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抒情议论记叙作文600

字数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字数作文】

【篇一】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职教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郭志海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1

风景谈2

第一教时2

第二教时6

包身工9

第一课时9

第二课时11

梦和泪13

作文训练:18

第一二课时:18

第三课时18

风景谈

教学重点:

《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余见本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

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2、课前布置预习;自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课上再通过一道习题将这两道题的内容(即这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知开讲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学生速读课文,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1)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2)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PowerPor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两组照片:一组是纯风景,另一组是在此风景的背景上加上一些人的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哪组照片更好,更有意义?

学生回答:有人活动的这一组。因为它(a)显得有生机;(b)能构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情境教学(蓄势):教师先用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根据课文中的情境绘制的六幅风景画中的纯风景:沙漠、高原、延河、石洞、桃林、山峰,并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

学生回答:……(众说纷纭)

教师再在刚才演示的幻灯片浏览模式的下方,再对应演示另一组在原风景画的背景上分别加上了六幅风景画中“人的活动”的幻灯片。在演示的同时,可同步播放由“我赞美你,骆驼—军民大生产—延安颂—三月里的小雨—解放区的天—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六首歌曲或其它延安时期歌曲组成的“名曲联奏”。整个过程如下表:

画面地点自然景观(首先播放)人的活动(其次加上)名曲联奏(建议曲目)

沙漠驼铃猩猩峡外沙漠单调、平板、苍茫驼队出现我赞美你,骆驼

高原归耕黄土高原(解放区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军民大生产

延河夕照解放区—延安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延安颂

石洞雨景解放区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的男女青年三月里的小雨

桃园小憩解放区桃林、茶社、作物学习与休息的青年解放区的天

北园晨号解放区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然后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学生回答:美,美在有了生机。

教师明确:这就是《风景谈》这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

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三、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同学说出自己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答案,并通过演示文稿放映中的飞入、驶入效果将它{即“沙漠驼铃”等四字句}添加到相应幻灯片的下面。

2、要求学生说出“思考和练习”三上的语句{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

(二)、教师通过“演示文稿放映“播放下列习题,要求全班同学先一起做,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同学说出做的不同结果,学生比较后予以明确,并通过飞入、驶入效果将它添加到题中空格部位,此时可再度播放刚才播放过的“名曲联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高原归耕与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4、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幅散式提问:

a、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讨论后明确: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比如……(利用上面幻灯片上的习题进行直观的分析,下同。)

b、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四、存疑探索式结尾

提问: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第一幅画面是描绘猩猩峡外的沙漠,这里当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在首当其冲的地位,而且充当了全文的楔子呢?我们下节再说,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一下。播放一首延安时期的或歌颂延安的乐曲(如〈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的录音并布置作业:

(1)、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词:

妩()媚颀()长山坳()干坼()

浅濑()清冽()断碣()黑魆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写作特点(对照和烘托),解决难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衔接导入,归纳已知,分析写作特点:

(一)、指名同学回答

(1)上一课时最后(存疑)的那个问题

明确:上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把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2)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

学生:线索!

(3)启发思考:既然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必然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二、解决难点:

(一)教师范读(突出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强化感情,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在读完每一部分后,依次分别计论、明确下列四个难点问题及“思考和练习”三上的五个小问题(后者的答案可参见《教参》,不赘。)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在讨论前,有条件的话,可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塞上风云》的电影剪辑.)

明确:《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这与学过的《故乡的榕树》、《土地》两茅盾同志在病危之际,曾嘱托他的儿子韦韬说明:“(调朱弄粉的手儿)应指鲁艺的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女同志。”

(3)、“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明确:1、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2、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

(在进行这一步时,可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各地青年克服困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电影或历史资料片断)

(4)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可用叠加的办法放映一幅山岗上小号兵(左上、远景)和照片上小号兵(右下、近景)的幻灯片]

明确: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三、呼应开头结束

提问:学了课文,你觉得与姊妹《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实写),描绘和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铺垫后升华,板书设计

沙漠驼铃——写……说明……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写……说明……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赞美党领导下的延安儿

赋于自然风光的美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

以生机(美学意义)的民族精神(政治意义)

画面地点景观人的活动议论寓意

沙漠驼铃猩猩峡外的沙漠中单调、平板、苍茫驼队的出现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只有人才能使自然充满活力

高原归耕黄土高原(解放区)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以劳动创造为乐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革命事业旺盛,从而歌颂创造这一切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延河夕照解放区——延安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

石洞雨景解放区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是风景的主宰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百无聊赖,他们使生活顿时生色

桃园小憩解放区桃林、茶社、作物学习与休息的青年人类最高贵的精神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革命青年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晨号解放区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这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的人是最伟大的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4、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5、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包身工》是一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B、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梦和泪

教学目的

一、学习冰心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

二、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三、了解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想

一、本文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本质特征,用梦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冰心的一生,作者把冰心的梦和冰心的泪巧妙连结起来,这点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结合课文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二、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炼而又形象,作者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可让学生分类整理,深刻体会。

教学要点

一、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二、通过阅读训练,学会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三、理解课文设疑与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一、建议本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二、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大家讨论,总结归纳本文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哪些写得详,哪些写得略?

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3、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冰心父亲和母亲的经历,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

4、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

5、画出文中的议论句,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6、文章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

1.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合理选材,巧妙剪裁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善于寻求构思的新角度,以小见大,使构思新颖独特。写冰心,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却在冰心的微笑中别出心裁地发现了特殊的审美视角,描写冰心的哭,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章中与众不同的一

《梦和泪》框架结构

《梦和泪》是一

第一部分(第1~24段)梦是泪的外在表现。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提出梦和冰心。

第1段,这层首括句;梦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2段,点明冰心惯于把梦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描写。

第3段,人们从冰心他们描写的梦中知道许多事和人。

第二层(第4~24段)由题辞引出冰心哭的故事。

第4段:设疑。

第5—24段:释疑。冰心的哭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

第二部分(第25~35段)把冰心的泪和祖国、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5~27段)梦是创作的源泉。

第二层(第28~33段)冰心父母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冰心泪的思想基础。

第三层(第34~35段)冰心的经历,使我们看见了民族的灵魂;冰心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号啕大哭,使我们了解了她是怎样一个人。

第三部分(第36~40段)冰心的性格是永远追求完满美好,她创造了最精最美的梦。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第36~37段)永不失赤子之心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

第36段,梦即性格。

第37段,冰心在医院里。

第二层(第38~40段)

第38段,冰心爱做美梦,她永远在追求美和纯真。

第39段,冰心的梦和泪永不失赤子之心。

第40段,梦为冰心伟大人格的作证。

附简略结构图:

三、永不失赤子之心的泪和梦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36)~(40)

写作特点:

一、择取典型

典型之人之事不一定是大人物或大事件。有时“大”的事件并不典型,有时“小”事中却凡中见奇。我们说选材要新颖、独特,就是要在所选之事所写之人非常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其人其事能反映出社会或生活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典型的人和事,才最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梦和泪》这形散神不散。

散文分类:

作文训练:

写作范围:按照提炼中心合理选材剪裁的要求写记叙文

题目: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写作

第三课时

评析

【篇二】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八年级下作文指导: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第六次作文《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记叙文阅读和写作是八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是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本学期通过第一、二、三、四单元的记叙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学生也初步掌握了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技巧,但如何在记叙文中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如何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提升作文品质,正是本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会穿插抒情和议论。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记叙文写作中,目前我班大部分学生叙事时能做到选材于生活,但平铺直叙的多,不能恰当运用抒情和议论,感情不够浓烈,难以升华。面对“议论”、“抒情”,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次作文的要求,读作文指导短文内容,然后叫他们写作,这样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设计时我将选取近几年中考典型佳作作为指导例文,通过现场阅读、比较、分析、修改,点燃写作兴趣之火,明确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掌握抒情和议论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多媒体形式。

教学过程:

(一)比较阅读2001年中考两

以《他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结合抒情和议论,字数600字左右。

【篇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浅谈作文事例材料的展开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为了避免在高考作文中无话可说,学生、老师甚至包括家长都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作文事例材料加以应对,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何在?或用例老套流俗,或简单堆砌,或挖掘不深……总之,是不知道该怎么展开。笔者认为,事例材料是作者思想观点站立的依据,是情感志趣迸发的触点,是文章中心主旨汇聚的河床。作者在掌握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事例材料的前提下,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展开方法并经常加以尝试,一定能够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方法一、述评结合  

“述”即客观叙述、描述,“评”即主观评价、评析。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对人物、事件进行生动叙写后,通过要言不烦、切中肯綮的几句精短议论抒情表现出人物的突出品质或鲜明个性,揭示出事件蕴含的深义或道理,既是对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的总体感受与评价,也是对事件本质内涵的深入开掘与解读。述后之评是由形到神的升华与提炼,是情意之凝聚,是主旨之回归。因此,画龙点晴、卒章显志是一般记叙类文体惯用的事例收束方法与技巧。述评结合,叙议相生,手法灵活,不一而同:可先叙后议,先议再叙,或者夹叙夹议。对于议论文而言,在提出鲜明观点后使用事例材料进行分析论证中,一定要紧密扣合观点,巧妙切入材料某一角度,对事例解剖、评析,揭示出材料和观点在某一方面的契合点,如此方可达到论据支撑论点,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之论证效果。那种观点加材料、油水分离式的机械叠加论证是肤浅而乏力的。

方法二、正反结合  

在议论性散文或议论文中,正反结合的用例技巧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从对单则事例材料的使用来看,根据写作需要,既可以在深入挖掘材料的潜在内涵后,截用材料传统正面的意义来诠释与之相联的一个观点,也可以采用“反弹琵琶”的逆向求异思维,运用它的反面意义来佐证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正反两用材料使用手法主要适用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事件,那些耳熟能详且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事件、传统典故或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能重新解读出新义的成语、熟语事件。如对于屈原怀石沉江之死,既可以视之为追求理想、坚韧执着或捍卫生命尊严、坚守人生价值的正面典型事例,也可以把它作为奋斗中不懂得变通,成功路上不知晓进退的反面“教材”。一例多用,拓宽了材料积累渠道,丰富了材料存储仓库。一事双义或多义,开拓了认识角度,激活了思维视点,使文章立意新颖并且深刻。其次,正反结合的用例方法还体现在对不同属性材料的运用上。正反审视、辩证思考是写作论辩说理类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思维品质。认识问题既要考查其历史局限性,也要瞻顾其现实意义;看待事物既不能抹煞其积极作用,也不能对其消极影响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只有一分为二分析,正反结合用例,才能把认识的眼界打开,把思维的触须伸向纵深,从而使论据广博而深刻,使说理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如写作以《好奇心》为题的议论文,既要从正面剖析好奇心的真正内涵,并举出古往今来因强烈的好奇心而有所成就的典型例证,同时也应以冷峻而警省的反面事例掷地有声地正告人们:我们所倡导和弘扬的好奇心不是平庸的“猎奇”,不是以无聊和浅薄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隐私和痛苦,或以可笑和愚昧的冲动去恶搞科学,践踏真理。  

方法三、点面结合  

“点”和“面”在不同文体中,其含义各不相同,事例材料使用的方法也彼此有别。在记叙类文章和叙事性散文中,“点”是对事件细节的再现与刻画,是对生动场景的渲染与描写。一枝一叶总关情,微言微行有真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体现于细节,情感价值附着于细节,细节传真情,细节动人心。因此,对于叙事类作品而言,注重事例细节的价值,提升叙写对象细节的表现力,是化平淡为神奇的一种基本艺术手段。“面”则是叙述类文章中概述事件主要经过、简要交代内容大意的一种用例手法。非“面”无以博文,无“面”不足深情。对于议论性散文或议论文而言,“点”是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作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的事例。“点”的事例运用法是狙击式的各个击破的论证策略,它使论据更直观,形象性更强,论证更有效力。“面”是与观点或情感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性事例。“面”的事例运用法是集中火力破解论点的论证手段,是运用联想发散思维来组合事例,从而抒情达意的铺排点染,它能拓展作者视野,增加文章容量,彰显排山倒海般的论证力度,蓄积振聋发聩的深厚情理。如在一“这样的例子当然不止一个。刘备溺爱阿斗,丢掉了一生的基业;阖闾放纵夫差自大,吴国由盛而衰;灵帝纵子玩乐,晋国灭亡”。事例由“点”及“面”,论述由浅入深。  

方法四、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即古今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是现实走过的背影,今天是昨天前行的步伐。昨天的事理和情感虽历经岁月的阻隔和尘封,然而在某些方面却和今天具有相似性,甚至是同一性。在说理类或抒情类文章中,运用古今事例结合,彼此相得益彰之法,既可使材料更具包容性,说理更含普遍性,也可使抒情主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营造出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共住来”、只愿宇宙万物入我怀的移情性和共鸣性相生的审美艺术效果。在综合运用古今事例说理抒情时,应根据行文思路和结构安排,注意事例穿插布局的时间顺序和条理性,如可由古及今,或以今溯古,不可一会儿谈古,一会儿论今,时空倒置,思维混乱。高中课文《漫话清高》一文,作者 金开诚 先生在漫谈“清高”这一话题时,先揭示出古代封建社会中“清高”的内涵,然后举出许由、陶渊明等纯正清高的事例说明清高应有“实”和“名”之条件和特征,再以李白和孟浩然为例指出评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当代对“清高”的认识和存在的必要性,剖析由古到今,文脉清晰,阐述自远而近,文意畅达,可谓古今结合论述之典范。  

方法五、内外结合  

“内外”主要指文中所用事例材料的空间范畴而言,从材料地域特征来看,既有较为熟悉的国内材料,也有新奇的异域事件;从材料原始出处来分,既包括课本内作品提供的文中人物素材,作者素材,文学、历史或成语等各类典故,也包含课本外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鲜活材料。在议论性散文或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内外结合、东西合壁的材料组合方式,使情理因附含广泛性、代表性事例材料的依托而更具说服力、感染力。运用双管齐下、内外兼顾的材料选用方法,既可大量引进社会和时代的活水,凸现材料的新颖性、社会性,充分显现文章强烈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价值,从而无形中增强了文章的关注度和可读性,又可借课本说事,以经典入文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在近年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通过巧借活用庄子、苏轼、李清照、史铁生等诗文作者以及项羽、苏武、诸葛亮、岳飞等文学形象写出了十分优秀的考场佳作。如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这样来化用课本素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对不少平时阅读量不足,视野狭窄,积累单薄,“无米下锅”的学生而言,如何积极挖掘(使用不可人云亦云,贵在个性化悟解)、有序梳理无限的课本资源并灵活运用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事例素材,是写作中不容小视也大有可为的研究课题。  

方法六、小大结合  

“小”指作者自已或他人在各类生活空间亲身体验或耳闻目睹的日常琐事或平凡小事。以小事为材,可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认同感,可渲染情感的真挚性、感应性。一般而言,以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独特认识和深刻体验的文章可用细微小事入题缀文,如记叙文、叙事或抒情类散文、日记、书信体等。“大”指超越个人小我,抒写无限大我的比较重要、有价值的社会生活材料。“大”既是题材外延丰富的需求,也是作品内涵深广的“呐喊”,更是作者胸怀宽广、文章大气的不凡表现。“大”能深文,“大”可见志。然而翻开当前中学生作文,我们却会经常感受到这样一番“气象”:选材件件有小我,琐屑之事不离口。国计民生从来无,坐井观天作文章。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很多学生看待问题仅从自我角度出发,率性而为地使用鸡毛蒜皮之事来解证观点,而不会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在选材用材时,不会运用推己及人,由个体到群体,由团队到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社会这些深度材料来由此及波、由表及里地表现重大深远的严肃主题。大我材料的缺失,其直接原因在于认识的低幼倾向,其深层根源却是个人主义哲学的肆意泛滥,是世界胸襟的严重封闭。此种用例之弊,只有从技术层面上逐步提升察微知著、言近知远的思维水平,在精神境界中涵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人文情怀,大力修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文品格,方可彻底化解之。如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的作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易被公众忽视和淡漠的边缘化群体——农民工子女,生动而细腻地摹写了他们酸楚的生活和艰难的学习环境,言辞恳切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关爱和感动,并在文末大声疾呼地喊出了“他们,终将成为我们”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望。试想如果没有平时大我境界的追求和锻造,没有厚重大我精神的滋养和激发,作者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合内写出如此读之似淡、品之却深的“大我”之文吗? 

【篇四】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以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为辅,如果我们用“画龙点睛”来打比方,记叙就是龙身,而议论就是龙的眼情。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中学生作文写作以记叙文为主,学会在记叙文中作适当地议论,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议论应该与记叙相结合。

记叙文中的议论不是孤立的,应该与记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例如习作《泉水》一文:

山下流下一股清泉。我惊奇地发现,当这泉水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出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些泉水,曾特地挖了个小潭,潭口围着石块,潭边长着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然而,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挽留不了它,小石块阻拦不了它,小花草吸引不了它,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唱着歌,又欢快地向前奔去。

泉水到海洋去的意志是坚定的,它日夜奔忙,无休无止,永不停下前进的步伐。水在悬崖之前,表现了强的意志。为了到海洋去,它反而加快了步伐,毫不犹豫地冲下去。水冲击着岩石,溅起无数雾珠,映出半天彩虹,发出轰鸣。一瞬间,又在岩石下重新聚合起来,迈开脚步,继续向前。

文段中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议论内容应该简明扼要。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表达看法,或评价得失,或分析影响,但都应该遵循简明扼要的原则,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便显得不伦不类。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作家贾平凹的丑石都是在文章的末尾用议论来揭示了作者的意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习作《幸福》一文,在文章部分记叙了自己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地种植了一颗豆荚的经过后,以简洁的议论结尾:

这就是幸福,因为付出了,所以得到了,一种充实的幸福,你找到了吗?习作《电子表的回忆》记叙了小作者很愧疚的一件事:两天前大嫂送给我的一块漂亮的电子表不见了。偶尔发现那表戴在了领居小红的腕上,“我气愤难耐,便追

上去,没鼻子没脸的把她挖苦了一顿。”晚上妈妈回到家,说:“我记性太差了,早晨想带上眼镜,却把你的手表放进了我的包。”“我”原来错怪了小红。文章在讲完故事后并未戛然而止,而是用一句话概括了一个教训:“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要轻易的猜忌、怀疑别人。”文段议论虽短小,却点出了“小事情”的“大意义”,令人深思。

【篇五】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新)

让议论抒情成就作文的精彩

精当的议论抒情,有如碧蓝天空中的一片白云,又如斜晖将没时的一抹彩霞;有如山中的一泓清泉,又如平静水面上的一朵浪花;有如平湖中的一蓬绿荷,又如芳草地上的一树桃花,往往可以成为作文中美丽的风景,生辉的亮点。

记叙文的中议论

记叙文的中议论,大多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写出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作者犹如一个讲解员,随时随地就所讲述的人和事发表一点评论。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一、如何进行议论?有何作用?

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夹叙夹议 :对所叙之事及时进行评析。

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在写记叙文中运用议论时要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二是“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三是“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在记叙中抒情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 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 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一、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间接抒情。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 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①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②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之中。

③在议论中抒情,边发议论边抒情。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2)直接抒情。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事物 的变化,感情达到高潮,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便直截了当 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二、作文中,运用抒情这一表达方式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纯粹的、绝对的直接 抒情。一般地说,在记叙文中直接抒情不应用得太多、太滥,要针对内 容特点,做到适当、得体。

②抒情要有缘有故。抒情不是凭空来的,总是因为对人、事、景、 物产生感情而发,总要有所借助,或借人、借事抒情,或借景、借物抒 情,平白无故的抒情是没有的。因此,作文时要紧紧扣住所记叙的事物 来抒情,不能盲目地乱“抒”一气。

③要抒真情、健康之情,抒情要自然。要抒发的感情必须是发自内 心的,不能以为

文中多用几个“啊”字,多写几句“我多么喜爱”、“他 真伟大呀”之类的空话,就算表达真实而热烈的感情了。只有对人、事、 景、物有深切的感受,强烈的感情,才会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无感而 发,却要生硬地挤情、造情,抒情也定不会自然,文章定会让人厌恶。

佳作范例

一、 议论抒情,成就开篇的精彩 —— 开篇的议论抒情,常用来阐发题意,开启下文,表明思想态度或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等。

例文A:上海市中考一考生所写的《我的视线——爱在我身边》的首段: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要说:生活中也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和体验。我的视线引导着我,让我去发现、去体验:爱就在我的身边。

提示:不难发现,这段文字侧重于议论,其作用在于阐发题意,丰富题旨,开启作文的思路。议论中既有罗曼·罗兰的观点,又有作者的看法,使得开篇情理俱现,十分精彩。

例文B:河南省中考一考生所写的《我找回了自信》的首段:

岁月在无声地溜走,采野花、数星星的日子随着撕下的一张张日历离我们远去,那份快乐也永远被锁在了记忆的门槛里。随之而来的,是幻想破灭后的绝望和失落。但,我不甘失败,不甘寂寞,点燃心烛,让它驱散弥漫在我周围的黑夜,使它融化覆盖在我心头的片片寒冰。

提示:这段开篇文字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既抒发了对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的无比眷恋之情,又使文章决心找回自信的主题得以显示。作者的情、文章的意都从这段抒情文字中表现了出来,精练而又精彩。

二、议论抒情,成就篇中的精彩—— 一篇文章中的议论抒情也许只有一两处,也许更多。就作用看,议论在于揭示题旨,升华思想,表明态度,明辨是非等;而抒情则多为抒发内心感受,或是对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赞美。

例文C:福建省中考一考生所写的《植一株阳光在心房》中,有这么一段: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耀你寒冷的心房时,你会发现爱本身就像那震颤的弦音,弥散的花香。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从一双手传给另一双手,施爱的人便像擦亮一根火柴似的,去温暖另一颗受了冷落的心。尽管火光是那么的微弱,但这已足够,因为从人的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光和热,是人性的芬芳。

提示:这一段文字处于文章的第三段,虽侧重于议论但抒情色彩较浓。作者意在通过这段议论昭示爱的魅力,揭示爱的本质。该段议论不仅语言优美,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也不同一般,情理俱佳,不失为文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例文D:山东省中考一考生所写的《语文,从我心中出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矿山的黑脸注解你的质朴,草原的马背张扬你的性灵,农妇的家常聊着你的闲适,渔夫的鼾声枕着你的恬静,牛背上牧童的竹笛吹出原版的童话,槐树下老叟的絮叨装订再版的诗韵。“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山野的山歌夹着山野语文的豪爽;“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黄土高原的小曲带着黄土语文的芬芳。南来北往的俗语格言,走街串巷的乡音俚语,融入语文的滚滚长河,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提示:这段文字侧重抒情。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铺陈的方式,酣畅淋漓地阐发了语文的丰富内涵。语言生动,句式整齐,意境优美,气势恢弘,抒发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满腔热情,不失为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 议论抒情,成就结尾的精彩 ——结尾处自然顺畅的议论抒情,必能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认识的提高,感情的触动,审美的升华,并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美。

例文E:山东省中考一考生所写的《那脚印》一文,结尾是这样的: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远……

提示:这段结尾文字侧重议论。作者面对父亲渐渐远去的雪地上的脚印,感慨万千,生发议论。虚笔实笔兼用,突出了父子之间感情的深厚,也使文章结尾更加含蓄、深沉、幽远,具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之妙。

例文F:湖北省中考一考生所写的《采撷世间最美的真诚》,这样结尾:

我爱真诚,它如驿外断桥边竹篱般清静,它如小桥流水般淡泊,它如梅兰竹菊般高洁,它如高山流水般激越,它如飞檐回廊般玲珑。因为真诚,我们升腾的思绪在秋日里收获,收获……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提示:这个结尾很美。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尽情抒发赞颂人间真诚的满腔热情。各句妙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得“真诚”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更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从上述例文可以看出,议论抒情的表达效果是不可低估的。恰当地运用它,文章就会风景迭出,亮点遍布,全篇生辉,从而铸就作文的精彩。

【写作实践】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撇和捺互相支撑就成了“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了他人的支撑。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需要向人倾诉;在急风骇浪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是学习的困惑需要“你”的指点,是生活的艰辛需要“你”的支撑,是思想的贫乏需要“你”的浇灌,是心灵的苍白需要“你”的丰富……选哪方面内容来写由你自己定;(2)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也可以用其他人称来写(3)字数不少于600字(4)必须穿插议论抒情

【篇六】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作文设计 [1000字]

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作文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在记叙中抒情议论

教学设想:在正误对比,赏读,习作和修改中提高。

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师生一起用下列句式回顾本学期讲记叙和议论结

合的课文:《老山界》详细记叙了_________,从而表现了_________;

记叙了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都市精灵》_________,表

达了_________;《幽径悲剧》_________,抒发了我_________的情

感?

学生接着讨论:去掉表情感的句子,可以吗?

教师点拨:不可以,它们是问中的抒情和议论部分,是文章内容

更丰厚,中心更深刻。

二、失误习作诊断修改

1.代风娇阅读近期的习作《孝敬父母,感觉真好》

孝敬父母,感觉真好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其实很多的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都会江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灵深

处,在我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而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但我

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爱,理解与尊重。那

一次,我孝敬了父母,感觉真好。

爷爷的身体不好,每天爸爸都端着一盆热水和一个小椅子,做在

他的旁边给他洗脚,我看见爸爸慢慢地脱下了爷爷的鞋袜,然后把

爷爷的脚慢慢地放到热水盆里,在轻轻地帮爷爷搓着,爷爷的眼里

渐渐充满了晶莹的泪珠,我在想:爷爷是大人啊,怎么还流泪呢?

妈妈说:“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

从那以后,爸爸不在家时,我变主动担起了给爷爷洗脚的任务,

有一次给爷爷洗完了,爸爸才汗流浃背的回来,满眼里都是疲惫。

我就心疼地说:“爸爸,让我也给你洗一次脚吧。”爸爸连忙摇头说:

“不行,我的脚好臭,会熏着你的。”我说:“没有关系,爷爷的脚

也臭,你不是也给他洗过吗?”于是,我担来一盆热水,放在爸爸

的面前,细细的给他搓着,这是一双什么样的脚呀:又粗又肿,还

有好多的裂纹,我知道,为了这个家,父母不得不整日奔波,才如

此的??我于是洗的更加小心翼翼。当我抬起头的时候,我清楚地

看见爸爸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现在我长大了,终于明白: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就像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多孝敬父母,尊重父母。虽然我们给父母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的爱就像小水滴,不及父母给我们的爱的海洋,但我们毕竟孝敬了

父母,孝敬父母的感觉真好。

2.学生讨论诊断:文章记叙了什么事情?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中

心?哪些句子是点中心的?恰当吗?如果不恰当,该怎么修改?

3.交流总结:记叙应该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对记叙描

写的升华,二者紧密结合,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离题万里的闲扯。

三、优秀习作赏析

原题再现:湖北荆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题:

霍尔金娜的泪水是否荡去了你曾经的遗憾?荆楚民歌的风情是否

激起了你内心的渴望?是是非非的课堂带给你的是失落还是自

豪?轰轰烈烈的地震带给你的是沉痛还是坚强?或者,平平淡淡的

【篇七】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记叙文升格训练——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方法及注意点。

1、提高在叙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恰当地抒情、议论的能力,提升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英国诗人布莱克诗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白居易云:“感人者,莫先乎情。”龙欲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要情真意切。记叙文中加入适当的抒情与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会使我们的表达更具深度,文章更有魅力。

二、名家名段赏析

1、指出下列文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并作赏析

例1:“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魏巍——《我的老师》

(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师: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例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朱自清《背影》

(缘事抒情)

例3: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

(状物抒情)

例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借景抒情)

(师: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例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因事寓理议论)

例6: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萧乾《枣核》

(以小见大议论)

例7:作者从看荔枝园、喝荔枝蜜,写到参观养蜂场: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深啊! ——杨朔《荔枝蜜》 (由物及人抒情议论)

2、教师指点:抒情、议论的常见方法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缘事抒情、托物抒情、借景抒情"")

议论:由物及人、因事寓理、以小见大""

三、作文升格训练

1、评析期终考试考场作文《有阳光真好》

(1)点评二篇A类文,朗读文中的抒情、议论部分。

(2)点评三篇B类文,指出其得分点、提升点,重点评议是否做到了记叙中融入了恰当的抒情、议论。

(3)在三篇B类作文中任选一篇,针对其抒情、议论中的不足进行添改。班内展示、交流、点评。

四、师生共同小结

如何处理好记叙、抒情与议论的关系?

首先,把记叙的人、事、物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抒情、议论也就无从真切、深化。

其次,抒情、议论要紧扣记叙、描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抒情、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抒情、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1)自然真切巧抒情 ;(2)画龙点睛妙议论;(3)叙抒议三位一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另一篇未修改完的的作文《有阳光真好》

2、阅读散文《紫藤萝瀑布》、《我的老师》,体会名家在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zhù)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qiú)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写作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我的老师

魏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

【篇八】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我相信》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记叙文写作知识的学习。

2.了解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并在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加以应用。

3.展示生活中美丽的画面,表现人类最真挚的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上周作文点评

二、我来说题

(学生就本题交流自己的理解及写作思路、方法等)

三、写作指导 1.命题设想

学习《鼎湖山听泉》课文后,我们深深地被作者们的大爱所感动,同时也被他们优美的语言所吸引,他们将炽烈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还得益于他们巧妙的写作手法,在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种手法的运用。 2.训练目标

①了解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并在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加以应用。

②展示生活中美丽的画面,表现人类最真挚的感情。 3.方法指津

写作此类文章,应该先了解下面几种方法:

(1)记叙中的抒情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像《都市精灵》一文,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对各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后,我们深受感染。

另一种是作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像《幽径悲剧》一文,写到古藤被砍,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直抒胸臆:“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一番描写和议论之后又连呼“奈何,奈何”,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2)记叙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情等加以评述:或表达看法,或评价得失,或分析影响,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都市精灵》一文的结尾关于一个城市中有没有鸟、鱼、兽的议论,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属于点睛之笔。

5.写作要求

以“我相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字数600字左右。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 抒情议论记叙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