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有点“文艺范”的武夷岩茶名称》
有点“文艺范”的武夷岩茶名称
除了大红袍,说起武夷岩茶的品种与分类,即便是一些资深老茶客都难以分清。要知道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而单是从“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说法中,你也能多少能想象得出武夷岩茶的品种繁多。
武夷岩茶申请“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后,颁布执行了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按国标规定,武夷岩茶产品分为五个品种系列:水仙、肉桂、大红袍、名枞和奇种。
关键词: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
在武夷山茶区,人们总是将水仙和肉桂相提并论,素有“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的说法。如今,这二者可以说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种植面积最大。
武夷水仙的最大优点就是茶汤滋味醇厚,口感既滑又甜、优雅飘逸,每一遍冲泡的口感都不一样,其口感虽不如大红袍丰富,不如肉桂霸道,但其独有的水韵却让人品出另一种滋味来。
武夷肉桂,又名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似桂皮香,所以习惯上称“肉桂”。因其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又显得霸气,而备受老茶客的推崇。比较出名的肉桂,当属“牛肉”和“马肉”,也就是牛栏坑肉桂和马头岩肉桂。
关键词:老枞水仙
真正懂岩茶的茶客,一定是要水仙、肉桂这样的岩茶,而水仙中的老枞更是老茶客们的最爱。
所谓老枞水仙一般是指五六十年以上树龄的水仙茶树,在“岩骨花香”的基础上突出兰花香和枞味。而枞味就是指这些老茶树特有的味道,主要有三味:木质味、青苔味、糙米味。 品饮这种老枞水仙,恰到好处地说说枞味,既显得专业,同时也能收到奇效。
关键词:名枞
在武夷岩茶中,名枞指的是那些自然品质优异,具有独特风格的茶树单枞。武夷山历代茶人从武夷菜茶中经过单株选育,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单枞”。这些单枞表现好制出了优质的成品茶,便加以命名,称之为“花名”。经过评比斗茶,从众多花名中评选出品质特别优良的,称之为“名枞”。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四大名枞: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盛名的大红袍之前也是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后因大红袍成为单独的品种,半天妖补缺进入四大名枞之列。如今,不少茶企也都顺势推出了各自的名枞产品,像是熹茗茶业主打的四大名丛和四大雅丛系列,其中四大雅丛就选取了名枞中独具特点,且产量稀少的小红梅、金柳条、不知春和白瑞香。
关键词:奇种
说到奇种,就不得不提武夷岩茶菜茶。菜茶是指当地有性繁殖(种子繁殖)的茶树种群,用菜茶品种做成的茶叶成品就叫做奇种。名枞就是从奇种中发展起来的产量比较大、知名度比较高的茶树种类。
【本文由该娅安全茶摘自网络】
篇二:《我和武夷岩茶有个约会》
我和武夷岩茶有个约会
实训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水帘洞和大红袍。从水帘洞到大红袍的漫游道,途中欣赏到了三坑两涧,三坑是指:牛栏坑、慧苑坑、 倒水坑。两涧是指:流香涧 和悟源涧。现在是国家的名岩产区。到了大红袍,看到了被称为武夷岩茶之王的古茶树。三棵母树,现在是很珍贵的世界遗产。
一、三坑两涧
(一)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为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佳好环境,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涧谷南侧为杜辖岩北壁,有“虎”、“寿”等摩崖石刻。另有“不可思议”摩崖石刻,它的意思大概是说这里的肉桂茶品质极优,饮后,让人不可思议。牛栏坑出产的肉桂最为有名。
(二)流香涧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均由西往东流。唯独这条山涧,自三仰峰北谷中发源,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丛生,而其间却又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明朝诗人徐渤游历此地之时乐而将此涧改名为流香涧。
(三) 随着山涧往北一折,即为清凉峡。该峡两旁危崖夹涧而立,交错的崖石,当中只留下一线空隙。走出清凉峡不远,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顶上,耸立着一片向前倾斜的巨石。相传这片巨石是从远方飞来的,故峰名为“飞来峰”。通向马头岩的涧旁石径静谧安祥,令人悟道思源,故名该涧为悟源涧。涧旁石壁上勒此三字涧名,以及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
(四)从大红袍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晚甘侯”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峡谷的两边崖壁还刻有其他咏茶的摩崖石刻。
二、大红袍母树
出流香涧东行,就可以看到。它种植于岩腰的盆式茶园内,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保护,显得特别珍贵。围堰分为三层:最高4株,第二层1株,底层1株。岩壁镌刻“大红袍”三字。它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一是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肚中咕咕作响。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康壮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及第。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了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祷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又有一说是一皇帝得消化不良得饮此茶水而愈,为谢此树而将红袍披在树上,从此此茶树取名"大红袍"。如今大
红袍母树仅存三棵,年产量极低,最多一年有过8两二钱,最少有一年连二两不到,可为稀世珍品。
三、武夷茶史
武夷茶史汉代已有传说,汉代的武夷山是闽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有勾践后裔在武夷山城村筑都冶,建立闽越国。北在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数以万计的陶器里识别出大量茶具,说明了汉代武夷山已有饮用茶的习俗。
四、武夷茶发展史与制作技艺
(一)唐代见诸文字记载
唐代的武夷山已颇有知名度。因武夷山名声越来越大,不但得到朝廷的重视,还渐渐引来文人墨客、道家释子前来浏览修持。武夷茶得以传播、张扬。在唐代主要是制作团茶,以“腊面茶” 闻名于世,成为上层社会的珍贵饮品。
(二)宋代处于兴盛
宋代的武夷山已为朝廷重视,数度派员到此投放金龙玉简,委任官员担举冲佑观。因而到此游历、隐居的文人黑客、达官显贵与日增多,特别是朝廷南渡后,游人更是纷至沓来。游山品茗、斗茶分茶已成雅事,其间有陶谷、范促淹、苏轼、欧阳修、黄庭坚等人记武夷茶诗。在此时,武夷茶已成为建茶的重要部分和代表。“建茶”包括建州属地、建溪两岸所产之茶,北苑茶和武夷山茶则是其代表。宋代武夷山主要是制作龙团凤饼茶,以产“龙团凤饼”闻名于世陪受贵族的喜爱。
(三)元朝正式成为贡品 沿宋代的“龙团凤饼”
元代具有厚重农民色彩的“喊山”仪式也是出现于武夷山御茶园。喊山仪式来源于民间的祭祀风俗,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领御茶官员于茶园东边的喊山台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焚纸燃炮。主祭官宣读祭文,毕,顶礼膜拜,击鼓鸣金,率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据说经此膜拜呼喊,通仙井井水会慢慢升高,时人以为神之所为,传得极为玄乎。“喊山”不仅是武夷山的也是中国共史上的一大民俗活动。
(四)明代改制炒青绿茶
明代前期的武夷山和全国一样,得益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豪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武夷茶生产制作由于受到贡茶要求精细、数量日增的严重阻碍和影响,随着蒸青团饼茶改为散茶制法,后改进为炒青绿茶,从而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武夷茶改制为炒青绿茶后,工艺简化,品质提高,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并且同时受到外国消费者赞赏,武夷茶从此步入世界市场。
(五)清代初年乌龙茶制作工艺形成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由绿茶发展到武夷岩茶就在清初。清初武夷山仍是产制绿茶。武夷茶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即乌龙茶制作工艺。王草堂的《茶说》记述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见分晓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摇,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这种经晒、摊、摇、焙的制法属乌龙茶制作工艺。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形成之后,所制出的茶叶兼有清香、甘醇,因而得到世人的认同和好评。
(六)民国年间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天心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
民国前期,武夷岩茶仍处于发展和走俏阶段。武夷山成了福建的茶叶生产、研究基地。
(七)岩茶的新崛起
武夷岩茶在制作工艺上保持传统特色,并注入科学技术,使之保持岩茶特色,又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了武夷茶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之傲立于中国茶叶之林。
篇三:《“岩茶村”的文化叙事》
在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还未申报之前,天心村就静静地守候在这奇山异水的悬崖绝壁山脚下。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天心村,是一排排崭新的村民楼房和茶叶商店。一到茶季,村间处处飘荡着的浓郁的岩火茶香,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茶,寻香而来的茶贩们挤满了这个小村子,到处都是斗茶、聊茶的热闹场面。
余盛良带我们来到了村支部,偌大的接待室里有一张巨大的根雕茶案,案上茶壶、茶杯、茶勺、各色茶叶和茶食等一应俱全。“我给你们泡点今年的马头岩肉桂尝一尝,刚做出来的,火气还没完全褪去,但品质极好。”他边说边煮上了水。
眼前的这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是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也是天新岩茶村的支部副书记,还是一个百年制茶世家的第六代传承人。我们围坐在他身旁,落地窗外,一侧是青青的翠竹,一侧是葱郁的茶山。在他的娓娓讲述中,一段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成长故事随着馥郁醇厚的一盏“马肉”,氤氲开来。
从“擎天”到“岩茶村”
初识余盛良,第一印象是他很健谈,笑容也很有感染力。他的身份是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但我们更愿意称他是很会做茶的文化人。余盛良从一个小民兵成长为民兵队长,而后又接过父辈制茶的手艺,以余家第六代传承人的身份创建了“擎天”岩茶品牌,成了岩茶村里的风云人物。余盛良的成长经历,似乎写满了逆袭与励志的色彩,除了自身创业,他多年来都资助孤寡老人,还参加团省委组织的青年创业培训,指导大学生创业。很多人会感叹他的幸运、羡慕他的成功,却极少人同他一起品尝艰辛奋斗的滋味。
他很好学,自学成才。本来只是一个小民兵,他用业余时间啃下了无数晦涩的知识读本,这其中有天文地理、有文学历史,当然更有和他家族事业有关的茶学方面的书籍。和余盛良的聊天过程中,他能轻松地引经据典,兴致来了还能流利地背上几句诗词,和他谈天十分有趣、轻松。刚创建岩茶品牌时,每天都要接待很多访客,他一定是冲泡最好的岩茶招待,客人在品尝过程中总是有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刁难”他,答不上来的问题他会第一时间去查找答案,然后记录下来并了然于胸,若访客第二次再问同样的问题,他便对答如流了。他靠自学获得了大学文凭,还获得了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技师等殊荣。
余盛良注册下“岩茶村”品牌,“岩茶村”也从村名变成了一个品牌。他希望人们更关注“岩茶村”而不是“擎天”,“‘岩茶村’名声的壮大可以带动村子的发展,茶商、茶客们先是慕“岩茶村”之名而来,随后便会留意到村里各家各户的茶叶,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商机。”余盛良对此很有信心,“我们岩茶村里的茶都不差,只是欠缺机遇。”一个名牌的名气创造的是一个希望,他希望一兴百兴,一荣俱荣。
喜欢和认可“岩茶村”的茶客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重量级的大人物,余盛良与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就因茶结缘。迟浩田喜欢武夷岩茶,也喜欢这个勤恳好学的小伙子,他为擎天岩茶厂题词,认为好男儿就应有“擎天”般的气魄。在迟浩田眼中,余盛良便是这样的一位好男儿,他希望余盛良能像武夷山的擎天巨石一样,高擎起武夷山茶产业的蓝天。余盛良把这个题字放在茶店最醒目的位置,这些题字对“擎天”岩茶是荣誉,也是鞭策。余盛良说,作为一位武夷山茶人,他很希望自己能干一番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助推武夷茶产业的发展,但现在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他信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他坚信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岩茶村”和“擎天”都会越来越好的。 世家的古董记忆
从民兵队长转型成茶厂厂长,似乎是余盛良人生中必然的行进轨迹。作为一个百年制茶世家的第六代传承人,即使他的起点与茶无关,但是命运还是把他流转回茶的世界里。 在他办公室的橱窗里摆放着三件珍贵的古董,道观石秤砣、光绪瓷秤砣和文革茶叶罐,因为年代久远,它们显得陈旧,粗浅的刮痕、斑驳的纹路刻画了时间的印记。余盛良把它们{天心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
取出来放到我们面前,允许我们用手去抚摸它们身上的痕迹、去掂量它们的重量,这样才能读懂它们的故事。瓷秤砣,正好是一担茶叶重量的标准值,“这瓷易碎,用它做秤砣,时常受到磕碰,这就时常警示我们做生意要小心,权衡公平,别砸坏了自家名声!”它凝聚了清代余氏茶商的一番心思,也许它的重量要远远大于一担茶叶,它所承载的是一个百年茶叶世家诚信经商的重量;石秤砣,体型粗犷厚重,是民国时期的遗物。余盛良把武夷山世世代代的茶农比作这朴实的石秤砣,淳朴而沉稳地做着茶叶生意;文革茶叶罐,罐上印着毛主席语录,这是他父辈的信仰。茶叶罐到了他手上,他就像接过家族信物一样接过父辈的信仰,虽不知道当年父辈在这罐中装了什么茶,但打开罐盖,却能依稀闻到一丝埋藏于岁月中的茶香。 这三件古董把余盛良家族记忆的匣子打开了:他的曾祖父余培信,再往上一代,就记不清了,只知道叫余顺里,生于光绪元年。听父亲余清命常说,先祖们为了给晋商提供茶品,要把茶叶从武夷山送到江西河口,他们挑着茶叶,行走于闽赣古道上,一枚咸蛋能吃两天。那时先辈贩茶时,旅途上要自备饭菜,咸蛋好保存,亦是下饭的好菜。从武夷山出发,到江西河口,来回得五六天,行程数百里,路上下饭的菜仅靠一枚咸蛋。
也许就在那一刻,余盛良骨子里的某种情感被唤醒了,从小耳濡目染的制茶技艺、百年岩茶世家的使命感、父辈们的坚持都让他热血沸腾,想要把祖辈们的事业继续下去。沿袭了父辈们留下的制茶技术,余盛良学得最勤、做得最实、进步很快。闲暇时间,他饱读武夷山人文历史的书,还有茶文化、茶叶生产与制作的专业书,遇到不懂的、难懂的,寻到资历深厚的茶老师问个明白。他认为,要从事茶业,练好内功最重要。
好环境造就岩韵
第二天,余盛良亲自带我们前往茶厂位于倒水坑和马头岩的茶园。
穿过大红袍景区的石牌门,车子沿着山路一直往上,在天心永乐禅寺里停下,我们从庙旁边的一条土路绕到寺庙的背后。在一个分叉路口,余盛良告诉我们,左边一条路去倒水坑,右边是去牛栏坑的。 倒水坑位于天心岩北麓,溪泉涧水发源自三仰峰北谷源,由东往西流,倒流回山,因而得名。我们沿着崖边的小路前行,茶园也顺山势而下,虽已人深秋,可放眼远眺,依旧簇簇绿意,充满生机。倒水坑两旁苍石丹崖壁立,青藤垂蔓,野草丛生,夹杂着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我们还在一方石壁上看到了“红军经过此山”的题刻,那是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第二次入闽时留下的。余盛良说,天心村的茶好,归根结底就是自然环境好。“你看,茶树根部泥巴下面没多深就是岩石,这是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头经过漫长风化形成的土壤,它的ph值等特性和别处不一样。在这里生长的茶叶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岩韵’。”他指着一棵棵长满苔藓的茶树和我们说。
和天心村一样,余盛良的茶园也是零星地散落在倒水坑各处,品种以肉桂为主,树干上都长满了藓类植物。我们采摘一片较细嫩的茶叶轻轻咀嚼,竟然回甘很久。今年是少雨的年份,但倒水坑似乎温润如春,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不舍,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天心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
去往马头岩,我们选择从大红袍景区左侧的一条山道上山,走了不久,眼前便开始出现一丛丛的茶树。和倒水坑不同,这里的茶树是顺山势而上,未经修剪的茶树枝叶尽情地生长着,没有了春天盎然的新意,却也积蓄着原生态的力量。余盛良说,由于这里的山势平整陡峭,老百姓都管这儿叫“蓑衣岭”。武夷山仍保留着很多凿石设阶、砌筑石围的老茶园,这种看上去像盆栽式的茶园十分有利于水土的保持。我们在三花峰下稍事休息后便一鼓作气登至山路顶端,传闻中五马奔槽的景观一览无余地出现在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了五匹形似马头的巨岩,远观酷似五匹奔驰的骏马,磅礴的气势与周围一片盆地式的绿色茶园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图。五匹骏马矗立在一片宽阔的茶园中,似五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这方出产“马肉”的神奇土地。
今天的“马肉”已经成为武夷肉桂的代名词之一,擎天茶厂的马头岩肉桂也成为很多茶
客老饕们的挚爱。站在自家的茶园里,余盛良说,由于马头岩区域内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土层较厚却疏松,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的“茶土”,也造就了马头岩肉桂辛锐的桂皮香气和醇滑甘润的口感。
“有了好的环境才会出好茶,好茶才能卖出好价钱。现在天心村茶农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自觉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除草和生物杀虫、恢复传统的‘客土’,这是一种成本很高的原生态养护方式,要将茶树下的旧土全都换成新鲜的红壤,既费时还耗力,但只有这样,武夷山的生态环境才能越来越好,好茶才能越来越多。”
从小生长在这片茶山圣水中,每每走近它们,余盛良总比我们多了一份情感。在他看来,正是武夷山每一峰、每一岩的独特地貌与环境,才有了武夷岩茶丰富的香气与口感。“一杯茶,香、甜、涩、苦都要有,不必去回避苦涩味,自然的滋味最重要,略带苦涩而口感丰富的茶才能带给人绵绵不绝的惊喜。”
斗茶“斗”出明星村
兼任天心村支部副书记的余盛良,也一直把振兴岩茶村当做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天心村组织民间斗茶赛开始,他就担任了这项比赛的组织者。连续6届的斗茶赛让天心村的茶叶名气越来越大,每年冲着“斗茶赛”来的各地茶友、客商越来越多,每户茶农都“斗”出了经济效益,收入最多的达几百万元。余盛良也成为天心村斗茶赛“蝶变”的见证人之一。 天心村的斗茶之风自古有之。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这是现今学术界公认的斗茶起源说。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在唐朝就已初具规模的斗茶之风,到了北宋得到更好的发扬。丁谓和蔡襄二人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将武夷山茶做成茶饼入贡,受到朝廷封赏。随着贡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官焙产量严重不足,为了选取好茶进贡,各任转运使就在民间将好茶放在一起比斗,整个比斗过程就是现在的斗茶。“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在武夷茶区生活一段时间后所作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前四句。文中的武夷即是天心岩茶村所辖区域;苏轼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描述的是斗品充官茶的过程;“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日相去一水、两水。”蔡襄在《茶录》中也提到了斗茶赛事。
“按照这样算,我们民间斗茶赛都办了有八百多届了。以前斗茶赛都是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斗,政府参与举办第一届斗茶赛时,只收了100多个茶样,加之整个赛事评比都是由专家组关起门来评,所以许多村民起初对斗茶赛持观望态度。”余盛良说,随着斗茶赛逐步完善,成为标准化赛事,村民在斗茶中可探讨、交流茶叶制作技艺,进而提高茶叶制作水平,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每年的8月18日是天心村斗茶赛固定的举办日,也是天心村茶叶销售“黄金期”,比赛现场也成为千人品茗的盛会,“每一位到场喝茶的人都是评委。斗茶赛上,来自各地的茶友、游客都可以免费品茶,还能以群众评委的身份为参赛的茶样打分。”不少国内外采购商争相抢购茶王、金奖的茶叶。而在比赛中“一炮而红”的茶企,生产的茶叶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今年比赛共收了669个茶样,平均一户一茶。
“斗茶可以很好地展示一个地方茶叶的优良品质、推广饮茶之风,而茶客们也可以在斗茶中品味各种茶品、畅享大自然的回甘。”看到村里一年一度的斗茶赛名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组织者的余盛良倍感骄傲。
篇四:《细说大红袍》
【大红袍】 武夷四大名枞之一
(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原为武夷岩茶单枞,是武夷山广种的奇丹茶树演变的优秀单株。
说到真正意义上的大红袍,就不得说说品种茶“奇丹”。奇丹是武夷山过去意义上的大红袍,种植的历史非常悠久。这款茶树因早春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茶树红艳,因而得名“奇丹”。过去老人家所说的大红袍,就指的是奇丹。但是,由于品种未经改良,产茶量低,在武夷山已经是很少有茶人种植。
【母树大红袍】
目前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有6棵母树,即母树大红袍。从石刻旁上层第一棵算起,依序编号,上4棵(史称正本)1,2,3,4,中层为5,底层为6。 这六棵茶树虽属同一类型,但由于也是由武夷山菜茶有性群体长期自然杂交演变而来,因此存在个体差异。大体分为3个不同株系:1、5号,2、6号,3、4号。
【纯种大红袍】
纯种大红袍也称“无性繁殖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无性繁殖)栽培,种植于武夷山景区内,大面积栽培而成,因其产地、制作工艺、及其品质特征都与母树大红袍基本一致,故定义为大红袍。
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 现在市面上我们所见到的“纯种”大红袍,可以分为两类,即大红袍繁育品种奇丹与北斗。
老一辈茶人称奇丹是大红袍的旧称,而北斗是大红袍无性繁育的品种。关于奇丹与北斗究竟哪种是真正的大红袍,至今也是众说纷纭,但近年奇丹由茶学专家组公认为纯种大红袍。
【拼配大红袍】
也称为“商品大红袍”。
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一般有4—5个品系的茶叶)。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天心岩肉桂和牛栏坑肉桂}.
大红袍的拼配不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拿几种茶拼在一起即可,拼的好的大红袍是能将各种茶的优点集在一起,使香气滋味更上一个档次。基本的拼配方法是以水仙、肉桂打底,以保证茶汤的“厚度”,然后搭配几种品种茶(105、204、白鸡冠、铁罗汉、北斗等)用以提香。
简单的来说就是既有水仙、肉桂的“水”,又有品种茶的香。大红袍的拼配不仅在品种上有讲究,在品种的比例上更有讲究,许多大的茶厂更是将拼配的比例视为机密,可见其难度。
【外山茶】
说到大红袍就不得不说外山茶。外山茶就是把武夷山地区以外的茶拿来当大红袍,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假大红袍,而且还占有武夷岩茶的不少市场份额。
【武夷岩茶之三坑两涧 详细解说】
“三坑两涧”,喜欢武夷岩茶的朋友都是耳熟能详的,并且以喝到三坑两涧的武夷岩茶为幸。三坑两涧,指的是“大坑口”、“牛栏坑”,“慧苑坑”,“流香涧”(又名倒水坑),“悟源涧”这五个地方,也是我们茶人所说的“最核心正岩区”。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首推茶叶的生长环境,即我们常说的“山场环境
”。三坑两涧久负盛名,正和她们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三坑两涧”周边峭石林立,少阳光直射,迷雾笼罩,相对湿度大,土壤多以砾壤为主,通透性好,泉水长流不息,物种繁多,物种间形成良好的生物链。所以,由此生长的茶叶本质优良,配上娴熟的制作工艺,优质率极高。
九龙窠(kē)为茶王“大红袍”原生地—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故名。
大坑口最深处——九龙窠茶园
篇五:《大红袍 审评技能》
“老丛味”与“青草味” 审评技能
“老丛味”与“青草味” 审评技能 (武夷岩茶:大 红袍) 评茶技术做为茶行业工种中的一项工作技能,在行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它是一门实用技术,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而感觉器官感受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评茶工作中不仅要求评茶人员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外,还要有丰富的审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本人主要从事的是评茶教学工作,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几年来在武夷岩茶的审评工作中,随着对武夷岩茶了解的日益深入,武夷岩茶品质评定的问题就越来越多,所要解决的审评技术问题也越来越难,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解决好问题,这对名冠天下的“茶中之王”——大红袍(武夷岩茶)来说,有着准确、规范宣传的重要意义。这里就本人在武夷岩茶审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近年来随着武夷岩茶在茶叶市场的走俏,追求高端武夷岩茶产品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崇拜牛肉(牛栏坑肉桂)、马肉(马头岩肉桂)、悟肉(悟源涧肉桂)、慧水(慧苑坑水仙)、吴三地老丛(老丛水仙)等茶人比比皆是,但是在这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武夷岩茶世界里,我们怎么去对号入座、分清优劣、把握其品质,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和分析它。这里我们就重点审评分析一下武夷山老丛水仙的“老丛味”和牛栏坑肉桂的“青草味” 一、老丛水仙 在武夷山,有许多树种都会出现“老丛味”,如老丛水仙、老丛梅占、老丛菜茶、老丛肉桂等等,但武夷
岩茶的“老丛味”主要还是指老丛水仙,因此在谈“丛味”之前,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老丛水仙茶树。 所谓的老丛水仙茶树,顾名思义就是树龄很老很长,要长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界定,在武夷山民间的说法,少说树龄要达到五、六十年,当然有树龄也不一定有“丛味”,只不过树龄是首要条件。 所谓的“老丛味”,有人说是粽叶味,有人说是卤水味,有人说是糙米味,莫衷一是。但在武夷山民间比较统一的是说:“青苔味”。 一个“青苔味”让许多品茶人有了评说的依据和理由,也为许多崇拜者树立了追根溯源的目标。其实我们在审评老丛水仙时,必须排除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和猜测,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看待民间流传下来的观点和对某款茶的评价。“青苔味”是民间茶人对老丛水仙茶产品特有香形的称呼。要准确无误的评定老水仙的“老丛味”,我们应当从“青苔味”的名称理解开始。 “青苔”是水生苔藓植物,色翠绿,生长在水中或陆地阴湿处。可见这种植物通常没有什么香气,有许多初学者为了掌握“青苔味”,采来青苔,青的也闻、晒干也闻、烤干也闻、烤焦也闻,就是找不到所谓的“青苔味”,这让人很是费解。由此可见,要从青苔的植物本身去找“丛味”是不科学的。 “青苔味”的说法来自民间,是因为水仙树龄较长,树干、树枝上挂满了青苔,又因为有了青苔的茶树,做出来的茶产品往往有一股特殊的香气,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青苔味”。其实并不是青苔本身的味道。这很容易给后来者品鉴老丛水仙产生误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老丛水仙比比皆是,而真正喝懂“老丛味”的人却很少。 “老丛味”实际上就是由于茶树龄较长而形成的木质香,一般要在五、六十年之上,加上特殊的生长环境
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其接近的香形为树苔香。因此,我们在审评老丛水仙时必须把握几个要点: 第一,“老丛味”。既然是老丛水仙那么其品质就必须质突出“丛味”,因此我们在品鉴一款老丛水仙时,首先要寻找的是“老丛味”; 第二,品种香和工艺香。一款好的老丛水仙会兼丛味、花香、品种香于一体,在具备了“老丛味”的前提下,我们再认真品鉴从香气到滋味,有无其他品质优点,如品种的粽叶香、工艺的兰花香、栀子花香等等; 第三,厚重感。茶汤是否厚重润滑,通常体现的是山场特征即地域特征。武夷山老丛水仙在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地域,品质各不相同。如,正岩的老丛水仙茶汤所体现的是厚重润滑,而吴三地老丛水仙茶汤所体现的是清爽甘甜; 第四,持久性。审评老丛水仙香气的持久性和茶汤是否耐泡,是鉴定其品质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老丛水仙一开汤“丛味”很好,可两三泡后香气明显跌落,几泡后淡然无味;而有些品质好的老丛水仙,不仅香气明显,而且香飘稳定;不仅杯盖有香,而且汤香幽远。 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去细细品鉴武夷山的老丛水仙,才可能准确的把握它的特征和品质。 二、牛栏坑肉桂 常饮武夷岩茶的人,一定喝过或是听说过牛栏坑肉桂,它不仅是肉桂茶的代表,更是武夷岩茶顶极茶的代名词。多少茶中豪杰竞相追寻,欲饮为快,可是许多寻求者到头来“只闻其名,未见其身”。有时即使是遇到牛栏坑肉桂,也不知道怎么去鉴别它的真伪。现在我们就谈一谈怎样品评牛栏坑肉桂。 一百多年前,武夷山就出现了肉桂茶品种,但是在武夷山市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了,现在已经成了武夷山茶的当家品种之一。
肉桂的品种特征是桂辛味明显、辛锐感强。那么同样都是肉桂品种,为什么牛栏坑肉桂如此受人青睐?就是因为它不仅具有肉桂品种的品质特征,而且还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这一特征是一般的山场所无法复制的。也就民间所说明的“青草味”。 正如老丛水仙的“青苔味”一样,“青草味”也让人不可捉摸。我们能否就依照青草的青味去寻找其特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肉桂成品茶的香气和滋味不可能有青味,如果有青味,就说明制作工艺有缺陷。可见,“青草味”也是民间茶人在长年的制茶和饮茶生活中发现“牛肉”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山场的特殊香味(地域香)。但又没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因此用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生活用词——“青草味”来形容这一特殊香气。我们在品评牛栏坑肉桂时,也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牛栏坑为代表的“三坑两涧”的肉桂茶,在审评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精茶进行不同特征的评价。比如说,刚刚捡剔完再进行第一次烘焙(走水焙)的茶,在茶样盘中鼻腔贴近干嗅,会有明显的辛辣感,象似闻嗅一盘青椒,肉桂的桂辛味异常突出;如果是已经焙火、慢炖了三、四趟,此时的“牛肉”会突显它的“青草味”(地域香),必须找到它的“青草味”才能充分体现其高贵的品质。 第二,一款好的“牛肉”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特点——醇厚润滑。“牛肉”历来以茶汤厚重润滑而著称,民间茶人形容它的茶汤“厚如粥汤”。 第三,“牛肉”还必须具备经久耐泡的特点。我们在审评中,如果觉得肉桂没有这一长处,那么就可能不是“牛肉”或者是制作工艺中出现了问题。 第四,顶极的牛栏坑肉桂由于“天、地、人”三者天然合一,就可能在具备上述三个优点的情况下再做出
花果香,而且这种香气会贯穿整泡茶的始终,这种“牛肉”饮过后会让人终生不忘! 总之,武夷岩茶的审评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争对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艺所生产出来的茶产品分别进行审评。在审评中,对每一款茶的品质、特点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由于茶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我们要在传统审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审评理论,做好武夷岩茶的品质认定工作。
篇六:《关于武夷岩茶的山场》
关于武夷山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山场":三坑两涧
所谓的山场,主要表现在土壤和微域小气候两个方面,事实上任何一种茶都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武夷岩茶(Rock Tea)因岩而得名,可见撇开山场来谈岩是不现实的。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形成:武夷山的山场因素有其复杂的地质原因,大约在8000万年以前,武夷山发生火山喷发再加上后来的地壳变动和地表侵蚀,使市区、武夷、星村一带形成一个呈东北方向的短轴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组成盆地的中间形成湖泊。火山岩风化的含有铁质岩石碎片,随着流水的搬运而沉积湖底。沉积物中的铁质经过氧化作用变成紫红色,逐渐形成紫红色岩层,这就是正岩土壤的基础。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湖盆西部凹陷断裂,而其东部则西倾,山顶皆翘首东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单斜山或单斜断块山,即现在的常说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在岩坑中,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阴,在夏季茶树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挡住西北的冷风,且尚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补充,因此岩坑谷的微域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
武夷山武夷岩茶山场的土壤特征:姚月明分别对以竹窠、企山、赤石茶园代表“正岩(紫色砂砾岩)”、“半岩(红色硅铝质土)”、“洲茶(河流冲积黄土)”茶园土壤调查表明,三地茶园的氮磷钾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竹窠茶园磷钾高而氮低,赤石茶园氮高而磷钾低,企山茶园位于二者之间;据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调查,凡是“正岩”生长的土壤,含砾量高,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风透气适中;而质地较粗粘,含砾量较小的黄土所制出的茶叶的品质则较差。
土壤对武夷岩茶茶叶品质的影响:正岩、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锰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但pH值、钾、锌、镁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