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武林春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2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狂风扫过,春光荡尽,繁花无存。只余下委地成泥的花瓣在尘土中残留的一脉芳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色的不堪,正是诗人心境的不堪。
诗人依然沉浸在忧愁里,沉浸在迷惘中,意绪皆无,何来兴致?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诗人无心梳洗装点。
何来这般?风物依稀似当年,只是万般心爱两相断。亲爱的丈夫离她而去了,留下她孤苦一人,流落在战乱中。景依旧,物依旧,人却不在了。
多少欢快的日子,多少美好的往事,风一般的吹走了,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无边的愁苦。
失去了生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样子,失去了光彩,“事事休”,悲彻!痛彻!凄彻!哀彻!写尽离情。
对景难排,牵愁惹恨,不能自已。
一个孤立无依的女子独自承担着如此巨大的重负,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内心能过得到稍许的平复,抑郁的愁怀得到片刻的舒缓。
听说金华双溪那里的春光尚好,景色宜人,诗人何尝不想荡舟游玩,一释心中块垒。然而,双溪再好,再美,诗人也只不过是动动念头而已。诗人心中郁结了太多太多的忧愁,太多太多的悲苦,纵有千江流水也承托不起,又岂是一只小小的船只载得动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的愁苦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可亲,可感。
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3
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2: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属于上片。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 百无聊赖的神态。“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春天已去百花凋零。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
属于下片。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地名,具体位置未查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__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4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5: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______________
赏析6: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词人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自己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篇二】武林春赏析
宋词赏析(网友来稿)
王干
一、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面这首词的作者是
A.苏轼B.晏殊C.李清照D.李煜
2.本词的词牌是
A.念奴娇B.永遇乐C.雨霖铃D.武陵春
二、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霜天晓角赤壁》完成1~2题。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1.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词所写的黄州赤壁,就是当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中的古战场所在地。
B“赋写”三句的意思是苏轼在赤壁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禎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种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那些硬把宋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矫枉过正。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两种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的,并非壁垒分明。宋代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纳,不是说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这里谈到的近作当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概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及“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壮词”先后映辉。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然而可以看到,苏轼的审美观念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淡妆浓抹总相宜”,“端庄杂流丽,风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种表现,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即为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有些豪放词的作者气度才力不足而虚张声势,徒事叫嚣,或堆砌过多典故,也流于偏失了。
总之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加上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上乘词作的风格即有偏胜,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并非一味叫嚣,力竭声嘶;婉约而清新流畅、隐有豪气潜转,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弃疾《沁园春》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董士锡说秦观词云:“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秦观、晏几道“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词为辛弃疾词“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转”。可见峥嵘生妩媚、平易清浅而深致永味,乃辛弃疾、秦观等豪放、婉约词的极诣
作者邮箱:wcj3750@163.com
【篇三】武林春赏析
古诗词赏析与训练(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一、唐诗赏析与训练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在狱:被囚禁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调露元年(679)秋,诗人官侍御史,因讽谏得罪武后,被加以贪赃罪入狱。/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指囚徒。/“那堪”二句:意谓我这个坐牢的“白头”人,哪能禁受这寒蝉对我哀鸣呢? /玄鬓影:指蝉影。“玄”谐“蝉”声。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此指蝉。/白头吟:乐府《相和歌》的曲名,曲调哀怨。“白头”,作者自指。“吟”:指蝉的哀鸣。/“露重”二句:写秋蝉因露水太重而难飞进。因秋风凄紧而鸣声低沉,用以比喻自己身陷牢狱,有冤难伸。/“无人”二句:亦取沈约《咏竹》诗的“无人赏高节,徒自抱真心”的句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意在因蝉寄概,自写遭遇及抱负。高宗仪凤三年(678),作者因上疏论朝政触怒武后,被诬以贪赃罪下御史台狱,于狱中作此诗。诗中说的是,耳闻寒蝉悲鸣陡起思乡深情,目睹缥缈蝉影,禁不住吟唱起那含冤的白头吟。露水浓重,寒蝉难以高飞,秋风呼啸尖利,吟唱之声易显低沉。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为人,谁肯替我表白这真心呢?!诗的思路是:闻蝉声起客思→睹蝉影更悲鸣→遭遇“露重”“风多”→希望有人替自己表白高洁之心。前四句叙狱中对蝉,委婉曲折地表达凄恻之情,对执政者辜负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忱深为悲愁。后四句以蝉自喻,“露重”“风多”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我同一,物我浑融,寄托遥深。总之,全诗闻蝉起兴,借蝉自喻,因蝉寄概,物我浑融,音调凄清,情怀悲愤,哀伤感人。
训练:
1、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2、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3、由______ 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 _______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______ 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 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__ 的处境。
4、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5、诗谜:丹心谱(求凰格对偶联语,五言唐诗一句)
答案:
1、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纯用比喻,表现了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七、八两句,表明自己品性高洁,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这也是对贪赃的辩白。)
2、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3、露重;秋季;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4、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5、来对白头吟
听蜀僧浚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绿绮,古代著名的琴。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 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高山,时而是流水,此处意为听了“流水”的曲子,尘心犹为一洗。/ 霜钟:钟声。《山海经》丰山:“有几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赏析:
此诗写诗人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其琴声潇洒流转,出神入化,让人赞叹不已。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和尚弹琴琐常人,诗人描写也不同常人,所有的弹琴无非是“一挥手”;其声如何,诗人说是“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不凡在何处,除感官之外,还能涤荡人的俗念尘心,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不觉间已天黑云重,反衬琴声之美妙诱人,此写法极为别致。全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潇洒动人,又如琴声一般余音缭梁。
训练:
1、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3、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 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 。
4、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情感。
5、蜀僧浚弹琴,诗人从几方面来写自己“听”琴的感觉的?
6、“为我一挥手”,诗人说这是弹琴,你以为像弹琴吗?
7、诗谜:为我一挥手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A写出了曲终了时的景色。B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魁力。
3、俞伯牙和钟子期 / 听者的惑受
4、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以“碧山暮”、“秋云暗” 为结尾,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5、如“万壑松”的声音能洗涤人之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听琴声能不知天暗云重,写其琴声美妙。
6、如何弹琴,因人而异,因水平而异,“一挥手”之类的弹琴法是高水平的弹法,他不拘泥于一般的技巧,而达到所谓“无技巧的技艺”的境界。
7、捂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此诗为杜甫在历三年(768)秋漂泊于江陵时所作。江陵属于江汉流域地区,故取以为题。/思归客、腐儒:均作者自谓。腐儒:迂腐无用的儒生(读书人)。/乾坤:天地。/远:遥远,远浮。/永夜:长夜。/孤:孤独,孤悬。“片云”二句,言自己与片云同在远天,与孤月共度长夜,处境寂寞凄凉。/落日:比喻自己已近暮年。/苏:复苏。此有康复意。“秋风”一句,化用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思想。/存:收养。/老马:作者自比。“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之力,进上步表现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首联自叙身份,写自己漂泊流徙的窘境,思归未得、沦落天涯的辛酸。“腐儒”乃沉郁愤激语,含有“自鄙兼自卑”之意。颔联绘景,举目但见片云远飘天涯,孤月高悬夜空。诗人借片云孤月比喻自己寂寞凄凉的处境。颈联明志,自己虽至垂暮之年,身处逆境,依然雄心犹壮,面对飒飒秋风,非但无悲秋之感,反觉病身似欲康复。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何其昂扬!尾联提出希望,诗人自比为“老马”,以古人收养老马以用其善于识途之智而非用其长途驱驰之力,希望朝廷能给予自己竭智效国之机,诗人在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之时,何尝没有怀才不遇的深沉怨愤呢?诗人虽怀才见弃、沦落天涯,依然孤忠仍在、壮心犹存,其老当益壮、顽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诗中名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在如何对待人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人非完人,用人者应善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进步。
训练:
1、说一说首联和颔联的意思。
2、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和曹操的“ ”两句诗诗意一致。
4、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5、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6、诗谜: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正猜,五言唐诗一句)
答案:
1、首联的意思是:“我”久滞江汉一带,思归不得,是天地间一介迂腐的儒生。
颔联的意思是:“我”与眼前的一片浮云一同飘向远天,与一轮孤月一起度过长夜。
2、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见“落日”( 比喻“暮年”)而雄心犹壮。临“秋风”,反觉“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将诗人的感情和身外景物融为一体,表明了诗人虽然远在天涯,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的报国思用之情。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5、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
6、落日心犹壮
二、宋诗赏析与训练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注释:
众芳:指百花。/ 摇落:零落。/ 暄妍:明媚艳丽,。暄:温暖,这里指梅花昂然盛开给寒冬带来暖意。/占尽风情向小园:小园里的美好风景都被它占完了。风情:风光。/ 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朗的枝影,倒映在清浅的池水里。此写梅的姿态,用的是视觉。/ 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的清幽香气在黄昏的月色中飘浮散发出来。此写梅花的香味,用的是嗅觉。 / 霜禽:白色的禽鸟,寒鸟,此指白鹤。霜:喻白色。/ 偷眼:暗中偷看。/ 粉蝶:白色的蝴蝶。/ 合:应当。/ 断魂:销魂。此有快活]神往的意思。/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梅品幽逸,只跟诗人作伴,低声吟唱,用不着俗人唱歌、喝酒来凑趣。/ 微吟:轻声地吟诵诗句,指作诗。/ 相狎:相亲近,与梅相伴。狎:亲近,狎玩。/ 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 金樽:贵重的酒杯。此借指饮酒。/ 擅板金樽:比喻世俗喜爱的声色宴饮。
赏析: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贫,刻苦好学。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间足迹未到城市,终身不娶,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卒后赐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
这是一首历来被人称道的咏梅诗。咏梅诗,有不同的情感倾向,或借梅叹国恨,如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或以梅喻人格,如元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或借梅诉乡情,如清代诗人汪中的《梅花》:“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或以梅喻身世,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或以梅寄闲情,如本诗。
本诗首联抒写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这一幅连贯的画面,很像影视艺术上的“滚动镜头”。诗人笔下的梅花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的,她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独”、“尽”二字,既突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又展示了梅花非同凡响的性情风韵。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正如苏轼《书林逋诗后》中所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颔联正面描绘梅花的形象与个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是写梅的名句,北宋司马光说这两句“曲尽梅的体态”,作者用特写镜头绘“梅”: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影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影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诗人抓住梅花姿清、香幽的特点,活写黄昏月下之梅的气质,深情讴歌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超凡脱俗与闲静幽独,深得梅花之魂。“疏影”、“暗香”二词,既写出了梅花的独特形态,又写出了梅花独有的芬芳。这两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颈联从侧面写鸟的偷看和粉蝶的神往:“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寒鸟栖息过无数树枝,却对横斜水上的梅枝“偷眼”。 “先偷眼”,写寒鸟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是花的使者,天天出没在花丛中,哪种花没见过,但如果她知道山园里的梅花,也会因此“断魂”。 “合断魂”,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说蝴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这一联以拟人化手法,渲染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尾联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诗人对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就生动表现出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情操趣味。“幸有”与“不须”相对立,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训练:
1、这首诗首联的“独”与“尽”字好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怎样描写小梅的优美风韵?
3、找出诗中从侧面烘托梅花的句子。
4、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5、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疏影”,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
B“暗香”突出了梅的幽香,“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
C“黄昏”、“水清浅”是梅花开放的环境,突出了梅的个性。
D梅花的神清骨香,高洁端庄,幽然超逸,都显现在这两个诗句中。
6、诗句谜:占尽风情向小园(电影片名二)
答案:
1、“独”和“尽”,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2、颔联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3、众芳摇落 / 水 / 月 / 霜禽 / 粉蝶
4、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格。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以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
5、C(用朦胧的月色、清清的池水烘托梅花的个性。
6、冬梅、花枝俏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山西村:作者故乡山阴的一个村庄,即今浙江绍兴市鉴湖附近的三山西边的村庄,离陆游居处不远。/腊酒:腊月(阴历十二月)酿制的酒。/浑:味道薄。/足鸡豚:鸡猪一类的菜肴很充足,即菜肴丰盛。豚:原义是小猪,此指猪肉。/春社:古时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叫春社日,在这一天祭祀社稷神(即土地神),祈求丰年。“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即春社、秋社。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进行。秋社酬谢土地神的恩赐。/古风:古来纯朴的风气。/“箫鼓追随”二句:谓诗人从乡民迎接社日的箫鼓声中,已感觉到了节日的气氛,又从中领略到山村中的那种古朴的民风。/闲乘月:趁月明之夜出外闲游。乘月:趁着月光(出游)。/无时:无论什么时候,即随时。/“从今若许”二句:如果允许、可能的话,那只要有空闲,我将随时在月明之夜,拄着手杖来敲你家的门。
赏析:
这是一首节令诗,也是一首纪游抒情诗,写春社将至,诗人游赏山村,见到山村应接不暇的秀美风光与村民们迎接春社到来的情景,赞美淳朴可爱的田园生活。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诗人任隆兴通判,因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免官回到故乡山阴,卜居于鉴湖附近的三山。与家乡淳朴的农民接触后,更感到官场的虚伪奸诈,于第二年春社前夕,写下了这首游赏山村的诗。
首联写村民的淳朴热情,殷勤好客。客人来访,酒味虽薄,但杀猪宰鸡,尽其所有款待客人。由此可见诗人与村民之间关系的融洽。“莫笑”二字表达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农民忠厚性情的由衷赞赏,“足”字见出农家待客情意之深厚。“足鸡豚”的杀猪宰鸡场面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宁静、欢悦的喜庆气氛,令人陶醉和神往。颔联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江南水乡,重重山岭,弯弯溪流,山环水绕,峰回路转。诗人漫步青翠浓荫的丛林间,徘徊汩汩流淌的绿溪边,草木茂盛,山径蜿蜒,前路依稀难辨,让人疑心无路可循。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柳荫深处,山花烂漫,花木扶疏之间,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惊喜交加的兴奋之情,自可想见。“疑”字写出了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字渲染出诗人在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颈联写民风民俗。春社将至,村民们正吹箫击鼓,热热闹闹,准备祭祀土地神,心头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这里的农家穿戴简朴,依然保留着古代的习俗,实在淳朴得可亲可爱。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曲折流露。尾联触景生情,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在一整天的尽兴游赏中,诗人完全沉醉在古朴的乡村生活里,不知不觉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待诗人惊觉之时,明月已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辉中,静谧的村庄如同笼上了朦胧的面纱,显得神秘而肃穆。于是诗人自然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从今以后,能时常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农人把酒临风,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联系诗人被诬罢官的政治遭遇来品读诗作,自可读出诗人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对照污浊虚伪、尔虞我诈的官场,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中感到无限欣慰。诗人仕途受挫,遭受政治迫害,自然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惆怅之感。一旦回到家乡,受到淳朴村民的热情款待,便感到无限温暖,诗人顿觉人生之路“柳暗花明”,于是精神焕发,对生活更为乐观豁达了。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富有深刻的哲理。人们在做学问、搞科研时,常有这种体会:遇到一个难题,山回路转,扑朔迷离,感到举手无措,似乎无路可寻,但只要锲而不舍地继续坚持下去,终会有一天眼前突然一亮,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诗人置身山村幽径,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诗人对生活的乐观、对前途的自信,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规律。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到与诗句所写的契合之处,因而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超出了自然景色的描写范围,获得了更亲切的艺术享受。
训练:
1、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
2、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4、诗谜:山重水复疑无路(古书一)
答案:
1、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见到山间水景,见到花见到柳;见到箫鼓追随的热闹场面;见到古风犹存,衣着简朴的村民。
2、A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B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C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D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
3、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此句现在比喻人们的绝路逢生或形容战胜困难险阻后的喜悦。
4、道藏
三、宋词赏析与训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秋月:一作“秋叶”。/ 何时了:何时才能完了,何时才到尽头。了:了结,完结,终了。 / 往事:过去的事情,此指李煜亡国之前帝王生活中值得回忆我留恋的事。/ 知多少:多多少少都记得,即记得很清楚的意思。 / 又东风:春天又来临了。 / 故国:指南唐。李煜公元961年即位,976年宋灭南唐。/ 不堪:不能忍受。 / 回首:回想追忆。/ 雕栏玉砌:这里指故国华丽的宫殿。雕栏:即雕有花彩的栏杆。玉砌:玉一样的石阶,即用白玉砌的台阶。/ 应犹:一作“依然”。/朱颜改:美女脸色已失去往日的红润,面容憔憔悴。此指江山易主,故国沦落敌手。朱颜:红颜,泛指美人。/ 问君:是假设词,自我设问。君:作者自称。/ 恰似:正像。/ 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恨绵长。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词,抒写词人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
词的上片因景兴感,对月抒怀。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给人一无依傍、劈空而来之感,实是词人悲苦情怀的强烈迸发。昨夜的小楼吹来了东风,洒满了朗月的清辉,正是引发了词人这种悲苦忧伤情怀的媒介。词人由“东风”“明月”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以美景衬悲情。春花秋月,代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春而有花,秋而有月,这是无限美好的景致。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词人直问“何时了”,是因为词人由此良辰美景引发出了堪回首的悲伤之情。眼前美景自然会引发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追忆自己当年身为南唐国主的一切活动,而现在“一旦归为臣虏”,由万民天子而成了敌国的俘虏,过着“日夕只以泪洗面”的生活。这种艰危遭遇怎不令人酸楚、悲伤与悔恨!
词的下片追思说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承上片独处小楼沐东风,望明月而追思故国往昔的繁华。“应犹在”,意谓故国南唐的宫殿亭台当是完整依旧吧。然而,物是人非,当年服侍自己的那些宫女们早已四处流落了。“只是”包含几多惋惜与悔恨、几多伤感与沉痛。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接说愁,把感情尽量倾吐出来,以春水喻哀愁,春水之东流无尽无休,则自己的哀愁也永无休止。以具象之物(春水)述抽象之情(愁),以比拟、夸张手法抒写自己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愁怀,令人叹服。
训练: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全词所写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5、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6、词谜:问君能有几多愁(成语一,承启法)
答案:
1、A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煎熬; B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
2、表示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自己的处境、容颜全变了。
3、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感情: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出阶下囚无尽的哀愁。(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4、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故国:“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5、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6、对答如流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
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注释:
金陵:古地名,宋时为江宁,即今江苏南京市。/送目:远目,远眺,极目望远。/故国:旧时都城,指金陵(今南京)。/晚秋:深秋时节。/天气初肃:天气开始变得凄清肃杀。初肃:秋天的肃杀之气刚刚出现。肃:肃杀,萧索。/澄江似练:江水澄清,好似一条白绸带。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白绸。/翠峰如簇:碧绿的山峰一座接一座连绵不断,远远望去,好像簇拥在一起。如簇:此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簇聚。一说,簇,小竹,指群峰像小竹尖一样排列,形容山的陡峭,如簇的峭拔林立。/征帆去棹:往来的船只。帆:船桅杆上的布篷。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帆、棹,代指船。/酒旗:酒肆青旗。/斜矗:斜插,斜竖着。矗:直立,竖起。/彩舟:犹言锦帆、兰舟,船的美称,指华丽的船。/云淡:天晴云溥。/星河鹭起:长江白鹭飞起,即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星河,银河,天河,此指长江。金陵西南长江中有白鹭洲,以白鹭多聚于此而得名。/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即再美的画也画不出。/念往昔:想当年,追念往事。/豪华竞逐:即竞逐豪华,(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相追求奢靡荒淫的生活。/门外楼头: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金陵朱雀门攻入。其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正在结绮楼上寻欢作乐。此处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形容亡国惨剧。此用以表示六朝之终结。/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漫嗟荣辱:空叹兴亡,徒然感叹历朝的兴亡。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漫嗟:空叹,徒叹。漫:徒然。嗟:叹息。荣辱:荣耀耻辱,犹兴亡。/寒烟:寒烟凄迷。/衰草:秋草衰败。/凝绿:暗绿色。/商女:歌女。酒楼茶坊卖唱的歌女。/《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人都视其为亡国之音。后庭:是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曲的简称。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讽今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后所作。据杨湜《古今词话》说,当时用“桂枝香”调作金陵怀古词者凡三十余家,独此词为绝唱,苏轼见后亦极为叹赏,发“此老乃野狐精也”之叹。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怀。“登高送目”为总领之句。上片写金陵壮丽的秋景,视野开阔,景象雄壮,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和胸次之广。起首三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出登高览景的时间与地点。“故国”为地点,“晚秋”为时间,“初肃”点明季节特征。“初肃”既是说凄清萧杀的自然气氛,也是词人登临之时的情绪感受。接下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二句大笔勾勒,先鸟瞰夕阳斜照之下的澄澈江流,再遥望浮动于寒烟之中的葱茏山峦,极写“虎踞龙盘帝王州”的江山胜概。“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写江面远景,一句写江岸近景。残阳余辉里,江面上船只往来如梭,不断如缕。西风乍起处,江岸酒楼上斜插着的青旗,迎着凛冽的秋风猎猎飘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二句描绘江天相连处更为引人入胜的远景,虚实相生,浓淡相映,美不胜收。“彩舟云淡”写落日之江天,日落西山,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鹭迎着绚丽的晚霞飞向远方,隐入空蒙的天际。“画图难足”,是对以上诸景带有欣赏意味的总结,赞赏故国之美。
词的下片怀古寄概。“念往昔,豪华竞逐”,因所见而起兴,意即在此“画图难足”的景色中,过去的人们不欣赏这自然之美,而竞逐豪华,竞逐人事的豪华。“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借南朝陈之逸豫亡国,概括历代兴亡教训,以一当十。“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人登高临远,面对这美丽景色也只能空发议论,徒然感慨沧海桑田,兴衰荣辱。这是从历史长河角度,发出无限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感叹六朝繁华已逝,如今但见烟笼寒水,芳草凝绿,一笔勾通历史与现实,由怀古折至伤今。“旧事”与“芳草”以自然之难变反衬人事之匆促。“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用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表达伤今之旨,吊古情思袅袅无尽,大有举世尚醉我独醒之慨,感慨时人尚未从六朝覆亡中吸取教训。全词以壮丽的山河为背景,历述古今盛衰之感,立意高远,笔力峭劲,体气刚健,豪气逼人。词的上片雄健激昂,写景清新明快,蕴含生机,词的下片悲凉沉郁,抒情深沉婉转,爱国之情真挚感人。
训练:
1、王安石是我国 朝临川人。他是“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是《 》。 (皇帝)在位时,他推行了变法。
2、“念往昔……相续”几句,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3、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4、此词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 ,最后用无知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起作用是 。
5、词谜:俱往矣(王安石词句一)
答案:
1、北宋 / 唐宋八大家 / 宋神宗 2、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奢始,以悲
恨终。 3、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4、雄健;寓意深远,开拓了词的境界。5、六朝旧事如流水
武陵春•春晓(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调名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武陵渔人游历桃花源之事。又名《武林春》。《词谱》以毛滂词为正体。双调,48字,平韵。/ 尘香:尘土里散发出落花的香气。/ 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非。/ 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城南。有东港、南港两条河水,汇流而过。汇流处,人称双溪。/ 拟:准备,打算。/ 舴艋舟:舴艋形的小船。
赏析: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月,金人与伪齐合兵南犯。词人由临安出发,避难金华,孑然一身,次年三月写下此词。全词以舒缓顿挫的节奏,回肠荡气的旋律,抒写词人深重难遣的忧愁。上片写暮春的景和愁情,写得凝炼直率。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同时也写出了词人极目生愁的惜春之悲。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三、四句写情,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这种无奈叹息的语调催人泪下。下片写词人的内心活动,写得委婉含蓄。用“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词,写出她的主观心理活动,把拟借舟消愁转到恐舟轻愁重再转到欲游又止的微妙心理变化,表现得清晰委婉。思绪一再转折,有反复咏叹之妙。“闻说”二句映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结句两拍,设喻新颖,把太重太深难以排遣的抽象之愁情,一变为有形有重量似可触摸的固体之物。使人从可用船载,但船又载不动的愁情上具体了解词人的精神状态。
训练:
1、“物是人非”,在词中作怎样的理解?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词谜:哭诉(宋词一句)
答案:
1、春光依旧,山水依旧,而人已变老了,如词人尘香花已尽,如她丈夫已离她而去。
2、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为具体,设想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词人因晚景凄凉而满怀怀愁绪,这愁有重量,竟担心船载不动,其实词人已要被愁所压垮。)
3、欲语泪先流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篇四】武林春赏析
《武陵春》赏析
?【解题】武陵春,词牌名,应取意于陶潜《桃花源记》,因该文开头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句。清·万树《词律》中此词四十八、四十九两体,皆押平韵。据考证,此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流寓浙江金华时。时年作者五十二岁,丈夫已去世六年,宋朝已成偏安之势,北方沦为金人统治多年。国破家亡,羁旅天涯,故有此愁泪之作。【注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尘香:尘埃中也夹杂着花香。花已尽:花儿已凋落殆尽。倦:打不起精神,懒得。物是人非:物品仍在,人却走了;指丈夫去世。○人老心死,了无生气。上半阕触景生情,不胜哀痛。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在金华城南,因为两河汇流而成,故名双溪。拟:准备,打算。○忽动游春之思,情绪起伏。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只怕。舴艋舟:形似蚱蜢昆虫的小船,极言其小。○又转入愁情之中。下半阕忽动青春之思,转而又被愁绪击垮。【译文】风停了,尘土中裹着花香,春花凋残殆尽了;天晚了,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故物犹在,昔人已逝,啥事也不想干,想絮叨几句往事眼泪却(不争气)先流了出来。听说双溪景区春色还好,也曾打算去划船的。只怕双溪里的蚱蜢大小的小船,载不动(我)这样多的愁思。【简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这两句诗可以作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生活巨变之后的李清照思想的概括。她的高贵生活连同笔下的绮罗香泽之语、“海棠”“藕花”春情,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诸多变故中对她打击最大的是与恩爱无比丈夫的人鬼殊途,使其有“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的心死之悲。她顽强生活下来的动机之一就是用诗文来撰写她的独特“回忆录”。词的上半阙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春意阑珊中的自然变故,怎能不让感情丰富的词人伤心?况且这晚春之景又像那失去青春的迟暮美人,照见词人自己的衰老,故而主人公心灰意冷,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了。除此之外,“日晚倦梳头”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因夫君已逝,梳洗打扮似乎已显得多余了。正如俗语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天已无悦己者,那就任它“首如飞蓬”吧!不仅如此,由于“物是人非”,应该“事事休”才好,触到了痛处,禁不住“欲语泪先流”了。词中的“物”应是丈夫生活前所有、所用之物,这些物件既给词人带来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她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她在《后序》感叹丈夫遗作时说:“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因此,短短几句词,有从“倦”到“休”,再到“泪流”的感情层递,字字看来皆是血!下半阙词人从悲情中果断地跳脱出来,忽现乐观情调,是词人坚毅性格地体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说明主人公并不拒绝新的生存环境,而且想竭力适应它。泛舟探春之思仍充满着少女般的活力,这两句使词的情调从悲哀中逆挽而出,有枯木逢春的意境。“文似看山不喜平”,李清照毕竟是大家,她不仅以词抒情,而且要写出人生酸甜苦辣的复杂之情。然而,由于哀伤之情太甚,这偶然兴起的游春之情又迟迟难以实现,因为时间的消蚀及国仇家恨的摧残,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少妇雅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去泛舟也不会像昔日那样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力了。这是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而结尾的“愁’’字又与上半阙的情调相呼应,使全词主题鲜明。【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舴艋舴艋指小船,是以小昆虫来形容舟小的称呼,本应写作“蚱蜢”。《广雅·释水》“舴艋,舟也。”王念孙疏证说:“《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舴艋”’这类字的产生是汉字类化规律的结果。如《诗·卫风·河广》有“曾不容刀”,“刀”指如刀大小的船,后来类化而造“”字;王力先生说:“峨嵋”作山名,本是以女子“蛾眉”作喻的,应作“蛾眉山”,后类化而作“蛾嵋”;青蛙的幼虫本写作假借字“科斗”,后又类化而作“蝌蚪”。不仅汉字,汉语语音等也有类化现象。
【篇五】武林春赏析
武陵春 阅读赏析
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题。〔5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所写的时令是“晚春”,从词中哪个语句看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词中原语句填写〉;“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词中原句回答(2分)
2.你认为这首词中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两句?为什么?(3分)
3.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________________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5.[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
7.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
8.、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
9.、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0.《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11..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
12..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武林春赏析
13. 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武林春赏析
武陵春
参考答案:
1.闻说双溪春尚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2分)
2.示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将“愁”与“舴艋舟”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赋予无形的“愁”以重量,竟达到了船“载不动”的地步。 “舴艋舟”则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词人所说的究竟是船小还是 “愁”重,不言而喻。(3分)
3.“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4.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5.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6.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7.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8.、“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9.、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10.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11.物是人非
12.C
13. 又多又重
武陵春
【篇六】武林春赏析
25《武陵春》课文赏析和中考赏析题目汇总
25、《武陵春》课文理解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武陵春》习题总汇
1、1.上片中,“ 花已尽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
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2分)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的比喻把无形的愁形象化、具体化,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1分)武林春赏析
3、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只恐怕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的沉重的哀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说自己的愁重的连船都载不动,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突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4、《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是: 5、“只恐双溪舴艋舟”中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6、这首词的上片,首先交代的是季节特征,已是时节。“日晚倦梳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下面叙述的是 和 。“ ”和“ ”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浓重哀愁。
7、下片的“、“”、“”三个词表现了词人产生了去泛舟消愁的念头而又怕舟轻愁重否定了自己计划的感情变化过程。
8、“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感情的变化过程,请赏析。
消除愁苦的办法。不过作者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上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作者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哀愁重的连船都载不动。
9、本词中,作者通过哪两个外在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通过“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哀愁如此之重,她无心梳妆打扮,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篇七】武林春赏析
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评析]:写这首词时,词人已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等不幸遭遇,她的处境异常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就是当时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本词极言作者内心的沉重哀愁,词中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欲抑先扬,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理婉曲地表尽。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泪如雨下。
【名句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运。
这句诗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7、“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感情的变化过程,请赏析。
“闻说”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拟”作者也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从而去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不过作者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上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哀愁本事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作者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10、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只恐怕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的沉重的哀愁。化抽象为具体,化实为虚(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突出了女主人内心哀愁的沉重。
1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说说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侧重抒发愁之重,无法承载。第二句侧重抒发愁之多,绵长无尽。
12、比较阅读 (一)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武陵春(略)
(1)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1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1分)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13、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
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分);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1分)。
1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篇八】武林春赏析
武陵春鉴赏及练习有答案
武陵春
【文学常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她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享年七十三岁。李清照是宋词大家,更是古今第一才女,在中国的词作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心思想】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原诗】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者,号,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是宋词大家,更是古今第一才女,有《 》,是 的代表人物。(4分)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3.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4.诗中“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5.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6.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7.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2分)
8.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9.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3分)
10.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武林春赏析
1.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婉约派
2. 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我同意这种看法。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
4.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5.倦梳头,泪先流
6.又多又重。
7.物是人非
8.C
9.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10. “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篇九】武林春赏析
武林春
武陵春
李清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漫步在古典文学的词苑中,我们常常会被感动,被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幽远深邃的意境,含蓄精炼的语言所感动;那每一首词,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一曲优美动听的歌,一腔沸腾涌动的情""让我们赞叹不已,流连忘返。而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武陵春》。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思考《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4、指名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_____“愁”(板书)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情感,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___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 “人非”(丈夫去世)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29年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不泪湿衣襟吗?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___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
3、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3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 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上阕中我们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那么在下阕,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
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 ——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 —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心动了么? —-心动了。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4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 “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 ——舒
适悠闲。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 “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 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 小结:在李白的笔下,愁绵绵不绝,柔韧难断;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之多,犹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李清照却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延伸拓展,抒写感受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 “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隔离时空的我们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饱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五、总结,布置作业
6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
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等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