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丁一

【篇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句子的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

语言内容中心

人物性格

作者感情

角度细则效果作用

修辞方法

(1)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

1.本句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

3.全文

4.中心

5.感情:

爱恨悲愁

喜怒哀乐

忧怜厌愤

反复、排比、反问强调、强气势、抒情

对偶、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反语、设问嘲讽、思考、悬念

语体色彩

(2)口语、方言通俗、亲切、活泼、幽默

书面语、文言庄重、严肃、典雅

感情色彩

(3)贬义词(褒词贬用)批评、揭露、指责、讨厌

褒义词(贬词褒用)赞扬、喜爱、

表达方式

(4)记叙(陈述句)简洁明白

描写(人物环境描写)生动形象

说明(说明方法)

议论(论证方法)

抒情(!、感叹词)表达强烈的感情

词性

(5)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准确

感叹词强烈感情(赞美、批评)

拟声词形象

关联词严密

标点符号

(6)省略号《故乡》

破折号《最后一课》

感叹号《安塞腰鼓》

双引号

句式特点

(7)单句按

分陈述句简洁明白、概括

疑问句引起思考、设置悬念

反问句强调、感情更激烈

感叹句增强抒情

总写句概括

整散结合

长短句结合形式活泼

复句关

9上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议论文)

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1、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2、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在本文中,它们的作用除了题干提到的以外,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9下5孔乙己(小说)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2、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猜测的意思,因为没人看见过孔乙已死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炎凉。“的确”是肯定的意思,孔乙已那么长时间没来了,又加上被打断了腿,又老又残又病的孔乙已在这冷漠残忍的社会里是必死的。从而说明了孔乙已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9下6蒲柳人家(小说)

二、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指所有的中国人)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7上1、在山的那边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7上4紫藤萝瀑布

二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揣摩景物描写,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7上11春

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7上12济南的冬天

二(题略)设题意图:这是一道了解和运用知识,又揣摩语言的题目,引导学生借助题干的知识,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7下7最后一课

二、韩麦尔先生是这

“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爱国情感。

7下16社戏

三、揣摩下列词语,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7下17安塞腰鼓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8上3蜡烛

二、揣摩下列语句,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8上5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④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⑤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8上11中国石拱桥(说明文)

二、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8下1藤野先生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8下2我的母亲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8下6雪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8下17端午的鸭蛋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孟岱

【篇三】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集美学校八年级语文组 主备 胡高举 审核 张友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

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

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

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

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第二课时

四、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

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

“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

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端午的鸭蛋教案

五、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端午的鸭蛋教案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

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篇四】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请同学再说说它的由来 ,及其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的回忆性文章。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课件显示)

2、字词注音

系jì百索子 城隍huáng 拧níng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课件显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文本,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课件显示]

(2)看图片,知风俗: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

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

(3)作比较,说含义: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4)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5)看文段,谈感情: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6)赏文字,忆童年: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五、行文结构特点

(1)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六、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七、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八、拓展训练: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

1、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煮鸡蛋)(课件显示)

2、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记忆中,童年的趣事是什么?端午有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3、写作文:家乡的端午节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说端午——-介绍七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挑—装—吃—玩鸭蛋

情感: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结构:闲适自由

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 作业:“家乡的端午节”或其他。

【篇五】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大通三中 刘海芳

(一)概述

1. 课题《端午的鸭蛋》是新课程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讲读课文技术学

2. 本课所需课时为一课时40分钟。

3.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应此《端午的鸭蛋》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4.学习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者他们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

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2、《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来说很有感染力,易于联系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形式展现课文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所以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参与和理解课文内容。

3.本课的学习对后面的<<吆喝.>>学习是一种铺垫。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五)学习情境设计

多媒体课件引入,以优美的画面、祝福的歌曲、抒情的语言创设优美抒情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学习的环境。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ppt课件,多媒体教室,音频索材,教材。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展示课件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l自然段), 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图片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意图:问题一

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端午的鸭蛋教案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齐读)

幻灯五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

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以。

设计意图;把握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四、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五、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小结: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片: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

作者家乡的端午习俗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书面语

口 语雅俗共赏

古汉语雍容曲雅

现代汉语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篇六】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 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端午的鸭蛋教案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词汇,扫清字词障碍。

籍贯、络子、车胤、大襟、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端午习俗)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教师给予评价指导)

2、询问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其中哪些是作者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

(三)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段(家乡鸭蛋)

1、读前设问:这部分在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2、学生1回答,学生2补充,教师小结:

家乡鸭蛋最有名,一说高邮遂起敬;

上海店铺必标明,双黄鸭蛋真喜庆;

清代袁枚是吃货,《随园食单》有佐证;

曾经沧海难为水,字字饱含故乡情。

(四)小组合作(端午鸭蛋)

1、提示要求: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4-6段落中找出端午节那天孩子们都了什么?(问题已在设定当中,让学生在一起合作中一起感受作者端午的快乐)

2、教师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糊鸭蛋灯,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五)“思路清”

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试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就是文章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学习目标二:“手法妙”

(通过删减法,理解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讨论几个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2、不写他人知道我籍贯后的肃然起敬不行吗?

3、不写袁枚《随园食单》一节不行吗?

4、不写北京咸蛋蛋黄浅黄不行吗?

(二)教师提示:同学们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来思考。(如:对比、侧面烘托、铺垫、用典等)

(三)教师小结

端午风俗,背景铺下;

他人称道,侧面烘托;

引用经典,名气真大;

北京咸蛋,相比差啦;

质细油多,正面描画。

原来,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夸家乡鸭蛋的名气大品质顶呱呱。

教师提示:老师倒认为文章手法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端午的鸭蛋教案

(四)从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热爱、赞美、自豪)

意图: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思路清”后,即知道了文章写了“what”后,还有知道为“why”写这些(选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和“how”写的问题(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辨析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四、学习目标三:“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一)提示: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二)要求:请你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语言上的特色,然后可以和你的同桌分享。

(三)学生分享例句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语言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

2、“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个“吱─”字,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活灵活现;若删去,缺少味道了。

3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字里行间饱蘸对故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思考

作者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津津乐道,仅仅是在怀念赞美鸭蛋吗?

小小咸鸭蛋,

生活滋味甜;

平淡而有味,

从容故乡谈。

【布置作业】(巩固教学目标4)

故乡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或许生活中的一情一景,甚至身边拂来的一缕春风,都可以触碰我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记忆。

请运用今天所学,写写关于你家乡的记忆。

【篇七】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表格式教案

作业设计

【篇八】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

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端午的鸭蛋教案

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段) (第2~3段) (第4~6段)

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10’)

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端午的鸭蛋教案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我们一起来读2、3两段。

2、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 (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精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10’)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看看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平淡而有味”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例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3.“有淡淡的幽默”

例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明确: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4、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对此你有何看法。

(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小结: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学到了哪些写作的好方法?请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过渡: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端午节刚过,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你能否也能有所感悟?

六、布置作业。(5’)

1、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600字的左右的文章。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过年放鞭炮、发压岁钱,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2、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3、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两遍。

结束语: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大家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和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语言特色

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平淡而有味

(第1段) (第2~3段) (第4~6段) 2、适当的方言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3、淡淡的幽默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