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参观施琅纪念馆有感》
参观施琅纪念馆有感
前不久,我们一家去参观了施琅纪念馆,我才知道施琅将军是个这么了不起的人。
跨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古香古色的匾额:“勋德齐班马范曹”。“ 这是康熙皇帝对施琅的赞许。班指班超,马指马援,范指范仲淹,曹指曹彬。康熙把施琅将军比作汉代开拓边疆的名将班超、马援,宋代守卫边疆的名臣范仲淹、曹彬。”听完爸爸的介绍,再看厅内的施琅将军石坐像,我对施琅将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威武呀!”
接着我们进入展厅,满怀崇敬之情地进行参观。这里共分七大部分内容:戎马疆场 滨海演兵;力主平台 靖海宁边;东征澎湖 入台抚顺;恭陈留台 发展经济;悉心治理 恩泽东南;名垂清史 四海同钦;功在海疆 世代同歌。这里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图表及实物陈列,最吸引我的要数施琅将军打仗的兵器了,有锋利细长的战刀、威力巨大的铁炮、巨大的战船模型等等。看着它们,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见施琅将军光辉灿烂的一生:收复台湾,保留台湾,开发台湾,建设海疆……难怪大家对他评价那么高——妈妈说,当时“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他树碑扬誉。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其他展馆,了解施琅次子施世伦及六子施世骠的事迹,及社会各界对施琅将军的高度评价和种种纪念活动。
参观完施琅将军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广场上那八十块石碑令我震撼:施琅将军,您靖海平台,功在千秋!您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以后,我也要向您一样,为国家为人民做许多好事!
篇二:《游红军长征纪念馆有感》
游《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有感
八年十班 李宇
说实话,就在去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时,我的心情很活动,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
离纪念馆还有十分钟路程左右的时候,车停下了,我们开始打着校旗徒步向纪念馆走去。朱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紧接着富丽堂皇的建筑也随之入眼。纪念馆的最中心是表铜色的主题雕塑,这痤造型雄奇特的雕塑就是“中心基点,胜利指针”,它从我国古代的日晷作为主题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内圆面凸雕红军长征会师的欢乐场面,整个造型象一个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
主题雕塑,简单又寓义深远,雄伟又独具特点,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独具匠心,充分表现了红军那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和界石铺在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毛主席旧居内陈列的椅子、铜灯、电话机、坑桌等等,每一样都是因年代的久远而变得破旧,没有光泽,但是,即使是这样,有一点也永远改变不了,那就是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记录着毛主席日夜操劳,兢兢业业为革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精神。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的浮雕象栩栩如生,从他们饱经困苦的脸上呈现出沉年岁月里的沧桑战争,他们每一位都是救世主,都是巾帼英雄,都是中华人民的代表,他们的爱国精{游施琅纪念馆所感600字}.
神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像金子般耀眼,闪射着光芒。
参观完这些代表着中华人民荣誉的建筑后,我静静的坐在红色记忆长廊,沉默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早已汹涌澎湃,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险阻的景象,心里下定决心: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心,与中国人民在一起。
篇三:《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观有感》
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4年12月4号,我们学校参观了位于丰台区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活动。虽然,只有短暂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抗日战争中留下的实物和还原的场景,走过几个展厅还可以看见海报上写着伟大胜利四——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展览共分八部分: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 ;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 ;得道多助、国际支援;历史胜利、巨大贡献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便开始了。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发起了反抗。
展馆中记录了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日军暴行馆从轰炸、焚烧、抢掠、屠杀、制造“无人区”、残害妇孺、设立“慰安所”、虐杀大量劳工,制造细菌战、毒气战等各个方面,揭露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战争馆通过介绍和展示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灵活机动的武装斗争形式,通过景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首先感受了当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全国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一股不可抵挡的抗日洪流。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这关系民族存亡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展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第四部分:日军暴行、惨绝人寰。在这里展出了侵华战争中,日军对待同胞的残忍刑具、用过的毒气罐子、细菌烧瓶和万人坑中的一些骸骨。日军对我们中国900多座城市和广大乡村进行轰炸,大肆掠{游施琅纪念馆所感600字}.
杀无辜平民,残酷虐杀俘虏,强制奴役劳工,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尽管这些罪行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了解,但当今天走进这个展厅时,那种忿忿的心情难以平静。他们无耻的推行“三光”政策,摧残妇女儿童,把婴儿的心脏挖出,用残忍的方式杀死抗日战士,南京大屠杀中杀死同胞300000余人!这些罪行是他们几辈子都无妨洗脱的罪孽!
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保卫武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走出纪念馆,心中充满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民族承载了许多的苦难,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同时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懈努力奋斗。
篇四:《参观陆游纪念馆有感》
参观陆游纪念馆有感
说起陆游这个名字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我们学过很多,比如说(示儿)等等经典的名诗佳作,他又一腔热血,忧国忧民,他的诗歌朗朗上口更读出诗人的的爱国热情。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真可谓数不胜数,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在白天,他目睹民族侵略、权奸误国的现实,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这样的渴望不能实现,他就假托在夜晚的梦寐中去追求。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在我们学过的示儿这首诗中我们知道陆游死后还不忘自己的国家,告诉儿子在国家统一后别忘了告诉自己让自己死后地下有知,从中看出陆游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爱国热情与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参观了陆游纪念馆后我更感受到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爱国热情,在纪念馆中我看见陆游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散发出了浓浓的爱国热情。
希望我们能在他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2周奕闻
篇五:《游淞沪会战纪念馆有感》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有感
马上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了,公司特组织我们新员工去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天下着蒙蒙细雨,但大家依旧满怀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冒雨排队参观纪念馆。
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在宝山区的临江公园里,纪念馆的入口处写着——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十六个大字,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胡锦涛主席的题词,代表着中国是一个向往和平的国家!在纪念馆中珍藏着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人民和国民党十九军并肩作战,和当时进犯上海的侵华日军进行的殊死抵抗的不平凡历史。“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那一张一张泛黄的历史资料,被静静地安放在这里,告诉人们在70多年前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一幅幅被悬挂起来的黑白照片,又似乎在述说着上海人民在两场浩劫中的所受的伤害与耻辱;而那些躺在玻璃柜中国民党第19军用过物品貌似叙述着当时战斗的惨烈。
淞沪地区是中国首都南京的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守长江门户,其中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的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技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能使中国“军队和国家丧失战斗意志”,同时直接威胁中国首都南京,以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
由于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警察和保安团的微弱兵力。而日本则设有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直属兵力3000余人,大批日本战舰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游弋。但是,中国方面判断日军必将进攻上海,积极进行作战准备,做了一系列军事防御部署,部队开进上海及其附近预定阵地。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中国军队阵地发动进攻,淞沪会战由此开始。中国政府发出《自卫抗战声明书》,向全世界声明了中国被迫抗战的正义性和抗战决心。
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使日军迟迟不能取得进展,因而会战规模不断升级,日军不断从国内及华北、台湾抽调大量部队增援,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不断扩大日军级别,由上海派遣军发展为华中派遣军。日本海空军大量参战。参战日军总计达到30余万人。日本侵华的战略重心从华北发展到华中,形成华北华中两个战场。日本国内的战时体制也迅速加强,成立了由天皇直属的大本营,战略上也将卢沟桥事变以来的的侵华战争由“华北事变”改称“中国事变”,最后揭去虚伪“不扩大”的面纱,正式承认了全面侵华战争。
与此相应,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捕杀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武汉的国民党也在7月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共产党岌岌可危。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
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它与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作为这段时期百余次大小起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起义,极大地扩大了我军的影响力。
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后,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起它,我脑海中出现的不再是书本上那一段段枯燥的文字,而是在八一起义纪念馆中看到的那一幅幅图片、一座座雕像。在那里,我看到了老一辈的革命者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党的未来而不懈奋斗的英勇事迹,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现在是建筑在他们一滴血、一滴汗、累累白骨铸成的基石上,没有他们那一批先进革命党人的奋斗,也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南昌起义到今天已经快走过90年的光阴,它带给我们的也许并不仅仅是革命道路的开拓。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回忆这段历史,我们更能够忆苦思甜。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无需为生命担忧,最大的苦恼也许就是自己的未来。这样一个和平安全的年代,造就了一群群没有目标、浑浑噩噩的年轻人。这与那一批革命先辈比,真的是云泥之别。
建设这样一个纪念馆,纪念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也许只是其中之一,我想,它更大的作用应当是传承八一起义的时代精神。参加八一起义的那一代人们,他们敢于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所以成就也非常人所得。他们常年驻扎在这片贫困艰苦的红土地上,红米饭南瓜汤,就这样坚持了多少年,他们这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乏的。 我们参观纪念馆,要做的应当不仅仅是纪念,我们更应该反思,反思我们现有的不足,从历史中吸取精华,不足我们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那些革命先烈们希望看到的未来的样子。
15级汉语言文学3班
熊钰滢
201525101178
篇七:《游八一起义纪念馆有感》
游八一起义纪念馆有感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我与室友一起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八一起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也更深刻的了解到南昌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
1927年3月,国民党内部出现“宁汉分裂”现象,在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两大集团不合作。南昌地处武汉南京之间,再由于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捕杀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武汉的国民党也在7月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共产党岌岌可危。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
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它与之后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作为这段时期百余次大小起义中最为重要的三次起义,极大地扩大了我军的影响力。
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后,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起它,我脑海中出现的不再是书本上那一段段枯燥的文字,而是在八一起义纪念馆中看到的那一幅幅图片、一座座雕像。在那里,我看到了老一辈的革命者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党的未来而不懈奋斗的英勇事迹,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现在是建筑在他们一滴血、一滴汗、累累白骨铸成的基石上,没有他们那一批先进革命党人的奋斗,也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南昌起义到今天已经快走过90年的光阴,它带给我们的也许并不仅仅是革命道路的开拓。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回忆这段历史,我们更能够忆苦思甜。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无需为生命担忧,最大的苦恼也许就是自己的未来。这样一个和平安全的年代,造就了一群群没有目标、浑浑噩噩的年轻人。这与那一批革命先辈比,真的是云泥之别。
建设这样一个纪念馆,纪念这次起义的重大意义也许只是其中之一,我想,它更大的作用应当是传承八一起义的时代精神。参加八一起义的那一代人们,他们敢于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所以成就也非常人所得。他们常年驻扎在这片贫困艰苦的红土地上,红米饭南瓜汤,就这样坚持了多少年,他们这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乏的。 我们参观纪念馆,要做的应当不仅仅是纪念,我们更应该反思,反思我们现有的不足,从历史中吸取精华,不足我们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那些革命先烈们希望看到的未来的样子。
篇八:《施琅纪念馆》
施琅纪念馆{游施琅纪念馆所感600字}.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到了龙湖镇,龙湖镇位于晋江市东南部。全镇面积极63.9平方公里,人口8.7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12.5万人,素有“侨乡中的侨乡”之美誉。境内龙湖水域面积达2800亩。其状若巨龙,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龙湖镇便是因此湖而得名。湖内生长的“龙湖鳖”,“龙湖鲈鱼”,“龙湖鳗鱼”等湖中“三宝”及衙口村生产的农特产品“永兴牌衙口花生”是龙湖镇久负盛名的特产。大家如果爱吃花生可以买点试试看。全镇有晋南、烧灰、梧坑三个镇级工业区,初步形成服装纺织、五金拉链、塑料玩具三大支柱产业,境内有施琅纪念馆、真如殿、镇级福寿堂等8处文物保护单位。
龙湖衙口也是清朝爱国将军施琅的故里,设有施琅将军纪念馆,以及施琅广场,为游览参观的好地方。明代倭乱,这里曾经是抗倭前沿,清初为了统一祖国,施琅曾经在这里牧马练兵,现为全国著名的侨乡,风俗淳,人情美,是游客观光胜地。
关于衙口名字的由来,大家肯定很有兴趣吧,清初时,该村落规模已较大,人中也比较稠密,初具集市雏形.清初迁界时,居民都迁往青阳镇,久而久之,集市就荒废了.康熙二十六年,施琅将军平复台湾后,沿海复界,居民又迁了回来,施琅将军及随族人因立大功受朝延封赏,兴建西衙等八座毗连的庞大的官邸,并且铺设宽敞的石庭,俗称府衙.这时周围的居民都往府衙门口进行集市贸易.从此,衙口就作为集市名,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一直沿用自今.
好了,各位团友,那请往这边走,去看下古人曾说的“候门如海”的靖海候府。
这座施琅将军故居—靖海候府,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五开间三进,双面护厝,有60多间房屋,俗称“九十九个门头”,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这座清初古大厝承袭明代简林大方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经历300多年的风雨,建筑受到损坏,2003年在晋江市政府关心下,龙湖镇,海内外侨胞捐资重修,使其恢复原有的壮观,并与原有施氏大宗祠一起开辟
为施琅纪念馆,创建于1986年。并在候府对面建设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侯府广场,在衙口海滩树立起近20米高的施琅将军石雕像。一系列施琅史迹,构成晋江旅游中一道绚丽夺目的新景点。现为泉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勋德齐班马范曹》:这个匾额是康熙皇帝对施琅的赞许。班指班超,马指马援,范指范仲淹,曹指曹彬。把施琅将军比作汉代开拓边疆的名将班超、马援,宋代守卫边疆的名臣范仲淹、曹彬。
《施琅将军石坐像》:现在看到的这尊清代雕刻的施琅将军石坐像,你看他顶戴头盔,身穿战袍,正襟危坐,一代虎将雄风,栩栩如生。这也是纪念馆镇馆之宝,被故宫博物院编入《清史图典》。2004年11月25日上午,金庸先生参观施琅纪念馆时,对这座石像钟爱有加,还特意走近石像与其合影。
《前言》:施琅将军是一位维护国家统一、海防巩固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于公元1683年率军平定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三百多年来,施琅将军的历史功绩及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如今,更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关注。
《皇清谕祭次文》:共三篇祭次文。施琅将军逝世后,康熙皇帝曾三次题写祭次文。
《施琅纪念馆》:馆内以文献资料,图表及实物陈列介绍清代靖海将军施琅的生平和平定台湾,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
一.戎马疆场 滨海演兵
这是施琅将军的塑像。
162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施琅出生于晋江南浔衙口村,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民。施琅7岁开始进私塾读书。从小就很有志气,因家道中落,他13岁时被迫放弃学业,从事砍柴、挑贩私盐等劳动。同时,他还拜师学武,苦练武艺,研究兵法,为日后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 明末清初,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年代。17岁时,施琅加入郑芝龙军
队,以他过人的智勇,成为郑军中的重要将领。但后来由于施琅、郑成功两人在性格和战略方针上的不和,导致尖锐的矛盾。施琅被迫投奔清朝。 施琅在清军中历任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目睹郑清交战给东南沿涨百姓的损失和灾难,于是施琅于康熙六年、七年先后二次上疏,提出攻取台湾宁靖海疆的战略设想,表达他爱国忧民的思想。
然而,由于当时清廷执政者缺乏远见和政策,不能接受施琅的建议,反而把他调入京城,担任“内大臣”的闲职。
这是马槽和上马石。
《船》:这是当时施琅舟师东征台湾的战船模型。
《刀》:这是当时作战的军刀
《藤帽》:由藤条做成的藤帽,非常牢固,耐用。
《兵器模型》:这是清兵作战时的兵器模型。
二.力主平台 靖海宁边
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殖民中手中收复台湾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爽不受清朝招抚,提出“琉球,高丽例”,有分裂倾向。康熙皇帝严正指出:台湾人民是从大陆迁去的,都是中国人,不能比于外国。三蕃这乱平定后,统一台湾问题就提到清廷议事日程上来。 施琅在北京十三年,读了不少史书,古代名臣名将的言行对他深有启迪。在他的努力争取和大学士(安溪人)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支持下,康熙二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重新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起平台重任。
施琅将军当年十月到厦门上任后,在福建沿海的平海、秀涂、铜山等地整船练兵,制造武器、了解敌情、搜求人才、做好进取台湾的准备工作。相传在莆田平海练兵时,因天旱缺水,军士钦用困难,施琅向妈祖祈祷,妈祖宫边的枯井突然涌流出清甜的泉水,足够万兵汲用。因而一军士气更
加振作高昂。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为统一号令,把握战机,经施琅现三请求,康熙皇帝委与专征的权力。
三.东征澎湖 入台抚顺
施琅早就定下“剿抚并用”的战略,就是用武力打下澎湖,促使台湾问题和平解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6月14日,63岁的施琅统率战舰200多艘,官兵2万余人,从铜山(今东山)出发,东征澎湖,与郑军展开一声势均力敌的殊死决斗。
施琅将军分兵三路,一路为奇兵,攻敌侧面:一路为疑兵,牵制敌人:施琅将军自己亲自率领中路军,与郑军主力刘国轩正面展开激烈鏖战。 (战船模型):施琅将军打战时,为了好指挥,于是在每艘战船上都会标上主师的姓。
(澎湖激战图):{游施琅纪念馆所感600字}.
(铁炮):
依照早经确定的“剿抚并用”的战略,施琅将军在攻取澎湖之后,优待俘虏,对归降者既往不咎,救治伤兵赐银放回台湾,传递招抚的诚意。鼓励澎湖居民从事生产,并宣布免除三年徭役赋税。台湾的郑克爽见民心丧失,兵力不支,终于纳土归降。施琅率水陆官兵船队于8月23日抵台受降。从此,台湾正式归入清朝的版图。
施琅将军入台后,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私仇,发誓不杀郑氏一人。并亲自前往郑成功庙祭奠,祭文中还充分肯定了郑成功开辟台湾的功绩,回顾两人过去“鱼水之欢”的感情,表明自己以国家利益为重,捐弃前嫌的民族大义。
康熙皇帝于8月15日接到平定台湾的捷报,高兴地赞赏施琅将军“筹画周详,布臵尤当”。赏赐御衣,封他靖海候世袭罔替。并题诗称颂其功。“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就是诗中两句话。
在进征澎、台的战役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拖肠再{游施琅纪念馆所感600字}.
战的先峰蓝理,壮烈牺牲的平阳总兵朱天贵,号称作“万人敌“的兴化总兵吴英等。施琅的子侄与族人在战斗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的儿子施世骠17岁就随父征澎湖,勇猛善战。
四.恭陈留台 发展经济
施琅统一台湾后,向康熙皇帝上《恭陈台湾弃留疏》,指明台湾对我国东南海防的战略意义,大声疾呼“断断不可放弃台湾”,还主张在台湾设兵驻守。
康熙皇帝接受施琅的建议,将台、澎收入版图,1864年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守,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
台湾统一后,清廷原来为阻断郑军的经济补给而采取的“迁界禁海”政策随之取消。宝岛台湾当时有大片的荒地吸引着闽、粤沿海大批百姓前往开垦经商,更成为一轮新的热潮。晋江施氏对台湾经济开发也做出重大贡献,如施琅族侄施世榜修的“八堡圳”,彰化十三堡的农田,可以足足灌溉八个堡二十二万亩的田地,极大的推动了台湾中部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台湾盛产的稻米,长期成为泉州、厦门主要的粮食来源。
当时,无论官方或者民间的评价,一致认为“东南沿海及台湾经济的繁荣发展,全赖施琅将军平台之力。
五.悉心治理 恩泽东南
施琅平台后,仍任福建水师提督,坐镇厦门。在任十三年,施琅忠于职守,致力于海峡两岸安定局面,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地方上做了不少兴利除弊,体恤民情的好事。如议建海关,扩建城池,捐修学校、桥梁、寺院等。晋江著名的施氏宗词、安平桥、龙山寺、泉州府文庙、天后宫,他都捐修过。他在台湾鹿港修建的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一座妈祖庙。 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月二十一日,施琅逝世于厦门任上,享年七十六岁。临终时留下《君恩深重疏》,仍挂念着海防事务,并向朝廷举荐
篇九:《游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游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二月二十七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让我颇有感触。
林则徐,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为我们留下光辉的篇章。170多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当时清朝腐败,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在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 1
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 2
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林则徐值得我们尊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