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薛莹(35)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⑴
⑵
⑶
⑷
⑸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
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广告错别字:
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篇二】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
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汉字的演变过程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
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
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
变得明显”等。
三、汉字演变的规律
1、笔画线条化
2、字形符号化
3、结构规范化
4、字集标准化
资料
1、笔画线条化
笔画:有一个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2、字形符号化
汉字历史上曾经有过“六书”理论,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这种做法不是把汉字作为符号,而是作为表达意义的图形组合来看待.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由来和理性.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字形演变的来龙去脉,从而发现意义的根据.
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这种理性逐渐被破坏和丧失.最大的一次字形系统演变是从篆书到隶书的“隶变”.
“隶变”从根本上打破了古代汉字的理据性.近现代汉字特别是经过了简化的现代汉字,已经彻底打破了楷书所继承的微弱的理据性,就是汉字符号系统彻底地符号化了.
3、结构规范化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由不规范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造型美观.
这种规范是印刷术发明以来,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解放后经过字形的整理,改变了老宋体,确定了现代汉字的结构体系.中文信息处理的汉字点阵字模技术以及相应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的推动,把汉字规范化的结构普及到千家万户、世界各地.
4、字集标准化
标准化是信息革命带给汉字的新特点.由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促进了汉字“形、音、义、用”各方面的标准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字符集的标准化.
【篇三】汉字的演变过程
浅析汉字的演变
浅析汉字的演变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对于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算起已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对于汉字的演变,人人褒贬不一,各有说法,本文打算通过汉字大致演变的过称、汉字演变的原因以及汉字演变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对汉字的演变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汉字演变的过程
事实上,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首先是从古代陶器上刻划符号嬗递演变到繁复的大篆,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的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的阶段。“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从篆至隶,至草,至行无不如此,连早在唐代就已定体定法的楷书,至今仍在简化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汉字实际上就是解放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们对楷书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工作后,简化了一批汉字形体而形成的。
那么,我们就主要说一说汉字“由繁到简”这个阶段的演变。首先,“隶变”是汉字的根本之变,汉字由篆书至隶书的转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其它汉字的演变,如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主要是形体和点画的简化或者是书势的变化。而从小篆到隶书就不同了。它除了包括点画的简化和书势、体势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汉字形体由“具象型”向“抽象型”的质的“飞跃”。它的这一“飞跃”,使汉字的象形特征出现决裂,趋向点画化、符号化,从根本上进行了简约,比较彻底地改变了小篆以前的古文的面貌。这对于隶书之后的楷书和行、草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因为草体迎合了广大文字使用者的从简从速、省时省力的心理要求,所以总是受到欢迎和普及。这也正是草体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草体是生命力很强、推动力很大的书写形式。事实正是这样,在汉字从“古体”到“今体”的演变过程中,“草体”充当了“离开”至“达到”的“运输传媒”的角色,成为汉字演变的关键。最后,字体与书体并存及相互作用,这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又一特殊现象。汉字的演变,不是直线性的、单一的方向发展,它受到对字体使用的影响。因使用的范围、途径的不同,多种字体、书体都有各自的市场。它们不仅能够共存,而且还相互作用,相互参照,共同促进和发展。
总之,汉字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存在着上面几种特殊现象,其中“草体”和“隶变”最为重要,而“简约”是其总的发展趋势。
二、汉字演变的原因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其演变的重要原因。
首先,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书写工具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甲骨文基本上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版上,刀硬版实,容易刻成线条,圆笔与方笔相间而以方笔为多,体态瘦长。金文上的文字通常是先制成模子然后再浇铸而成,笔画布局齐整均匀,比甲骨文丰硕粗壮而又有肥瘦之别。小篆笔画圆转,隶书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楷书则有了撇捺等变化,这些都是因主要的使用毛笔并不断改进毛笔的缘故。书写工具的革新,给汉字形体演变提供了条件。其次,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汉字形体演变跟书写材料有很大的关系,用漆书写,因为漆腻,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用墨书写,因为墨匀,写出的字,笔画粗细易控,形体匀称。另外,汉字形体演变跟提高汉
字书写效率以便于应用也是分不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巨变,文字使用日益频繁,而诸侯割据,各国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由于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在省繁就简调整部首之时,把字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笔画,写起来也就既快又便利了。隶书便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但隶书藏锋翻笔,讲究蚕头燕尾,运用起来仍不方便。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切合实用,便加以扬弃而向楷书过度。又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以适应交际需要,就产生了行书与草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汉字普及的需要。要想使更多人掌握汉字,就必须在不破坏汉字构形理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汉字的形体构造。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往往笔画数相对少,便于人们掌握。解放后,我国政府对汉字进行了比较合理的简化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普及和推广汉字。
总而言之,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需求以及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与字体的演变都是离不开的。
三、汉字演变的影响汉字的演变过程
传统汉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繁与乱,繁指笔画繁多,乱指异体纷呈。这两个问题给汉字的学习和应用带来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简化和整理。但部分简化了的汉字从字型上又难以分辨其正确意义,难以体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对于这样一个汉字简化的演变,一直以来人们都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也开始升温。那么,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赞成汉字简化演变和反对汉字简化演变两部分。
首先,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这是是大势所趋。并且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这也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另外,由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的文本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最重要的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使用电脑、手机等数字设备时,文字大小是有限制的,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会更为清楚。
然而,还有部分反对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而且,汉字的简化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两者不能一概而论。另外,有人还认为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如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其实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也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总之,简化字易写易认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它日趋显露弊端也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汉字的简化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体现了由繁到简的不断运动,促进这一运动的重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汉字简化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表达的需要。今天的汉字字形是经历了4000 多年的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曾经能够分析的汉字,今天已经变得不能分析,这也是汉字字体演变的结果。
【篇四】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殷商)(周) (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这就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在商朝早期,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文相比,汉字就在于每一个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已是一个引起世界广泛认同的观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字演变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意、韵,缔造了书法、诗词(格律)、成语、联谜等四大足以令拉丁文字汗颜、令华人华语扬眉的瑰宝。本文试图通过对四者的赏析,来分辨语系的优劣、审视饶文的真伪,并借此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
一、书法—-飘逸的形体美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表达意愿,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书写效果都是一致的,无论汉字也好,拉丁文字也好,人们都有自己的认知方法,都有自己的接纳基础,站在这个角度,汉字似乎确实平庸得很。
但是,如果我们稍微站开一点,或跳高一点,再来审视我们的汉字和他们的拉丁字,就会发现有一种差别在眼中悬浮起来,这种差别,是视觉上的差别,是审美上的差别。说实话,从表象上看,拉丁字委实不能与我们的汉字媲美。
拉丁字永远是线条的、浮滑的、单调的,英语的26个字母无休止地重叠组合,就注定了这种单调的永远存在。在视觉上拉丁字永远产生不了美感,在书法上拉丁字永远产生不了大师,这是通过与汉字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更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有人说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我要说汉字更如诗如梦如眼睛,每一个汉字,都能敲击人的心灵,勾引人的魂魄,这是汉字形意性的显著功能。在美感上,汉字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堂堂正正凸显中华风骨
方块的汉字象人的脸庞,尽管有善恶忠奸之分,但仍充满人类的气息,全没有拉丁字一般的诡异和陌生。汉字横竖不偏不倚,撇捺不妖不娆,可谓堂堂正正、规规矩矩。透过汉字,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品格厚道,沉稳坚定,向往和平,诚实守信,并践行着忠为重、孝为先、和为贵、诚为本。
2、飘飘洒洒展现中华风韵
拉丁文字无可逾越的,是汉字的书法。
他们固然也有笔迹学,也能通过笔迹侦查犯罪、透视心灵,但这只是展示科学、分辨人性,而不能发掘字体的美感。
从仓颉创字的那天起,书法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唯真唯美的活力之源,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字,欣赏自己的文字,并用聪慧和灵秀时刻美化着自己的文字。无论是才子学士,还是粗人莽汉,都以字迹漂亮为荣,而以字迹丑陋为耻,这一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代的书坛圣杰,也形成了一个个的书法类别。颜筋、柳骨、张草,隶书、行书、篆书,其作品让世人侧目,其风韵让外人垂涎。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对书法的讲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华人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这世界有共同的音乐、共同的绘画、共同的科学,惟独没有共同的书法,这是汉字给华人的馈赠。
3、清清白白折射中华风貌
汉字独立成体,与拉丁文拖泥带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规则产生美感。汉字是规则的,横排竖行斜列,齐齐整整,清清白白,令人想起整装待发的士兵、成熟待收的庄稼,给人的印象是纪律、秩序、忠诚,从而在心中获得美的愉悦。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地方来认识汉字、享受汉字,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象第一印象对人的感受犹显重要一样,汉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的,汉字的形体充满着美的光芒。我们要抓住世人的第一印象,坚守汉字的阵地,让汉字汉文化在世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浓缩的意境美
饶先生在文中最重要的论述是:“以拉丁文字为代表的表音语系的优点是好写好认好读好记,运用表音文字为主的人类就象一群青少年人,有敢想敢说敢干的闯劲,开拓创新能力强,善于发挥自己的潜能,推销自己,主张人尽其才。直爽、坦率,重视独立的个性自由、平等。重视效率,主观能动性强,强调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者,主张人能动地改造世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无疑是表音文字字母摆脱象形、书写右倾、独立组词的影响的优点之一;善于分析、解剖,力求专业、深入、准确和精细,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逻辑思维强,工作、学习、生活追求简单、方便、实用,这是受表音文字简单却无法省略笔画、必须精确和字母线性排列的影响的另一优点。”
我们知道饶先生所例举的优点确实是欧美人的优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优点果真是拉丁文字所造就的吗?
由此我们注意到了饶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效率、准确、方便、简单、独立组词和线性排列。
我以为线性排列不能创造出效率和准确,而只能制造出冗繁和复杂。比如英语,在26个字母无规则、无穷尽的排列组合中,就造成了基本概念的相互排斥、相互剥离和相互混淆。以牛为例,我们的“牛”字,笔画简单,以撇为角,以竖为脊,“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再配之以“小”、“肉”、“母”、“公”、“水”、“奶”、“油”等,仅两个字,就把每一个概念表述得十分准确,而在英语里,牛是Cattle、小牛是Calf、牛肉是beef、小牛肉是veal、母牛是cow、公牛是bull、水牛是buffalo、牛奶是milk、牛油是butter,各异其状,看不出科学、看不出方便、看不出效率。
《夜的眼》的作者王蒙在作品被译成英、德、俄等拉丁语系的文字以后,所有的译者都向他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当时王蒙沉默了,因为他不屑于回答这类问题,一个简单的“眼”字所展现的灵性和所涵盖的内蕴,不是单数和复数能够概括得了的。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向往,它可以指向文中的孤独的电灯泡。一个“眼”字,可以派生出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可以联想到心眼、慧眼、开眼、天眼、打眼,简单的一个字,其意深邃、其情悠远,这才是效率。(参见王蒙《汉字与中华文化》)
我们的成语正是这种高度浓缩了的深邃和悠远。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成语以其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而自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并表现强劲的生命力,这与它自身的三个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高度的浓缩性。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道场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成语,来勾画一段历史的演变,来描绘一个故事的始末,来透视一道场景的盛衰。成语的高度浓缩功能,是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法国有滑铁卢战役,苏联有莫斯科保卫战,盟军有诺曼底登陆,但是,无论是法语、俄语还是英语,都无法用四个字把战争描绘得淋漓尽
致,荡人心肠。而我们汉字,仅凭“四面楚歌”就足以勾画出楚汉相争的惨烈和项王背腹受敌、孤立无援的绝境;仅凭“风声鹤唳”便足以描绘出东晋谢玄是如何指挥8万水师击败大秦天王苻坚90万大军的,在这个成语中,苻天王的惊慌之态、疑惧之意,都跃然字间。二是深刻的哲理性。一个成语,就是一种思想,就是一种理念,就是一种启迪。仅以“大”字为例:“大智若愚”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智者,“大海捞针”告诫我们不要作不切实际的妄想,“大言不惭”教我们懂得羞耻,“大器晚成”让我们学会奋斗。在世界文化中,令人奋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当然也多如牛毛,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言语能够象汉字汉语言一样精辟、简炼。古罗马帝国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译成汉字是七个字,不译成汉字更加冗繁,而我们定睛一看,不就是“殊途同归”吗?四个字!三是隽永的表象性。一个成语,就是一幅画面,就是一种心态,就是一类行为。“挺身而出”把英雄跃然纸上,“道貌岸然“把虚伪鄙夷嘴边”,“负荆请罪”看出道歉之诚恳,“浑水摸鱼”刻划人心之奸诈……成语的花园千姿百态,我不愿也无需花篇幅去罗列和解读,唯一要说的是:成语貌似简单,却包罗万象。一个成语,有时胜过万千说教和万语千言。
成语是因汉字特殊的结构、底蕴、组合锤炼而成的,它的存在,使汉字充满意境,使汉语言充满睿智,使汉文化充满生机。它和汉字汉词一样,以小见大,以简代繁,以偏概全,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发展史和华人厚重的审美观,是汉字优秀于其他文字的重要体现。
三、诗词——铿锵的韵律美
拉丁语系同样产生着伟大的诗词作品。我们决不会因为唐诗宋词的优美而否认拜伦雪莱泰戈尔普希金带给我们的倾倒与感动。正如汉语诗词一样,拉丁诗词同样充满着激情或哀怨、渴盼或惆怅、理性或情感,站在这个角度,人类通过诗词所表达的对真的颂扬、美的向往、假的鞭挞和丑的嫌恶的意愿是共通的、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我们的汉字所赋予诗词的韵律之美。
众所周知,汉字的音节是单一的,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刻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这一刻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轻重有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而不象拉丁文一样有囫囵吞枣的感觉。这种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押韵的灵性之美。一首诗词,甚或一番言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话催人睡眠,有人说话令人兴奋的主要原因,其间最关键的,就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是否把握了押韵这一要素。试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这里,“彩”和“来”都是“ai”的韵,把“来”和“彩”放在韵脚之上,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如丝如缕。但是,如果按拉丁文的写法,“云彩”完全可以用“白云”或“云霞”取代,这样一来,该诗的意境顿失,作者的灵性全无,听众立即会冒出“不过如此”的感觉。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个“残”是残败、凋零之意,但如果改成“百花败”、“百花凋”之类,相信这首诗绝不会传诵千古。因此,押韵所赋予汉语诗词的灵气是其他语言所不能企及的。
2、平仄的错落之美。绘画要浓淡相调,建筑要高低相衬,做事要张驰相守,做人要刚柔相济……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世间万象的美感产生于错落之中、形成在跌宕之间。汉语诗词的平仄运用,也许是对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还是以李商隐《无题》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对仗工整,立意奇巧,音调也非常和谐,上句的音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读来如珠玑落盘,不绝于耳。但是,如果没有
【篇五】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
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
② 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 金文
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 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
⑤ 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
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
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
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⑥ 楷书
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
⑦ 草书
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
⑧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