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南怀瑾先生问答录》
出版前言
南怀瑾几岁了?他还授课解惑吗?
是的,对多数读者,这是心中的问号。
这几年确实不见南师新着发表,不是疏懒,更不是年事已高。而是他常以文章千古事,不审慎,书籍足以害慧命更有害苍生自惕。
事实上,南师勤学自修从不间断,即使已届八十五高龄,仍有当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精神——不弄明白不罢休。
对于经常渴慕南师慧言解人生迷津、道理的学生,仍不忍拒千里,本着经师、人师的精神,为之授课解惑。
本书即是二○○○年新纪年后,南师与学生间的对话、问话,可谓字字珠玑,慧黠如前。为让不能新炙他门下的读者,也有如沐春风之福,我们特将之整理编辑出版。
第一章 有关宗教3
问:什麽叫宗教?3
问:世上的宗教是怎麽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别吗?3
问: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4
问: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麽会那麽大的差异?什麽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距?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5
问: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麽是真理?6
问: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6
问:“信”与“悟”是什麽关系?何谓迷信?7
问: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8
问: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麽讲宇宙的起源?9
第一章 有关宗教
问:什么叫宗教?
一个人痛苦、烦恼的时候,想到要去拜一拜,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难讲了。拿世上五大宗教来讲,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绪、思想控制在一个范围,而你会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个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绪一切众生都有,在碰到困难、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怀疑时,想找个依赖、想把情绪、智慧都投进去,那个投注依靠的目标,就是宗教。
问:世上的宗教是怎么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别吗?
如果讲宗教的话,所有的宗教看宇宙、看整个世界,是悲惨的、悲观的。所有的宗教对宇宙的看法是悲惨的,对人生的看法是痛苦的。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说物理世界、人生世界是悲惨的,想人生是痛苦的,要想免除痛苦,寻出一个快乐途径。而在这个物理世界是找不到的。
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有天堂,道教也有天堂,伊斯兰教也是有个天堂。只有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到了天堂,才能寻得人生的究竟。佛教,也有天堂,还有比天堂更好的极乐世界,都不在现实的人世间。
所以我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开了一个九星级的招待所,鼓励人类去死,死了以后不要怕,死了以后再找极乐世界。
为什么所有的宗教这样看?因为所有的宗教都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可怜呐,今天又抬进了二十个,后天又看到五十个。
但在宗教文化里头,只有一个宗教文化特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站在殡仪馆看的,儒家文化、道文化,都站在妇产科门口看,咦,又生出一个!所有宗教是每天晚上看,看到
日落西山,地球都暗了,看到人都抬去死了。
只有中国文化思想,在早晨看太阳天天都上来,而且站在妇产科门口看,随时都有新的生命生出来,生生不已。
宗教看世界都是悲观的,而中国文化是乐观的,生生不已,而且敢提出其它人不敢提的——人可以长生不死。
修炼到了结果,像道家的观念,修到神仙,可与天地同寿,跟宇宙同等的寿命;日月同寿,跟日月一样长久。
问: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
西方人笑中国文化没有宗教。我说你们完全不懂。中国文化比你们早有宗教。你们西方人讲的宗教,什么叫宗教?有个上帝,有个不可知的力量存在着,这个不可知的力量叫做“第一因”。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原因的,这个“第一因”代表的就是上帝。
我们中国文化同样有。上,指上面;帝,指有个本体东西存在,不是人格化的。
在西方,一个人若是悲观失望了,就叫上帝,但上帝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们有宗教——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我的祖宗一路上去,我的祖宗上面的就是上帝。所以我们由人的理想到上帝,是有一条桥梁走得通的,透过我的祖先,就能到达上帝那里。下面呢,由我起,到子孙万代。旁边呢?家庭、社会、同胞、民族,所以我们是完整的十字架。 你们啊,一个人直接叫上帝,中间没有桥梁,那是丁字架,还差一点。
问: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么会那么大的差异?什么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距?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
没有差异,原始宗教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因为到了各地以后,人情、风俗、语言不同,后面的人解释两们了。跟宗教教主不相干。
所以我在美国的时候,有美国人跟我讲一个笑话:我这里大家都相信基督教、天主教,圣经到处摆,如果耶稣现在再来翻开圣经,一看都会生气的:“我当时没有讲过这个话!” 问: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个代号。你以为有真理吗?一毛钱也不到,真理不值钱的。
真理是个名词、代号,就是说,人类公认有个东西一定是大家觉得对的,这个人类的观念产生了一个名词,叫它“真理”。离开宗教、离开一切立场,这是个逻辑上的代号,你以为真的有个真理?没有的。
就像我们中国讲的“道”,也是个代号而已啊。逻辑上的标准,就是这么回事。 问: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
不知道。其实印度教、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原始人类就是一个东西,地球变了,各人发展不同。
印度文化,从开始就是宗教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或是印度文化,都是原始宗教,不是现在宗教。我们叫它宗教,教育、政治都包含在一起的。
开始时,它有阶级的,管这种东西的阶级叫做“婆罗门”,就是教师,神传的道理。第二种阶级叫做“刹帝利”,这是武士的阶级,将军,以武力统治国家。刹帝利来做帝王的,所以帝王看到婆罗门要站起来恭敬。第三阶级是吠舍,指商人,普通老百姓。第四阶级首陀罗,那是下等阶级,做苦工。四个阶级到现在还没有变。
婆罗门都既是多神教、也是一神教,它是佛法的根源。释迦牟尼佛开始出家修的也是这套。后来认为都不对了。他是无神论的,认为宇宙只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称为如来、称为佛。换句话说,你叫它什么都可以,那只是一个代号。它是反对崇拜形式的。只讲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统一的,叫“如来”。
所以你讲西方人考察释迦牟尼佛佛法的来源,而佛早将一切宗教、一切外道都修完了,一看,都不对,本来都是空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考察不出来。
佛是个心物一元论的人。但是他死了以后,佛教又变成多神教了、又变成无神论了。无神论、多神论、一神论都存在,什么神论都存在,变成一个佛教了。
好像孔子一样,他一出来,删诗书、订礼乐,文化统一,叫你不要迷信。可是迷信在不在?到现在还在。
什么叫迷信呢?人与万物的生命,究竟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这个问题。你说修行完全是靠自力吗?禅宗参禅、修行是靠自力,而净土宗是靠他力,密宗也是靠他力,他力带领你的自力成功。而禅宗是自力的,不靠他力,换句话说,自力成功了,带动他力。
一般人对佛教搞不清楚。佛教什么都包、什么都不包。两句话:“离一切相”,离开一切相,“即一切法”。
问:“信”与“悟”是什么关系?何谓迷信?
真信到极点,也就悟了;真悟到了以后,才是正信。没有悟到、证到以前,都是迷信。 迷信是个名称,不但是宗教里头用,一个道理还没有证明以前,都是迷信。比如这一杯水,是烫的,你还没有喝到以前,不知道烫,还在迷信;喝到、证到了,它烫到什么程度你都知道,那个就是正信、就是悟道。
问: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
任何一个正统的宗教,都在追寻生命的究竟。宇宙是个什么东西?先有男,还是先有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在追求生命的本源。追寻的过程,就产生两个模式:
一是信赖他力。认为生命以外,有个构成生命诸体的力量,称它是神、或者上帝、或是佛、或是菩萨叫它各种代号。从这外力来解释生命的究竟。
得到解释之后,就产生了下一个问题:人要做什么呢?再来就开始追寻人生命行为的价值。而产生了经济、政治等的学说。
西方希腊、埃及、印度文化,都从宗教开始。慢慢的,宗教过了若干年,许多事情无法解释,理性的思想产生:“我相信有个万能的上帝创造万物。但信念从哪里来?从我的思想来,但思想本身靠得住吗?”这个,就变成哲学了。由宗教演变到哲学,追求本体论。而本体论其中有两派,一个是唯物,一个是唯心。
西方文化由宗教下来,演变成哲学了。慢慢的,哲学也不够,“你的理论讲得也对,我也相信,你拿来我看看,这个生命究竟是什么?”就产生科学了。由宗教,变成哲学,由哲学,变成科学。基本上还是追求生命本体,但人类到现在没有结论,不晓得怎么生来、怎么死去。生命死后究竟存在不存在?没有生命之前,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到现在没有解决。 问: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么讲宇宙的起源?
生与死的问题,宇宙的来源,究竟是唯物的。希腊哲学唯物学派认为,宇宙的起源是水;还有一派认为水跟地两个一起产生。印度则认为一开始就有地、水、火、风四象。
中国有没有这种论点?有,在黄帝以前就有,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是单独生灭,它们互相生克。当它们起来的时候,也已经是死亡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里有死,死里有生,是这样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克,你在里面还可以找出哲学、科学的道理。顺代相生,隔代相克。打个比方,孙子生出来、爷爷就死掉了。可是孙子到底还是爷爷生的,相生又相克,相克又相生,成功和失败连在一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克,就是中国科学认为宇宙生灭的作用。是循环、旋转的,佛教叫做“轮回”。
将它用之于人世,也就是道家讲的“恩里生害,害里生恩”,你将来跟女孩子不要爱得太过份,爱得太过份就会分开了,这叫恩里生害。害里生恩,爸爸妈妈管得那么严,很讨厌,可是成就了一个人。恩、害也相生相克的。
它用至生理、医理就更多了,所以中医很复杂。你胃不好,胃属土,木克土嘛,肝属木,
肝有问题。胃不好了,土克水,肾属水,可能变成糖尿病、肾亏。肾亏了,水克火,心属火,所以糖尿病、肾亏的人,心脏一不定期出问题。火克金,肺有问题了。金克木,肺不好了,肝也有问题了,这是一连串来的。所以胃病到中医一看,望闻问切,看你气色,耳朵听你心音、呼吸,问你话,切是切脉。中医这一套讲五行,牵涉到整个物理基本理论。
这一套跟印度、希腊所讲的火啊、水啊等等的,最高点都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世界分开了,人也变了,每个地区不同,古人保存的那一点知识传下来,统统不同了。
佛学有一句话,叫做“众盲摸象”,很多瞎子在那里摸象,各执一端。东西方文化,不论宗教也好、哲学也好,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中国人要加油,做学问必须融会贯通,不是分科的。
第二章 有关学佛13
问:“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13
问: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麽资格吗?13
问: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15
问: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麽?15
问:学佛的目的是什麽?16
问:学佛进,“戒律”的意义在哪里?16
问:初步学佛,应不应从大乘的“度人”观点着眼?17
问:要如何走大乘路线?17
问:那要如何体会大乘佛的境界?18
问: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如何成为菩提?19
问:佛教如何解释宇宙的演变?20
问: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的关系?20 问:诚心学佛,就会有好的果报吗?21
问:真有人可以没有“瞋”念吗?22
问:学佛第一步要学什麽?22
问: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应该破除迷信?23
问:禅宗的“参话头”是什麽用意?25
问: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麽条件?26
问: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门,那怎麽会有那麽多种修证方法?27
问:关於做人、做事、学佛、修行等各种方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要点?27 问:学佛的人是否应该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29
问:学佛应向何处求法?30
问:学佛的人是否该拿佛的标准称量别人?30
第二章 有关学佛
问:“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
我们研究佛教书里的理论,然后配合科学的思想,这是“佛学”。佛学很好,它本身没有修持,也没有求证,也不太迷信。
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传下来的修证方法,目的是要求证人类生命的究竟。 问: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么资格吗?
附带一个问题:“何谓学佛?”一般人说:“我在学佛。”我说这个不要乱讲。你们怎么够资格?有人问我:“老师,你信佛教?”我说不是。“那你信什么教?”我信睡觉(一笑),我够不上资格信佛教。人家又问啦:“那老师,你学佛吗?”我说,也不是,那也没有资格。 你看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
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什么叫菩萨道?说个故事当例子。
有个菩萨在那过打坐,天人要测验他够不够格成为大乘菩萨,就化成一个可怜人,跪在菩萨前面说:“我妈妈生病了,医生说要菩萨的眼睛作药引子,我妈妈才会好。但是到处找不到菩萨的眼睛,你是菩萨,所以我来求你。”一听他这么说,菩萨把眼睛挖出来给他。天人又说:“你挖得太快了,医生说要的是左眼,可是你挖给我的是右眼。”菩萨心想:“我只有两只眼睛,都给你我就看不见了可是我修菩萨道,要布施,好吧。”但这么一想,第二次挖眼睛就没有用了!第一次挖右眼时没有考虑,这个是布施。而第二次时已经考虑、计较了,就没有用了。
你看看,我说我怎么够得上学佛、作菩萨?讲布施、帮忙穷人,有计较心,就已经不够了。
释迦牟尼佛天生是皇帝,而且是独子。现成一个皇帝,他却考虑要出家。为什么? 他想,自己做了皇帝,就算把这个国家政治做好了,天下最好的皇帝治理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越过三十年,三十年以后又乱了。人为什么不能永远和平?政治也做不好、经济也改革不了,为什么?这是人性的问题。而人为什么有欲望、为什么有思想?所以他放下一切,跑去出家。后来他悟道了,晓得宰制人类的,是基本欲望、心念的问题。他也悟到了心物是一元的道理,不是分开的。时间、空间,物理世界的生命,跟精神、思想的生命,是一体的。 他悟到了这个,所以他一辈子也不回去做皇帝。
你们研究佛学,一般都没有搞清楚,随便就讲学佛。你们常说:“我灰心了、看透了,想学佛。”唉唷,功名富贵都没有经验过、权力也没有掌握过,要说“唉呀,我看透了世间”?你看透个屁!佛才是真看透了,现成的功名富贵,不要;现成的皇帝,不做;因为他知道政治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政治的手段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
学佛如果用嘴讲,那等于什么都不会,还希望能想个东西出来救世救人?自己的五脏庙都救不了,你还救谁呀(一笑)?
问: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
最近我发现年轻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
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会变成什么!
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来谈学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问: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么?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它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
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
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脚、打坐,很平常,绝不是幻想,绝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
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
篇二:《南怀瑾老师开示的修行诀窍》
南怀瑾老师开示的修行诀窍
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对人讲话,任何起心动念,无不知晓此念属何心所,或贪或嗔,念念清楚,然后念念托空,随念布施,这就是舍,也是内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禅堂打坐修行,不晓得觉察念头,都随无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际托空,一天愁眉苦脸,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点慈悲喜舍的气息都没有,随时在无明业障中烦恼,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达摩祖师的四行观,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师所提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的起步工夫,随时随处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际托空。
若前念不对,马上忏悔,然后舍念,即得后念清净。若再起念,还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
菩萨行是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惩忿窒欲”惯了,一上座用不着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盘不盘腿都无所谓,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大定。
要认得它(念头)的法相,晓得这念是嗔、是贪、是恼、是盖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胜、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随起、随扫、随舍、随空。
篇三:《如何静坐问答录(南怀瑾老师)》
如何静坐问答录(南怀瑾老师)
本文为最近在美国东部华盛顿近郊兰溪行馆拍摄南师示范"如何静坐"录影带时,当场参加学生的问答录音誊录。特录如下,以供初学静坐者之参考。(2006年08月26日星期六 21:48 陈运生志)
【一般问题】
一、没有师父指导,可不可以自己修学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
答:可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现代人最流行讲走火入魔,其实没有什么火,也没有什么魔。只是静坐的理论、静坐的方法搞不清楚,再加上下意识里有些神秘观念,以发精神、思想不纯净,自己造成幻境,这便叫走火入魔。像宋明理学家们大都讲究静坐,从来没有走火入魔过。因为他们静坐的要旨重在养心,讲究的是思想纯净,所以没有什么走火入魔这些鬼话。
二、是不是在佛堂才能静坐?静坐是否一定要烧香、穿法衣再入座? 答:不一定,随便哪里都可以坐,无处不可坐。信仰佛教的人才要在佛堂、禅堂静坐。不是信仰佛教的人,哪里都可以坐,什么衣服都可以,什么形式都可以,静坐是共法,是佛法和一切其他宗教外道们的共法。
三、有家庭儿女、为生活奔波忙碌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当然可以啊。静坐是最好的休息。
四、生理上天生有病或肢体残障可不可以学静坐?姿势不能完全达到标准有没有问题?
答:静坐主要的目的在心静,并不一定在乎姿势。心静了就是静坐,所以当然可以。
五、静坐可不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
答:可以。
六、过度疲劳、爱困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坐?
答:疲倦想睡的时候静坐是休息。假使要做功夫的话,最好是精神好的时候,睡醒以后再静坐。
七、静坐是不是一家要吃素?在家人吃荤可不可以静坐?
答:都可以。
八、什么时候静坐最好?是否需要在固定的时间静坐?
答:什么时间都可以。道家喜欢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阴阳家(不是易经)的物理自然法则,注重时辰静坐,是做道家炼丹功夫用的,平常没有时间的限制。
九、感冒生病时可不可以静坐?
答:当然可以。感冒生病会好得快些。
十、很嘈杂的工作环境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静",不一定要静坐,在嘈杂的环境里摆出静坐盘腿的姿势,人家看你是怪相。其实心静在哪里都可以。
十一、有便秘、痔疮或者驼背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心静对一切病都有利。
十二、怀孕的人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可是没有练过盘腿的孕妇最好不要盘腿静坐。怀孕以前有盘腿习惯的人,当然可以盘腿,这都没有关系。
十三、有精神病的人(包括先天及后天受环境影响)可不可以静坐?静坐后对他有没有帮助?
答:这个要看情形,也需要有人辅导。理论上静坐对精神病者绝对有好处。但是没有适当的人照顾辅导,有时候反而引起他更多的幻想,不太好。
十四、静坐的人可不可以常喝冰水?{南怀瑾打坐问答}.
答:看习惯而定。依照养生之道,最好是少喝为妙。
十五、静坐后可否立即洗澡?
答:这个没有问题。
十六、吃饱后可否立即静坐?
答:初学静坐的人,刚刚吃饱了不能静坐,因为肠胃正在忙着消化,不适合静坐。对静坐已经有心得的人来讲,吃饱了马上去静坐,一下子就消化了。初学的人最好吃饱以后休息半个钟头到四十分钟以后再上座。至于肚子饿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坐?初学的人最好是不要太饱也不要太饿。
十七、房事过后可不可以静坐?
答:可以。不过对初学的人来讲不太适合,最好是房事过后、休息好,精神足了再来静坐。
十八、静坐以后是不是有助于房事?
答:现在我们学的是静坐,不是学房事。如果把静坐积蓄起来的能量用来行房,拼命的动,同静坐的原则相反,损失更大。
十九、不洗脸、不漱口可以静坐吗?
答:静坐同这些琐事关系不大,暂不讨论,免得浪费时间。
二十、小孩子可不可以静坐?
答:也可以啊!静坐是养心,静下来就对了,如果是好奇,想求神通,那当然不好,就不要他静坐。
廿一、应酬喝酒后可不可以静坐?
答:应酬喝酒醉了,你要他静坐,他也不干。要等他酒精消耗完了,消化好一点,安静一点的时候再静坐,静坐为的是养心。
廿二、初学静坐有那些正确的参考书?或读哪些佛家、道家的经典? 答:现在有关静坐的书很多,正确的有摩诃(大)止观,小止观。学佛的最好走这个路线,或者是"佛法要领",其次是老古公司出版的这几本。学道家的最好看"性命主旨"、"悟真篇",不过注解不要乱看,各家注的不同。其余的道书丹经很多,最好要审慎选择。
廿三、静坐以后可不可以参加喜庆宴会等俗务应酬?或看无关修道的杂志文章和电视电影?
答:这些都没有关系,静坐并不妨碍普通生活。静坐以后去打滚都可以,你要跳舞也管不着。
篇四:《南怀瑾语录》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 ——南怀瑾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南怀瑾
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
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南怀瑾
【男人的气质】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苦难能自立,责任揽自身;怨恨能德报,美丑辩分明;名利甘居后,为理愿驰骋;仁厚纳知己,开明扩胸襟;当机能立断,遇乱能慎行;忍辱能负重,坚忍能守恒;临弱可落泪,对恶敢拼争;功高不自傲,事后常反省;举止终如一,立言必有行。
——南怀瑾
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这三样事?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了。
——南怀瑾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南怀瑾
秋风落叶乱为堆,
扫去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
任他着地自成灰。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其实,大可不必。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南怀瑾
当将军的五个条件:像牛一样的健壮;像狗一样的下贱;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像猴子一样的精明;像魔鬼一样的魅力。
——南怀瑾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南怀瑾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
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南怀瑾《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南怀瑾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南怀瑾《老子他说》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南怀瑾
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南怀瑾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南怀瑾《列子臆说》
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篇五:《南怀瑾大师佛法经典语录》
南怀瑾大师佛法经典语录.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