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诗鉴赏》
篇二:《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秋天2002
——我眼中的《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是朋友推荐来的一部贾樟柯的片子。看了第一次之后,就再也无法放下,被一种莫名的思绪纠缠的紧紧的。只想把它说出来,说出来。
影片讲述山西煤工韩三明曾买了一个四川女子做老婆,十六年前被公安局解救回老家。他为了能见一下亲生的女儿和曾经的老婆,不远千里来到三峡库区的奉节。女护士沈红为寻找两年未通音讯的丈夫郭斌也从太原来到了奉节。几番折腾之后,韩三明没有见到女儿,却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于是回家挣钱要再次“买妻”。沈红在找寻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丈夫郭斌的真实情况,一支舞余,决定离婚。
乍看,不但情节简单,而且画面粗糙、喧嚣、杂乱、破碎。混乱的长镜场面,千疮百孔的楼屋,不明的飞行物,突然而去的建筑,听不懂的方言,韩三明的吃、
住、行,小马哥的无端做作,沈红那张忧郁焦灼的脸,嘶哑着喉咙唱歌的孩子给人的感觉不但松散还那么那么地凌乱。只是片尾韩三明回山西时的那次回首,让人伤感。继而那凄怆的曲调“望家乡,山遥水遥”猛地揪人心了。
家!家,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寄托,在贾樟柯的影片中全部消失,只剩下那茫茫的青山,只剩下那遍地的碎砾,和正在拆除的建筑。是呵,谁还有家呢?韩三明的家在明天,沈红曲已终人已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古老的奉节县城要永远地没入水底但他们好像又有家,一个说不出尚不能道明的家,“山遥水遥”,像在钢丝上晃荡的行者。层层迷雾之后,我是能看到生活,一种真实的有着极强生命力的生活,尽管那么的渺远和茫然。但感触更多的还是没有了家园的失落,以及伴随失落而来的痛彻骨髓的伤感。
韩三明,十六年前因为贫穷不得不“买妻”,十六年后依然孤身一人。韩三明能干,能吃苦,而且正值壮年。他有情有义。但贫穷仍像从他身边吹过的山风,多年未离。三万元,他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三万元,对于韩三明来说,就是生活,就是幸福。他需要去煤窑——早晨下去晚上还不知能不能出来的煤窑——卖命来换取。而那个官员“天堑变通途”的一挥手,就是两亿四千万。两亿四千万!在这个即将消失的城市,天堑还能变通途吗?
韩三明,这位朴实的汉子只要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家。他爱他的女儿,他爱他的幺妹,他渴望人生的完美。但煤窑,像食人兽一般的煤窑能帮他实现云蒸霞蔚的明天吗?因为贫穷,一切都似乎是奢侈,因为贫穷,韩国三明不得不走在为家而拼命的路上
沈红,一位温婉而青春的女子,曾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曾拥有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江岸分别的那个早晨,那一声“斌斌”,风情万千,柔情无限。这无意中的一声,昔日的海誓山盟,昔日的缠绵悱恻,无不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但这些早已是过去。两年的未通音讯,“应酬”的忙碌背后,沈红早已明白一切。二人在一起的生活恐怕也只有如那舞步——生拉硬扯,心不在焉。但谁又能看到背后隐藏着的一颗女人因伤而玉石俱焚的心呢?如果韩国三明是因为贫穷,失去了家,而沈红恰是富裕,走失了丈夫。沈红无助却又渴望的新家,会在哪里呢
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找不到葛尤的黑色幽默,更没有赵本山的现代喜剧,哪怕丁点的笑。从始至终只有叙事,人、景、物的描摹,和每一个细节里流动着的各种情感。
幺妹,一个出现不多却贯穿始终的角色,让我们读出人生的伤感和悲凉。她仿佛是麻家上世的冤孽,她只为了尝还债务才来到这个世上的。
十六年前,她被贩卖“三千元”,幸运的是幺妹被公安解救了。但人身被救,人生被救了吗?麻家欠了船老板三万元,无力偿还,只好让幺妹去人家船上帮工。伺候老人,洗衣做饭,“不算是老公,跟他跑船,给我口饭吃。”十六年后的她依然居无定所,甚至于无名无份,只是一个“债奴”。好的一点,是她现在值“三
万元”,但她的劳动只是三万元的利息!这无法不让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震惊!第一次被拐卖,如果说是年少无知,那么这一次,恰是为亲人所卖。如果再联想小马哥那句话,就更令人痛心,第一次也应该与“家贫”有关。
这个女人,没有家庭,没有自由,没有人格,像上帝遗弃的一枚枯叶,孤苦伶仃地飘在这个世上。面对韩三明,她说:“你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十六年后才来?”一句话,把她所有的煎熬和屈辱托了出来,说来不咸不淡,波澜不惊,想来却肝肠寸断。那一刻的空气像六月风雨欲来前,闷热,潮湿,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
贾樟柯的思想多元化的,就像对这个复杂的问题的质疑。我不怀疑政府解救幺妹的正确性,但麻幺妹的悲剧人生又昭示着什么呢?是什么让她走在无家可归的路上呢?有贫穷,有落后,或许还有更多。麻幺妹在等待,等待着十六年的那个“买主”再次赎买自己。她太累了,她在等待着做一个好妻子,一个像“大白兔糖”的家
郭斌,这位暴发户,这位务实能干头脑灵活的“应酬”,有幸福的明天吗?在一个以拆迁为主的城市,拆迁办指挥部老大无异于地方上权势倾天之人。但指挥部的黄毛们却似一群地痞流氓——俨然地道的地痞流氓。郭斌是什么,政府拆迁工作的打手头目而已。或者说是畸形社会形态下的帮办头目,领导政绩工程的一块垫脚石。{日暮乡关何处是}.
这个现代官僚制度的牺牲品,会有明天吗?你看那些人的嘴脸,打个麻将,满嘴脏话,“砍死狗日的”。真的人命关天,我相信被他们鄙视的法律会给他们以最公正的说法。那时的郭老大会如何?韩三明下煤井某天失踪回不来的情况只是偶然,而郭老大某天失踪于“狱井”则是必然。他既然失去了灵魂的家园,这发臭的行尸又能走向哪里呢?
断臂的工人,讨要赔偿无果,生活无着无落。而妻子,在家已为暗娼,外出广东又能怎样?一个完整的家在历史的拆迁中动荡飘摇,形若藻萍。家园,怕已是奢望
云阳机械厂的职工,住桥洞的老人,寻找工作的小女孩,这么多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土著”,温暖的家园在哪里呢?明天在哪里呢?迁移到广东、辽宁的三峡好人,为了国家,背井离乡,草根百姓的生活真的如政府承诺吗?只有小马哥,新江湖时代的草莽,他不再需要家园。被上帝的网轻轻一掂,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结尾处尤为悲怆。老鬼一行人鱼贯而出,离家前连再望一眼的动作也没有。行在最末的韩三明尚且望了望这个有着他的爱的世界。为了生活,他们或许早已麻木。只要有钱挣,能改善眼前的生活,是地狱,他们也认了。生活需要希望,但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钱,有了钱生活才能找到希望。从影片中我没有感受到三峡工程的宏大气魄和巨大影响,看到的只有时代激流中小人物的单薄无助和卑微心酸,悲观离合带来的家园不在和精神失落。
我们找不到灵魂的家园,于是集体走在路上。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曾这样描述他生活的时代。是呵,三峡好人们的失落,也许应该不是一个人的失落,不是一个地域的失落,而是一个时代的失落,是一个文明的失落。在改革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以智者的冷静,以仁人的大度。
闭目而思,耳畔悄然袭来那句千年之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气势苍茫意境幽凉的七律之绝,再一次触动我的心弦。是呵,我们乡关何在?{日暮乡关何处是}.
哦,贾樟柯。哦,三峡的好人们。中国的好人们。
篇三:《日暮乡关何处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武志强
日暮了,乡关在何处,日暮时分,是要找寻归宿的,但这时候烟波茫茫,不知道家在哪里,这要让人怎样的愁肠啊。自从离开了家乡,身后就只有一个故乡了,乡愁从此跟着我,离开了村庄已经三十年,期间有多少故人离去,再也不能在世上相见,只能在来世重逢和梦里相见了。
我们看似一步步往前走,其实也是一步步往回走,回到我们最终的归宿,寻找家乡就成为我们一路上永恒的命题。现在我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了,地图上的那个村庄就是我的故乡吗?理论上或许如此,但在实际的情感上已经是难以接受了。故土悠悠,总觉得我的故乡在远方,远方就在那不知云端的飘渺处。一次次归来,一次次的失落,不知自己要归向何方。看来在最初离开故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已经失去故乡了。从此我就要走在一条不断去寻找的路上。但是,越是这样找来找去的,就越是感到心头迷茫,仿佛是自己在一个不经意间就把故乡给弄丢了。
从此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个浪子,一个歧路上的游魂,一个彷徨不定的人,一个不知家在何方的人,一次次月光下思故乡,断鸿声里思故乡,那杯思乡的酒总是饮不完。无家可归,就只能在路上远行,在深夜独坐里一点点回忆,让回忆之水漫上来,淹没了自己。花开花谢,雁去雁来,不灭的是乡思情,流不完的是思乡的泪。面对通往故乡的那条路,千言万语都是诉说不尽的。
乡愁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就有的东西,乡愁是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乡愁是浓浓的热情,乡愁是不灭的火焰,只有遥望着故土家园的人才能这样愁肠百结,哀怨缠绵,寻寻觅觅,却又不得。顿觉冷冷清清,凄凄切切,自己成为一个被家乡抛弃了的人,从此就有了命定的孤独。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笼罩的江面上,只有乡愁浓郁,思绪深深,像是个心头解不开的结,内心的孤独更对何人说。
篇四:《日暮乡关何处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吉林省目前全面展开的新课改是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新课改提出的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所以,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但不得不令一线师生担心的是:新课改以后,高考怎么办?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仍沿用现在的高考模式,实施高中新课改必然会遇到阻力。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会问:用新课程可以,但你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或我的孩子三年后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原因很简单,新课程既然是实验,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修正和完善。问题是,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个高中阶段,也许只有这么一次高考的机会。这就决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只有课程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措施相配套,课程改革的目标恐怕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必须关注高考,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因而作为一线教师最关心是,新课改与到高考到底如何处理?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新课程改革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教学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我们在感受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惑。
1 如何处理语文老师角色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面临角色两难化尴尬的处境。一方面,语文教师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并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全面铺开后,随着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加,教师虽然要“解放”学生,但又被有关考试制度所约束。既要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放飞学生的智慧,又要在指令型考试的枷锁下循规蹈矩地“灌输语文”。教师的这种两难处境,其实正反映了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进展及进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这提醒我们注意: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毫无疑问是一项牵涉面广、内涵复杂的系统工程。
2 如何处理合作讨论与教学进度关系。
新课程要求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真知灼见的迸发,思想火花的碰撞,心灵情感的交流,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合作讨论需要较多的时间,有时老师考虑到教学进度,也想适时中断学生的讨论,但看到学生兴致这么高,不忍心让他们停止相关活动呀!于是,只好把课时拉长,放慢教学进度,(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在某市某中学一篇《阿房宫赋》能讲七课时的现象。)可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仅教材数量就比老教材整整多了三册书,在教学任务上由原来一学期学一本教材变为二个半学期学完九本教材,需要进行的活动也多了,而课时数又没有增加,照这样下去,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使语文老师很不好处理。所以课堂上是否经常探究合作讨论和进行相关活动,不是语文老师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老师能不能的问题?于是,不少老师只好又拿起了传统的教学
篇五:《日暮乡关何处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作者:柴静{日暮乡关何处是}.
来源:《视野》2012年第12期
1
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
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
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
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
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平时一个人,偶尔有朋友来此落脚,席地卷个铺盖,谁也不用照顾谁。 他无家可归。
70年前,他的家族在鄂西清江百丈绝壁上,土家族祖父靠背盐酿酒攒下薄田,当上土司。土改时被怀疑藏枪,鞭打后投梁自尽,暴尸野外,被扔在天坑。随后大伯暴死,二伯流放,两位伯母一夜间用同一根绳索吊死在同一横梁。
父亲没有保护家庭,他的职责是抓捕诛杀其他地主的儿子,一生不提家事一直到死。母亲在暮年出走,留字条说“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他沿江驾船搜寻,寻找江上肿胀发臭的浮尸,挨个翻找无果。
1995年,他出狱后,身边已再无亲人,妻女也离他而去。
2
十几年前他北上,身无长物,朋友到车站送他一只钢锅,让他好埋灶做饭。他说:“如果你非要送,我就把这锅在铁轨上砸了。天下之大,总有我吃饭之处。 ”
日后他当教师、宣传干事、警察,卖衣服、油炸早点,开挖沙的厂,都赔得血本无归。后来做过牟其中的秘书——现在牟还关在他当年服刑的地方。一直到他做了书商,做得很得意。我问他为什么不干下去,他说受不了向人催账的生活。“人到四十,还为一万块钱天天打电话,像黑社会一样——败坏人的心情。 ”
他把人家欠的一百多万一笔勾掉,离京南下。
偶尔落脚在这两千多米的苍山上,四下没有村落,到暮晚时山黑云暗,一两盏灯更有凄清之感。他说过有时夜里骤雨突来,“林涛如怒,滚滚若万马下山。村居阒寂似旷古墓园,唯听那山海之间狂泻而至的激愤,一如群猿啸哀,嫠妇夜哭”。
这样的夜里他开始写作。写失踪了十年,“不知暴尸在哪片月光下”的母亲;写二伯服刑29年后,“老得忘了自己的罪名,已失去了土地,也没有了房子,只好寄身于一个岩洞,放羊维持风烛残年直到死去”;写一生闭口不谈家事的父亲内心的功罪;写狱中被绑赴刑场的弑兄者……
3
四年前,我还不认识他,有天工作完,街边店里吃点东西,带了他的书随翻随看。
他写外婆故乡在江汉平原,他出生后才到深山来,开荒种地,养活一家。幼年造反派来家训斥父亲,他不懂事,在旁嬉闹,太压抑的父亲发泄愤怒,用木棍毒打他,没人敢拦阻狂怒的父亲,外婆哭着用身体包围着他,左手无名指被误伤一棍,打得骨折,一直隐忍着没有医治,至死手指一直弯曲。
外婆眷恋家乡,他稍长大些,老人就返回了平原。他12岁时患重病,写信给外婆,恳求她回来,一进门扑在怀里“我不断地叫着婆婆婆婆,仿佛垂死的孩子看见唯一的亲人”。 等到他成年,外婆觉得责任终于了结,与家族另一老人回到平原荒村住下,纺布缝衣为生,无人可以劝解。只有他去进门跪地抱着她腿,要她回来——明知这对她不公平,但他就是“不能忍心”。
外婆在山中去世,他不相信死亡不可逆转,每晚去坟头点上坟灯,怕外婆不能认得回家的路。次次在坟头痛哭时,他都要把耳朵贴近新土去听,孩子般地幻想听见外婆在棺木里呻吟,立刻就去十指刨开泥石,救出她来。
十年后,他掘开坟墓,开棺捡拾遗骨,偿还她的旧愿——背着她回到千里之外的平原。 我坐在人声鼎沸的地方,看到这里,把筷子搁在碗上,起身走出去了,怕当众放声哭了出来。
4
到了中午,大理的牛鬼蛇神都来了,野哥一一介绍“这帮老混混”,大家拱个手,报个名号,也不寒暄,邻居侯哥搜些活鸡腊肉,在后院摘点黄瓜茄子,加上通红四川辣子和野花椒,炒了十几个铝盆,桂花树下男男女女端着碗站着吃江湖饭,满头汗。
篇六:《日暮乡关何处是?》
龙源期刊网 .cn{日暮乡关何处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作者:陈兆辉
来源:《教育教研》2014年第01期
吉林省目前全面展开的新课改是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新课改提出的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所以,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但不得不令一线师生担心的是:新课改以后,高考怎么办?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仍沿用现在的高考模式,实施高中新课改必然会遇到阻力。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会问:用新课程可以,但你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或我的孩子三年后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原因很简单,新课程既然是实验,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修正和完善。问题是,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个高中阶段,也许只有这么一次高考的机会。这就决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只有课程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措施相配套,课程改革的目标恐怕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必须关注高考,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因而作为一线教师最关心是,新课改与到高考到底如何处理?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新课程改革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教学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我们在感受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惑。 1 如何处理语文老师角色的问题。{日暮乡关何处是}.
新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面临角色两难化尴尬的处境。一方面,语文教师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并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全面铺开后,随着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加,教师虽然要“解放”学生,但又被有关考试制度所约束。既要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放飞学生的智慧,又要在指令型考试的枷锁下循规蹈矩地“灌输语文”。教师的这种两难处境,其实正反映了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进展及进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这提醒我们注意: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毫无疑问是一项牵涉面广、内涵复杂的系统工程。
2 如何处理合作讨论与教学进度关系。
新课程要求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真知灼见的迸发,思想火花的碰撞,心灵情感的交流,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合作讨论需要较多的时间,有时老师考虑到教学进度,也想适时中断学生的讨论,但看到学生兴致这么高,不忍心让他们停止相关活动呀!于是,只好把课时拉长,放慢教学进度,(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在某市某中学一篇《阿房宫赋》能讲七课时的现象。)可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仅教材数量就比老教材整整多了三册书,在教学任务上由原来一学期学一本教材变为二个半学期学完九本教材,需要进行的活动也多了,而课时数又没有增加,照这样下去,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使语文老师很不好处理。所以课堂上是
篇七:《唐诗名句赏析之一零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零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黄鹤楼》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年少时以才名著称,喜好饮酒和赌博。他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黄鹤楼,位于武昌的黄鹤山。黄鹤山,又名蛇山。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坐黄鹤经过此处,故名。这首诗从黄鹤楼的名称由来着笔,从仙人乘黄鹤传说写起。若虚若无,朦胧飘渺。全诗紧扣仙人乘鹤,一去不返,仙去楼空,抒发诗人世事苍茫之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乡关”即故乡,一个“烟”字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不定的景象。“烟波”的意思指的是江面之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之景象。送别友人后,诗人遥望远方,天色已暮,茫然中不知我的故乡在何方,所看到的只有那烟波浩渺滔滔不尽的江水。我心中的乡愁啊,也像这滔滔不尽的江水一样不尽也不断。
作者融情于景,将绵绵不尽的乡愁巧妙地融入渺渺不尽的江水之中,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篇八:《题目72360aa1284ac850ad0242f4》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日暮乡关何处是}.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九:《2016年徐汇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徐汇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8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一览众山小。(《望岳》)
2、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3、,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
4、困于心,,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日星隐耀,。(《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4分)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诗中“春芳歇”意为。(2分)
7、下列诗句所体现的情感与此诗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下列对第⑤段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只是刘子骥等高尚之人心中的向往与追求。
B.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经历体现了桃花源的神秘。
C.“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世人普遍怀疑桃花源的真实性。
D.“寻病终”意在呈现探寻桃花源之人的惨淡结局。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3题(12分)
陶侃逸事
①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常语人曰:“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②③ 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
④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②籍:登记后收藏。 ③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④桓温:东晋将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及桓温伐蜀( ) (2)于是以屑布地( ) ..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活着对当时的人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丢弃自己啊。
B.出生时对当时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放弃自己啊。
C.出生时对当时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丢弃自己啊。
D.活着对当时的人没有好处,死了也不被后人听闻,这是自己放弃自己啊。
13、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将陶侃逸事概括为,籍木屑以布雪地和(仿造前一个概括填写),由此体现出陶侃为人的特点是。(5分)
二、现代文(41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①通常认为狮子、老虎、鲨鱼这些食物链顶端生物没有天敌,实际上它们都斗不过人类。而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这个星球的主宰,( )实际上我们也是猎物而已,( )蚊子确实以我们为食。②公元2015年,由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与恐慌。这种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在人群中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在疫情最严重的巴西,2015年感染者多达150万人,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激增至3894例。
③伊蚊是蚊子族裔中有名的狠角色,其代表明星是埃及伊蚊。伊蚊喜欢白天猎食,地点通常在城市,主要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和淋巴丝虫病等疾病。
④以登革热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登革热患者数目一直在显著上升,每年有5000万至5.28亿人感染,大约25000人死亡。登革热的流行区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潜在感染人口数量在25-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当然,你不要以为伊蚊传播的其他疾病就是小角色,比如你去查一下黄热病,就会发现历史上感染几十万几百万人并导致数万人死亡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伊蚊是货真价实的“职业杀手”。
2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⑤另一个狠角色是按蚊,代表明星则是斯氏按蚊。按蚊喜欢夜晚出没,地点通常在郊区,传播的是大名鼎鼎的疟疾。疟疾病例每年达3-5千万,流行区域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南部,潜在感染人口数量在3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2015年为例,共有9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疟疾,报道的感染数量超过2140万,导致43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WHO在2016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毫不夸张地说,按蚊也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⑥既然蚊子与人类有如此大的血海深仇,为什么不彻底把它干掉?当然,对付蚊子不是没有办法,我们祖先最早不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手掌嘛。不过,副作用是有点疼并且效率不高。当然人们也试过蚊香、引诱器和杀虫剂,但似乎都治标不治本。
⑦难道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吗?当然有,比如近年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研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蚊子的后代失去生存能力,最终达到种群“自毁”的目的。这种方法目前看来,效果不错。但“转基因”可能带来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转基蚊是否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是否会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人们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总是充满忧虑……
14、为第①段括号处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3分)
A.那么 然而 B.所以 但是 C.然而 因为 D.不但 而且
15、第②段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其作用是
(3分)
16、文章将伊蚊和按蚊做了以下几方面比较:、 、主要传播的疾病,以及疾病的流行区域、。
17、下面句子放在文章第( )段和( )段之间最合适,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每年因伊蚊、按蚊叮咬致死的人数约有七十多万。
18、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将蚊子拍死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灭蚊方法
B.蚊香、诱捕器、杀虫剂等对灭蚊子毫无效果
C.转基因蚊虽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