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大报恩寺遗址出土文物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安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研究

班级:12届工程管理

组长:张建华 201204020087

电话:18317713728

组员:翟帅克 201204020090 陈翠萍 201204020091

陈 童 201204020092 陈晓玉 201204020093

吴海洋 201204020094 林瑞琪 201204020095

陈文超 201204020096 陈壮壮 201204020097

许 帅 201204020098

指导老师:王夏冰

实践实践:2013年4月14日——5月16日

关于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工程管理2班 张建华 吴海洋 陈童 翟帅克 等)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安阳市 文化遗产 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许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方面多有体现。同时,安阳传统手工艺,手工艺产品和风味特产独具特色。

安阳地区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现对较好,兴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极大出尽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例如殷墟,岳飞庙、袁林,文字博物馆等深入人心。同样在调查报告中显示26%的人对文化遗产非常关注,69%的人比较关注,只有5%的人对此表示并不关注,这表明安阳地区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中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政府也为安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例如建立保护措施年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保护、兴建博物院宣传当地文化发扬传承等。

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做出的贡献及相应的措施

贡献: 今年7月13日,是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两周年,也是第二个"安阳文化遗产日"。2007年5月,经安阳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把每年的7月13日定为"安阳文化遗产日",对以殷墟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遗产进行集中保护宣传,在全市营造保护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社会氛围。 为做好今年"安阳文化遗产日"的庆祝活动,安阳市文物局精心组织,积极筹备,结合奥运主题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举办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庆祝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一) 为落实好市领导的指示精神,确保安阳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成效,市文

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活动主题,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印发全市各有关单位。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亲临各活动场地,要求各有关单位认真热情、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活动安全,为全市人民献上一场有意义、有内容、有情趣的节日活动。

(二) 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安阳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悬挂宣传标语20多条,发放宣传册页5000多份,优惠开放8家文物景区(点)。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宣传了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成功,而且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 根据各文物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市民间艺术博物馆、滑县民俗博物院、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景区(点)进行了免费开放,对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袁林、文峰塔等景区(点)实行了半价优惠开放,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措施:

(一) 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

(二)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还要缜密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有步骤地进行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 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三、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最珍贵的财富,我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同样也存在这个种问题,调查表明有36%的人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是缺乏有效地保护机制。

(一)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二)缺乏有效地传承机制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的遗传的传承之路是非常艰辛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一心想走出以往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除了那些原本就为文化传承付出的人们,很少有人会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化发展的社会同时也,终将导致传承人的老龄化。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文化传承将面临危机。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

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然而当人们遇见与我们传统文化迥然的文化时,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多淡忘。例如西方节日已渐渐成为我们中过得主流,但是我们传统文化却在渐渐被遗忘。如此一来,这同样也会导致我们的民族文化失传。

四、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一)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1、传统手工艺产品价格低廉,后继无人,造成传承困难。

2、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艺术失去土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局

篇二:《关于青海外星人遗址的调查社会调研报告模板》

重庆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青海外星人遗址的调查

学 院: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专 业: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学 号: 631505030215

姓 名: 陈本祎

指导老师: 张孝忠

“社会调研”分工说明及“诚信书”

注:(分工由团队调研者填写,个人调研者勿填;本表仅供教师评定成绩参考!)

“社会调研”综合成绩评定表

2016年 7 月 28 日

调查报告名称(标题,黑体,三号,加粗)

一、引言(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

位于柴达木首都西南40公里德令哈市白人男性山一个不明飞行物标签,这是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中国第一个\“圆圈\”青海附近,使古代的外星人附近\“圆\”现象出现在西方国家,只是现在在中国青海省制造一个巨大的圆\“沙漠\”。让外星人遗址,德令哈市沿着315国道的方向在敦煌,约40公里,有明显的指示标志在路上,是一个不明飞行物的标志,这是传说中的外星人遗址。传奇\“外星人遗址\”位于柴达木资本德令哈市西南40公里的白人男性。

二、相关范畴及现状的概述

白公山北边是克鲁克湖,南边托素湖,山200米,有三个不规则三角形洞穴在山脚下。中间的洞穴,洞穴是大约6米深。这个洞是不同于自然洞穴通常看到的,人工挖掘的痕迹很明显。除了统一的砂岩,没有杂质。在40厘米直径大的管脚从顶部,和数百米长。经过多年的铁生锈,仍然可见。在山洞里有超过10管渗透入山。这些铁管道和岩石完全,因为是第一次,然后切成洞,但直接铁管插入到坚硬的岩石。打个比方,山像一个馒头,管像竹筷子,山和铁真的很神奇

1、外来站点位于湖南岸边的海水中。从远处,高高的地面50米的黄色灰色的悬崖像一个金字塔。在前面的山有三个明显的三角形洞穴,其中最大的其中之一,2米高的地面,约六米深的洞,顶部八米。

2、孔的直径约为40厘米,管从上半墙的斜面倾斜到最后。另一个相同的直径管是从墙上的底部到地面,只有喷嘴。在洞口的洞口上,有10多个根直径大小的管穿成山,管壁和岩石,似乎是直接插入管岩石一般。这些管子厚度长度,呈现栗色像生锈。但事情两个洞的岩石崩溃,已无法进入。周围的湖泊和洞穴,撒上了大量类似的锈铁渣,各种不同厚度的管道和怪诞的岩石。有些管道甚至延伸到了宽阔的湖面。

三、调查结果及其成因分析

1,在中国的青海省,使出现在HA,HA外星人遗址是一个巨大的圆“沙漠”,据当地目击者称,一夜之间在沙化草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近2000毫米直径的圆形图案,圆圈不是圆的,但规则包括复杂的对称图案的设计,边缘是相当准确的。这个周期比40-200米的大得多的“麦田怪圈”平均直径,更壮观 。

2、在1970年代早期的地区(青海)是世界著名的外星人遗址,使沙漠的圈覆盖着神秘的面纱,再一次让与外星人的地区,专家说,在中国第一个沙漠的圆圈,它是\“想象是很困难的。”

3,沙漠圈是指那些突然出现在沙漠和荒漠化的农田或牧场的奇怪的模式。这些模式是复杂的,无论是几何和圆形,也有抽象的概念的形状,通常是在接近地面的高度,然后与周围的土壤相比,土壤的表面。一些沙漠圈可以解释,一些仍然是一个谜。不能被证明是人类的杰作,沙漠圈通常表现出一个奇怪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很难或不可能复制。

神秘力量将铁管插入洞内

一些科学家将对铁管元素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在铁上的氧化铁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成分,证明对象是铁,是正确的。但神奇的是一个超过8%的元素不能被发现,也不在记录有神秘的元素周期表,人类发展的含义是地元素,不可能是来自外星,也许从海的深处,从地球中心可能是可以认为,铁管进入,而不是在硬岩变形,是8%的神秘物质的作用。

神秘元素是什么?

据调查发现,人类历史的时间在这一领域只有30000年,或30000年前人类只有手工这里一些简单的产品,制造铁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再加上这一带稀薄的空气,更不用说用铁了,连煮好的面条也不一定。后来通过历史观,也没有任何结果,那么,所有的铁管在哪里呢?神秘的元素是什么?不要抬头看,只有能想到的不是来自地球的神秘物质,而是外星物质。

铁管源自何处?

看看附近的洞穴景观:嘉兴南湖是一个支撑元素(微湖),北部是卢可拉柯(湖)。和一些位置的铁管是,根据定义的植被,在这一领域应该更厚,至少应该有一些小的数量的植被,但奇怪的是,不仅不能找到在这方面的植被,但也非常荒凉。真的是在这个地区经历了高温燃烧的影响,或高能量,不会导致植被生长,相信这种破坏性的东西,除了人类的核武器,只能是外星人的飞船,也许很多年前外星人降落,落在这片土地上,与铸铁管插入他们星球上的岩石,焚烧植被根系的过程,导致土地寸草不生。 根据锈痕的分析,这应该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因为它含有丰富的铁。专家也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奇特的管都分布在第三季度5600万年前的砂岩层中。管的原因有几种可能:一、植物化石埋藏的形成;另一种可能性是快速沉积形成的砂岩层,这是在沉积岩石学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可能是地下岩浆上升到地表,岩浆中的铁物质形成管。

铁管究竟从何而来?

远景,白山拖湖以南(咸水湖泊),朝鲜卢克湖(湖)。白山夹在两个湖之间。周围的水丰富,植被发展很好,但土地贫瘠、荒凉的极点。

面对大量的神秘,人们仍然找不到答案,然后,说外星人网站应运而生。根据这一观点,这个区域是一个最好的星际通信领域,也许有一天,一个“人”,地球行星或许多许多人看到这个吉祥的宝库,这里做个测试。这里,这里,这里铁石山可能发射塔由外星人。{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想象力是允许的。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更为理性的,科学的解释。

谁可以?

这根管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经过官方的鉴定,神秘管子氧化铁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多,所以一致得出结论,那根神秘的管子就是铁管。

从地质角度来看,三年前,至少2300万年。只有3万年的人类活动在该地区被发现。3万年前,人类只能生产一些最简单的工艺,不可能产生铁。这里空气稀薄,交通十分不方便,即使在今天仍然是罕见的稀疏。稀薄的空气甚至面条煮,铁是天方夜谭。为了找到答案,历史学家搜索历史,发现以来在该地区人类的开始,没有人,也没有组织建设。

沙漠怪圈

1,“巨大的沙漠圈”,据当地目击者称在沙质草地,突然有一个直径近2000米的巨大的环圈不仅普通圆,有复杂的对称图案,图案边缘相当准确。这个周期比一般200 – 40米麦田圈的直径要大得多,也更壮观。 2,在上个世纪初,该地区在70年代(青海德)是著名的外星人遗址,使沙漠圆更多一双神秘的面纱,再次让外星人接触的面积,专家说中国沙漠圆也是第一,它是“最难以想象”。

3,沙漠周期是指那些出现在沙漠或荒漠化的农田或牧场在沙漠中奇怪的模式。这些模式是复杂,几何和循环,而且抽象概念的形状,通常接近地面的高度,然后表面的土壤和周围的土壤形成的形成鲜明对比。一些沙漠圈可以清楚的解释,仍然是一个谜。是不可能证明人类杰作的沙漠周期通常以奇怪的特性,很难或不可能复制。

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在我去的时候,游客较多,因为距离德令哈比较近,所以大部分为自驾游,由于遗迹在戈壁以内,没有卫生人员的定期打扫,到处都是垃圾,垃圾桶都是满的;并且没有很好的指引路牌,只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的外星人遗址。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给出以下两条建议:

1.适当多设立一点垃圾桶,并安排卫生人员进行定期打扫。

2.需要指路牌,有一定对遗址的介绍,以及最佳观景点和各个地方的详细介绍。

附件1: “社会调研”证明材料

附件2: “调研报告”查重结论

(请通过淘宝网等查重软件检测)

篇三:《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讨论稿)

(2011—2020年)

“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共建协议书》,成都地区大遗址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十二桥文化遗址群、大型明代陵墓群和大型窑址群、四川西部抗元遗址等五类。这批大遗址,对于探索成都平原文化起源、建立四川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研究历史时期四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服饰、音乐艺术、礼仪制度和民族关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填补了四川古代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使四川

{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古代文化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重视成都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大遗址保护组织、政策、规划、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8月,市政府成立了红林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局长任副组长的成都市大遗址保护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级有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13年2月,《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并将以市政府令形式颁布;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总体规划以及多项遗址专项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邛窑遗址、宝墩遗址正积极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同时,成都地区大遗址保护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和盗掘文物的犯罪活动以及千百年来自然力的破坏,使许多本已异常脆弱的大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受到致命威胁。设置大遗址保护专项,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规划范围

成都市大遗址名录上的24处重要大遗址(名单详见附件)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坚持“科

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把握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地原则;

2、 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原则;

3、坚持考古和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揭示遗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编制具有较强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保护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4、坚持尊重科学的原则,科学保护,科学展示,科学管理,不断研究、探索、创新大遗址保护的管理模式;

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坚持惠及民众,惠及子孙后代,惠及学科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成都地区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大遗址的本体和环境的整体保护得到明显改善,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努力使部分有条件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探讨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学途径,建设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发挥专项保护资金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与质量的改善,谋取区域社会{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成都金沙遗址、邛窑遗址、宝墩遗址等大遗址的考古规划、保护、展示和研究,全面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努力将成都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大遗址保护重要示范区和四川省成都平原生态文化旅游中心。

四、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初步完成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开展成都市大遗址保护专题立法及宣传,加强针对成都市大遗址保护工作而专门开展的考古调查、勘探和现状调研与评估工作,建立成都市大遗址保护动态管理与决策平台;加强大遗址科技保护工作,提升科技含量,编制完成大遗址保护科技规划;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大遗址的“四有”建设;开展大遗址保护管理培训工作。基本形成包括法规体系、规划和工程设计规范体系、管理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和安防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在内的大遗址保护综合管理体系。

(二)编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总体保护规划纲要以及大遗址保护规划,完成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十二桥文化遗址群、大型明代陵墓群和大型窑址群、四川西部抗元遗址等10-15处大遗址的考古调查、测绘等基础性工作。{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三)实施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对成都市24处大遗址实行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通过具有典型性的示范案例研究,将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大遗址保护实

践、带动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高,确保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四)建成3-5个具有较高质量、较高标准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遗址公园)和一批遗址博物馆,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水平,确保大遗址公园“建一个成一个”的目标。

{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五、2011—2020年间成都市大遗址保护工作步骤及阶段性成果

1、管理体系建设:成立成都市大遗址保护领导协调小组;完成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完成24处重要大遗址的“四有”工作;收集24处重要大遗址的航片卫片资料;收集汇编国外关于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相关资料;完成《大遗址监测指标体系规范》、《大遗址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规范》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有关大遗址保护和管理的技术培训。

2、规划编制:完成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35等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

3、考古工作:开展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十二桥文化遗址群、大型明代陵墓群和大型窑址群、四川西部抗元遗址等考古调查、勘察、测绘、发掘、资源调查、综合研究工作。本着有利于成都市大遗址的长期保护、有利于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有利于“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统筹计划,分步实施,把考古工作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的轨道中来,以大范围调查、大面积勘探和重点发掘为总体思路统摄全面工作。注重地面调查与勘

篇四:《关于北京地区文物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北京地区文物保护的未来在哪里?》

前言: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物保护工作在北京这座世界著名古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护文物势在必行。此次调查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及访谈调查法(访谈学校一些人文,社会学院老师),而目的在于了解北京地区文物管理方法及现状,宗旨则要让尽可能多的大众了解的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努力,及从我们身边一点一滴做起,恢复古都的魅力所在。

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文献调查法,主要研究了一些北京同时也包括全国出台的一些文物保护政策,例如《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划定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保护缓冲区的说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资料的收集大多来自相关文献,网络搜索,图书馆借阅及老师推荐,资料选取内容主要有北京市近年采取的积极措施,及专家语录等。除此之外还采访了学校人文学院个别老师对文物保护的看法,及学校内范围学生的观点(包括与之相关,非相关专业的同学,这样更有说服性)。

主体:

北京历经沧桑,也饱受战火。部分文物遗失海外,也有部分湮灭于战火之中。因此,现存的文物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起来。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文物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走私,盗窃,人为损坏等等方面的威胁。北京市为了更好的保护现存的这些文物,加强了人员的安排。对文明古迹采用的更严格,有效的方法保护起来,避免过度旅游开发对文物的损坏。政府为此,也出台许多相关法律、政策。并且听取文物专家和社会民众的意见。对文物保护管理措施不断的修改完善。力求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完好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在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一些人私自倒卖文物,例如潘家园周边假文物和非法买

卖文物的情况也是屡禁不止的。这些现象一味的加强管理力度是必须的。同时要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让人们群众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有更深的理解,明白保护文物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事情。

进入新世纪,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北京城的古都风貌保护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文化古迹遭到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的损坏,如大气中的酸雨对汉白玉质建筑的侵害;风、雨、雷、电、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古建筑的损害,特别是北京很多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维修不及时导致损害进一步加剧。二是人为破坏,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除了火烧圆明园外,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均遭到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不仅对财物进行了疯狂掠夺,还破坏了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和日军侵占北京城时,北京城内的多数文物没有得到修缮,甚至与垃圾为伍。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坚持建立工业大国,而摒弃古城风貌,即使有梁思成已死劝谏还是没能保住古城墙,同时在“左”的错误和盲目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北京市的古代建筑也遭到较大破坏。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终于认识到北京城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高水平的古代建筑,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后就开始加大了对城市文物的保护力度,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北京市的文物保护观念发生了飞跃。

为此北京还为了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政策,即《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其中第一条是这样说的:首都北京是历史悠久、富于革命传统的文化古城,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些文物是首都各界人民的光荣职责。为此,根据国家发布的有关法律、法令,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属于该法律保护范围内的文物有:

(一)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其附属物;

(三)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

(五)反映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摘自《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市由于地铁和二环路等项目的建设,拆除了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城墙,兴建了一批立交桥。这些建设工程使北京旧城风貌、城市道路布局和城市轮廓线发生了较大变化。近20年来,为了尽快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房地产开发模式为主的旧城改造全面展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迫于加快改善旧城内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北京房地产开发热潮迅速深入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面对年久失修的文物,有人认为古代建筑是阻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没有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和谐共存和有机结合,当北京市的街巷、胡同迅速减少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种“推平头”式的旧城改造方法、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北京市城市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可取,北京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观念出现了严重偏差。新世纪之初,北京市文物保护经历了从“文物”上升到“文

化遗产”的历史性转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文物保护的内涵逐渐深化、保护的领域不断扩大。

在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要素的文物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完美和谐的古都城市格局,并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高度发展的民族历史文化,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文物保护观念的转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注重对文化遗产个体的保护,而且逐渐开始加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及其缓冲区的治理与保护。

众多的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中,就以对故宫的保护为例,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文明的历史见证,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8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作出了《关于划定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保护缓冲区的说明》,故宫保护缓冲区规划方案最初有两个草案,一个是范围较小的缓冲区,即皇城范围,面积为597公顷;另一个是范围较大的缓冲区,即以1984年北京市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旧皇城及北城区(含故宫)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基础,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提出故宫缓冲区的范围,缓冲区占地面积为780公顷;建设控制区占地面积597公顷;故宫占地面积86公顷;共计1463公顷。经过市民投票,最终确定了范围较大的缓冲区保护方案。2005年7月16日,我国提交的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在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并顺利通过,故宫缓冲区保护方案正式生效。故宫缓冲区东起安定门内大街、东黄(皇)城根、历史博物馆东侧路,南至正阳门,西至人民大会堂西侧路、西黄(皇)城根、新街口南、北大街,北至北二环路,总面积为1463公顷,其中还包括什刹海、皇城、国子监、南北锣鼓巷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规定:缓冲区范围内限制大拆大建,皇城区内禁止建设高

度超过9米的新建筑,并逐步消除不符合规定的建筑。现有的高层现代建筑逐步拆除、减高,缓冲区内的胡同、四合院实施严格保护,不成片拆除此范围内的胡同、四合院,主要街巷不再继续加宽。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的实施,使故宫外围环境传统风貌的历史真实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过去只注重文物本身保护的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对故宫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也彰显了北京市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与理念。

在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物;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点、线、面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文物大遗址立法调研报告 大报恩寺遗址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