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游广东博物馆感想

字数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字数作文】

第一篇、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姓名:陆文羽

班级:建筑学131

学号:3131006116

它仿佛就是从这块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苏州博物馆的感受。

博物馆的门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直接对着街道,而是由一条步行街进去,门大开着,对着街上的人和沿街流淌的河,像在邀请我们进去一样。然而要进去却并没有那么容易,早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了。怪它太好客,人太多了。

隔着围墙就能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气息,深灰色的花岗岩从人行道一直延伸到墙上,延伸到勒脚上,跟墙体的纯白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个建筑像是在白色的主体上镶了深灰色的边,仿佛在传统的江南水乡意象里见过的粉墙黛瓦,刚劲的线条又带着一丝现代的简洁感。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得话却又好像意味无穷,就像山水画里的留白。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苏博吧。

说它是由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点都不错,一进到博物馆的内部,感觉这就是一个现代的园林。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小桥流水、八角凉亭、竹林荫翳,让游人忘了自己是来看展品的还是来看博物馆本身的。其实它本身就成了一件展品展示着从古典园林艺术里提炼出的精髓,配合着现代的工艺完美的展现给每一个游人。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属片石假山的设计了,那一块是贝老独具匠心的精髓,隔着大厅的玻璃窗看去,层峦叠嶂,就像写意的泼墨山水画,不同的是,它是活在现实中的画。贝老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庭院请进室内,那个室内瀑布的设计真的是让人叹服,从大厅过去不远便听见潺潺的水声,循声过去,看见淙淙的水流沿着墙上的沟槽欢快的流淌,最后经由一个小小的水台流进荷花池里,池中还有小鱼在游曳,真是美不胜收,可以从楼梯上去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一杰作,还可以和楼梯上下的人视线交流。

整个建筑采用了开放式的钢结构,轻盈的钢与大理石贴面的墙体构成了建筑的主体,再点缀以透亮的玻璃,给人的感觉干净利落,又很有内容,不像是内容空洞的牵强附会。钢结构的构建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造型上的特色,建筑采用的独特的屋面形态,使得在传统大屋顶建筑里出现的采光问题迎刃而解,博物馆的屋顶采用了玻璃与木纹金属遮光条结合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控制进来的光线又解决了室内的采光问题,同时避免了展品暴露在紫外光下,因为经过几次反射的光线已变得十分柔和。在新馆屋顶之上,采用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贝老的智慧、情趣与匠心。

借景的手法被贝老用的淋漓尽致,在展馆的一角开一块巨大的玻璃,讲院子里的竹林投射进来。人们坐在座椅上休息、学习,十分惬意。在卖纪念品和小吃的店里,后面的墙上开着传统风格的雕花窗,讲墙外的景物透过来,让人不由自主的就想进去好好欣赏一番。

贝老不愧为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就像书法作品一样,看似寥寥几笔,实则力透纸背。简约中包含了无限的哲思。

第二篇、游苏州博物馆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游苏州博物馆

新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然而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怀着迫切期待的心情,来到了这里参观。

来到新苏州博物馆,我们快步走进一楼,那些数不胜数的珍贵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我们来到真珠舍利宝幢展示厅,一座精巧的真珠舍利宝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座珍珠舍利宝幢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宝幢的最顶端镶着一颗珍珠,在宝幢上雕刻着翻滚着汹涌波涛的大海,一朵朵祥云缓缓向上飘浮,在大海中央又矗立着雨伞般的擎天柱,精美无比。使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参观完真珠舍利宝幢展示厅,我们来到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展示厅,莲花碗与真碗一般大小,它构思巧妙,端庄有姿,盘托向外翻着,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碗上也雕刻着莲花图案。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如一潭碧水,清澈透明;似一块美玉,润泽美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此刻,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美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无不是精美的艺术品, 让我们的惊叹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长长的象牙雕刻,栩栩如生;精巧的民俗服装,精美可爱;雄伟的忠王府,古朴典雅;简陋的草堂,发人深思;园林式的创意山水园,曲径通幽……这些无疑都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灵魂。这么多琳琅满目的展品向世人展示的正是吴文化的深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向前看吧——历史的画卷缓缓的向我们展开,演绎着过去的沧桑,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祖先奋斗的蓝图。

这次参观苏州博物馆,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领略到苏州是一座文化古城,它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历史悠久。

第三篇、苏州博物馆游记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苏州博物馆游记

今年的暑假,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我跟着同学到苏州去打工,在哪里不愉快的度过了二十多天,在回家的前一天,带着对苏州园林的好奇,我单独跑到了拙政园,狮子林。我当时由于对苏州地理不太了解,当我逛完那几处景点时发现苏州博物馆也在哪旁边,于是,我就想要一探究竟。

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塔放瑞光,这里可是藏着镇馆之宝呢——真珠舍利宝幢。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已1千年左右,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高122.6厘米,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部分。真珠舍利宝幢共用珍珠达3万多颗,其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可称巧夺天工,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诸多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塔上17尊木雕像更是令人折服,每尊佛像仅高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的嗔怒神情,祖师大德的静穆庄严,均雕得出神入化,令我连连赞叹。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最后一处是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据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

第四篇、游苏州博物馆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游苏州博物馆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说的是苏州的园林,我是一名张家港博物馆的解员,要去天堂般的苏州游玩,苏州博物馆当然是首选,这是一个园林式的博物馆。

苏博,在我看来,它首先就是件珍品,先赏馆,再看物,这成了大部分参观者的攻略。

苏州博物馆,由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风格当然独特。大厅玻璃门外,是高低错落的片石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好似一幅山水画,假山前是一片小池塘,池塘里五颜六色的金鱼游来游去,给这幅山水画增添了许多生趣,让参观者们大为赞赏,纷纷留影。

把目光放回文物,必须一看的当然是国宝级文物——“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和“珍珠舍利宝幢”了。先说“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吧!这是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的,碗身外壁饰着重瓣莲花。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珍珠舍利宝幢”也非常值得一看,我就不多说了,留给你们去“探密”吧!

你们对赏玩小物件感兴趣吗?那就去吴中风雅馆看看吧。这里有鸟笼、蟋蟀盒和茶壶,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一幅生活场景,一位富家公子哥手里面一手拎着个鸟笼,一手端着茶壶,身后跟着仆人抱着蟋蟀盒,生活真是滋润极了!

参观完博物馆新馆,就去看看忠王府吧!这也是苏州博物馆的一大部分。

忠王府,为太平天国忠王季秀成在1860年9月至1863年12月期间建造,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了7500平方米,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公署,是住宅、园林于一体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群。建筑群座北朝南,分成中东西三部分,雄伟壮丽错落曲折。大家可以试着找找“千斤大炮”、“古典戏台”。古典戏台装饰得非常大气、质朴,成排的木椅似乎还能看到以前热闹非凡的场景,戏台两侧的橱窗里挂着华丽的戏服。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去了呢,赶快行动吧。

第五篇、苏州博物馆分析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苏州博物馆分析报告

课程:材料工艺学

班级:10级环艺4班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

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图书馆

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

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

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

经过一年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

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

以便控

制和过滤进入展区

的太阳光线。

形式上,地块已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

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

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

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

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

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

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贝老还看了新馆大门复层移动的演示,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向内微凹,似乎在鼓励着人们走进。

“希望苏州市民以后常来苏州博物馆走走,就像巴黎市民常常要到卢浮宫去一样”,贝老说。

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

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手法的结合。作为庭院式园林,新馆大量运用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符号,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现代博物馆对文物的展示、保护和研究三大功能。

借鉴古典园林风格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最高处不超过地面16米。“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第六篇、参观苏州博物馆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去参观了位于拙

政园西面的苏州博物馆,它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气息。它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颗明珠,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步入大厅,透过平移门可以看见美

丽的后园。那是贝老设计的“创意山水园”。小桥流水,怪石假山,亭台楼阁完美结合,池水清澈得可以看清池底的鹅卵石,水面上绽放着几朵莲花,大大小小的锦鲤嬉戏池中,更给山水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走进“吴地遗珍”展馆,一件

件陶器、玉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勤劳。

穿过走道,我们进入“吴塔国宝”

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珍珠舍利宝幢,它是用楠木做成的,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个部分。讲解员告诉我们它是1978年在瑞光塔第三层天宫

中发现的,为北宋遗物,距今有1千多年了,主体通高122.6厘米。我细细观看,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中间雕出浪涛滚滚的大海,海浪周边向上升腾而起8朵描金祥云,云端立着4男4女8位天神,天王神态威严,天女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师大德庄严静穆,整个宝幢做工精美。大海中央如蘑菇云般突起山柱,柱上盘绕着一条鎏金银丝串珠编织而成的九头蟠龙。看到这里,我不由佩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它真不愧是国宝级文物,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物啊。

随后我们来到展厅中央,大家的目光

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一个碗上,讲解员说:“这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 1956年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它由碗和盏托组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

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

我凑近细看,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都装饰着重瓣莲花,像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它的釉色十分迷人,清澈润泽,如玉般温润,又如水晶般透亮,碗中无水,却似盛了一碗清水般纯净。

拾阶而上,我们进入了“吴中风雅”

里的宋画斋。茅草屋顶的宋画斋完全仿照宋代民居建造,全房无一砖一锭,完全用石块和茅草搭成。贝老匠心独具,他要让这展厅本身成为一个艺术品呢!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吴门书画”展馆,参观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作品,同学们无不啧啧赞叹。 苏州博物馆,你让我感受了中国悠

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看到了那么精致的展品。你不愧是苏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博物馆参观记

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的西面,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厅,透过玻璃门可以看见将现代庭院设计和苏州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创意山水园,泰山石组成的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与竹林相映成趣,更有锦鲤在铺满鹅卵石的池塘里嬉戏,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进入“吴地遗珍”展厅,我看着那些古朴而又精致的文物,不由得赞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步入“吴塔国宝”展厅时,导游让我们向上看,只见贝老将两个展示穹顶设计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间,仿佛置身于古塔之中。在这里欣赏文物,别有一番情趣。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走进“宝藏虎丘”室内,我们不约

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那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上,碗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你们看,它像不像一朵莲花?”讲解员问我们,我一看,还真是!这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离开‘吴塔国宝’展厅,我们又来到

了“吴中风雅’展厅,欣赏宋画斋。整座宋画斋仿造宋代民居建造,茅草屋顶,没用一颗钉子,都是用砖和沙土砌成的,下雨天里面不会潮湿。贝老要让这座宋画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最后我们走进了‘吴门书画”展厅,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精品。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将精致典雅的老苏州与亲切开放的新苏州完美综合,它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更是苏州儿女的自豪!

第七篇、浅析苏州博物馆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论文:浅析苏州博物馆

摘要: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粉墙黛瓦、形式、融合、几何。

在苏州的实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州博物馆,现在就我眼中的苏州博物馆谈一谈。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

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

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

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贝聿铭,他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新馆在

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新馆分成

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并以中部为中轴线。中轴

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

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站区,贵宾

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

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

而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展区而言,更具串联+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贝聿铭的设计在选材的方面上比较注重就地取材,它所涉及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就将建筑所在的山地取材以一定的比例掺和到混凝土中,使建筑更好的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同样考虑到了就地取材,这样的强调地域性的同时也节约了经济成本。

苏州博物馆以其大胆和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继承

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

“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设,

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

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并且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她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妙相辉应,形成了一条丰

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建筑生涯中的封刀之作,

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更是中国建筑文

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成为引领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典范。同时,它把古城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苏州博物馆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苏州博物馆的显著特征:

1、新馆采用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2、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

3、建筑色彩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4、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

5、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的现代表皮纹样

6、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主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7、用展区和回廊一隅配上六边形镂窗再现“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概念

8

、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9、用暴露的钢结构和石材的曲桥、亭子,把馆与馆连接起来

10、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

11、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撒在地面

12、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贝聿铭作品都有一定的共性。比方苏州博物馆的圆洞式入口和中银总部、香山饭店的圆形门洞有异曲同工之妙。多边形的几何窗户等等。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

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

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

伸和现代诊释。

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

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

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办公区、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

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o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

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I-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老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从时空上延续了苏州古城的文化脉络。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传统规划符号九宫格,中间贯通,这种处理同时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在水面处理上,从博物馆大门进去,

从八角形中央大厅后往西走,首先看到的

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一座曲折的石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的

空间,为了使死水变活,将北墙西北一角

设计得细水潺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

出。而为了增加水面的情趣,在水面上种植了睡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竹林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融合的设计正成为势头最猛的浪潮,冲刷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近年来,中国设计师一直在努力寻找设计的“现代性”,而今天,当众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却在认真地研究“本土化”。现代设计若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特征,必定要从环境、建筑布局等诸要素中寻求传承与突破,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希望这种设计创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还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

第八篇、园林建筑的现代演绎——游苏州博物馆新馆有感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工程技术

园林建筑的现代演绎

——游苏州博物馆新馆有感—

牟琳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系,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0月9日竣工开馆。此建筑群是由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于2002年受江苏省苏州市政府

之邀设计而成的。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江南建筑;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山水园林;审美意境;叠山;理水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不久,有幸观瞻了华裔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80多岁的杰出之作。深被大师尊重传统新内涵的作品所撼动。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2002年初接受中国江苏苏州市政府之邀,承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已正式揭幕开工,2006年10月9日开馆剪彩。在精确的施工和完善的管理保证下,呈现出高雅脱俗的现代馆舍建筑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总投资3.39亿元,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

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建筑中还设有影视厅、多功能厅、商场等。

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形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

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玻璃屋顶与石屋面在相互映衬中,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高处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进入大门,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中央大厅北边,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以其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从而使新的苏博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游览完博物馆突然让我想起几年前读过的一本旧著,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使我产生希望能用彭先生的古典园林分析的理论来试分析一下贝聿铭老先生作品的冲动。如彭先生所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其他建筑则是区别对待的。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原则是: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力图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它所抒发的情

趣可以用“诗情画意”来概括。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中国古典园林如彭先生所讲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所抒发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从开始就与诗话结下了不解之缘。凝聚了诗和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构图的原则: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借用现代的术语即所谓的

“含混性”、“不定性”、“矛盾性”来概括。

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对于园林建筑来讲,必须使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的结合来取得自然意的最佳构图。把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浑然的融成一体,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地。

空间对比:在古典园林中,以空间的对比的手法运用最为普遍。为了求得小中见大,多以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

引导与暗示:在古典园林中,凡借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手法求得含蓄深邃的效果,避相应的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暗示,借助于空间的组织与导向性可以起引导与暗示的作用。

疏与密:园林建筑虽然不同于绘画,但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方向也毫无例外的遵循疏密相间的原则。尤以建筑布局体现明显。

起伏与层次:为了强调整体立面的韵律变化和节奏感,起伏是借助于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比如建筑物自身的轴线方向,体量以及层数,还有屋面形式等。

虚与实: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离不开建筑空间的曲折和变化虚体空间借实体形式所形成。山实水虚,虚实对比就是由山水关系处理得来的。

渗透与层次: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园林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非常丰富,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就的

空间序列: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用“巧于回借,精在体宜”两句话来概括。各种景观建筑空间之间顿挫的委婉连接形式各种跌宕的空间序列。

堆山叠石:凡有园处必有山石。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不仅师法自然,更多的凝聚着造园工匠们的艺术创造。

庭院理水: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最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集中可分散,静态上则为有静有动,集中用水如古典皇家园林,所谓“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花木配置: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花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触觉,嗅觉与感觉。

TECHNOLOGYTREND

9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游苏州博物馆感想 游广东博物馆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