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对释净空法师视频讲座的札记整理》
对释净空法师视频讲座部分札记整理
第一章《太上感应篇》
开篇宗义: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篇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全篇仅有1300字。第一句为总领,以后的均为分说。所谓“积善之家必吉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依报随着正报转。
持戒念佛方能往生,要做到善视、善心、善语、善行的融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谓顺性乃真善,逆性乃恶。感应由自性而起。自性不分时空,有感必应,随感随应,也可以简要理解为因与果之间的关系。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要多亲近善友和善知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的心随着境转。“定功”就是要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无量寿经》、《净佛五经》为善知识。
学佛关键在于学佛菩萨的存心,这也是佛与菩萨的根本区别之处。存心厚道必定兴旺,存心刻薄必定衰退。信心是成佛的第一要素。应精勤努力,心是根本。对人要做到喜气盈人,亲如兄弟;否则,怒气相迎,势必会造成刀兵相戈。弥勒佛的佛像是参照布袋和尚塑造的。
要有清净、平等的爱心,修真诚心应作为修心第一法门,第二要修清净心。应舍弃一切执着,扬平等心,离开是非高下、人我、妄想。做到“清净、平等、觉”了就具足了慈悲心。佛不度众生,而是要度有缘人,度那些根性成熟(依教奉行)的有缘人。
世出世法均体现出万法皆空,但是因果不会空。不孝父母双亲、不敬“三宝”(佛、法、僧或觉、正、净),被一致视为大罪业。
因缘果报,分为现报、生报,果报通三世。依报随着正报转。贪、嗔、痴、慢、疑,是地狱五条根。
四种业缘:报恩、抱怨、讨债、还债。受欺骗、被掠夺等均视为还债。与一切众生结善缘,即便是遇到恶缘,也要随缘、随性、随时、随喜度日。
司过之神:天神、鬼神,专司监察之职。人一出生时,有两个天神始终跟随,住在人的双肩上,一个叫同名,另一个叫同生,又
名善恶童子,观察善恶之行。所以,做人要诚实,就是要做到真语、实语、不增不减。损人既不能利己,反而会害己。
慈悲心:清净平等的爱心。爱心才是虚空法界的真实存在,能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才会真正爱自己。悟:需要发大愿之后,才能证得众生即是自己。
妄想、分别、执着是过和祸。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 离相:不执着世间相和佛法相。要是一味地去分别、执着就是错的。修行佛法重在改过,应善思善行,行是关键。
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着恩、怨、讨债、还债。
俗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娑婆界、色界、无色界;五行:色、受、想、行、识。
一禅提:无善根的人。阎浮提(一种树,特指娑婆世界)内五浊众生。成佛就是成就孝道圆满。《弟子规》是儒、释、佛、道的根。做到“无道无亲(私心、私情),恭己顺天(善)”。一切法唯心想生。善与善相应,恶恶招感。自己的命运是自造的(业报、果报),不是神造,更不由他造。
《无量寿经》中的阿弥陀佛的48愿。要惜福,更要修福。惜福就是不能人为的去浪费,吃、穿、用等都要节俭,真正修行的人就连一张纸也不会浪费使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人道虽苦,但是回头不难。人身难得更易失。“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真心会感应真佛,妄心则会感应由妖魔变成的假佛(造恶业)。《楞严经》是区分佛与魔的“照妖镜”。如果说世间法的毁灭,首先被毁灭的应是《楞严经》,最后被毁灭的应是《法华经》?
南斗星君主生,北斗星君主死。果报通三世,即便是佛也难逃果报(世尊的“马麦之报”)。同生和同名住在人的两肩上。“三尸神”是人的三魂,“三尸神”共有姐妹三个,寄住在人体的内脏里面,其中的上尸神住在脑里,让人胡思乱想;中尸神住在胃、胸里,让人贪吃、健忘;下尸神住在脚里,让人好色、贪、杀。人的色身死亡后,“三尸神”就会吞噬血、液等,“三尸神”希望人的色身早亡。
真心:无妄念之心。“人神好清”,不清净的心就是凡夫。学佛最高成就就是转凡为圣;转恶为善;转迷为正。《华严经》教人如何{净空法师讲华严经视频}.
转变。做到不造业,不迷惑。其中的惑,智(分别)相,真实智慧从戒、定中生。“清净心”能够断见思烦恼。“漏尽通”也是断见思烦恼。
佛法最重要在于“解门”,要有解有行,解行并进。所谓信则能解,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佛义的精髓。
应不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生情执。佛菩萨证得清净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即是自我(无我、灭我)。菩萨有51个品阶。要做到“看破”与“放下”的结合。般若,是看破,持戒、忍辱、精进等其余五度均为放下。“一切法心想生”,心想事成。《无量寿经》念3000遍。
三皈依:皈依佛(觉)、皈依法(正)、皈依僧(净)。要做到念念与觉、正、净相应则为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深信因果。智可以分为先得智、根本智、后得智三种。印光大师提倡在家念佛居士,以《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安士全书》为主修。
自私自利是最大的罪过。身、语、意是行为三类,称为三业。凡是利益众生的为善,利己也利益众生的为恶中有善,利益众生还带自己的为善中有恶。恶行犹如“刀刃上舔蜜”(出自《佛说42章经》)。所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不可纵欲。念佛就是为了保住念念觉悟。利他=自利,自利=自害,所想、所念、所说、所学都要以佛菩萨云不允许为准。
第二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智(照见)慧,智能度、慧能解,度与解的一体。 般若密多:究竟圆满智慧。
玄奘:河南偃师人,生于公元602年(或596年)~公元664年,65岁。翻译经典19年,73部1330卷,属于历史之最。
观自在:说经之人,即观世音菩萨。菩萨自行化他。人空般若破除我执。
行:修行、历事练心(顺、逆)。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的浓缩)。
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这是三乘同修的叫作“共般若”。
不共般若、深般若:即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也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
照见: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我们的见解、看法,这就是属于智慧,空观深的人能断见思烦恼;显一切智,见到真谛(本体)。
第二种假观深,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现象)。 第三种中观深,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与道种智属一不二)。 中谛:究竟圆满的事实真相。
五蕴:万有。又可分为色、心两门;色法即物质;心:心理、精神,又分为受(前五识)、想(意识)、行(第七识)、识(第八 阿赖耶识)。其中的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理与心理的作用。五蕴皆空的时候,我执空了,烦恼障尽了,法执空了,所知障尽了,自性现前。
五蕴之中,先灭色相,之后再除受、想、行、识。明了之后,关键是放下难。所谓“理可顿悟,事需渐修”,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运用五蕴照见,照见这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要在修行中把无始劫以来的错误思想、认识、习气在般若观照中淘汰的干干净净。所谓真明自性≠无明业识。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缘没有生与灭之分,一切万法无生灭相。凡夫所见到的一切法有生有灭,完全是执着在幻想上。“无生法忍”,法就是诸法,忍就是见到一切诸法。
真:永远不会变的是真。定: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如四禅八定,自性本定才是真实的。其中的性定是核心是关键。
色即是空?就是说,色是物质的缘相,并不真实,《金刚般若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大皆空?色为四大,用地(代表它是一个物体)、水(代表温或温度)、火、风来表示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自体不是实在的毕竟皆空。心空义、法空义,心空是心里清净、离蕴。法空,空是法的真相,因为一切法,相有体无,事有理无。
因为一切的苦难,是从迷失事实真相当中产生的。迷了事实真
相就会有妄想,就会有执着。妄想、执着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苦难。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空:般若真空,空是真如、自性、本体。一切诸法均为一合相,均为幻有,均无自性。《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释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现象是依本体所变现出来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象统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
业障:障碍。染着—垢;断除障碍,离开一切染污,恢复到清净,叫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菩提与烦恼是相辅相成的,此消彼长。
性:空想、烦恼、菩提均为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谓“诸见脱落,独露真常”,真空空相犹如宝珠。《华严经》中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显前。空是本性,本性没有颜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祖曾经说过:“何其自性,本来清净”。说明自性本体是清净的。离开自性,一切法均不可得。
不明了是无明,明了就是开悟。妙有非有,真空不空。色、相区分,犹如我们看到的电视,电视荧屏尽管能够呈现出五颜六色,但是荧屏在不通电之前自身却是没有任何颜色的。诸法均由心变现的,所以明心就见性,见性就明心了。性是本体,心是作用。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十二因缘:过去的因,有因有缘。无明(指枝末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六道生死的业因就是在爱(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土”。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父母属于增上缘)。父子之缘有四种:报恩、抱怨、讨债、还债。 的大法门。
关于“苦集灭道”。“苦”是现在所受的果报;“集”是过去所集结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两重果报。所谓的“修道”(道路、方法、门径):灭烦恼、灭妄想、灭执着、灭六道轮回。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八万四千所有一切法门,都要断烦恼,
篇二:《听经札记—选自净空法师讲演华严经二ΟΟ九集》
选自净空法师讲演华严经二ΟΟ九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下方无上慧菩萨{净空法师讲华严经视频}.
【此中无有二 亦复无有一 大智善见者 如理巧安住】
◎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奈何凡夫是个胡涂佛,有障碍的佛!何为障碍?妄想、分别、执著者是。
◎ 佛学是知识,开悟为智能。见、闻、觉、知均属知识,而非智能;若不放下,成所知障,障碍开悟。
◎ 真实智慧即内心放光,能彻底圆满解决所有问题。知识虽能解决部分问题,容易产生后遗症,无法圆满。
◎ 六道有善恶、染净;四圣法界无善恶、有染净;一真法界染净、善恶俱不存,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放下,名真清净。
◎ 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即是「明心见性」。
◎ 「习气」无法刻意断除,须假时日,自然不存。犹如酒瓶虽空,气味犹存,须待时间自然挥发。
◎ 法身毗卢遮那、报身卢舍那、化身释迦牟尼,法、报、化三身,实非一非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说《华严》为卢舍那佛所说,此就性德而言;说《华严》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则就事相而论。实则释迦牟尼佛即卢舍那佛之化身。{净空法师讲华严经视频}.
◎ 「卢舍那」义为「净满」,清净圆满。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卢舍那即众生自性圆满清净的一分。
◎ 《华严经》现法界无尽身云,意即无量无边身,一切时处,宣讲华严,六尘说法,从无止境。
◎ 「云」属虚字,表非有非无。犹如云彩虽有形相,但无法获得。说明「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净空法师讲华严经视频}.
◎ 凡夫无尽烦恼,百分之九十来自于患得患失。若知一切法如云彩,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则无得无失,自在快乐。无控制,则无烦恼;不占有,则免造罪。以此心态面对生活,则能度一切苦厄。
◎ 清净圆满的智慧,是自性本有,非从外得。心地清净一分,则透露一分智慧;清净十分,则透露十分智慧;故智能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从外得,儒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智慧则为自性本具。{净空法师讲华严经视频}.
◎ 我们每日看电视,选择各种频道,则有不同影像现前。频道全部关闭,则影像丝毫不存。屏幕影像有生有灭,屏幕自身不生不灭。电视屏幕可比喻为自性、常寂光,不生不灭;种种现相则如实报土与十法界依正庄严。应知真(自性)应(法界)相融,似一非一,一多无碍;虽常在此处,而不离他处。
◎ 学佛,应从虚妄中回归自性。于诸境界,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提起观照,则贪爱、怨恨,自然降温,不起作用;久久熟练,则清净心现前。
◎ 各人感官世界千差万别,各有各的宇宙,受用不同,皆由自己妄心所现,与他人无关。
◎ 迷失自性,即错认时空真有。觉悟真相,则知时空本无。如中峰禅师云:「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 微尘、法界皆自性所生。自性无大小,无对立,故一微尘与全宇宙是一非二。若存丝毫大小、远近、先后之对立,皆属染污;所有一切对立俱舍,名真清净。 ◎ 起心动念无非是妄;自性不动,动即虚妄。心浮气躁是动,心平气和则不动。动生烦恼,不动生智慧。是故古圣先贤教导,烦恼躁动时,不可处理问题。以烦躁心处事,多生后患。须至心平气和时再化解之。学佛之人,遇事绝不冲动,常保心平气和。
◎ 起念动念皆有感应。善念与善神感应,恶念与恶魔感应,净念则与佛感应。故云:「一切法从心想生」。{净空法师讲华严经视频}.
◎ 佛菩萨身相由自性现,我们的身相也由自性现。佛与众生差别,唯在迷悟之间。
◎ 《华严》所说,皆是自己。贵在直下承当,自能契入境界。
◎ 心存恭敬,表现于外,即是礼节。礼节为性德流露。
◎ 慎防与人结冤。若结冤仇,觉悟者能超越六道,则无大碍;未觉悟者,须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无有了期,苦不堪言。
◎ 无意中与人结冤,最为可怕。化解之道,唯至诚恭敬,真诚关怀;深深一鞠躬,再深的怨恨,皆能化解。
篇三:《净空法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二次宣讲(全)简体》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集) 2008/11/14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今天是净空离开台湾应该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台湾来跟诸位同学一起来学《华严经》。这些年来,我们《华严经》是从头开始讲的,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十四品还没讲完,照目前这样的进度,这部经讲圆满大概还需要一万个小时。这部经是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对於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随著社会大众人云亦云,以为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从表面上看它什么都拜,里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里面就把它归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属於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它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这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对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师学哲学,他老人家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宗教,它哪来的哲学?方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年轻你不知道,他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是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把佛教这样介绍给我,所以我就接触到佛的经典。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是在经典里面,你必须要在经典上下功夫,而特别给我介绍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我学佛的因缘。
缘确实是很殊胜,我接触经典大概二个月不到三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方老师不是专攻佛学的,他是研究哲学的,章嘉大师则是专攻佛学,所以在佛学经典里面他知道,非常乐意的教我。也跟方先生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星期天我到他的住所,青田街八号,这样子我跟他三年,所以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告诉我,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三十岁成道,也就是我们一般讲三十岁开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知道在中国也有这么一个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同等的境界,就是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两个人给我们的示现,让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之后,这个成道,用我们现在一般讲的话,就是学习毕业了,学习达到圆满,再没有东西好学,到了顶头,他就开始教学。当然他所悟入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接受的,所以他要告诉谁?现在科学家也承认,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
次空间的那些生命比我们聪明很多,智慧比我们高,定功比我们深,所以佛就示现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了多久?有些经上讲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就讲完了。这部经典被大龙菩萨,那也是个等觉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把它收藏在龙宫。一直到六百年后,龙树菩萨有个特殊的因缘,大龙菩萨接引他到龙宫去参观他所收藏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大藏经》一样,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他看到了,这个经的分量多大?我们现在无法想像,他看到的经本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佛学里面的术语、名词。我们中国的书籍是用字数为单位,像佛经,《金刚经》大概五千多字,在中国,老子的《道德经》诸位也听得很熟,叫五千言,是以字数为单位。印度不是的,印度是以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四句这个句子的长短不论,只要四句是一个单位,叫一首偈,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颂,就是我们散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华严经》有多少偈?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这还能算数吗?算不出来,这个经太大了。龙树菩萨看了之后,这是我们阎浮提众生,就是地球上的人,没有人能接受的,分量太大,这部经送到地球上,整个地球也装不了。不但地球装不了,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娑婆世界也容纳不下,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部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佛怎么说的?怎么能在,就算三七二十一天,他怎么能说得出这么丰富的典籍?我们深入《华严》才明了,原来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都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在这个单元里面,就是《妄尽还源观》里面,我们可以能够学到,知道事实真相。那就是佛在这个经上会给我们讲到宇宙的起源,你看《华严经》一开始,给我们讲到「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给我们讲宇宙的起源。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佛法里面讲依正二报,依报是讲宇宙,正报是讲我自己,我从哪里来的,禅宗里面主要的是要你把这个问题找到,对自己来说,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哲学、科学里面,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办法解答,还包括神学,都不能够圆圆满满的解答这个问题,可是在《华严经》里面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这次回来,大家启请的是希望我接著在这边讲《华严》,我说我们时间不太长,我们给大家介绍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是什么?这是《华严经》修学的纲领,是华严宗前面三代祖师修行证果的方法,确实是稀有难逢,也就是《华严经》的精华。你看看这个题目就晓得,「修」是真干,「华严奥旨」,奥妙的宗旨。怎么样学法?必须把妄断
尽,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金刚经》上说的,妄要断尽。世尊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妄太多了,把它归纳不外三大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分别,一个是执著,只要这三个断尽,你就还源了。还源是什么?回归自性,那就叫圆满成佛,就是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先把这个给大家介绍出来。
我们同学们真正想学佛,那就不能不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他是真正妄尽还源,我们要找这样的过来人,我们才会有成就。六祖能大师也是个过来人,他讲的简单明了,给我们留下一部《坛经》。《坛经》里面所说的,给诸位说,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相同,一个是简单的说,一个是详细的说,只有言语文字多寡不一样,内容完全相同,这点我们要知道。可是我们毕竟是博地凡夫,像能大师那样的提纲挈领,我们很难体会,不容易还源,回不了头。《华严》说得详细,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大本,就是原本,太大了,就放弃;看中本,中本是什么?中本是《华严经》的纲要,分量还是太大,我们也没有能力接受;最后选的是下本,下本是什么?提纲,目录提要。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四库全书》一样,分量太大,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读得完的。连当年干隆皇帝下命令编这部书,他也知道他没有能力读完这部全书。那怎么办?他叫总编纂纪晓岚先生给他编一部《荟要》,《荟要》是全书的三分之一,我们台湾世界书局翻印出来,精装五百册。全书,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也是精装一千五百册,这都很难受持,没法子读。最简单的是什么?就是《总目提要》,《总目提要》精装五册,这就好办,就是每部书里面说些什么。纪晓岚先生编这个提要,把提要每天送给皇上看。
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华严经》就是提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还不完整,这个书已经散失,传到中国来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们现在学的是半部《华严经》的目录提要,这个半部我们的学习每天来做报告,你看看用了四千多个小时才到十四品,全经三十九品。就这个提要,我们尽一生的精力都不容易完成。像我现在这种讲法,这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我估计需要用二十年,才能把这部经讲完。可是这个经非常有味道,百读不厌,学习确实带给我们像方老师所讲的(我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点不假。所以,我有一次讲演用了一个题目,「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听经、是讲经」,讲经跟听经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其乐无穷,证明孔子在《论语》里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世尊在大乘经里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所以古人有句话说,「世味(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味道)哪有法味浓」,
这必须是唯证方知,你没有契入境界,这个味道你尝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白来,特别是读了《妄尽还源观》,晓得应该怎样修、怎么样去学。前面介绍我想到此就可以,不必再细说,连《华严经》的经题我也把它省略,因为在《华严经》的光碟里面诸位可以听到。现在我们看贤首国师的这篇文章,开头: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
我们看这两句话。开头这四个字就很不容易,谁敢讲?『满教』,什么人敢讲?满是圆满,佛经里面所讲的无上菩提,佛经里的术语叫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叫「满教」。什么人敢讲,你所学的东西圆满了,再没有了。我们中国古人常常告诉我们,「智无穷,学不厌」,「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学不完的!谁敢讲学完了、学圆满了?真的没有人敢讲。这个话释迦牟尼佛敢讲,什么时候讲的?三十岁讲的。惠能大师敢讲,什么时候讲的?二十四岁的时候讲的。
我们看这个文章的题目,「妄尽还源」,能大师当年在世常常给人讲这个问题,这桩事情,就是明心见性,与学、不学没关系。他这个话我们可以从释迦牟尼佛跟他两个人证悟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学,学了十二年,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他要是不放下,那十二年所学的就变成叫所知障,放下了,所知障就没有了,这才大彻大悟。这是我们通常讲的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惠能大师没有学,不认识字,一天经都没有听过,黄梅住了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也没有进过禅堂。五祖忍和尚只是派了他一个工作,舂米破柴,这工作在哪里做?在碓房,厨房那里面。住了八个月,最后传法传给他,人都不服!为什么传给他?他放下了。你看传法,五祖出了个题目,你们跟他修行这么多年,你们每个人做一首偈子来看看,老和尚要看看你们修行到什么境界。神秀是老和尚的大弟子,也是老和尚的助教,一般人认为老和尚传法肯定传给他,大家对他也很服气。他做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这首偈子放下没有?我们讲二障,烦恼障有没有放下?所知障有没有放下?当时没有人能体会到,可是惠能大师体会到了,他自己不认识字,他懂这个意思。他说我也有一首偈,你们哪一位帮我写一写,他把秀大师这首偈子改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你们想想这种口气。忍和尚一听就明白,怕人害他,所以跟大家宣布,也没见性,把偈子擦掉了。他后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桩事情确实跟学、无学没关系。我当年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那年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是六十五岁,他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我向他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教无比的殊胜,我有缘接触到非常欢喜,请教大师,有没有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我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师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们两个这样子互相看著大概看了半个多钟点,一句话没说。半个小时之后,他说了一个字「有」,他这个有,我们就很震动,耳朵都竖起来了,要好好的听。我们这一个表现,他老人家又不说话了,这个大概时间没有前面那么长,大概差不多有六、七分钟,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你看与学跟不学真的没有关系。我听了章嘉大师这六个字似懂非懂,好像懂了,其实不懂,这个意思太深了。我们没有定力,也没有修养,接著向大师提问:从哪里下手?他老人家停了一会儿,告诉我,从布施下手。布施是什么?舍!放下!放下就是。
我学佛到今年五十七年,讲经教学五十年,深深体会到,老师当年我提个问题,为什么半个钟点不讲话看著我?这里头有道理。年轻人心浮气躁,心没有定下来,情绪没有稳住,给他讲没用,所谓耳边风,不得受用。所以看著我,一定看著我整个心里面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再给我讲。你看他当年说个有,他底下又不讲了,那个有,我们心动了。必须在心平气和,没有躁动的时候,传给你东西才真正得受用,这是古人。现在在学校教学用这个方法,学生全跑光了,谁跟你学?没有一个人有定力。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对老师真正尊重,尊师重道,没有了。佛法难在这个地方,不但佛法如是,世间法也不例外,这是我们深深体会到的。所以他这两句话,前面这两句,深广没有边际,「满教难思」。
『一尘顿现』,在《还源观》里面会详细讲到,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讲清楚、讲明白了,不是你的境界,我们是听佛介绍的、听佛说的。佛法是科学,确实是高等科学,也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不但是哲学最高峰,也是科学最高峰。科学对今天宇宙从哪里来的还搞不清楚,生命从哪里来的也没有搞清楚,佛在这里给我们讲「一尘顿现」。这个问题我们也搞了几十年,始终在这里打问号,一直到最近几年我们读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问答,我们真的是恍然大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搞清楚,我们也知道解,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修证的四个次第,第一个要信;第二个是理解;第三个是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妄尽还源,就是真修行;最后是证果,证果你真正契入华严境界,跟释迦、跟诸佛、跟六祖所证的同一个境界。这是科学,你不能证得不行。你真正看到一尘顿现,顿现就是现的宇宙,这是宇宙来源。这个我们讲到下面六个科目里面,再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