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驿路梨花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学习本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2.作者名片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文开山峦层叠为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交流点拨】“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
2.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面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的?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住宿在小屋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篇二】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彭荆风《驿路梨花》全文阅读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篇三】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驿路梨花》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文题解说】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创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第课时
导入一:引用型
[设计意图] 通过连续发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诗句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带着对梨花的赞美走进文本,增强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描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出课题梨花,鼓励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调动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上展示春天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任务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菌子(jùn) 恍惚(huǎnghū) 陡峭(dǒu) 漆黑(qī) 晶莹(jīng) 露宿(lùsù)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模糊不清楚。
(7)晶莹:光洁,透明。
(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3.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4.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 小屋。 “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驿路梨花
第课时
导入:回顾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
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
一、课文研讨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明确〕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2.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人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 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驿路梨花雷锋精神
李杰
【篇四】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驿路梨花 课文分析
驿路梨花 轻松学习
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想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纯洁”,会想到“美丽”;想到它,我们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温馨的文章——《驿路梨花》。这一课我们分二个课时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于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要尽力为欢乐生活奏乐。”
二、基础知识
(1)应掌握的字(给括号前的字加拼音)
简陋( ) 恍惚( ) 驿( )路 修亨( )
菌( )子 竹篾( ) 麂( )子 撵( )走
朝( )气 红润( ) 着( )想
(2)应掌握的词
修茸: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三、课文内容分析
1.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2.用计时阅读法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3.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4.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切联系,读(9-1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近观)。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取暖);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写墙上几行大字:“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都表明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作者对小茅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5.精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
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四、总结、扩展
1.《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首先由学生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口头作文。解放军过夜盖茅屋个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个“我们”投宿小茅屋。
第二课时
梨树林旁那草顶泥墙的小屋,不知给多少焦急劳累的路人带来了温暖和惬意;时间流淌,岁月更迭,围绕着这间普通而又神奇的小屋,也不知有多少雷锋的故事在代代相传。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驿路梨花》。
一、课文内容分析
1.提问:文中写了不少人物,他们在情节发展和表现中心思想时起什么不同的作用? 他们都具有什么精神?
明确:
(1)贯穿全文的是“我”和老余。
(2)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解放军。
(3)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梨花。
(4)介绍梨花助人为乐,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的关键人物是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5)修茸,照料小茅屋的人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为后人方便补充柴米的过路人。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的,所以属于间接描写。
3.请大家思考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写“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o”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人优美意境之中。
(2)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映,使主题得以升华。由此可见,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读三次描写“梨花”的语句,从朗读中体会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神韵。
5.讨论、分析、理解标题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的,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采。
(二)总结、扩展
1.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学习雷锋”这是无数作品一再表现的主题,深刻体会《驿路梨花》揭示主题的新的高度和深度。“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关健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驿路梨花》在立意上做到了以下两点。
(1)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
(2)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形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
《驿路梨花》的清新、深远的立意,就是这样从作者的独到见解中提炼出来。从而突破了一般的赞颂雷锋做好事的局限。
活动:请我们的家长一同参与。
设置情境
假如今天,你作为记者来到了哀牢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哀牢山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梨花姐妹在驿站开起了一家旅店。旅店并不豪华,却也整洁、温馨。条件当然比小茅屋强得多了。路人到这里,不用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烧水做饭了,梨花姐妹为旅客热情的服务:滚烫的洗脚水、可口的饭菜,抒情的音
乐,驱走了路人们旅途的劳累。人们尽情地观赏着哀牢山优美的景色。梨花姐妹为旅客着想,免费赠送旅客哀牢山地形图,免得旅客迷路。小店的生意很红火,梨花姐妹劳、动致富了。她们的孩子不再是背着竹筐拾菌子,而是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
现在,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梨花姐妹,让她们谈一下此时心中所想。(由学生扮演梨花姐妹)
同家长们就“梨花开店”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引导:雷锋精神应该发扬传递,同样,勤劳致富也无可非议。梨花姐妹的小旅店使路人更方便、更受益、更温馨,同时又增加了梨花姐妹的收入,一举两得,其间并不矛盾。她们的后代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有了学习的机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知识她们才有可能在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大力量。这何尝不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呢?
【篇五】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人七下改教材 第14课 驿路梨花
第14课 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文题解说】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创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第
课时
导入一:引用型
[设计意图] 通过连续发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巩固诗句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带着对梨花的赞美走进文本,增强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看几张梨花的图片引入课题《驿路梨花》。 导入二:图文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描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然后引出课题梨花,鼓励学生尽快走进文本,调动其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上展示春天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顺读课文。 (一)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尤其注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任务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菌子(jùn) 恍惚.........(huǎng hū) 陡峭(dǒu) 漆黑(qī) 晶莹(jīng) 露宿(lù sù) .....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模糊不清楚。 (7)晶莹:光洁,透明。
(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3.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49年参军,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4.创作背景: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来。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帮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 小屋。 “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逐步梳理出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
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悬念。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一(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二(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三(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
驿
梨花。
四(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五(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第
课时
导入:回顾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便于这节课更好地过渡,完成教学目标。
上堂课,我们梳理出了文章的段落层次、主要内容,并且研读了第一部分,今天我们继续研读接下来的段落。
一、课文研讨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小屋主人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小屋主人,“我”和老余的对话表现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小屋主人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深化了前面设置的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现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的反应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表现出什么?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明确〕 写出“我”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 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再次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明确〕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
小说是怎样结束全篇的?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 是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二、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1.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明确〕 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屋写起,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在记叙“我们”住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2.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人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 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写一篇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发现小屋 解除饥饿疲劳
驿路梨花 老人述说 小屋来历 热情赞美
梨花 雷锋精神
解放军 以花喻人
【篇六】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二、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三、掌握字、词:
正音:简陋(lu) 倚(yǐ,不念qí) 撵(niǎn) 麂 (jǐ) 修葺(qì,不念rng)
辨形:陡、徒;瓣、辨;篾、蔑;拂、佛;梁、粱;莹、营;葺、茸
释义:迷茫、陡峭、简陋、恍惚、香气四溢、修葺、修长、折损
教学设想:
一、布置预习: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掌握字词;划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初步划分段落层次。 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通过侧面描写赋予未出场的主人公以鲜明美好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及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加强朗读,通过对描写环境美、刻画人物形象美有关片断的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灵美,从中得到美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写一段文字。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介绍课文、作者;正音、正字、解词;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课文,解题。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目。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题目形象优美,清新洗炼,语意双关,寓意深远。文章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后收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驿路梨花》一书。
二、作者介绍。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还有与别人合作的电影剧本《芦笙恋歌》、《边寨峰火》等。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三、检查预习并结合正音、正字和释词。
(详见教学目的三)
(一)正音: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上黑板填写拼音。
(二)通过拼音填词来辨形、正字: 在小黑板的另一面写上拼音填词:dǒu峭、tú然;花bàn、biàn别;竹mi、mi视;fū晓,f象;桥liáng、高liáng;晶yíng、yíng房;修qì、rng毛。
参考答案:
陡峭、徒然;花瓣、辨别;竹篾、蔑视;拂晓、佛象;桥梁、高梁;晶莹、营房;修葺、茸毛。
(三)释义:
可在学生回答后,明确:(课堂上已有注释的未列入)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huǎng hū):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四、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划出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五、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教师归纳:
文章以"我"和老余在驿路上活动的时间先后为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第一段,第1、2小节写"我"和老余在茫茫暮色中急于赶路,寻找投宿之处。第二段(第3-26小节)写"我们"发现了夜宿的小屋,猜测着小屋的主人,十分感激。这一段又可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3-8小节),"我"和老余见到小屋,不知从何而来;第二层(第9-12小节)水足饭饱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猜测着小屋的主人;第三层(第13-26小节),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第三段(第27-36小节),写第二天早上"我"、老余和瑶族大爷修葺草屋时,遇见梨花的妹妹,终于知道了草屋的来历和小屋的主人。这一段可分两层意思,第27-35小节,写遇见梨花的妹妹;第36小节,最后点题、点人。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二层次。
(一)简述:第一段第1小节写景,描绘高山,是一幅"群山暮色图"[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第2小节点出我们[人物]急于投宿的迫切心情。第二段第一层,写我们发现梨树林边有小屋,由着急而惊喜。作者又以细腻的抒情笔触展示了一幅"梨林月色图"。
(二)指名朗读课文描绘月色、梨林的句子:第4、6小节。
(三)引导学生细看课文对小屋的描写。小屋的发现,是在写景由远到近,写人由急到喜之后的。写梨花象征主人公,以花喻人,既扣住题目,又暗含题旨。由花到屋,写屋见人。记叙的顺序是清楚的,写花写屋都不是闲笔。
提问: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是那样醒目(近视),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理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结合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些,梁上竹筒里有米,
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象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提问:对草屋这样描写,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回答后,明确:"火塘"的设置,"厚厚的稻草","装满了水","粗大的字":这些,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都准备好了,安排到了。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主人公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七、布置作业:
(一)思考;为建设和照料驿路山间草屋,梨花、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解放军同志做了哪些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要求下堂课口述回答。)
(二)朗读全文。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三)课文"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1.瓣(bàn),中间是"瓜"字,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球茎可以分开的片状物,与"瓜"有关,从"瓜"旁;辨(biàn),中间部分是"",分别、分析意,如"辨别"、"明辨"。
2.篾(mi),劈成条的竹片,也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梁等的茎皮,从"竹"头;蔑(mi),轻视,小看,"艹"头。
3.莹(yíng),光洁得象玉的石头,下部为"玉",用以形容光洁、透明,如"晶莹";营(yíng),军队驻扎的地方,如"营房";军队的编制单位;也可能作筹划管理,如"经营"、"营业",也可能作谋求意,如"营生"、"营救",下部为"吕"。
4.葺(qì),用茅草覆盖房子,中下部为"咠";茸(rng),草初生所呈现的纤细柔软的样子,下部为"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讲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布置作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指名学生口述作业后,明确:课文运用倒叙手法,从"我们"在小屋里巧遇瑶族老人,先就瑶族老人落笔,而后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介绍了梨花姑娘;又随着情节的推移,引出哈尼小姑娘,最后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得知梨花究竟是谁,并点出小屋最早是由过路的解放军同志为方便群众而盖的。叙写的时间顺序是从现在发生的事追溯到过去发生的事。
(二)要求学生听写以下词语:迷茫、陡峭、花瓣、恍惚、修葺、折损、晶莹、驿路。而后指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订正。再指名学生解释这些词语。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三层次。
(一)简述:这一层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通过老猎人之口,点出了梨花小姑娘。作者步步设疑,引人入胜。
(二)引导学生找出写老猎人的文字,分析老猎人的形象,体会老猎人对于梨花形象的塑造
所起的烘托作用。
提问:作者写老猎人用了哪些形象的文字?指名学生引用课文回答,然后明确(第13自然段):"须眉花白","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简析:寥寥几笔,朴实无华,却是十分传神,不仅刻画了老猎人的外形神态,而且写出了老猎人淳朴、忠厚、热情的内在气质。
揭示:第15自然段写老猎人"也是又累又饿",一个不顾山高路远的须眉花白的送粮人,自己却是"又累又饿",充分显示了老人崇高的品格;老人对于迷途中发现小屋一段经历的回顾,生动逼真,更显示出小屋的意义,从而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做好事的深刻意义;老人用红头巾插上白羽毛留下向未曾相识的小屋主人道谢致意,又"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以及"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两个"都"字,反映了我们人民的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温暖如春。第24自然段结尾处,通过老猎人之口,点出了"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的哈尼小姑娘梨花。
(三)指名朗读。要求将第24自然段、第4自然段和第26自然段连在一起读,引导学生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一)简述:这一段写我们和瑶族老人在修葺小屋时遇到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从小姑娘口中引出了解放军同志为方便过路人避风雨而盖房子,以及梨花姑娘经常来照料小屋的事。
(二)提问:我们没有立即赶路,老人也没有离开,一起动作手修葺小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这是人们为梨花姑娘的精神所感动,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后必然出现的生动景象。连锁反应,大家都来学雷锋,人人都在做好事,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人们美好心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反映。
(三)提问:梨花的妹妹讲述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屋的事以及梨花坚持照料小屋的事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一讲述的穿插,既交待了小屋的来龙去脉,又介绍了作品未出场的主人公,揭示了主人公梨花姑娘美好的心灵,赋予了梨花姑娘思想性格以时代色彩和典型意义。
(四)提问:第36节未句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多处描绘梨树林的美好景色,以花喻人,寓人于花,层层烘托,处处侧写,主人公未出场,形象却十鲜明。结尾处陆游诗句的引用,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更好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主人公哈尼族小姑娘梨花与草屋边上挂满枝头的梨花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梨花"成了表现心灵美的雷锋精神的象征。"驿路梨花处处开",在这儿正是神州人人学雷锋的同义语,归结全文,更进一步深化了"梨花"这一形象意义,深化了主题的意义。
四、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议论,回答后明确:本文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五、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一)讲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多处描写洁白的梨花?山野中开满枝头的梨花象征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
的哈尼小姑娘梨花。梨花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分析本文侧面描写的运用。
先设问,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为什么?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可再次指名朗读有关句子及片断);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指名学生择要简析);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
六、布置作文: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要求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下面一段文字。
梨花来到了梨树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树丛中,随着一阵悦耳的歌声,哈尼小姑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 附 板书设计:
直写其他人物以人衬人烘托主要人物
【篇七】彭荆风的主要作品YILULIHUA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14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相关内容。再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2.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
45课时)
教学要点:1. 作者简介,字词检查
2. 课文听读,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趣味导入,作者简介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出示:梨花图片。
彭荆风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彭荆风,随军进驻云南。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写的反映苦聪人翻身解放的长篇小说《鹿街草》。
二、预习测评
1、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驿(yì)路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mi) 简陋(lu) 撵(niǎn)走 肩扛(káng) 悠(yōu)闲 麂(jǐ)子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晶莹(jīng yíng) 折损(zh sǔn) 香气四溢(yì) 2、释词或写词。 (1)〔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2)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3)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4)香气四溢: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 3、小知识:助词(二)
动态组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
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 (1)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 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 (3)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组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 (1)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 (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 三、课文听读
彭荆风《驿路梨花》mp3音频朗读 《驿路梨花》演读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梨花” 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
46课时)
教学要点:1. 理情节: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2. 析人物:茅屋的小主人是谁?人物描写角度。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 “梨花” 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理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顺序 (1)阅读方法:做到“两动”,“四不”。“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概括故事情节。
(2)整体理解课文。 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 (4)本文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这样一来,就使文字节省而容量较大。
2、情节特色: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3、事情的原委: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我” 、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文章结构安排的好处: (1)省文字,容量较大; (2)悬念层叠,波澜起伏。
(二)析人物
1、文中出现哪些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3、茅屋的小主人是谁?
茅屋的小主人是谁?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 、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