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24节气的心得 24节气的含义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24节气总结》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图解二十四节气

、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惊蛰 345° 3月5——7日 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0° 3月20——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 15° 4月4——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30° 4月19——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 5月5——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120° 7月22——24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135°8月7——9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180° 9月22——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210° 10月23——24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二十四节气(1张)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 300° 1月20——21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篇二:《24节气创作团队感言》

我的朋友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会有多少孩子喜欢看,它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个选题做下来,也许根本就没人买。

大家的顾虑,我不是没有想过,但执拗的自己就是认为,应该做一本专门给孩子们看的二十四节气,因为它是大自然说给我们的语言,而孩子就是大自然最真诚的听众与观众。

大自然的语言,老古人在2000年前就听到了,写下来,像家训一样传下来让后代听。 查阅了众多资料,我发现了若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读物,唯独没有给孩子们的。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对二十四节气的最初认知是小学字典上的二十四节气歌,也仅此而已。伴着自己孩子长大的六年,带着孩子观自然、认四季,回到农村老家体验农事,孩子都会冷不丁问我杏子什么时候熟、什么时候种豆子、何时包粽子,苦菜长什么样子。忽然间发现,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二十四节气里都有,而我自己还每天挖空心思去找资料来告诉孩子。

慢慢地在给孩子讲我童年故事的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说起和父亲、哥姐在地里干活的情景,孩子也觉得我小时候的生活很神秘也很有意思。再想想,自己虽只从字典里识得二十四节气歌,但我在农村及庄稼地里收获了我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而且根深蒂固。尽管离开农村来到了城市,我依然知道何时枣子红、何时收麦子,怎样间苗、锄草、收割庄稼及打场。

回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作物规律,不知道麦苗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茄子如何长大,更不知道吃的每粒米是如何辛苦种来的。

不是孩子不愿意知道,而是我们没有告知。因此,应该做一本枕边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孩子接触自然的那一刻就开始,让他们聆听二十四节气的语言。

所以,下定决心来做这本《这就是廿四节气》,送给自己的孩子,也送给全中国的孩子们。让孩子们学会聆听自然,他们一定会热爱自然。让孩子们了解前人创造的二十四节气,他们一定会手把手将二十四节气继续传给后人。

我一直都相信,二十四节气——大自然的语言,永不过时。

——高春香

也许是我出身农村的原因,高春香老师让我开始二十四节题材的构思和草图的创作。开始创作的时候很兴奋,同时也有些不安。二十四节气使我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我可以表现自己家乡一年的变化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不安的是二十四节气是针对于全国,而全国各地风俗和农业生产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在一幅图里去呈现一个节气的特征成为了难题。在此之前我们也经过多次的讨论,也听取过各专家的意见,后来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才得到解决。所以我预料创作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在创作过程中我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做到尽善尽美,不忽略每个细节,但后来还是出现一些细节问题,经过几次修改才基本完成。高老师说做科学绘本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绘本,科学绘本不允许有任何细节的差错,不然科学二字就是空谈,在创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讨论怎么去做,每个细节都要有科学考证。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有抱怨的情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进行纯美术创作,比较随性,而现在进行的绘本创作却不能如此。后来我逐渐明白,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特殊性,我要学着去适应而不是抱怨。

齐德利博士经常告诉我们,科学绘本理念是“身边的科学,云端的艺术”,我们要把飘渺深奥的艺术和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结合,创作出每个人都能看得懂的科学绘本。齐博士的这句话对我的感触很深,也是我绘本创作的标准和动力。我深深体会到艺术不再是只为少部分人服务的东西,现在它有了更新更实用的价值,那就是教育,尤其是给孩子们的

——许明振

作为一个远离耕地的城市人,我不曾在春天亲手将种子置入湿润的土地,不曾在秋天用锋利的镰刀收割过谷物,虽然知道每日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是因为“得到”的太过容易,那份感恩就显得如此无足轻重。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季节、物候、气候在一年内的轮回变化,是被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逐渐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仿佛窥见了自然与时间之间的秘密约定,也明白了大自然馈赠的“得来不易"。

——李婧

起初接手二十四节气的时候,觉得这个选题十分精彩。在设计版面的时候,走一个较为明快的风格是我的大方向。在具体操刀的环节,遇到一些不可避免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何让读者在图与文之间得到一种阅与读的平衡是最难以把控的。在最大程度上的多种组合尝试下,最终呈现在您眼前的就是最终我认为是最平衡的版面,但是您也许不一定认同,希望您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改进,使得我们的绘本得到提高。希望广大读者们能通过这一小小的绘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比拟的文化财富——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历、表征、习俗等内容。

了解美丽中国,热爱伟大祖国。

—马千里

篇三:《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

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篇四:《24节气论文》

公选课《24节气与生活》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端午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时间:2013/5/15

论端午

引言:近些年,在外国文化的不断地入侵下,我们逐渐的重视起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国家调整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数目。地方政府也不断地细化相关的制度,不断地重新振兴传统节日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其中,端午节就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韩国的掺入,中国的端午节不止是在国内,甚至是在国际上都引起了一些广泛的关注。因此,能否认识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否把端午节过得有意义,已经成为检验我们能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的指标。而完成这些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对端午节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关键词:端午节 习俗 传承 发展

1,端午节的各种名称及其来历

端午节在我国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可是,从起源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夏至是一年阳气最盛、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日是中气(一般在中旬),但是,阴历日期并不固定,民问把它转换为端阳节来过,节庆固定在五月十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起码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的习俗。 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

2、端午节的习俗

在我国民间,过端午有20多种风俗活动,主要风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悬艾叶菖蒲、浴佩兰、踏百草、佩香囊、饮雄黄、走百病等。

其一,广泛采用艾蒿、菖蒲。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魇胜之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日五色的线、缕、索作

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

其三,用符图驱邪。旧时,道教宫观端五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面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五贴在门楣上辟邪。

其四,饮用药酒。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民间有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的“画额”习俗,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其五,吃粽子。此习俗可谓源远流长。“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其六,划龙舟或赛龙舟。这是民间端午节的高潮。赛龙舟也和吃粽子一样在古代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

其七,姻亲交往。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 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二是妇女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3、端午节的内涵和功能

端午节同其他的大多数节日一样,是古代人们因为气候节令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节日。端午节中的某些习俗,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用处。但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我们在整体的社会传承上,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端午节上的吃粽子,赛龙舟,表达的是对伟大的爱国伟人屈原的纪念之情,虽然在现在的社会,这种层面的意义逐渐的变淡了。但是不可否认,这是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之一。所以,他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在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效。

(2)、端午节又被称作是“女儿节”,他的种种的习俗例如女儿回娘家以及赛龙舟的活动,同时印证了他还是一个表达和传递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通过这些习俗活动,营造出一种热情洋溢的场面,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得不算是一种启发。

(3)、同时端午节的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4)、每次端午节的隆重的举办,都会有不少的文人墨客的助兴。比如1990年端午,湖南省汨罗市与日本滋和县龙舟友好使团联合献联(曾维纲撰):

香蒲切玉,角黍包金,箫鼓喧天歌盛世;

稻风舞旗,梅雨润棹,龙舟竞渡吊忠魂。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对于我们社会的大众来说,可以借此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学上的财富。

(5)、端午节的赛龙舟的活动,他所展现出的潜在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功效更是多。首先,赛龙舟就是一个群体性和竞技性的比赛项目,他们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需要相互的协作。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一支队伍。所以,这就培养和传达了一种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的精神。而每次龙舟的制作,也是一个艺术品的塑造的过程。龙舟上各种图案的制作,也是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过程。

4、端午节传承的现状

端午节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的稳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对端午节的传承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端午节这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正受到西方节日越来越大的冲击,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们,受西方节日的诱惑”越来越鲜明。我国全国性的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的被渐渐地淡忘,有的则被扭曲变形。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令海内外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和热爱我中华文明的国际朋友扼腕叹息。其中,以端午节为例,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就在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非物质遗产”,中韩的“端午节”“申遗”之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记得我们还有端午节这一优秀的传统节日。虽然端午节是人类的传统文化。文化

的共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端午节已经深深的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他的归属地应该属于中国。在国际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的确受到了冲击,“洋节”在一定的程度上逐渐受到重视。目前,端午节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口耳相传、行为示范为主。有些地方也通过举行祭祀典礼,以达到传承的目的。例如流传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贵州、浙江等地的风俗。在端午节前期,将上年供于神庙的龙头祭莫一番,焚香秉烛,跪拜如仪。各地摆祭方式不同、时间不一。湖南称“关头”。四川奉节称“观头”,江西称“坛祭”。浙江称“祭神”。

5、保护以及发展的对策

端午节的传承的损坏已经非常的严重,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所以,我感觉我们端午节的保护和发展,也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

(1)、节日的保护以及发展,首先是需要时间。最近,我们国家的法律进行了调整,加入了多个法定的节假日,当然端午节也在列。但是,我感觉一天的假期是不够的。不仅如此,五一劳动节的假期也由7天调整为3天。但是,这对我们假期的经济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本来想用7天的假期出游的人们,大部分都把计划调整为呆在家里。哪怕是想近距离游玩的人们,也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不得不取消所有的计划。这对经济的重创无疑是巨大的。同样的道理,对于端午节来说,要想发展壮大。首先需要给与广大的人们足够的时间。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中拿出时间来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

(2)、端午节作为传统的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而前面我们提到,我们端午节的传承主要是口头的传承。这就造成在传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造成一定的偏差。而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一节传统的风俗,没有一定的官方的解释。所以,我们把传统节日的教育加入学校的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开发端午节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媒体也应当承担起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媒体作为有力的文化传播工具,最近一些年来,他的智能逐渐的产生了偏差。各个电视媒体为了博得收视率,过分的搞低俗的娱乐节目。广电总局虽然已经下发了限娱令,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各种娱乐节目如“星跳水立方”等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出现。所以,我们应当适当的调整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让电

篇五:《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给你讲个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人在天地间,这是一切有关中国文化命题的讨论起点。

二十四节气本为农事而立,今天我们已不必农耕而立国,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寻找它?

“春来花鸟若为情”,深在于我们内心某处,千百年前已种下了一个基因,使我们格外留恋一种温情:花能解语,鸟可同悲。山川风月,无不有情,全是知己。 这样的物我观一旦示现,沁人心脾,内心安然而慰藉。没有哲学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冰冷,我心与天地精神,两相往还,互为主体,是两向的欣喜。“多情最是南山月”, 这是中国文化中的自然与我。 步入都市文明,农耕式微,花鸟风月俱已疏离,曾有的温存之心是否已归于枯槁?

就像土地,历经小寒、大寒的冰冻,雨水、惊蛰一到,自然重焕生机。 在我们内心,都有一颗种子,它包藏着我们与自己的文化来处的幽微关联,一日春回,它就会来不及地萌发,一面感慨自己渴求已久。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

把自己放回到日月升沉、四时不息的天地大道之间去,重新感受和思索自己的存在,或许更贴近我们生命的真实。

人土不二,

故事开始前,我们先忘记自己。

想象自己是一个泥土小人,静静躺在大地上,等待节气唤醒我们身体的感觉。

春天刚刚来临时仍然非常冷,而我身体的深处已经开始柔软,只有我能感觉到。我甚至能听到,冰雪在身体里融化的嘶嘶轻响。{关于24节气的心得}.

雨水落下,渗入我的皮肤,在里面汇流,冬眠的小动物们也在里头窸窸窣窣翻身,小草从皮肤下抽根、发芽——感觉酥酥痒痒。{关于24节气的心得}.

轰隆隆!

春雷乍响,

{关于24节气的心得}.

我们都醒来了

!

现在我,

浑身舒畅。

就像要开始生长。

奔跑、生长,越来越多。

我们吞下种子,

然后在身体内部,

静静等待它们""

生长!

这是我的魔法。

直到身体盈满。

越来越沉重,

现在该坐下来,

等待身体变得更加丰盛。

长得也太密了,

枝叶藤蔓盖满全身。

根须在我身体下面交错密集。

整个下午,知了在耳畔,不停嘶鸣,没有一丝空隙。 空气停滞在炎热中,没有一点点风。

我身体里又黏又重,闷热得快喘不过气来。

还是躲进水里,

水的凉意一点一点渗进皮肤, 整个泥土身体在水流中融化。

只一阵小小的风吹过,炎热就不见了。

夏天结束,夜晚重新变得清凉。

篇六:《24节气有关的谚语大全》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雨水节气谚语

◆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

◆ 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及江南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也有不少,例如: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

◆ 有关夜(晚)雨的气象谚语有:

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关于24节气的心得}.

雨打夜,落一夜。(浙) 夜雨三日雨。(浙){关于24节气的心得}.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吉) 雨下黄昏头,明天是个大日头。(陕) 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赣)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24节气的心得 24节气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