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学案及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学案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安排。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从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一、资料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练囊:  

4、浏览课文,理顺文章思路。(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顺文章思路。)  

  

5、作者善于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情趣,本文通过对“端午的鸭蛋”的难以忘怀表现了怎样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赏析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有何作用?(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2、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朗读文章第2、3自  

然段。)  

  

方法链接:写作手法  

A、对比B、衬托C、象征D、先抑后扬(先扬后抑)E、托物寓义  

3、写“高邮咸鸭蛋”与“端午的鸭蛋”有何联系?  

  

  

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不是多余?为什么?(朗读文章第6自然段。)  

  

  

5、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积累迁移  

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如:吃粽子、系百索子、挂符、赛龙舟等。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méixiànjínángyínglào2.胤隍肃腌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反光刻苦读书故事。  

4.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5.文章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豁达恬然,善于去感受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和诗意之  

美。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三、1.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①上海店也卖高邮咸鸭蛋②高邮双黄蛋多③与其他地方的咸鸭蛋对比)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3.为下文的“端午的鸭蛋”渲染气氛,作下铺垫。  

4.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5.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  

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此句中,“尤为别处所不及”古汉语的点缀使句子多了书卷气,且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语言的典雅之美。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篇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丁一

【篇三】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亲历过程升华体验(九年级)

江西兴国一中郭爱

语文学科有两个主要的能力表现,一是阅读,二是写作。这两种能力有很强的社会适用性,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两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有其不足之处。每一个语文教师遇到课文分析这件事,基本的模式是:按照提供的教材,运用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既定分析内容对学生进行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教材和教参所囿,难有延伸和拓展。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是一个倾听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偶有一些讨论,教师往往还要引导学生往教参或自己的见解上靠,少有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表达的氛围。试题的设定也基本上是由命题者拟订一个“标准”的参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越发没有兴趣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体验式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体验式学习有下列特点可供我们借鉴:

1、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加强。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要专心听讲、认真记录即可。学生是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的。而体验式学习要求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任何学习过程的完成。

2、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求知的快乐。

学生在传统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少有快乐的体验,因为“无趣”,就更多地消极对待。体验式教学可以比较好地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可以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多的从主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感受。

3、学习的内容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真正的运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少有应用的时间和机会。事实上,除了考试,我们一般难以看到学生语文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式学习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接受”和“表达”这些环节,而这些环节正可以证明语文在生活中的交流作用。

语文体验式学习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具体到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体验式学习:

(一)激发动机,准备体验。

备课时,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以此为基础,根据教材内容和预定拓展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处于急切等待体验的状态。

如讲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同学们,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联系学生喜欢的歌曲,导入新课,不仅顺乎自然,创造了课堂学习情景,调动了学生自身体验,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通过这些安排,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再如: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赣州八境台和郁孤台的图片和古诗文名句导入新课。《端午的鸭蛋》可以从学生交流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导入,再用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二)创设情境,进入体验

上课伊始,组织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参加“体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体验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中,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养过的宠物的名字:“你们有哪些同学跟小鸟,小动物交过朋友,为它们起过哪些名字?”“宝宝”“咪咪”“可爱多”……孩子们津津乐道着自己喜爱的宠物名字,有的还激动地讲述名字的来历。教师巧妙地唤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把对自己宠物的感情迁移到了珍珠鸟身上,这样让学生披文入情,把文字变为真切的情感体验。给小珍珠鸟起名,产生情感共鸣。教师紧紧围绕“起名”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去读书,在课文有关的语句旁写上自己为珍珠鸟起的名字,可以起一个,也可以起两个,三个……这样起名活动和读书,品味语言充分结合起来,学生读书起名的过程是对文章整体的感性观照,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作品人物、与作家间开展的一种情感交流过程,学生在述说自己起名的原由中,和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到到冯老的情感世界走了一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获得生命的体验。学生细心品读课文,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小小、绒绒、淘淘、好奇鬼……”每个名字无不是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每个名字无不融进学生对珍珠鸟喜爱之情。学生热烈地交流着自己起名的依据,交流着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交流着自己情感的体验。“发出一声尖细又娇嫩的叫声”“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那个为珍珠鸟起名“小小”的孩子读着这些句子,轻柔的声音,满脸的微笑,爱怜的眼神传达出了的美好情感感染着大家;为珍珠鸟起名“淘淘”的孩子从“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一系列动作中,从人与鸟的亲密接触中,体会到作者温柔的爱意,在作者心中珍珠鸟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啊;“好奇鬼”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好奇鬼”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这个孩子把自己起的名字放进文中去读,那放进去的岂止是这几个字,分明是学生浓浓的情谊。

(三)品读文本,再次体验。

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再次体验。这里的情境有:图像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初步的概念和经验,又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教师创设的情境远要具有互动性,这样容易产生共鸣,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教学《雷电颂》一文中,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感悟的句段,写出品析文字,然后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师生评析。《皇帝的新装》则分角色朗读感受体验;《海燕》则是分六人小组交流:找出文中描写各个形象的语句,朗读,品析,分析象征意义,然后各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让学生不经过教师的“传递”,于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深入理解文章将浓郁的感情融注到客观事物的状写之中的语言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

(四)合作学习,加深体验

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这些也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现出意义。

如在讲到《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结尾时,我说:“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支配整个世界及其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分六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探讨,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在交流中感悟。

这时,教师不是简单回答,而仍是循循善诱,点拔重点语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进行讨论,谈感受。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体验。

(五)拓展深化,多元体验

由于体验是直接的,无需中介,因此,体验然是自我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间性原理,开展语文拓展性活动,如大量课外阅读,写自己心灵轨迹,寻找印证材料等。

如在讲完《喂——出来》后,我提出一个讨论题: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请列举出来,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再塑生命》一文,我则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你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并说说对你的启发。鼓励言之成理,不暗示思考方向,不限定思想观点。这就学生跳出课堂教学中已有的框架,产生更深入的、多元的体验。

“语文体验式学习”,应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生活体验,用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感悟语言、欣赏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使个体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让语文的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发展过程相一致,从而享受到生命活动带来的震撼和愉悦。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它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让学生享受生命快乐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简论体验式学习》,中国基础教育信息网。

2、《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革命》,中国基础教育信息网。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书,七八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四】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范登清 班级:八(1) 时间: 2011、05、2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

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端午的风俗(预设背景)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名声久远质细油多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

【课后反思】 吃鸭蛋玩鸭蛋

【篇五】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姜海燕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甘肃民勤五中 姜海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品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媒体

白板教室一体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1猜谜简介端午

首先让大家猜谜语,猜猜是哪个节日,来历如何?PPT出示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学生猜出端午节后补充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和“初”相同,称“端五” 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 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2明确目标

PPT出示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琢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掌握生字词

2听读课文思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1、 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介绍习俗有何作用?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明确: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由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水到渠成地写到了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说,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2﹑家乡的鸭蛋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家乡的鸭蛋名气大,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对家乡的热赞美之情。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3、 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了打鸭蛋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用蛋壳装萤火虫玩等日常生活小事。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之情。这实际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四、 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过渡)师:其实和高邮的咸鸭蛋同样有味道的还有作者的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你能在课文中看出来吗?

朗读课文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可以参考下面的表达形式。

“ ”(这个句子)使用了口语(或方言、书面语、古语、成语等), (形容词,如形象、幽默、风趣、朴素等)地表达出(或写出) 的(情感)。 比如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成语,朴素中带有点点幽默地表达出了作者以家乡能有这样的鸭蛋感到无比自豪的情感。

引出:曾 经 沧 海 难 为 水,除 却 巫 山 不 是 云。取 次 花 丛 懒 回 顾,半 缘 修 道 半 缘 君

(学生活动)

师: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合作探究

1 引用袁枚《随园食单》中“腌蛋”一条,有什么作用?

明确:印证高邮鸭蛋名声久远,说明它的特点和吃法,同时使文章典雅,有书卷气。

2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你认为有必要吗?

充满童真童趣,引名人逸事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正体现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六、拓展延伸,

过渡:一代大师运用自由闲适的笔调给大家说了端午的诸多趣事还有丰富的习俗。

1 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哪些?并说说节日里有哪些习俗。

出示PPT领略我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感知多样的习俗

2 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资料

现在一部分中国人热衷于“洋节”,如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青睐。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明确:我们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使厚重的民族文化这朵奇葩四季盛开,香飘世界。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呢?

明确:我们应保护、继承、发扬、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

七、实践活动

1选取你最喜欢的节日,写一条短信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你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示例:清明节: 纷纷雨滴,丝丝牵挂,一点忧愁,一抹感伤。风淡雨轻思故人,逝去的终究已成过去,无需感慨生命之无常,好好活着,才是最好。 清明时节,青烟袅袅,春雨丝丝,愁肠百转;杨柳摇拽,春风轻拂,心生思念;一杯清酒,淡淡忧伤,追忆故人;一条短信,传我关怀,愿你幸福 八布置作业

请仿照本文,写一篇赞扬家乡习俗的文章。参考题目:《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纸钱》、《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春节的压岁钱》、《端午的粽子》等。

要求:1、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2、要表达出自己对节日习俗真挚的感情。

3、字数:600字左右。

【篇六】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兰溪八中 蒋娴芬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布置预习,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课: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从这首诗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端午、屈原)

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

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二、师: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请学生读。)

三、整体感知

1、我以我笔写我心。像汪老先生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笔下端午的端午节必定是充满灵性的,他写了家乡端午的哪些习俗呢?

明确:列举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别忘了家乡的孩子还挂——挂“鸭蛋络子”

让学生找出相应段落,并有感情的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写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归结出主旨一: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心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

1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想。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欣赏完高邮鸭蛋的图片,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介绍高邮鸭蛋。(学生自由朗读2、3段,分析语言特点。)(多媒体显示:

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 作者为何要否定北京的鸭蛋呢?(生:喜爱北京的鸭蛋,由衷喜爱家乡。

归结出主旨二: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这就是作者原汁原味的“高邮双黄蛋”。

四、师: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

(多媒体显示赞诗:

【一代大师汪曾祺,方言俗语也入文。平淡有味写心意,幽默风趣抒真情。】全体学生齐读)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最后想以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媒体显示:中华文化传承,承传民族精魂。请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2

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上我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来。通过朗读,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本文的情趣。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趣。

当然还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3

【篇七】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 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词汇,扫清字词障碍。

籍贯、络子、车胤、大襟、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端午习俗)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教师给予评价指导)

2、询问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其中哪些是作者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三)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段(家乡鸭蛋)

1、读前设问:这部分在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2、学生1回答,学生2补充,教师小结:

家乡鸭蛋最有名,一说高邮遂起敬;

上海店铺必标明,双黄鸭蛋真喜庆;

清代袁枚是吃货,《随园食单》有佐证;

曾经沧海难为水,字字饱含故乡情。

(四)小组合作(端午鸭蛋)

1、提示要求: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4-6段落中找出端午节那天孩子们都了什么?(问题已在设定当中,让学生在一起合作中一起感受作者端午的快乐)

2、教师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糊鸭蛋灯,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五)“思路清”

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试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就是文章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学习目标二:“手法妙”

(通过删减法,理解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讨论几个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2、不写他人知道我籍贯后的肃然起敬不行吗?

3、不写袁枚《随园食单》一节不行吗?

4、不写北京咸蛋蛋黄浅黄不行吗?

(二)教师提示:同学们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来思考。(如:对比、侧面烘托、铺垫、用典等)

(三)教师小结

端午风俗,背景铺下;

他人称道,侧面烘托;

引用经典,名气真大;

北京咸蛋,相比差啦;

质细油多,正面描画。

原来,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夸家乡鸭蛋的名气大品质顶呱呱。

教师提示:老师倒认为文章手法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从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热爱、赞美、自豪)

意图: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思路清”后,即知道了文章写了“what”后,还有知道为“why”写这些(选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和“how”写的问题(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辨析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四、学习目标三:“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一)提示: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二)要求:请你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语言上的特色,然后可以和你的同桌分享。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三)学生分享例句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语言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

2、“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活灵活现;若删去,缺少味道了。

3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字里行间饱蘸对故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思考

作者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津津乐道,仅仅是在怀念赞美鸭蛋吗?

小小咸鸭蛋,

生活滋味甜;

平淡而有味,

从容故乡谈。

【布置作业】(巩固教学目标4)

故乡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或许生活中的一情一景,甚至身边拂来的一缕春风,都可以触碰我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记忆。

请运用今天所学,写写关于你家乡的记忆。

【篇八】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大通三中 刘海芳

(一)概述

1. 课题《端午的鸭蛋》是新课程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讲读课文技术学

2. 本课所需课时为一课时40分钟。

3.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应此《端午的鸭蛋》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4.学习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者他们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

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2、《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来说很有感染力,易于联系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形式展现课文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所以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参与和理解课文内容。

3.本课的学习对后面的<<吆喝.>>学习是一种铺垫。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五)学习情境设计

多媒体课件引入,以优美的画面、祝福的歌曲、抒情的语言创设优美抒情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学习的环境。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ppt课件,多媒体教室,音频索材,教材。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展示课件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l自然段), 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图片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意图:问题一

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齐读)

幻灯五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

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以。

设计意图;把握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四、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小结: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片: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

作者家乡的端午习俗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书面语

口 语雅俗共赏

古汉语雍容曲雅

现代汉语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篇九】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请同学再说说它的由来 ,及其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的回忆性文章。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课件显示)

2、字词注音

系jì百索子 城隍huáng 拧níng 门楣méi 用酒和hu^i 苋菜xiàn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课件显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本,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课件显示]

(2)看图片,知风俗: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

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3)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4)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5)看文段,谈感情: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6)赏文字,忆童年: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五、行文结构特点

(1)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六、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七、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八、拓展训练: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

1、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煮鸡蛋"")(课件显示)

2、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记忆中,童年的趣事是什么?端午有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3、写作文:家乡的端午节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说端午——-介绍七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情感: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 作业:“家乡的端午节”或其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