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体情况 3》
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情况介绍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自南向北畅流,行水613年。春秋时代谓之大河,亦谓老黄河。时与琅琊、泰山、渤海齐名。黄河故道即为老黄河之遗迹。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位于故道中段,总面积12.8万亩,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18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1.8%。公园林木资源丰富,有55科117属210种。梨、杏、桃、枣、椹、苹果、柿子、山楂等经济林木遍布全园,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又因古树名木群立,而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拥有全国最大的古椹树群,百年以上古椹树2万余株,是“中国椹果之乡”,古柿树、古杏树、古山楂树、古梨树等其它果类古树1万多株,各类形态各异、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构成了森林公园的资源主体,从而形成名副其实的“古树王国”。
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雉鸡、斑鸠、啄木鸟、灰喜鹊等随处可见,夏津特产白玉鸟更是鸟中极品。
森林公园历史古迹遍布,历史典故和传奇丰富,历史文化氛围浓厚,隋末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曾在夏津活动的历史事迹,留下了丰富的人物传奇,大云寺、杏坞书院、点将台等历史遗迹犹存,“双龙戏珠”、“刘秀赐天果”、“蔡顺拾椹”等历史典故广传。
一、丰富的景观资源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有地文、水文、生物、天象等自然景观,又有古迹遗址、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
(一)自然景观
1、天然沙丘景观——保留最为完整的黄河故道地质景观
森林公园位于黄河故道腹地,园内微地貌类型复杂,河滩高地、沙丘地、决口扇形地、砂质砂槽地纵横交错,岗丘密布,连绵起伏,形成平原地区少见的天然沙丘起伏地形,极大地丰富了地文景观内容。夏津八景之一“茫沙烟雨”就是黄河故道沙区的烟雨景观。
2、古堤景观——保留比较完整的古黄河人工堤
自县境西南向东北方向,“盘曲低昂,状若蛟螭”。原障老黄河之水(公元前602年),见证黄河之汹涌,后障宋时黄河之水(公元1072年),因河北转运使陈尧佐所筑,故称陈公堤,又称“贝野长堤”,曾为当地八大景观之一。平野之上,大堤突兀而起,远望势若长虹,尤为壮观。清代雍正时古恩县知县陈学海还曾有诗赞说:“望人修堤一带迷,造堤人去柳成蹊。烟连秀野千家麦,势障黄河万倾泥。草长平湖春浪阔,渔归小艇夕阳低,苍椹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沿旅游风景公路还可观赏到陈公堤残留的断面,是公园重要的地貌景观。
3、古树景观——中国国内罕见的古树群
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分布极广,主要包括椹、梨、枣、柿子、杏树等,共有3万余株。这些古树名木集人文色彩于自然景观之
中,均可独成景点,具有极高的保护、科研和观赏价值。
1)古椹树——世界最大的古椹树群{夏津森林公园作文}.{夏津森林公园作文}.
古椹树在全园各区均有分布,是公园的特色树种。夏津椹果历史悠久,从遗存的古树看,树龄最高的为1200年,大多数在二三百年以上,是平原地区保存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果林。夏津椹果如小家碧玉,婀娜多姿,或白或紫,似玛瑙,像彩珠。初夏季节,果品鲜见之时,多彩娇嫩的椹果,越发诱人。椹树之果,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俗称“圣果”。夏津椹果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夏津县也被命名为“中国椹果之乡”。目前,园区仍然古椹遍布,虽老态龙钟,但仍枝繁叶茂。
2)古柿树——国内少见的古柿子园
柿树也是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特色植物之一,区内有百年以上古柿树300余株,是1391年当地褚姓人家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迁于此地,并随身携带洪桐柿树幼苗百余株,栽于沙丘之上。园内的柿树王高18米,胸围2.6米,冠幅16米,树龄达600年之久,为华北平原之最。
3)古梨树——保存完整、观赏价值极高的古梨园
古梨树初植于1874年,主要位于义和庄南侧,总面积800余亩,其中,“梨树王”更是古树中的珍品。目前梨树品种有鸭梨、面梨、酸梨等20余个品种。早春梨花盛开时,如团团白云,似雪海琼涛,徘徊其中,仿佛臵身梦幻境地,令人如醉如痴。冬日,雪衬盆景,千姿百态,如影如画。
4)其他古树
包括古杏树、古枣树等,特别“十样龙枣”虽被盗伐,但故事传说仍吸引游客。{夏津森林公园作文}.
(二)人文景观
1、会盟台
西汉初,臵鄃县,为臵县之始。隋开皇十六年,又别臵夏津县;隋大业间,因罹水患,废夏津并入鄃县。唐天宝元年,改鄃县为夏津县,直到现在,已历2200多年。据旧志称为“春秋战国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现推断,鄃县改称夏津,当是根据鄃县在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地理特点而命名的。
2、大云寺遗址
该遗址位于今东李镇张法寺村东南。据县志记载,大云寺始建于金,后迄于元末,殿宇倾圮几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法师张福广(掖县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末(1463)竣工,历时70余年,始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护法、大悲、五百罗汉、金刚”诸神象俱全,僧房、仓库、浴室、厨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清《夏津县志·艺文志》)。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名刹。明山东提学使沈钟有诗赞曰:“岿然梵刹夏津东,万木丛深一径通。满路飞香三数里,绕檐鸣铎半虚空。回翔鹳鹤翩翩下,导引袈裟个个同。除却灵岩堪伯仲,其它琐琐敢争雄?”后因年湮日久,世事沧桑,殿宇倾圮,僧众散归,时至民国23年
(1934)左右,其建筑已被拆除殆尽。现在其址仍瓦砾遍地,常有祭祀用的陶瓷器皿出土。当地人仍有“大阁”、“塔坟”等地名称谓。
3、杏坞书院
咸丰八年邹绍鲁、刘令晦、潘克博等绅士为兴义学,多方筹资,修建书院。因其掩影杏林中,命名为“杏坞书院”。书院周围古杏树现仅存二十多株,所存树木虽历经沧桑,而仍枝繁叶茂,身处其境,书香墨色犹存。
4、朱公祠
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抚台朱国祥曾在附近出巡,见此地“沙漠荒凉,人烟凋敝”、“地半沙滩,不易禾稼”,并喻“当地人多种果木,庶可以免风灾而裕财用”。之后,周围百姓牢记朱公训导,植树不止,迄于清中叶已是林木郁郁,烟树无边。百余年后,为谢朱公恩德,便募捐资财,修筑朱公祠。现已发现记载此事的“功德碑”。
5、风俗民情
夏津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龙灯、彩车、旱船、高跷、架鼓、秧歌等。地方戏曲有哈哈腔(亦称吹腔)、夏津小调。新民歌和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民间艺术节,远近闻名,参演人员数千人,有数十万人观看。可谓“农民的狂欢节”。
二、景区规划开发现状
篇二:《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与其他森林公园所不同的是,绝大部分的森林公园都是建立在山上的,而我们的森林公园是建在平原上的,它位于故道中段,主要集中在夏津县苏留庄镇。面积12万亩,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18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1.8%。其中林地1.2万亩,果园2.1万亩,四旁及林网绿化面积 7000亩。园内沙丘绵亘,树木蓁茂,连绵长达十余华里。林木资源丰富,有55科117属210种。梨、杏、桃、枣、椹、苹果、柿子、山楂等经济林木遍布全园,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公园内古树名木群立,又可称之为“北方落叶博物馆”,林果木交互错落,形成一条条自然变幻的绿色屏道,伏跃跌宕,生机盎然,清朝曾有人写道“援木攀行20里余里而脚不沾地”来形容这片林子之大。春天桃李争艳,杨柳袅袅,暖风可人,燕语莺声。夏日密树繁叶,遮天蔽日,树间清风习习,树下细草如茵。秋季桃梨飘香,红叶似火,虫声唧唧,鸟雀啁啾。冬 令树叶落尽,树干杈桠,降雪之后,沙丘玉砌,万树银妆,俨然北国雪原景观。现在多有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团体,游客达60多万人。人们 或携音响,婆娑舞蹈,引吭高歌。或漫步林中,吟哦树下,实为人生快事。 根据我们的规划,在我们路口这个地方我们将建成我们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一座标志性的大门,大门上设计有我们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古树王国,自驾天堂”的特色标志。我们设计的这座大门呢,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连接体,在我们的河道里,我们设计的是一个船形的建筑物,届时游客可以在这艘船上购买船票,通过水路划小船进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我们修建的一条32公里观光路,按照我们的规划,我们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将建成一带两区十园的规模,“一带”指的是我们沿观光路两侧种植树木所形成的一条绿色林带,“两区”指的是根据园区地理位臵的不同,以315省道为界限,315省道以南的区域为A区,315省道以北的区域为B区,“十园”是指我们将要建成的各具特色的独立园区,包括我们的天绿园、颐寿园、天果园、杏坞园、大云寺佛教文化区、田园度假村、森林游乐园、金秋百果园、义和庄园、忠恒葡萄采摘园、槐林狩猎场等等十几个园区,所以我们的十园是一个概念性的简称。我们整个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都是由这条观光路来连接的。
前面这座大桥就是我们07年11月份竣工通车的,这座桥横跨的这条河流叫做六五河上,六五河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河流,它是1965年拓宽的,因而得名六五河。
河的东岸的村子叫刘堤村,它的北面的村子叫左堤村,再往西南前面还有唐堤村、杨堤村,这些村名都取一个堤字,前面加上村里人的姓氏,其意义就在于纪念宋朝陈尧佐带领军民修筑的千里长堤——陈公堤。陈尧佐,宋真宗时期官至宰相,修筑千里长堤时正值其母过世,本应为母守孝三年,可是当时黄河西岸每年决堤,岸边百姓深受其害,陈尧佐放弃为母守孝,带领军民十几年如一日,终于在原黄河古堤的基础上连接筑成了千里长堤,人们为了纪念陈尧佐的功绩,将长堤取名陈公堤。大家跟我来看,这个坡面就是我们当初的陈公堤的一部分,现在还能看出堤坝的痕迹。
前面就到了我们的颐寿园景区了,这个景区坐落在苏留庄镇西闫庙村,园区总面积600余亩,该区与北面的天果园区、杏坞园区、混交林区就构成了我们全国最大的古桑树群。相传明永乐年间,桑园逾千顷,养蚕极盛。桑椹,又名桑果,
俗称“椹子”,成熟后颜色有紫、白、乌三种,本县紫椹最多,白椹次之。夏津桑椹受干燥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果粒大,浆汁浓,含糖量高,味甘似蜜,它含有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其他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具有滋阴、养血、健脾、乌发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1993年已被正式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桑椹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果品,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进贡到皇宫之中,成为皇帝御用的补品,当时就被称为“民间圣果”。常吃桑椹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对于中老年来说是佳果和良药。这一带的当地人因为久食椹果,年寿逾增。据调查,仅西闫一村800人口中,高寿老人达9旬者就有8人,达8旬者甚众,五世同堂,四世同乐的家庭十余户,所以桑树又被称为“颐寿树”。
桑椹加工成的桑椹酒是水果酒中的极品,营养价值远远高于葡萄酒,不仅具有滋补、养神及补血之功效,还可以改善女性手脚冰冷的毛病,有美容养颜之功效。桑树浑身都是宝,除了椹果以外,它的树枝、叶子、树根都可入药,具有滋阴补肾、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等功效。
在现今的颐寿园中,300年以上的古树有400余株,著名的卧龙桑与腾龙桑就生长于此园中,在这里我们还有一个双龙争霸的历史典故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退位后将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朱标两年后过世,皇位传给了其子朱允炆,朱允炆生性懦弱,而朱元璋的四皇子燕王朱棣势力庞大,觊觎皇位已久,于是挑起兵战发动了“靖南之役”。
大家看,这两株一高一矮,一壮一弱的桑树就是被称为“双龙争霸”的古桑,那株粗壮雄奇的叫作“腾龙桑”,喻为横行无忌的燕王朱棣;那株矮小瘦弱的叫作“卧龙桑”,喻为被夺了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这高大与矮小,强大与瘦弱,相映相衬,极为形象地令人想象起当年叔叔朱棣以大欺小的蛮横模样。
大家看一下观光路两侧的这一片区域我们将要种植新的桑树,形成一个年轻的桑树群,与我们的古桑树群相互辉映衬托。
大家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天果园区,该区总面积约六百亩,位于苏留庄镇前屯村。据史记载:1391年,即明洪武二十五年,前屯村褚姓人家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迁于此地,并随身携带洪桐柿树幼苗百株,栽于沙丘之上,绵续接衍,多年后形成了葱郁茂密的柿子树林。提到这里,大家该产生些疑问了吧,褚姓人家为何千里迢迢从洪桐迁至这儿呢?这是缘于一段历史的劫难:据史记载,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发动靖南之役后,德州一带百姓拥护朱允炆,纷纷抵御燕王的进攻,致使其实力局部受挫,因此朱棣登上宝座后对德州进行了大规模屠城,史称“燕王扫北”。燕王扫北至夏津时,夏津百姓惨遭屠戮,以致夏津一时渺无人烟,甚是荒凉,燕王为在此添充人丁,便从山西洪桐及胶东一带移民至此,所以我们夏津人的祖先远在山西和胶东。
好了,让大家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之后呢,咱们继续往前走再来看一下前方的这些柿树,园内现有柿树50余株,其中百年古柿树30余株,最高树龄达600年之久,为华北平原之最。前方这一株为园内之冠,树高15.2米,胸径106厘米,冠幅18米。树冠呈半圆伞形,干枝粗壮,叶幕厚重,十几条粗大的树根如龙蛇盘踞般裸露于地面之上,令人回想着年代的久远与世事的沧桑。这株柿树虽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生机勃勃,柿果累累,每年一到秋天,树叶一片金黄,而枝间叶隙中的柿子则更是黄中透红,阳光洒下,远处看去如灯盏闪烁,游人至此,无不驻足观赏,惊羡于大自然创造的这幅柿林风景画。柿子的食用价值和药
用价值如下:
柿是柿树属植物,柿树的果实,又名米果、猴枣。功效: 润肺生津,清热止血,涩肠健脾,解酒降压。
食用:甜柿可以直接食用,涩柿需要人工脱涩后方可使用。 脱涩的方法一般有放臵一段时间,和用温水或石灰水浸泡等方法。
除鲜食外,柿子整个晒干之后可以制成柿饼。柿子还可以酿成柿酒、柿醋,加工成柿脯、柿粉、柿霜、柿茶、冻柿子等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同时, 柿蒂,柿霜,柿叶均可入药。
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能,可以缓解大便干结、痔疮疼痛或出血、干咳、喉痛、高血压等症。所以,柿子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内外痔疮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如果用柿子叶子煎服或冲开水当茶饮,也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镇咳化痰的作用。
吃柿子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有几点需要提醒:
空腹不能吃柿子 因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及果胶,在空腹情况下它们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块,如果这些硬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滞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小的胃柿石最初如杏子核,但会愈积愈大。如果胃柿石无法自然被排出,那么就会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曾在手术中发现大如拳头的胃柿石。如果胃“有底”的话,就可避免胃柿石的形成。
柿子皮不能吃 有的人感到吃柿子的同时咀嚼柿子皮比单吃柿子更有味道,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脱涩时,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全部脱尽,如果连皮一起吃更容易形成胃柿石,尤其是脱涩工艺不完善时,其皮中含的鞣酸更多。
不要与含高蛋白的蟹、鱼、虾等食品一起吃 中医学中,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块,即胃柿石。
糖尿病人勿食 柿子中因含10.8%的糖类,且大多是简单的双糖和单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即属此类),因此吃后很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人而言,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是有害的。
在我们的天果园区我们将要恢复重建朱公祠,朱公祠是清朝时期黄河故道周边村庄村民为纪念夏津知县朱国祥而修建的一座祠堂。朱国祥,是清代“镶黄旗汉军”人(“镶黄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康熙十三年(1674),来夏津任知县。他这个人呢,聪敏干练,处事勤恳,不辞劳苦。在任职时,“兴利除弊,知无不为”。当时,夏津这里无业游民很多,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朱知县四处巡察,建立新庄,安臵流民,并给予牲畜、种籽,免除徭役。自任夏津知县开始,他到如今我们所在的森林公园巡察达十余次。见遍野沙丘,草木不生,风起沙丘游移,朱知县见此状便晓喻百姓多种树木,尤其要多种果树,因为果树既可以多获地利,而且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朱知县亲自传授方法,在较为平整的沙地四周种上果树,中间种上庄稼,这样一来就可获高产。他还把这种地(四周栽树的地)命名为“包袱地”。对百姓说:“果树既可以固沙,又可摘果而售,一举双得,务应多种!”每年耕种的果树产量逐年提高,人们丰衣足食,无不感戴朱知县的恩典。长此以往,就变成如今我们所处的森林公园。我们重修朱公祠一是纪念朱知县,二是要警示百姓保护好
老祖宗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我们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杏坞园景区,我们这个景区的面积约750亩,该园区名字的得来是与我县的一处历史古迹杏坞书院有关。清朝咸丰八年,夏津乡绅邹绍鲁、潘克博等为兴办义学,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一座书院,因其掩映于杏林之中,所以取名“杏坞书院”。文革期间杏坞书院遗址已经被毁,按照规划我们将在园内恢复重建杏坞书院,以纪念夏津乡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所以我们把这个园区取名杏坞园。
现在园内百年以上的古杏树有一百多株,现在园内杏树品种主要有十里香、红铃铛、金太阳、白巴旦等十几个品种,其中以十里香为夏津土杏中的上品,其香味极浓,每到杏子成熟之时,几里之外都能闻到其香味,所以称其为十里香。另外给大家介绍我们夏津所特有的另一种杏,这种杏叫做老鸹枕头杏,因其酷似鹅卵石(当地人称为老鸹枕头)而得名,个大皮薄,甘酸适口。该杏是由土杏树经选择、嫁接而成。它枝干粗壮,叶片肥大,果实发育快,于芒种前成熟。每枚重50—80克,成熟后白中泛黄,有浓郁的米兰香气,为杏中上品。
红杏与古代医学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远在古代,郎中们就以杏医药济世。杏的果实、杏仁、杏叶和树皮、树根,均可入药。杏仁有止咳、平喘、祛痰、润肠、通便的功效。据史料记载,三国名医董奉,酷爱杏树。他为人敦厚、善良,给人治病不收医药费,只让求医者病愈后栽种几棵杏树。几经数年,蔚然成林,号称“董仙杏林”。经他治愈过的病人,送来“杏林春暖”的匾牌,以表心意。所以,后人便以“杏林”来称颂医术高明的郎中。据近代研究表明,杏肉杏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数十种。长期食用杏产品可延缓衰老,防止中老年血管病。从苦杏仁中提取的B17,是防癌抗癌的有效药物。美国医学家对250例癌症患者观察,口服和注射维生素B17,加上其他一些辅助治疗,竟然有248例癌症患者痊愈。据报道,世界长寿之国——斐济,约65万人口,至今尚未发现一例癌症患者。斐济杏树颇多,在那里吃杏几乎成了时尚,故斐济又称“无癌国”。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大云寺遗址,大云寺始建于金,后因年歉兵,迄于元末,殿宇倾屺几尽。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法师张福广(掖单人)来此经营重修。至明天顺癸未(1463)竣工,历时70余年,始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护法、大悲、五百 罗汉、金刚”诸神象俱全。憎房、仓库、浴室、后房等配套设施无一不备。“栋宇鲜丽, 金光流映,煌然为东藩伟观”(清《夏津县志》艺文志。盛时僧众达百余人,为方圆数百里名刹,明山东提学使沈钟有诗赞日:当然梵刹夏津东,万木丛深一径通。满路飞香三数里,绕檐鸣铎半虚空。回翔鹳鹤翩翩下,导引袈裟个个同。除却灵岩堪伯仲,其它琐琐敢争雄? 后因年湮日久,世事沧桑,殿宇倾屺,僧众散归,时至民国23年(1934)左右,其建筑已被拆除殆尽。
说到重修大云寺,有一传闻,在明洪武间,游僧福广(一名三和尚)和他徒弟游走到这里,于是定居在大云寺,见寺院残破,香火寂然,决定重新整修。福广师徒跋山涉水,随即天南地北,到处化缘,筹措修寺之资,其足迹遍布安徽、苏州、湖南、江西等地。每到一地,便四处找寻,见到良木佳石,想尽千方百计祈求布施。他将所募的一些材料都投入当地的江河水井之中。回到寺后,僧徒与百姓们都来问讯,福广说:“此次外出募化,满载而归,希望施主们明日早来,帮助搬取木石。”众人见寺院各处,没有半点木材、砖石,心里都暗自诧异。
第二天,众人都来之后,福广带众人来到寺院旁的井边说:;所募到的木石都在里面。”唯恐众人不及,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