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桂系广西兵图片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分裂与统一》

分裂与统一

——沉浮中的德国民族主义

一、 崩塌:第一帝国的分裂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终于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中结束,原本象征着德意志民族团结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至此,这块连接着亚欧大陆的领土分崩离析,千余个政治团体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渐渐地,在这个德意志最悲惨的17世纪之后,在这片政治、宗教、文化、阶级分离分裂的德意志的土地上,孕育了与英、法各国相比独树一帜的民族意识。德意志,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现今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在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中逐步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德意志,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地区,德意志人本属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混入了不同的异族成分。普鲁士人、莱茵兰人、西里西亚人、巴伐利亚人、波美拉尼亚人、法兰西-德意志人——所有这些人加在一起构成了德国人。而也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民族,让“Zerrissenheit”(英译:一种分裂的状态)成为德国人政治、思想中不可磨灭的符号。三十年战争——一场由宗教分裂引发的大混战,给予了德意志难以言说的伤痛。但是,在德意志人的心中,这种分裂越强盛、人们战神它的渴望也就越炽烈,这是德意志的精神。所以,在近代欧洲的任何国家里,都没有产生过像德意志这般强烈的民族主义来消除这种分裂,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二、 构建:民族主义思潮的起源

1. 思想启蒙运动早期——民族自信的构建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强势崛起,让法国文化广为传播,成为欧洲各国的宠儿。在德国,法国文化也风靡一时,贵族和资产阶级趋之若鹜,一时间,崇法之风愈演愈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普鲁士国王费里德里希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的他不仅在统治期间显得相当开明,依照启蒙运动观念统一宪法草案、鼓进行司法改革、励科学文化等等,在各个方面竭力追求和模仿法国文化,更是以自己德语“讲得像个马车夫”沾沾自喜。不过,尽管出现了盲目媚法之风,受到法国思想启蒙引导的德国在哲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世界具有极强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巨擘。文化界的群星璀璨,

终于再次让德意志人拾起了民族自信,而他们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民族情感也为德意志民族摆脱文化自卑,看清民族分裂现状,激发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启蒙运动盛期——狂飙运动和“反启蒙”思潮

到十八世纪中期,德国的启蒙运动发展到了高潮,面对愈演愈盛的盲目崇拜,有“德意志的伏尔泰”之称德国文学家莱辛首先发出了开辟具有德意志民族的文学道路的呼声。实际上,这也是资产阶级在面对诸侯割据、国家分裂状态下所迸发出的新的民族情感在文坛上的反映。有了莱辛的现实主义先导,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一批收到过良好教育却被贵族排挤在外的年轻人掀起了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浪潮——狂飙突进运动。他们不满足于传统和规矩的束缚,他们弘扬独创、民族、自由,提倡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发展了一场以情感对悟性、以非理性对理性、以内在生命力对外在形式的思想解放运动。借此契机,德国文学逐渐拜托了外国文学的束缚,具有德国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也开始形成。文化民族主义的出现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热情,正如歌德面对德国内部各个独立政体淡薄的民族意识大声疾呼:“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由文化引发的民族主义出现开始唤醒德意志人那埋藏在内心的统一意识。

3. 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文化浪潮进入启蒙浪漫主义阶段。在启蒙思潮中,核心价值观是理性,而浪漫主义反对的,也就是这样一种理性。浪漫主义包含的内容很庞杂,它注重感性的表达,力图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德国各邦在法军铁蹄下的一败再败,让倍感失望的文学家们从历史中寻找慰藉,他们希望德国统一,再现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强盛与辉煌;它珍视历史传统,强调个体与共同体的独特性和有机性。在他们看来,国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是所有人的总和,人们彼此之间通过血缘、历史和传统有机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国家中,人与国家的关系好比人与手足的关系一般,不可分离。所以,尽管文学是浪漫主义反映最为强烈的场所,但浪漫主义这样的一个倾向也促进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再加之拿破仑对德意志的入侵,更加激发了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和与民族主义的结合。

事实上,拿破仑战争之初,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欢呼着这一场革命的到来。他们毫不吝惜地写下一篇又一篇热情洋溢的讴歌之作。例如赫尔德林的《人类颂》、《自由颂》、克洛普施托克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费希特的《黑暗时代已经结束》等等。对于拿破仑的法国革命,德意志起初是抱有这热切的期盼和同情。但后来,随着法国越来越多地使用暴力,处决出版反对法国占领的商人和路易十六,让原来的同情者转而反对新政权。可以说,拿破仑的战争,侵略压迫着德国,但又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思想爆发。

也由于此,曾经的文化民族主义开始转化为政治民族主义。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关心政治,他们迫切希望国家变得强大,而这强大的基础,便是国家统一。

三、 沉浮:第二帝国的建立和军国主义思潮

在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环境下,德意志迎来了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文化上全民教育的提出、政治上追求统一的德意志民族运动的兴起和经济上李斯特极力促成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让德意志终于走上了发展建设的快车道。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头羊的身份,而借助经济发展始终一直走在各地区前列的普鲁士,也终于具备了全面统一德国的条件。

1. 俾斯麦的铁血策略

这个机遇来自于1862年,普鲁士容克贵族俾斯麦上任担任宰相。这位坚信“专制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强盛”的“铁血宰相”在上任伊始就发表了态度强硬的言说,认为德国的统一靠不了普鲁士的自由主义,只能通过铁与血完成。他坚信强权统治才能复兴德国,因为没有一个政党能统治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政党有足够的力量,能够进行调停。而事实上,具有实干家精神的俾斯麦也正是严格按照他的宣言一步一步地这么去做。

三次战争: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1年普法战争,这三场战争每一次都为下一次战争打下了基础,最后一场甚至为1914年世界大战铺平的道路,也就是这三场战争,帮助俾斯麦统一了德国,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了。尽管俾斯麦的一些军事、外交行为违背了当时的宪法,但这些在战争胜利之后,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俾斯麦来说已经无关轻重。新生的第二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君主集权国家,作为人民议会的帝国议会也仅仅具有拒绝通过预算的权利。因此,尽管统一战争胜利之后,俾斯麦并不希望继续进行侵略战争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内政建设上。 但是他所代表的英雄时代以及普鲁士长期以来的民族特点又怎么会让军国主义思潮这么快的淡去呢?

至此,德国民族主义中最危险的军国主义开始冒头。

2. 威廉二世的执政

1888年,威廉一世皇帝去世。然而,继位仅百日的弗里德里希三世就因重病缠身撒手人寰。于是,弗里德里希的儿子威廉二世继承皇位。这位年轻、高傲的少主明显不同于他的父亲,和弗里德里希三世上任发表的第一篇圣谕《致我的人民》截然不同,威廉二世的第一篇圣喻《致我的军队》直接吹响了军国主义的号角,他宣称“我与军队是一体,我们天生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给我们和平还是风暴”。但是,自身被日耳曼种族优越论的骄傲自大情绪包围的威廉二世,内心却是敏感、动摇、胆怯甚至神经质的。他强烈反对立宪主义和政党,他认为“德国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而国王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所以,

就是这样的一位统治者,不仅继承了普鲁士王国,还继承了德意志帝国甚至接管了俾斯麦伯爵的职务。而从俾斯麦被免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这28年,整个德国充斥着物质繁荣的军国主义、海军主义和内部的不稳定。这样看来,德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低谷: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后,由希特勒一手建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轰然倒塌。作为战败国,德意志不仅仅面临着巨额战争赔款、艰难的战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还将再一次面临着国家分裂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美国、苏联将德国划柏林墙而治,德国重新面临着分裂的局面。

但是,尽管是战败国,但是德国的分裂却是违背德国人民意愿的。民主德国在建国当天就建立了具有统一性质的全国阵线。在所有德意志人眼里,德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民主共和国,其基础是德意志人民。不过,这统一之路无疑是困难的,历史似乎不断在证明着,德意志民族一旦统一和强大,便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威胁。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因其浓烈的好战思想已让世界感到恐慌。

同样地,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的德意志人也很清楚这一点。要想两德统一,想要消除西方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不信任感,必须放弃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旗帜,加入西方和欧洲联合的道路。所以,这是一条通过欧洲联合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曲线救国之路,事实上,这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欧洲一体化的德国统一,的确很好地减弱了人们的恐惧和阻挠。同时,抛开政治,在两德关系缓和的黄金时间内,大力推动经济交流,以经济互动促进政治互动。经济交流带动着文化交流,两德彼此间的德意志民族认同再恢复,统一,不再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五、 崛起:屹立在大国之林的德意志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必定是最黑暗惨痛的一笔。那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痛苦的记忆。而德意志,这个人类黑暗漩涡的中心,在军国主义的狂热退去之后,又该如何面对那不堪回首的过去?

1970年勃兰特的那一跪,向世界证明了德意志的决心。正视历史,直面自己当年所做过的一桩桩一件件暴行,将这一切列入历史教科书,用血淋淋的历史教育着下一代……德国在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诚意。

就这样,世界重新接纳了德意志。德国,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当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再一次统一的那一刻,德国,这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国度,毫无疑问地会在世界之林中

扮演者更为重要的角色。德意志,这个在分裂与统一中不断崛起的大国,这个命运不断浮沉激荡的民族还将不断面对新的挑战。

阅读参考:

1.《德国近现代史》 ,1987

2.刘瑞芳,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

3.余辉,狂飙突进运动与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篇二:《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

篇三:《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攻略二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备考导航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

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

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

能力目标

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①全国大统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西晋的短期统一;

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②局部统一:在我国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很多时期是局部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

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

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

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

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1

③大分裂时期:主要包括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的割据混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大分裂;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907—1279年)的民族政权并立。

④大统一时期的分裂局面:大统一时期也曾经有少数分裂局面的出现。

西汉前期的王国问题引起的地方分裂割据;

东汉后期自黄巾起义后的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84——220年);

西晋后期(从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至316年灭掉西晋)的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和内部纷争;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763—907年)的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后(875—907年)唐朝名存实亡时期的藩镇割据混战;

清朝前期的“三藩之乱”(康熙时期)。

重点问题精讲

1、国家统一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统一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②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

③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④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⑤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⑥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⑦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

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

2、国家分裂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

①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

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

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3、综合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①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

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

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起有利作用;

第三,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融合,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五,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④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⑸对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认识:

{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国家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

4、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1)原因:

中国古代王朝频繁更替的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的

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2)认识:

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

发展的趋势。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历代疆域类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形式、行政制度、管理办法的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疆域的定义很难确定,也很难一概而论。疆域主要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正式行政区:一般置农业区,或半农业牧区。有正式的、分级的行政机构。

②特殊行政区:历代在边远地区新设置的行政单位,多数是新控制或占领的地区,在非汉族(或本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置的行政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这种特殊行政区往往是一种过渡形式,当条件成熟后,就会改为正式行政区。

③军事驻防、屯垦区: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以军事机构控制、监护、管理当地行政事务的区域。

④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在非汉民族聚居区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权范围内设的行政区。它们对内部事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⑤实际统治区:一个政权或政治实体实际上控制的,并得到相邻政权实际承认或没有受到干预的区域

3

篇四:《中国历次的统一和分裂》

秦以前是中国由散漫而趋于统一的时期。从国数逐步减少和君权逐步扩大两点,都可以看得出由散漫而统一的趋势。就前一点说:相传黄帝时有百里之国万区,禹会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但到商初便减至三千国,周初便减至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代竟只有一百几十国了。由万国减少到一百多国,当然是互相吞并的结果。在春秋时代二百四十馀年的过程中,灭国丧邦的事件,常见记载。据我们所知,有十国被齐灭掉,有九国被鲁灭掉,有七国被宋灭掉,有五国被吴灭掉,郑卫各灭掉三国,楚晋秦灭国最多,计楚灭掉四十三国,晋灭掉三十四国,秦灭掉二十三国。到战国时代,就只有秦楚齐韩赵魏燕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小国了。国数逐步减少,正是由散漫而统一的现象。秦之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 再就后一点说:在唐虞以前,所谓天子,不过是各部落酋长共同拥戴的大酋长,他本身也是各部落酋长之一,对于部落以外各部落所能行使的权力,非常薄弱。夏禹以後,天子世袭制渐渐确定,天子的地位方得慢慢巩固起来,权力也随而增加。到周采用分封子弟或功臣以控制其它诸侯的政策,天子的权力便格外强大了。春秋战国时代,虽说天子失权,但各霸主或各大国的国王,不啻代替了天子的地位,而权力实在天子之上。春秋时各霸主的重要工作,是纠合诸侯,战国时各国王所努力的,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他们所走的路,都是向心的而不是离心的。中国古代政治的演进,可分为三个时期。远古至夏殷,为部落政治时期,西周为封建政治时期,春秋战国为封建政治和君主政治的过渡时期。君权的逐步扩大,正与三个时期的顺序一致,也正是由散漫而统一的现象。无怪秦的完成统一,和完成君主政治同时并进了。 秦的统一,可说是中国的第一次统一。这次统一,完成于秦始皇二十六年(221

B.C.)。不久,到秦二世元年(209 B.C.),陈涉兵起,中国便又开始分裂了。这次分裂,可说是中国的第一次分裂。从第一次统一完成到第一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一统一时期。从秦二世元年到汉高祖五年(202 B.C.)短短的八年中,有群雄的起兵,秦的灭亡,和楚汉交争诸大事变,终由汉高祖完成了中国的第二次统一。[!–empirenews.page–] 从第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统一完成,即209 B.C.至202 B.C.,可称为第一次分裂期。汉高祖完成统一以后,统一的局面继续了二百多年,到西汉已亡,王莽的改革引起民变之时,才又发生分裂。王莽天凤四年(17),绿林兵起,可说是中国第二次分裂开始。从第二次统一完成,到第二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二统一期。绿林兵起以后,各地反抗王莽的集团,陆续出现,王莽的政权终於被推翻了。在许多反抗王莽的人物里面,汉光武帝不愧是顶杰出的,他於王莽政权消灭之后,树立新的政权,以十几年的努力,把各地的割据势力完全消灭,到建武十三年(37)卢芳奔匈奴,他便完成了中国的第三次统一。从第二次分裂开始,到第三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二分裂期。第三次统一完成以后,经过了一百几十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各州郡长官起兵讨伐董卓,便又开始了中国的第三次分裂。从第三次统一完成,到第三次分裂开始,即37年至190年,可称为第三统一期。初平元年开始分裂以后,经过各州郡长官的割据,三国的鼎立,蜀的灭亡,魏的被篡,晋吴的对立,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平吴,又转入统一的局面。太康元年完成的统一,可说是中国的第四次统一。从第三次分裂开始,到第四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三分裂期。中国的第四次统一,正和第一次统一一样,完成不久,就开始分裂了。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刘渊自称汉王,可说是中国第四次分裂的开始。从第四次统一完成,到第四次分裂开始,短短的二十几年,可称为第四统一期。第四次分裂开始以后,经过西晋的灭亡,东晋的偏安和十六国的纷扰,南北朝的对立,足足有二百几十年的长久,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才又完成统一。开皇九年完成的统一,可说是中国的第五次统一。从第四次分裂开始,到第五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四分裂期。 开皇九年完成的统一局面,也是不能维持较久的,到隋炀帝大业七年(611),河北山东群雄并起,便又开始分裂了。大业年间开始的分裂,可说是中国的第五次分裂。从第五次统一完成,到第五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五统一期。大业七年开始的分裂局面,不到二十年便结束了而有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完成的中国第六次统一。从第五次分裂开始,到第六次统一完成,可

称为第五分裂期。第五分裂期的重要事变,为群雄的分起和割据,隋的灭亡和唐的扫定群雄,时期虽短,情形是很复杂的。唐统一以后,经过二百多年,到僖宗光启元年(885),中国的第六次分裂又开始了。从第六次统一完成,到第六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六统一期。第六次分裂开始以后,经过唐末方镇的交争,唐的灭亡,五代十国的分扰,宋的代周和平定诸国,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又有中国第七次统一的完成。从第六次分裂开始,到第七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六分裂期。宋统一以后经过一百几十年,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陷汴京,中国又开始第七次的分裂了。从第七次统一完成,到第七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七统一期。第七次分裂开始以后,经过南宋与金的对立,元的灭金,宋元的对立,到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才又完成中国的第八次统一。从第七次分裂开始,到第八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七分裂期。第七分裂期,正和第四分裂期一样,经过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empirenews.page–] 元统一以来,不过几十年,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起兵上海,中国又开始分裂了。至正八年开始的分裂,可说是中国的第八次分裂。从第八次统一完成到第八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八统一。第八次分裂开始以后,经过群雄的纷扰割据,明的驱逐元帝和削平群雄,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中国的第九次统一又完成了。从第八次分裂开始,到第九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八分裂期。明统一以后,经过二百几十年,到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太祖建号自立,中国又开始最后一次的分裂第九次分裂。从第九次统一完成,到第九次分裂开始,可称为第九统一期。第九次的分裂开始以后,经过明清(原称后金)的战争,流寇的亡明,清的入关,和南明的覆灭,到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又入於统一的局面。顺治十八年完成的统一,可说是中国的第十次统

一。从九次分裂开始,到第十次统一完成,可称为第九分裂期。 第十次统一完成以后,到现在已二百八十年了。在二百八十年的长过程中,中国的统一局面,始终是保持着的。中间因为革命或内战的原故,虽偶有分裂的趋势,但并没有陷入前九次分裂的情况,而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军北伐,都系在统一指挥之下完成推翻腐旧政权的工作,尤其是可喜的。从顺治十八年到现在,以至无限的将来,可称为中国的第十统一期。 依上所述,中国历次的统一和分裂显然都可分成三类。第一统一期历时不过十二年,第四统一期历时不过二十四年,第五统一期历时不过二十二年,均可称为短期的统一。第八统一期历时六十九年,可称为中期的统一。第二统一期历时二百一十八年,第三统一期历时一百五十三年,第六统一期历时二百五十七年,第七统一期历时一百四十七年,第九统一期历时二百三十四年,第十统一期是无限的。到现在已历时二百八十年均可称为长期的统一。第一分裂期历时不过七年,第二分裂期历时不过二十年,第五分裂期历时不过十七年,第八分裂期历时不过三十四年,均可称为短期的分裂。第三分裂期历时九十年,第六分裂期历时九十四年,第九分裂期历时四十五年,均可称为中期的分裂。第四分裂期历时二百八十五年,第七分裂期历时一百三十五年,均可称为长期的分裂。[!–empirenews.page–] 为何中国历次的统一和分裂有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呢?这须从中国的历次统一和分裂的周期顺序来解释。中国历次的统一和分裂,依着先后的顺序,显然可以分为三个周期。由第一次统一到第四次分裂为第一周期,由第五次统一到第七次分裂为第二周期,由第八次统一到第九次分裂为第三周期。第一次统一承长期散漫之后,人民对统一帝国的生活还不甚习惯,而当政的秦始皇秦二世又过分消耗民力,不能予人民以休息的机会,所以统一不久便激起民变而有第一次的分裂。秦的统一是多年演进的结果,第一次分裂只能暂时破坏统一的局面,而不能破坏统一的基础,所以不久便有第二次的统一。第二次统一的完成,一方面赖有第一统一期遗留下来的政制作基础,一方面因为第一次分裂的原故,当政者换了一批新的人物,颇能利用旧的政制适应新的环境,所以第二统一期的长期统一便在汉初奠立了。经过第二统一期的长期统一,政治渐趋腐败,当政的人物更是不满人意,虽有王莽篡汉代立从事改革,因改革不得法,还是不能应人民的需要,所以终激起民变而有第二次的分裂。因民变而引起的分裂,是不会长久的。

民变好比急性病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领导民变的人物,多半出身草泽,没有深厚的势力,他们顺着潮流,不难推翻旧的政权,但要想长久各占据一块地方,是办不到的。只要他们中间有一个比较杰出的人物,便能完成统一的工作。所以第二次的分裂局面,不久便被汉光武帝统一了。第三次统一正和第二次统一一样,承民变之后,当政者换了新人,政治上的障碍也因民变而扫除了许多,所以又能长久保持着统一的局面。但经过长期统一之后,政治又日趋腐败,不是外戚专政,就是宦官弄权,搅扰得民不聊生,於是又激起民变而有黄巾之乱。但这次民变却被压平了。压平民变的军人和地方长官,因此陡然增加了势力。他们在诛掉宦官之后,又彼此斗争不息,或挟天子以自重,或据一隅以称雄,於是中国又由第三统一期进入第三分裂期了。因地方长官割据引起的分裂,短期内是不能恢复统一的。因为他们都有雄厚的势力,巩固的地位,彼此不相上下。就有顶杰出的人物,也很难完成统一。所以东汉末年群雄吞并的结果,只能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不能立刻进入统一的局面。第三分裂期历时九十年,比较第一分裂期和第二分裂期长多了。第三分裂期历时尽管长,但秦以后中国的统一已成为必然的原则,永远分裂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终又由西晋完成了第四次统一。西晋承中期分裂之后,在政治方面,一点开国的规模没有,加以当时中国固有文化已频破产,人心浮动,士风颓废,所以统一不久就发生内乱,更因内乱牵动了外患而入於第四分裂期。由外患引起的分裂,更是需要很长的时期始能恢复统一的。一方面因为异族外国的势力比地方长官的势力更难消灭,中国固有的政府要想驱逐他们很不容易,一方面因中国民族意识随外患而增减,中国固有的政府得人民拥护,颇能退保未沦陷的土地,长久支持,不被异族外国消灭。所以第四分裂期历时有二百八十五年之久,到混血汉族的隋朝篡了北周,中国的旧势力才和新兴的隋朝融合。以上是第一周期。[!–empirenews.page–] 明白了第一周期的演变,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演变也就容易明白了。第二周期的第五统一期,和第一周期的第一统一期情形差不多,隋也是在统一之后不能休息民力激起民变的。第三周期的第八统一期,也和第一第五两统一期的情形差不多。不过在元代中华民族的活力已远不及从前,所以元朝统一了六十几年才又分裂,若在从前,早就发生民变了。第二周期的第五分裂期,第三周期第八分裂期,也正和第一周期的第一第二两分裂期一样,分裂的主要动力为民变,分裂的周期是很短的。第二周期的第六统一期第一周期的第九统一期,情形也正似第一周期的第二统一期,不过第六统一期末的民变黄巢之乱,第九统一期后的民变流寇之乱,都被压平了,所以结果和第二统一期不一样。第二周期的第六分裂期,和第一周期的第三分裂期情形很相似,都是中期的分裂,分裂的主动者,都是压平民变的军人和地方长官,不过压平黄巢之乱是以异族军沙陀人为主的,所以后来的五代有三代的君主是沙陀人。这又是第六次分裂与第三次分裂不同的地方。第二周期的第七统一期,在中期分裂之后,长期分裂之前,和第一期的第四统一期很相似,不过西晋正值中国第一期文化极衰之后,北宋正值中国第二期文化方盛之时,西晋的内乱很多,外患来得很快,统一的时间也很短,北宋几无内乱,外患来得较迟,统一的时间也长,这又是第七次统一和第四次统一不同的地方。第二期的第七分裂期和第一周期的第四分裂期的情形差不多,是一样的,同是由外患引起的长期分裂。第七分裂期远较第四分裂期为短,这足证明南宋远不及东晋南朝之富有抵抗力,所以不过支持一百几十年就被异族的元朝灭掉了。第九分裂期更不成话,明清对立仅四十几年,明朝就被清灭掉了。这因为明朝不仅有外患,并且有内乱,内外夹攻,所以不能支持。明朝自己不能压平流寇,怎能抵抗满清?北京被流寇攻陷以后的明朝,大势已去,弘光帝隆武帝永帝的嗣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桂系风云【广西的分裂与统一 桂系广西兵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