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植树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篇一】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杨晓林)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让•乔诺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种树的牧羊人》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

神话原型批评派认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是人的潜意识产生的结果。作为反应一个民族普遍经验和心理特征的神话和宗教仪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心理积淀物或一种心理气质,保存在这个民族潜意识中,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只有把文学创作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气质的原型联系起来,才能揭示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内因。将神话原型批评观点用到电影分析中来,本片中植树的牧羊人的角色原型无疑就是耶稣基督,而本片的故事原型就是基督救世。

西方文明源头为“二希文明”,即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而从对西方人思想影响的深远来看,希伯来文化尤甚。在记载希伯来文化的《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其圣迹以另外一种方式变形后在牧羊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在影片开始,“我”所走过的荒原、沙漠和废弃的村庄原本是古罗马时期流淌着淙淙泉水,有人垂钓的河流和森林,但现在荒芜萧条,只有狂风呼啸肆虐。毫无疑问,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人类自己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和砍伐所致,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就开始反噬人类,惩罚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村庄的居民怨恨不断加深,不断争吵,不断狂吹的风,扰乱者人们的神经,使自杀和精神错乱的事情不断增加,自私吝啬的念头将这条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影片开始所表现的荒凉和悲惨景象可以说是犹如圣经中的人类犯了罪,悖逆上帝而受惩,因此堕入罪恶的深重灾难中。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1])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记载在约翰福音(3)“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1)“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耶稣为何说自己是好牧人?好牧人这里是个比喻,羊意味着信靠主的人,也就是基督徒,乃至包括全人类,因为耶稣爱世人,如同牧人爱自己的羊群,耶稣为了拯救全人类,担当世人的罪,以无罪之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羊”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直到如今仍然坐在全能上帝的右边,为世人祈祷,看护地上属于他的子民。凡属主的“羊”(基督徒),主都保守到底,至于不信的人,主也在爱着他们,一直在等待世人的悔改。

【篇二】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植树的牧羊人

2016年新人教版语文教读课文

14、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3、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4、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5、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水也不漏。风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上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6、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7、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8、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在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9、我假装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10、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的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11、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

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尔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的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12、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13、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14、牧羊人还活着,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5、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的说不出话,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16、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7、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8、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20、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21、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4、《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班级:1602班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人:陈成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激发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讨论得出牧羊人的品质和象征意义。

2、关于本文主旨,能够自主地、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整体回顾

1、第一课时已经疏通了本课生字词。

2、第一课时课文已经初读了两遍。

3、第一课时已经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了大意。

(第1 -12自然段):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13-17自然段):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18-21自然段):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二、深入理解

1、精读课文,限时默读1-12自然段,要求:

找出描写初遇高原环境的句子。

牧羊人的居住空间如何?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2、精读课文,限时默读13-17自然段,要求:

找出再遇时高原环境的句子。

牧羊人的生活状况如何?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

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

3、精读课文,限时默读18-21自然段,要求:

找出最后遇到时高原环境的句子。

牧羊人的情况怎么样?

那年,他已经87岁了。

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4、分步归纳出三次遇见牧羊人的情况,完成练习表格:

分析表格:

1、文中“1910年”,“1913年”,“1945年” ,牧羊人共种了35年的树木。

2、正因为布非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3、这大片荒原与后面呈现出来美丽幸福的乐园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1914年和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三、讨论探究

讨论:

牧羊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毅力顽强。)

人类的生存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

(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家园。)

探究:

你还想知道牧羊人的哪些信息?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来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故事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给人深刻的启示。

四、课后延伸

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教师引导,播放公益广告《沙漠绿洲·中国梦》

师生共同概括课文主旨:

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例如守卫边疆的战士、勤恳的铁路工人、奔赴在灾难之地的消防员和武警、救人于危难之间的医生护士、伏案工作默默陪伴着我们的老师等等,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未来的的希望和幸福,同样也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我们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二、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和谐相处 坚持努力

三、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各位老师,您宝贵的教学建议将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非常感谢!(下课后请交给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陈成

评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14《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杨晓林)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2.你学了本文后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布置作业: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趣味教学资料

让·乔诺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种树的牧羊人》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

神话原型批评派认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是人的潜意识产生的结果。作为反应一个民族普遍经验和心理特征的神话和宗教仪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心理积淀物或一种心理气质,保存在这个民族潜意识中,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只有把文学创作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气质的原型联系起来,才能揭示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内因。将神话原型批评观点用到电影分析中来,本片中植树的牧羊人的角色原型无疑就是耶稣基督,而本片的故事原型就是基督救世。

西方文明源头为“二希文明”,即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而从对西方人思想影响的深远来看,希伯来文化尤甚。在记载希伯来文化的《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其圣迹以另外一种方式变形后在牧羊人身上得到了体现。

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在影片开始,“我”所走过的荒原、沙漠和废弃的村庄原本是古罗马时期流淌着淙淙泉水,有人垂钓的河流和森林,但现在荒芜萧条,只有狂风呼啸肆虐。毫无疑问,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人类自己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和砍伐所致,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就开始反噬人类,惩罚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村庄的居民怨恨不断加深,不断争吵,不断狂吹的风,扰乱者人们的神经,使自杀和精神错乱的事情不断增加,自私吝啬的念头将这条村子推向了灭亡的道路。影片开始所表现的荒凉和悲惨景象可以说是犹如圣经中的人类犯了罪,悖逆上帝而受惩,因此堕入罪恶的深重灾难中。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1])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记载在约翰福音(3)“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1)“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耶稣为何说自己是好牧人?好牧人这里是个比喻,羊意味着信靠主的人,也就是基督徒,乃至包括全人类,因为耶稣爱世人,如同牧人爱自己的羊群,耶稣为了拯救全人类,担当世人的罪,以无罪之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羊”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直到如今仍然坐在全能上帝的右边,为世人祈祷,看护地上属于他的子民。凡属主的“羊”(基督徒),主都保守到底,至于不信的人,主也在爱着他们,一直在等待世人的悔改。

【篇四】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荧屏乐声公开课教案(详细)

《荧屏乐声》教案

教材分析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多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十分著名。 歌曲《雪绒花》是一首优美的三拍子歌曲。乐曲为一段体,旋律优美抒情,表达了歌唱家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雪绒花》的学唱,培养学生用优美声音演唱歌曲的能力;

2、通过学唱《雪绒花》,对电影歌曲产生兴趣,,并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3、通过学唱《雪绒花》,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唱好电影歌曲《雪绒花》,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2、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

(二)、导入新课:

1、猜一猜,想一想。

回忆以前学过的歌曲,利用抢答歌曲名字导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雪绒花》这首歌曲,提问《雪绒花》是选自哪一部电影作品。

2、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对照画面加以欣赏,从中体会音乐贯穿主题,发展情节,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善良,会弹吉它,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她教上校家七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学会了许多歌曲,通过歌唱,她还和孩子们结成了好朋友。其中《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最为人们所唱。(播放片断1、2)

(三)、学唱歌曲《雪绒花》

1、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歌曲流传广泛,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要学唱其中的一首歌曲《雪绒花》。教师作范唱,学生跟唱。

2、通过学唱《雪绒花》,培养学生用优美声音演唱歌曲的能力;

3、对比欣赏影片中的《雪绒花》,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她。上校很感动,他也边弹吉它边演唱了一首歌,就是这首《雪绒花》从上校的眼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

(播放片断3)

后来,玛丽亚成了七个孩子的妈妈。不久,德国纳粹分子占领了萨尔斯堡。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当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

(讲解完后播放片断4)

歌曲《雪绒花》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4、有了大家情感上的投入,很多同学已经能跟着唱了。那就让我们用最和谐、最抒情的歌声、完整地来唱一遍这首歌。(学生跟伴奏唱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指挥,激发学生情感的表现强度。)

(四)、创作与表演

对电影《音乐之声》片段的再创作及表演,请同学们根据《音乐之声》中的片段《孤独的牧羊人》进行模仿表演。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和《孤独的牧羊人》已经成为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还进行了创作表演。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指数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植树牧羊人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