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听爷爷奶奶讲文革那些事

节日作文 zuowen 3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关于“文革”那些事之五》

关于“文革”那些事之五

第一次上北京

第一次上北京是在1966年的国庆节。“文革”开始不久,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小将”。我们温州地区是安排第三批被接见,刚好是国庆17周年。我们作为温州地区首批赴京红卫兵,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一个班5个代表,全校大约100来人。大家都自带铺盖,9月26日下午从温州出发,乘坐一艘货轮,开往上海。船到洞头海域,船里所有灯光都灭了,民兵都跑到各自岗位上去。我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顿时紧张起来。(后来才知道,由于当时两岸关系紧张,怕在海上遇到台湾的军舰)。第二天到了上海,坐上往北京的列车,在过长江的时候,列车被一节一节装上渡轮,然后到对岸又重新接上,这样花去不少时间。到达徐州车站时,列车忽然停住不前了,我们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上来许多红卫兵,他们抢着从各个车窗爬进来,车厢的过道上、厕所里都塞满了人,甚至连行李架上也了人,秩序一下子变得大乱。到了北京,我们被安排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的朝阳区,离天安门不远。我们到时,校园里已经有不少全国各地来的红卫兵。我们回想来时徐州的那一幕,方知北京所有的学校早已停课,红卫兵们都到全国各地串联去了。

我们在北京工业大学住下,那些教室就成了我们的临时住所,也没有床,大家都把被子铺在地上,两人睡一铺,是地地道道的地铺。我们每天吃的都是馍馍和窝窝头,这对于我们这些从南方来的“红卫兵小将”们很不适应,我们只好偷偷把这些“干粮”扔进厕所(所谓厕所,就是在操场边角挖一条沟,周围用芦苇席围成一圈),再去吃一碗伍分钱的稀饭充饥。

我们在焦急地等待着,巴不得早点见到毛主席,只觉得时光过得太慢。好不容易到了30日的下午,通知来了,要我们在第二天(10月1日)早上四点钟去天安门,大家一听,真是高兴的不得了。那天晚上,我们心情特别激动,大家揣摩着明天见毛主席会是怎么一回事,兴奋得一夜没睡。

四点钟未到,我们便早早地起了床,几辆大巴把我们送到天安门。这里早已一片沸腾,红旗、红袖章、红宝书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我们在东长安街坐下来。中秋时节的北京,寒意浓浓,可是我们这些红卫兵小将个个热血沸腾,我们一遍又一遍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一遍又一遍地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哎,千万颗红心在激动地跳动,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我们衷心祝福您老人家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激昂的歌声,震荡在天安门上空。

九时左右,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响起,我们立即停止了所有的呼喊和歌唱,我们急待的那个庄严的时刻马上就要来到了!我们从地上站起来,30多个人排成一列,手挽着手,迈着整齐的步伐,有节奏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手里不停地挥舞着毛主席语录,眼睛紧紧盯着天安门城楼,当我们通过天安门城楼前的时候,我看到了毛主席已站在城楼中央,手臂不停地挥舞着,那一刻,我激动得整个心都快要崩出来,眼泪不断地涌出来,嘴里一个劲地喊着:“毛主席万岁!”连声音都喊嘶哑了。在那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整个人突然变得高大起来

次日,我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还去了动物园。在北京,我们得到最多的是毛主席像章,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上长城。

从北京回到学校,形势大变样,造反气氛相当浓烈。我们这些红卫兵代表,

一个个都成了“保皇派”,各种造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并逐渐形成两大派别。从此,温州陷入一片混乱

请看下篇“洪都瑞金”斗孔宪邦

篇二:《那些人 那些事》

那些人,那些事

走过生命旅途,总会留下记忆深刻的画面,不管是人还是事,不管小时还是青春,终会有一生值得怀念的,但有些必然学会遗忘。

——题记

一晃眼,一切都悄然远去,没有了那嫩稚的脸颊,没有那呵护的羽翼,只能在风雨中学会坚强,在人群中学会独立,一直渴望昔日的成长,当踏进成长的道路时,一切似乎不再那么期盼跟期许,甚至没有那一份久违的激动,而是似乎在逃避,在恐惧那漫长又遥远的终点。 这一路,笑过、哭过、痛过、累过、伤过,甚至遍体鳞伤过,当坐在无人的长安,回忆起童真的那段时光,眼眸渐渐湿润了,开始怀念,开始留恋,而这一切今生再也回不去,只能在回忆里珍藏。

记得儿时,自己那淘气的身影,父母的教骂,对于老师严厉的批评,下课后,那欢快又积极的模样,总会历历在目,在脆弱伤心时,无助茫然时,悄然无息的在脑海回放,总会破泣而笑。

那时,我们什么都不懂,整天吃喝玩乐就是上学,没有太多的烦恼,也没有太多的追求。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有父母的庇护,不管遇到什么伤心事,都有父母的安慰,我们在她们的手心呵护长大。

记得有一次,跟同学吵架记仇,那个小男生还跟我打过一架,在放学的时候,小男生在我骑车的时候,故意捣乱,那一次狠狠的摔了一跤,我不哭不说话,膝盖流着血也没管,扶起自行车就回家了。

当我到了家,看膝盖的血还在流,刚好老爸走了过来,看到我受伤的腿,着急的问我怎么弄的,那一刻我委屈的哭了出来,把事情真相告诉了老爸,老爸特别生气,老妈知道后,恨不得把那小男生抽一顿,我老爸还在马路上等着小男生让他道歉,最后我微笑的说‘算了

吧’,因为这件事情我也有错,所以不想老爸老妈去找小男孩,如果换成现在的我,恨不得抽死他,当然这仅仅是现在的我。

还有一次在学校,因为我内向,而且特别胆小,甚至说哪怕替别人背黑锅也不会给自己辩解的那种人,可能脑子缺根玄,现在回忆起来也很想骂自己小时候怎么那么愚笨,那么傻呢。

有一个同学捡了一块钱,然后老师忘记拿走,就放在讲台上,结果一块钱丢失了,那一堂是体育课,班主任就来调查丢失的钱,我现在回忆起来特别纳闷,班主任第一个问的就是我,而我瞬间脑袋抽筋了,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然后班主任问‘你今天带了多少钱?’,我说我带了‘五块钱’,然后班主任问我‘花了多少,剩多少?’,我傻逼兮兮的说‘我花了两块,剩四块。’,当说出口我后悔了,我明明剩三块啊!结果班主任就说‘就知道你是偷拿的。’,我瞬间呆滞了,但是也没有辩解,傻傻的把钱交出去了。

然后同学们都看着我,我特别犯难,因为这钱不是我拿的,自己还摊上了一块钱,委屈的要死。回到家,把这件事情告诉老爸老妈,老妈气的就骂班主任,还要去学校给我评理,说‘这钱是我给我女儿,凭什么冤枉是我女儿拿的’,那时候我还是说了一句‘可能老师失误了,搞错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特不想让家人因为我的事情而怎样,也不想因为我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总是不了了之。

虽说小时家里穷,那时候妹妹貌似没出生,我也就小学一年级但是每天零花钱都是五块打底,人家小朋友一块钱,我就五块钱,虽然家里没钱,但是老爸总是把我当公主疼爱着再穷也不会让我饿着,当然一年级前我的命挺苦的,这一段省略了。

小时,因为穷,夏天只能在小河里洗澡,而且我特淘气,小时候特像男孩子。记得一次,老爸帮我洗完澡,我在岸上玩,老爸叫我把毛巾扔下去给他,而我淘气的捡起地上香蕉皮扔了过去,华丽丽的落在老爸的头上,老爸瞪了我一眼说了一句话,我连忙把毛巾扔下去,华丽丽的跑掉了。

老爸老妈爷爷奶奶跟我说,我小时胆小到,三岁的时候连小拇指那么高的台阶都不敢走,哇哇大哭叫老爸老妈,我现在听她们说,我都觉得我是一个奇葩,我怎么可以那么胆小呢,想不通。

长大了,性格依旧内向,但是在朋友面前,疯的跟个傻子一样,有时特别闹腾,在家人面前总是面无表情的多,不会跟家人说话,因此也许在家人面前,我就是特别腼腆内向的孩子吧!

青春期时的思想叛逆,似乎也渐渐走上了另一条人生,因为那一场,我似乎命中转折,丢失的太多,伤的太深,似乎看不清自己到底怎么了,也许因为那些事,才会有如今的我,似乎不恨了,反而感激了,但却依旧是无法磨灭的伤痕,有些人问起,我若无其事的笑着,却内心早已在颤抖,所想自己经历的,本在呵护下长大,却因为一场错误,丢失了,承担起本不该我那年龄所该承受的一切,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一次次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一次次代价下,我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成长,每天微笑的面对家人,却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破泣而哭,没人知道那时我是多么伤心。

14岁犯下的错不是错,而那一场错,却成了我人生的阴影。15岁所接受的事情与思考,以及经历的种种,似乎定格在我生命里,我这辈子都无法抹去,只是一个女孩最大的伤悲,只有隐藏不再提起才是对我最好的疗效。16岁所经历的社会,那么复杂勾心斗角,现在想想那时我才16岁,为何残忍到对付我?因为那一次我似乎懂得了社会的复杂。17岁又是这样的年少轻狂跟不懂事,又在生命里留下多少伤痕,似乎无法抹去。现在回忆起,我到底经历了多少,流了多少场泪,在夜里撕心的哭了几回,数也数不清,而我在这样的岁月洗礼下渐渐成长。

把微笑留给了别人,把伤痛送给自己,在家里似乎没有人了解我,我可以笑的那么没心没肺,可谁知道我又经历了什么。想起那些唾骂,嘲笑、讽刺、议论等等,我哪有那么坚强,那么坚不可摧,尽管我再努力,任何人都看不到,而看到这一切的只有自己。

我似乎从来不奢望哪天被认可,似乎习惯了被否定,被唾骂,被欺负,被利用,我恨自己的一无是处,而恨又如何,但在别人的眼里,我却是被羡慕的。

遇到的人我渐渐麻木,警察、医生、律师、经理、教师等等,我学会了很多,却在岁月里,那些都是一些教导我的过客,不会做长期的停留,只会在你成长的岁月里教你怎么学会成长,当告知你,便会离去。

在这几年,我似乎看淡了所谓相遇跟别离,我不知道我的幸福在何处,但是我寻找了我的梦,我有坚持下去的理由,我有目标的追寻,哪怕一天真的一无所有,但是在这个世界我并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所经历的苦我经历过,所经历的伤撕心裂肺过,所承受的痛让我泪流满面过,我不怕,我勇敢,我努力,我坚持,因为当我出生在这个世界,纵使有再多抱怨,我依然要学会坚强。

遇到的人,发生过的事,我只想在岁月里掩埋,随着时间在我世界里淡去,我能做的,只能相信明天会更好。

篇三:《那些人那些事》

关于小说《那些年那些事》的认识与体悟

起初看到这部小说时,是被它的题目所吸引,莫名的一种想去探究的欲望,“那些年那些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诚然,在引起读者兴趣这一方面,作者无疑是成功了。

这篇小说以“我”的口吻和视角讲述“文革”前后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普通村子里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主要讲述了二叔曲折艰辛的一生,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通过“我”及周围人对二叔一家在文革前、文革期间及文革后的不同态度,使文章富于变化,高潮迭起。这样的布局虽然使得小说的结构略显单一,但由于小说充沛的生命意识,逼真的原生态描摹,饱满的质感,使小说以其强烈的主观性和写实性,以其苍凉的命运感,提高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气息。

文章在第一段即开门见山地交待了小说讲述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欢乐与痛苦交织的”或精彩或平淡的那些事。同时“欢乐与痛苦”也定下了本文的感情基调,让读者跟随作家的足迹去追忆那些或温馨或幸福,或心酸艰难的往事。

“欢乐”主要体现在“我”童年时那段美好的时光中,这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得较为明显。故乡的老城墙周围是“我”玩乐的主要场所,作者对它的细致描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座庄严而富有情趣的村子,在“文革”这场暴风雨来临之前,宁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平凡却又充满着快乐和幸福。那里有疼我爱我的父亲、母亲和二叔,以及“把我当亲孙子看待”的二叔的父母。二叔家在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在这座古老而庄重阔气的大宅院里,记录了“我”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童年。这里有我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而这些美好却被“文革”这场风暴吹散在了遥远的记忆中。

小说的中间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也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写得比较沉重。当我问母亲“二叔家房子怎么盖得那么阔气”时,母亲压低了声音告诉我原因,我得知二叔父亲辉煌的过去,母亲还不容置疑地告诫我“小孩子不要乱问这些”。二叔一家特殊的背景以及后面写到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等一系列暗示,为下文写二叔一家被划为“四类分子”并遭到批斗埋下了伏笔。当生产队的队长带人把二叔家的财物帮空时,“母亲愣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因母亲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却不料来的如此之快而父亲则很认真却有些勉强地告诉我“二叔不是好人”,“我”的心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己也搞不清,“二叔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坏人”。 当“我”上学后,从课本里知道了恶霸地主的种种劣行,知道了要与阶级敌人划清界限,慢慢地在“我”的潜意识里,二叔家的人就是这样的恶霸地主,就是阶级敌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厌恶和鄙视待我如亲人一般的二叔一家,并和几个伙伴暗地里恶整二叔一家,看到他们干那些苦活累活,默默忍受这一切的不公时,“我”却暗自高兴。读到这里感觉很沉重,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周围人无情的话语,竟让“我”与二叔一家那么亲密的人成为陌路。可那个年代的悲剧又岂止这些,人人自求明哲保身,劳苦大众对地主阶级深恶痛绝,即使内心深处再怎么不忍也不能表现在人前。即使这些地主阶级的后代再怎么无辜,但本身就已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让那些所谓的“阶级敌人”成为某些“群众”发泄的对象。小说中的“我”也被动地加入了这一行列,因客观上接受的思想蒙蔽了自己的良知和内心的情感,而无意中伤害了待“我”如亲孙子一般的二叔的父母,我也只能哀叹时势弄人,人情冷暖,亦或慨叹一句:童言无忌。从孩子们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教育的缺失和舆论的误导,使人们曲解了“人民群众的专政”,影射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乌烟瘴气。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浑浊的社会里仍有一丝温暖存在。例如母亲烙了饼,包在笼布里,父亲趁夜悄悄送到了二叔家。另一件事是,当父母亲知道,批斗二叔父母亲的两件事并最终导致二叔父亲的死都与“我”有关时,母亲忍不住吼着骂我“不争气的东西”,而父亲则愤怒地挥起拳头欲打我,后来我得知自己的伙伴也遇到了与我同样的遭遇。通过这两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朴实的劳动人民仍有一颗善良的心。虽然在那样的年代里不容许他们表

现出对这些所谓的“阶级敌人”的同情,但他们并不忍看到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因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血浓于水以及家族伦理的观念让“我”和“我”的父母不可能对二叔一家没有丝毫的情谊,更不可能眼见他们遭受凌辱与摧残而无动于衷。因此在那个夏收时节,我第一次站岗时,二叔的母亲为了给快要饿死的老伴熬口汤喝,偷拿了一把麦穗,当她被发现时,吓得她“一屁股坐在地上,用乞求的的眼光看着我”,而“我当时六神无主”,这是我第一次执勤,“何况我的胸前还飘着红领巾”,这里的“红领巾”象征的是庄严的使命、神圣的职责,而它的对立面是爱我疼我、如亲奶奶一般的人,是我的情感所系。这就将我无奈的置于思想斗争的边缘。之所以如此痛苦的做思想挣扎,说到底还是那浓浓的伦理亲情让“我”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迷茫了,最后是母亲骂醒了“我”,“我”开始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深的忏悔和谴责。小说写到这里就将一个性格丰富而内心复杂多变的人物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叔”这一形象可以说是贯穿小说的灵魂是人物。通篇小说二叔没有一句语言,只是在作者旁白式的传述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命运多舛却坚韧不屈的形象,二叔长得很魁梧,是典型的西北汉子,他喜欢秦腔、会拉二胡、会吹唢呐,这是二叔给人的第一印象,从这简单的描写中,可以想象得出二叔是一个多才多艺、硬气却不乏温柔的北方汉子。二叔虽然出身于比较阔气的家庭,但他平易可亲,与周围的人关系很融洽。同时他也是一个沉默坚韧的人,一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一个心灵手巧、积极乐观的人。十年浩劫,他经历了抄家、批斗、迫害、瞎眼等一连串的打击,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遭受了摧残,但他只是默默的承受了这一切。为了奉养母亲,失明后的他编织起了席子和担笼,而且还经常熬夜,“但只要能挣个全工分”,照顾好自己的母亲,他什么苦都能吃。

打到“四人帮”后,二叔的父亲平了反,国家给二叔家赔了不少钱,二叔和他的母亲把大部分钱捐给了学校,还接济了村里不少上不起学的孩子。二叔乐于帮助别人,却从不收取报酬。我不想说二叔的行为是多么的伟大无私,但从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他这份至孝至善的心,足以让他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所以他死后,村子里所有人都出来给他送殡,便完全可以理解了。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命运坎坷的人,经历多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坚韧乐观,这的确带给了我无限的震撼。

小说的最后写到多年以后,我回了趟老家,在经过二叔的坟地时,我看到“二叔坟地上的迎春花开的很艳,黄灿灿的一片!”迎春花开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不与群芳斗艳,亦能独秀,而文中的迎春花又开在荒凉的坟地上,天气和生长环境如此而恶劣,他却绽放出了最艳最美的花朵。这正如二叔艰辛坎坷的一生,经历过幸福,亦经历过非人的磨难,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中,他始终坚韧勇敢而乐观的活着,我不得不说,二叔是一个传奇,亦是一个奇迹,这不正如那开在坟地上的迎春花吗?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总能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那些年那些事》写中国农民的沉默坚韧;写活着难、有尊严的活着就更难;写一个普通村庄里一家人的生命历程,折射整个社会在“文革”时期的动乱。读来时有震撼之感!这样的描绘完全出自作家刻骨的生命体验,不可重复的细节,逼真的亲历感,以及作家主观情志的渗透和抒发。他不用去“采访”,也用不着专门“体验”,从小就不间断地读着这本叫做生活的无字天书。生活、艺术、经验、人生智慧、表达技巧,会使原本平常的情节、细节发生奇妙的增值效应。于是,这些遥远的灾难,并非一风吹走的往事,或历史书上几行冰冷的文字,而是我们民族心灵深处弥足珍贵的永恒记忆!

注:

《那些年那些事》作者 展望 摘自《秦都》杂志2010年第1期

篇四:《父亲过去的那些事》

父亲过去的那些事

那年暑假,我在父母家住了三天。因为“7.5”,我不敢呆在自己家里。那几天,每当晚饭时,我们坐在浓密繁茂的大杏树下,听父亲讲他过去的那些事。浓浓的杏香弥漫了我们周围,我们也和父亲沉浸在几十年前云烟一般的前尘往事里。对于父亲来说,这些是他这几年讲的最多的往事了。

父亲与洁米莉妈妈

说起来,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在生产队里赶马车,经常拉着清油到周边乡村换油料和粮食。那天,在返回途中路过墩麻扎,正赶上兵团红卫兵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枪声使马受了惊吓,拉着父亲一路狂奔,终于在一个拐弯处将父亲重重甩出……醒来时,躺在一户维吾尔大妈的家里。在这家人的细心照料下,父亲的伤终于好了。可洁米莉妈妈还是不放心,让自己的老四儿子阿不力木鲁克护送父亲回了家。从此,父亲便有了一个维吾尔妈妈,我们也就有了洁米莉奶奶。

父亲每次去换油路过那里时,总会在他们家逗留几天。洁米莉妈妈是一名教师,两个儿子和儿媳、一个女儿也是教师,家里活又多,照顾不过来,父亲总会在这儿帮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阿不力木鲁克叔叔也特别喜欢听父亲给他们讲换油途中的奇闻趣事。洁米莉妈妈家的院子很大,每年,他们都会种西瓜,夏天,父亲每次出外,总会拉一些西瓜回来,去时也会给他们捎一些土豆、黄瓜、豆角之类的蔬菜。父亲至今都说,洁米莉妈妈做的卡瓦包子是他这一生吃过的最香的包子。

看着父亲眼睛里的点点晶莹,我似乎看到了洁米莉奶奶的那个院子。那年父母亲去墩麻扎开醋坊,就住在洁米莉妈妈家。我寒暑假回来去看望父母时,洁米莉奶奶总是老远就张开双臂来拥抱我,并不停地唠叨着:“赛力曼,赛力曼,米能克孜,亚克西克孜。(赛力曼是我的小名。意思是赛力曼赛力曼,我的孩子,我的好孩子)”如今,却再也得不到如此热情的拥抱,听不到如此暖人的唠叨了。五年前,洁米莉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去年,阿不力木鲁克叔叔带着儿子哈米提来看望父亲,看望他的异族兄弟,还带来了自家种的大西瓜,西瓜很甜很甜。而且这次他们是开着自己家的车来的。我一直微笑着看着这一对兄弟在那聊天。母亲问我:“你能听懂吗?”我笑了,是的,虽然我听不懂,但我从他们的表情和眼神里看到了幸福。

父亲和维吾尔老兵

说起艾力老汉,我还是有点印象的。

艾力老汉五十多岁到我家,一住就是五年。论年纪他比父亲老,父亲以哥哥来称呼他。他在南疆日子过得很苦,老伴也去世了,于是到北疆来讨活干。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就在村里打零工,给东家砌个墙,西家翻块地。那年父亲需要些土块,就请他来干,交谈中才得知他一直住在别人的打麦场或草垛里。父亲就腾出一间堆放杂物的小屋让他住了下来。从此,他就和父亲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他白天出去找活干,晚上住在我家,早饭就和我们一起吃。他总在饭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听爷爷奶奶讲文革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