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古诗鉴赏
0113 094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笔者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李商隐贾生赏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苍生”,即百姓。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冯浩云:“义山退居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④李商隐
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
“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篇二】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
李商隐 【作者介绍】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吟诵原文】
1. 无题
作者: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贾生赏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要点注解】
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
10.残:凋零
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
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5.夜吟:夜晚吟诗
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
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参考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诗歌欣赏】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
【篇三】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笔者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苍生”,即百姓。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冯浩云:“义山退居
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④李商隐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