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1》
一、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科室 姓名 分数 日期
六、留置导尿管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九(—)、氧气吸入(氧气筒供氧)技术操作 流程及评分标准
科
室 姓名
分数
篇二:《50第一单元选择》
第一单元训练题
(必修二)
1.(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赵奢列传》)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 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2.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
7.《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8.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9.《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10.《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11.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
1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3.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4.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6.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
12.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13.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14.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是
A.在私营作坊工作 B.职业世袭 C.频繁地更换工种 D.临时工人
16.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官营专卖 B.市坊制度 C.朝贡贸易 D.闭关锁国
17.“夫农劳于作,剧于病,爱其谷甚于生也,不得已而粜者,则有由焉:小则具服器,大则营婚丧;公有赋役之令,私有称贷之责。故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这表明宋代 A.农民生活贫困 B.土地兼并严重
18.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坊市制度废除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工业革命推动
19.明朝中期以后,苏州的饮食、服饰和娱乐等方式在全国处于引领潮流的地位,时人称为“苏样”。苏州这一地位形成的基础是
A.工商业发达 B.是唯一的外贸港口 C.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D.资产阶级壮大
20.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 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21.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②纺织业显著发展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3.英人赫德(183—-1911)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一一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当时赫德分析的最有可能是
2
C.赋税负担沉重 D.商品经济活跃
A.中国市场的潜力有限 B.中国物产的丰富多样 C.对华战争的胜率较高 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4.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5.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清朝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对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阻止了列强侵略中国
26.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27.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 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即日受值”
28.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29.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A.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下,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3
30.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3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包括( ) ①封建经济基础十分顽固 ②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③旧的经济观念的巨大影响 ④社会上缺乏破产的劳动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2.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 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 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 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坊市制”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市民阶层形成 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 35.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④小农经济的顽强存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6.“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租佃关系 B.雇佣关系 C.人身依附关系 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37.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44.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缓解C.自耕农逐渐衰退 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45.《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46.《诗经·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诗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周王所有 B.周王建立了直接高效的管理体制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周王已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47.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48.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是( )
A.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 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C. 皇室土地所有制 D. 国家所有制
49.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情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④“男耕女职”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5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4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38.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思想,下列内容与此思想不相符的是 A.“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B.“盐铁官营”
C.“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D.“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39.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 )
A.原料不足 B.市场狭小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40.《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 A.城中划有专门的市 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 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 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41.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2.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该规定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B.科考功名失去吸引力 C.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D.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3.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
篇三:《第一单元50选择1大题》
2011~2012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小测试
一、选择题(共50题,每题1.5分,总计75分)
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一 图二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小农经济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民间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
D.民间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4.《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B.土地兼并严重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6.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文中叙述的农民如此勤劳是由于( )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7.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石器 耜 铁农具 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8. 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 B C D
9. 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B.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
C.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D.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
10.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
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 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14.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
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5.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
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16.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
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7.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
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9.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
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0.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
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21.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
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22.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
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3.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
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2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
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5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7.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
每日不下数百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
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29.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26.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
30.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②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③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④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3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33. 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
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东莞50选1流程}.
3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公民在国内、国际上的流动
日益频繁。与之相似的是,西周之前,我国古代人民也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西周之前,古代人民频繁迁徙主要是
A.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 B.由于土地利用率低下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D.由于耕作技术的落后
35.杜甫在他的诗中写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
斋也可怜。”诗中描写的是{东莞50选1流程}.
A 青瓷 B 青花瓷 C 彩瓷 D 白瓷
36.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胭脂盒和胭脂瓶 B.珐琅彩瓷瓶 C.瓷器碎片 D.铜钱
37.《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