲一样濯清涟不妖?你当然有你文雅高洁的一面。做好平淡、真实的自我,这就是你,一个当之无愧的君子——陶渊明。
在黑暗的官场苦熬了十三年,想必你很早就已彻夜不眠,憧憬着那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吧!天不负有心人,你终于辞官隐居,不为那五斗米、几斤肉而丧失了对自然地追求与真实的自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概,这里才是你内心的归宿。
我多么羡慕你的田园生活!虽然没有奢华典雅的宫殿,虽然没有那滋味鲜肥的鱼肉,虽然没有那高高的位置、丰厚的俸禄,但是,你却拥有着弥漫诗香的屋舍、泥土芬芳的农田、高尚深韵的志趣。正可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你有自己的思想。黑暗的官场中,百官大臣们多以物质操控思想,而你是以思想操控物质、环境、以及生活。虽然桃花源只是你想象中的,但在我看来,你早已迈进了自己创造的“世外桃源”,——此乃一片静谧、圣洁的土地啊!
种豆南山,同友人吟诗作对,好不快活!你完全摆脱了世俗的压力,活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虽不如宫廷奢华艳丽,而这里的一角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注重高贵的名利,不沾染官场的烟熏雾气,这就是你,好一个脱俗的五柳先生!
然,也许你若生在现代这个社会,那样的生活大概会更艰难吧""
篇三:《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如果我们对陶渊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些表面的话,我们根本就称不上对他是了解的,只有研读他的诗文,我们才能知道一个真正的陶渊明。一直以来老师就给我们灌输了陶渊明是一位喜爱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人,隐者的思想。的确,就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早已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的舒心,愉悦,可是我们是否到看到一个能勾勒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的文人心中的无奈与悲伤呢?在我的眼里陶渊明就是一个对当时官场统治的无奈,甘愿隐居的诗人。从开始的满怀踌躇志,一心为报国到现在对朝廷的失望,不肯同流合污的他就只能退出官场,选择隐居,但是毕竟经历了这么一段落差,所以不免借酒消愁,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虽然田园的生活也是他所向往的,但内心的哀伤有时还是不禁从诗中流露出。其实这是非常能理解的,满怀斗志的自己一心想报效祖国,却因无能为力,官场的黑暗,不得不选择离开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可是不能实现理想,一身才华只能在田园中埋
没,心中不免有点不甘或哀叹。现在的我们陶醉在他描绘的恬静田园生活的美好,同时也为他不能实现理想感到可惜!
篇四:《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600}.
在浏览器中输入”陶渊明”的字样,马上就能弹出如下的文字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这便是陶渊明的概况了。可陶渊明根本不在在这些冷冰冰的文字中,研读他的作品,真正的陶渊明才出现在我的眼中。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战乱频发的年代。我想,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了他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志向。只可惜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出生卑微的他只得忍受不公平的待遇。最后好不容易做了官,无奈于东晋无道的统治,他只能再三地出仕、归隐。这对他是多大的打击啊!可是,在我的眼中,他的诗流露的并无愤世嫉俗的感慨,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我看来,他的诗作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是两种:对过去事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两句诗抒发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和对过去的追悔。我眼中的陶渊明,是个苦读圣贤书,终于能够报效国家,却对纷繁扰乱的政局大失所望的有志青年。他也许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也许是不愿与乱臣同流合污,便只得选择隐居。我想他是希望在深山里安逸的日子不会让他想起从前那段满怀踌躇志,一心为报国的时光。再看看现在自己为了躲避官场而隐居的现在,心中不免会有几分悲凉。我眼中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对政治失去信心,而甘愿隐居田园的文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中的这句话便是对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的写照。“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从他的笔下,不论是飞鸟、禾苗还是菊花,一切景物都表现出无比的恬静、优美。可是,陶渊明这个从官场的风浪中走来的人,又怎么会有如此般淡薄清静的情感呢?
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我想,陶渊明一定是常常借酒浇愁的了。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早已对朝廷失去信心,而希望寄情田园而忘怀这份悲哀。可昔日衷心耿耿的臣子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呢!可是那悲痛的过去,也许只有将它深埋在心里,暂时的忘却,才能暂时让他的心灵得到解脱。可这样并不长久,愁绪还是会涌上心头,这时,酒,便是最好的止痛药了。陶渊明笔下关于酒的名篇不少,例如教材中的《饮酒》,便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可这类作品越多,不就越说明陶渊明对官场的种种越多愤慨么!隐藏在田园生活美好惬意之下的,是陶渊明默默地哀叹和淡淡的哀伤。
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一个或许已经不愿面对官场而选择在田园隐居的诗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也许是有些“闷骚”,可我想,不论如何,他希望国家繁荣的心一直都在,它们化作了宣纸上苍劲有力的股股线条,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篇五:《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词典里,“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樊笼”,但“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似乎“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又何必去隐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
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
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我眼中的陶渊明600}.
我不仅不喜欢陶渊明,也不喜欢所有的隐士们。所谓“心静自成佛”,刻意去隐,恰是内心动荡混乱的标志。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去修生养性,自己清净愉快,更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
篇六:《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二中 杨秋爽 (指导老师 董海霞)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篇七:《我心中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600}.
我心中的陶渊明
篆角中学九年级137班:黄龙会 指导教师:杨友
在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影响着自己,推动着自己前进的偶像。或许,他就像天使,在前方为我们指路。或许,他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获益匪浅。我的偶像就是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谁呢?没错,他就是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他坚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品格,成为后世之正直文人的人生标杆。
五柳先生,他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物。
是的,他就是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的君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君子不会在黑暗、丑恶的现实中与权贵同流合污;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说明君子是正直的人,不会被世俗与权势所折服。君子他只想永远的像莲花一般清纯,不被环境所染指。君子对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独特想法,更表明自己要在黑暗的现实中保留尊严而不被践踏。
君子对莲的态度和认知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低头,做人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困难面前应昂起头,挺直腰勇敢的往前走,要活得有尊严。
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更让我明白了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一切,金钱,名利,富贵并不代表一切,唯有学识才是我们的全部。
是的,是他为我指引了方向, 没有他在前方引路,我们将会迷失方向,是他告诉了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许低头,在贫穷面前不许屈服,在失败之后不许颓废。
是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贫贱而心急,不为富贵而烦恼。
从他身上我还明白:人不光是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一天忙忙碌碌,就光为了赚钱,这种人很空虚。对我而言,做什么事都应该从中收获,否则做了也跟没做一样。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人的觉醒,人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时,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他就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在我感到迷途的时候,是他为我指点迷津。
篇八:《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老素来从其田园诗出名,尽管他的成名距离他所生活的时代跨越了几朝。
有评论说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老的三篇最知名的作品有两篇我们都在课本里面见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三篇各有特色,最见其性情。
每每置身于闲适环境中,周围是寂静,迎面有和风,不远处有鸟鸣,你若要让我谈谈此时可能想到的诗人,那便是东坡和陶老了。
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
若说陶老的从仕生涯,零零总总不过六年,除去中间丁忧两年,实际只有四年。{我眼中的陶渊明600}.
如此算来,并序里提到的他只在任了八十日的彭泽县令,也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出仕。 最后的归隐,比起前面的小地主作势,劳动占了大多数,也是因为他真正从混沌中醒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正是这么去做。{我眼中的陶渊明600}.
后世的评论家说,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实际上是清谈风潮的一种演变,而陶渊明的性格一曲,也可以称为外儒内道。
外儒而内道,仔细说来也是有原因的,他早年便学习儒家和道家,如果将他的出仕分为两部分,那么早期他还是有一番抱负的。
但它毕竟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也如他自称的“质性自然”,最终走向田园。
但你在欣赏他的许多作品时,你很难想到,这人竟贫困了一生,也自生来就体弱多病,只活到了五十一岁。
陈师道的一句话深得我心,”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
的确,只有真心能感染他人,读陶老的诗辞,你很能感受到怡然快乐,他也实在会自得其乐趣,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一站一坐,好似这些寻常都同已经是不寻常,因着这妙,世界都明亮不少。
“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或许,那些精彩都是由于内心,纵然言语寥寥,但光凭那份自在豁达也都令人神往。 陶老也是真性情_”我欲醉眠归去“但醉汉的无理之语也难以让人生气起来。
他的朋友之中,不仅有高尚人士,也有那些与他相契最深的田夫野老
他赋予敏感,不忍官场污浊,宁愿回到乡间“把酒话桑麻。”从“农务各自归,闲暇辄思念。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几句,就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间的真情和乐趣。
乡间的朋友们有时对他“壶浆远见侯”陶老也会“只鸡招 局。”此外,许多方面诸如其饮酒聚会等都可以证明陶老是个热情洒脱的人。甘于淡泊有之,却未必甘于寂寞。 我很喜欢他的读书态度,基于兴趣,广撒网,却“不求甚解”。{我眼中的陶渊明600}.
他也许不是个专门的学者,却是一位天生的乐者。
陶老的自然之说,至今影响许多人,形隐之后,越来越多人选择心隐,在喧嚣中自我沉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并不弥于固守,甚至不算是个正统的教徒,但陶老的心灵正如同宇宙,收纳不同的见地,那些美好而迷人的思潮,也正如那一道道银河般的星云,栖息于他的灵魂中。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 。”
陶老的道,他在前大半生一直在探索,直至真正归隐。有人以为他“舍释迦则宗天师”,是融合精神与自然的道。
却不见得有什么内外之分,他的意识里也许有许多种子,像是熔铸成就他心灵的许多金属物中的寸金片铁,我们也不得而知。
至于那些种子是哪些。
他是那天与地的信徒,生于万物,最终也消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