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动听

节日作文 zuowen 2浏览

【 – 节日作文】

第一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作为一名师范生,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成为了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个星期老师给我们观看的《生命因你而动听》给了我们答案。

霍兰先生是年近三十岁才进学校当一名音乐教师的。教师这个职业一开始对他来说只是人生的中转站。他想做的是在教师这个职业业余能够进行自己的一些音乐创作,四年之后再继续进行全身心的创作。他最终的梦想是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自己的小家庭能够发家致富。可是教师这个行业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轻松,一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并不受别人的尊敬,呆板、无趣,不为学生着想,只是一味的传递知识而已,学生们在他的课上昏昏欲睡,连校长也认为他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和他聊到当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引方向。他也渐渐的明白音乐对于人身心发展是多么重要。很遗憾,霍兰先生的儿子竟然是失聪百分之九十的儿童,他在日夜为自己学生颠簸的时候总是忽略了这个他唯一的儿子。他认为他的儿子是不懂音乐的,把学生管理的教育的井井有条,却把最需要爱的儿子忽略了。直至后来一位音乐家的逝世才让他明白儿子的世界也是有音乐的。霍兰先生为儿子柯尔献唱了一首歌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歉意,对他的爱。这是让我感动的亲情。

霍兰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连他自己都难以估量吧。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慢慢的他懂得怎样和同学们更加贴近。讲摇滚,谈音乐,

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真正做到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甚至指引学生方向。他单独给吹单簧管总是走调的朗小姐辅导,给她信心,让她想象她最喜欢的晚霞,缓解紧张自卑,放松心情,最终她吹出了美妙的音乐。为了让路易斯的体育天赋不被泯灭,获得足够学分,霍兰先生教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路易斯打鼓。霍兰先生不厌其烦的辅导、陪练,最终路易斯得到了学分,最后参战为国捐躯。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是的骄傲的高材生,霍兰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来让他真正认识自己,最终使学生成材。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也许也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可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这个职业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在教师生涯中我们又该怎么度过,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霍兰的三十年教育生涯会或多或少的映射出许多教师的生命历程。霍兰先生并不是什么名师,只是千千万万个教师中的一个,他很平凡,却很伟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像霍兰先生一样的人。影片中在不同时期不断闪现的当时的重大事件,作为时间线索做出了对比性的隐喻。时代浪潮风起云涌,大人物叱咤风云,而小人物,像霍兰先生一样的小人物依然按着自己的普通人的步调度着岁月。在最后霍兰先生被辞退了,因为以资金为借口的财团们认为,相比音乐,数理化等科目对人类的发展更有用,对儿童的培养更有益。当霍兰先生在怀疑自己三十年来的教学生涯是不是真的有意义,自己的存在是不是真的有意义的时候,那些

他曾经的学生却给他最真实的答案。

影片在讲述着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生命的价值,教育的意义。我们生命的多少次感动,多少次对价值的理解有多少次是因为老师的作用而变得那么有意义。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因材施教、孜孜不倦、用耐心、细心、慧心、爱心让每一朵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呵护下更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想着作为一名教师,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怎么度过才真正的成功,我想是让每一位学生成功吧。

第二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闭上眼睛,吹出晚霞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看此片时,一段教师体罚学生的视频正被炒得沸沸扬扬,虽然体罚学生的老师已经被处理,但这个话题却屡屡被人提及,各种声音都有:有说老师恶毒的,要人肉搜索的;有愤怒地要求大家都转,“转死她”的;也有讳莫如深的,要大家都别议论的,颇有一点“莫谈国事”的神秘;更有甚者,说什么“网上的东西不能轻易相信。”——这都众目昭昭了,还要掩耳盗铃,真是可悲。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好学的,听话的,聪明的;厌学的,捣乱的,愚笨的。面对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不太喜欢的学生,我们又想改变他,把他变成大家认可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做?

许多的教育家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用爱心感化学生,用耐心教育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教育家唯一没有说到的方法就是体罚,但是体罚在我们的校园里却是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难道体罚真的是教育必须的手段之一吗?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让我们来看看霍兰德先生是怎么教他的学生的。

凌,喜欢演奏却没有天分,吹单簧管就像个肺痨患者一样四下走风变音。霍兰德拿走了凌的乐谱,告诉凌说,曲子都在心里,不需要再看了。当凌依然曲不成调时,他问凌:“你最喜欢自己脸上的哪一部分?”凌回答是头发,因为父亲说她的头发像日落时的晚霞。于是,霍兰德先生在凌耳边低语:“那么闭上眼睛,吹出晚霞吧!”这一次,凌真的做到了。霍兰德还告诉凌什么叫做坚持,最终原来自以为很笨的凌成为某一个州的州长。

黑人路易斯,因为特殊原因转到霍兰德先生的门下学习音乐,他缺乏音乐细胞,没有节奏感。霍兰德先生又是踏脚,又是拍手,并且经常扭动身体跳着舞蹈培养路易斯的节奏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使路易斯成为一名出色的鼓手,并且在二战中成为一名英雄,成为人们尊重的人。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面对聪明却颇为自负的白人学生史特拿,霍兰德带他参加了路易斯的葬礼,让史特拿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当才华横溢的卡露娜打算听从父母之命,继承父母的小餐馆之时,是霍兰德告诉她去纽约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雅各布校长说得好:“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引方向。”霍兰德正是这样做的。他用音乐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也正因为如此,在霍兰德退休的欢送会上,凌说:

“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我们是你的交响乐!”

“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

“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

“闭上眼睛,吹出晚霞。”那是多么美丽的画面——是晚霞绚烂的美,是学生重拾信心的美,是老师用爱心重塑生命的美。校园里不正是应该有这样的画面吗?

老师举起手,把耳光扇向学生的脸,这是与我们的教育多么不协调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不美,不帅。有人认为体罚学生是对学生的负责。这是用所谓的责任心来掩盖我们的丑恶,掩盖自己的无能。你有责任心就可以任意责罚学生吗?谁

给你的权利?

我承认,我们的教育水平也许不高,对那些“棘手”的捣蛋学生我们可能会束手无策,黔驴技穷,但这绝对不是我们打人的理由。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两个月,两个月不行,两年""。只要我们是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智慧。

霍兰德也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开始当教师的时候,他只是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的课堂沉闷,枯燥无味,令人昏昏欲睡,他教的音乐成绩也差得可以。但随着时日增长,在雅各布校长的帮助下,他的教学生涯渐入佳境。他爱上了教育,恋上了教师这一行当。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霍兰德由一个教育的门外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教育做得风生水起,我们也可以。所以,不要着急,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后来又有人发微信,说那个被打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病逝,家里生活困难。可怜的孩子,和许多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是在多么艰难地生存着。老师的耳光下去,摧毁的是孩子的什么,我们想过吗?

我又想起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她不善言谈,即使跟别人说话也经常低着头,不敢与别人直视。和家长交流之后才知道,原来孩子在上小学时,一个老师的责罚吓坏了孩子,于是孩子去学校不敢进教室,经常钻到乒乓球案下面。后来家长让孩子转了学,但是虽然经过多方治疗,孩子却始终自卑,胆怯。

三毛学生时代被老师画过熊猫眼,这成了她一生的心理阴影。三毛后来自杀,和她学生时代的遭遇也不无关系。

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总是恨之深,责之切,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尊重。即使他是学生,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都有自尊,不容他人忽视。所以,教育学生,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儿,尤其是当我们动用非常手段时,动动脑子想想:我这样做是否合适。假如那是我的孩子,我会这么办吗?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老师们的反应就不一样。有许多老师的孩子在学校里也被责罚,当孩子的老师做得过分时,我们自己也会怒发冲冠,有些甚至要找到孩子的老师去理论一番。我们自己的孩子金贵,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啊!

我们还可以想象,假如霍兰德先生也用侮辱的语言对待像凌和路易斯那样的“笨”学生,会有凌和路易斯后来的成就吗?假如霍兰德先生也用体罚对待像史特拿那样顽劣的学生,他的教育会成功吗?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而当我们对已然发生的事实讳莫如深时,想想看,我们是否还在以为校园里的体罚理所应当。体罚虽然明令禁止,但却成为校园的潜规则。出了问题,不去积极地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是一味地逃避,我们的教育理念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智慧如何提升?我们不能整天口吐莲花,但背地里却饮酒吃肉,那不是假如来吗?

“闭上眼睛,吹出晚霞。”是善心的种子才能培育出的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短平快不应该是教育的节奏,疾风骤雨、雷霆震怒更不应该是教育的态度。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年轻而又稚嫩的生命,我们首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有能力,如何强大,那样他们才会有能力面对一切。而不是他们还为成长,就被我们扼杀在摇篮中。

“闭上眼睛,吹出晚霞。”是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试试看,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大家一起闭上眼睛,吹出校园里最美的晚霞。

第三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姓名 祖诚慧玲 学号 1141100047 班级 师范班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人类学、遗传学等多学科有关理论和学术成果,研究音乐艺术活动或与音乐艺术活动相关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特征的学科。音乐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奇妙的心理现象,包括音箱感知、音乐感、音乐注意、音乐记忆、音乐思维、音乐想象、音乐情感、音乐才能、音乐兴趣爱好等等。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进入更高的知识世界的唯一的、非物质的方法。”说明了音乐心理学在教育中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乐记》中写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简要的阐明了音乐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而音乐心理学大概也由此而来。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对于教育来讲固然重要,那么音乐心理学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上大学之前我对音乐心理学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和了解,甚至在上了大学之后也一度不能说出音乐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在具体学习了这门学科之后我才逐渐了解他的具体内容。而且音乐心理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经常在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出现。比如在听中小学音乐课的时候,音乐老师经常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场景,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记得一次去小学听课,音乐老师先模仿大自然的风声,成功的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寓情于景,一步步渲染衬托,最终引出课堂学习内容。这样做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还有小时候学乐器时,在每学一首新的乐曲之前,我的老师总是要先给我讲一遍这首乐曲的内涵,具体到他描述的是什么,每一乐句分别是什么样的场景,而在老师讲述完这些之后,自己再演奏乐曲时便能想象着旋律背后所表达的场景和意境,也更容易融入自己的感情,演奏的更加动听。现在看来,这些也都是老师运用了音乐心理学方面的原理来对我们进行教学的结果。

在本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音乐与大脑的关系,现在的胎教其实也是音乐心理学的产物。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系统在胎儿的大脑-心智发展初期便已形成。胎儿发育至第五个月,听觉器官就开始具备对声音刺激的反应。但胎儿在母体内虽然已能感受音乐的刺激,却不具备音乐意识,只有在日后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随着个体音乐活动时间的增加,大脑的相关技能不断完善,从而逐步形成人不同音乐个性特征的音乐心理过程和音乐意识特征。也就是说,音乐心里不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技能,而是需要不断学习接受而逐步具备的特殊心理现象。

还有关于莫扎特效应。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唐·坎贝尔出版了一本书《打造小小莫扎特/儿童莫扎特效应》。他发现人的语言障碍与听力受损有密切的关系;发现不同频率和节奏的声音对病人状态有较大差别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把莫扎特效应运用到教育中,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成长中的儿童。在学习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后,我觉得假如我现在是一名教育者,我就会注重对儿童的音乐培养,从胎儿阶段就让人接触莫扎特的音乐。

所以,音乐心理学在我们现在的教学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科目,除

了以上我所提到的内容以外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内容,比如:关于音乐音响心里的研究、关于音乐创作心理的研究、关于音乐表演心里的研究、关于音乐能力的研究和关于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学习、创作与演奏音乐。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同时也将其努力应用到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之去。

第四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电影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霍兰先生的大半生教师生涯,一个原本想要成为作曲家的音乐人如何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 教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应该剥去所有被刻意美化过得标签和意义,回归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一个真实、脆弱的灵魂对另一个真是脆弱灵魂的触碰。无需他牺牲家庭、牺牲自我,教育应该在双方都能够真实自由地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在我看来,老师,与这世上许许多多平凡琐碎的工作并无不同,无需赋予其太多高贵的意义。电影中霍兰的教师身份在不断地强化,而最初的音乐人、作曲家的身份却在弱化,我只是想,霍兰如果只是一个老师,他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为他而来吗?一个老师,首先是人,他的人格魅力才是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电影结尾处那一场盛大的演奏会,与我们现实中的反差很大,

()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谢幕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沉默坚定的背影。他们没有这样隆重的谢幕,而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落幕。寂寞是哲人世界的常态,也是知识人的本分,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界是属于权势精英的。而真正的“英雄”,从来无需这种梦想,他们只想进一步,再进一步,不求生命是否有那种极致的壮丽,只知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欢喜。

第五篇、生命因你而动听 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

—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生命因为音乐而更加绚烂,生命也因为遇见一位好老师而与众不同。

秋日的上午,尽管些许凄冷,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却让我的心里洋溢着温情与感动。父子亲情,师生之情,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日益麻木的心灵。而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却在这短短的瞬间,被如阳光般温暖的影所洗涤殆尽,留给我的是无限的回味,无尽的反思。

一、师生篇

影片演绎的是贺伦老师大半辈子的生活,而这也是千千万万教师真实生活的写照。尽管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奉献着。或许有很多人也像贺伦老师一样,当初也许是被生活所迫,亦或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而进入教师行业,将其作为一个过渡的跳板。但是我坚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一定会让每一位教师无私的付出自己的所有。回想起自己担任英教1101班副班主任的时候,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我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对于他们,我毫无保留,我希望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他们军训,我陪同着,只是希望在他们劳累无助的时候,至少还有我的陪伴。他们迷茫,我开导着,只是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自己

奋斗的方向,好好利用这大学四年的时光。而我的同学们会不解,会质疑,问我为什么要为了他们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或许他们以后根本不会记得还有我这么位学姐副班主任的存在。可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当我申请成为他们副班主任的那一刻起,我就笃定要倾尽所有,让他们少走弯路,少些迷茫,把我的遗憾与庆幸统统告诉他们,只是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

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的班主任,他们为了我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陪着我们上早自习,陪着我们上晚自习。当时我也会不解,会疑惑。难道老师没有自己的家庭?难道老师不累吗?老师为什么要如此付出?学生走了一届,还会再来一届,走马观花似的换着,哪会有那么多的感情?不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因为没事做,而是因为其他的事情都没有他们的学生来的重要。学生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学生过得不好,他们会比谁都难过。一旦看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敬仰,老师们就不会再觉得教师只是一份普通的养家糊口的职业,老师们就不会再觉得站在讲台上只是拥有了俯视一切的优势,而是会感到肩上的责任,会感到来自良心的驱使,让每一位教师倾尽所有,善待每一位学生。或许有些老师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会觉得大部分人生都在虚度。每天在小小的生活圈里奔波,见者同样的面孔,重复着同样的教学,既没有发迹,也没有成名。但是他们错

了,环顾每一位老师的周围,许多人都是因为受到了他的教育而都成了更好的人,而那些人都的勋功章里都有老师的一半,那些人的成功是老师最大的荣誉。

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拥有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是必备的条件,但却也是远远不够的。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各布校长所说的一句话:“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似乎与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类似。一开始的时候贺伦老师因为生活而无奈的当起了音乐教师,他的课堂死板,无趣。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可是学生对那些离他们自己生活很远的说教根本没有兴趣,所以这样的学习往往都是不成功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老师所教,只是一个表面的灌输。而学生头脑中真正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构建起来的。所以教师必须让知识生动有趣,让学生投入到知识的获取与加工中去,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所学变成所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好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这一重要的步骤会不断的改善教学,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所以,当贺伦老师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后,他做了积极的改变,打破沉闷的音乐欣赏与知识问答,给学生讲摇滚乐,联系流行歌曲向年轻人说明流行和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在街头游行的时候带领军乐队大弹

摇滚乐。贺伦先生教会人们用心去领悟音乐,用心去聆听音乐。当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时,当昏昏欲睡的学生热烈的回应他时,他也找到了课堂的乐趣,为生活增添点了快乐。不仅如此,贺伦老师还注重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影片中,一个名叫凌的女孩总是学不会吹黑管。遇到这样的情况,若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可能她会最终放弃这项兴趣。但是贺伦老师让她“闭上眼睛,吹出晚霞吧”,并告诉她什么叫做坚持,最终凌最后成为了州长。贺伦老师也用自己额外的付出,极大的耐心教会了好学但稍显愚钝的路易斯学会打鼓,而这个孩子最终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也让聪明但自负的史特拿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另外一个例子,撇开贺伦老师与卡露娜微妙的感情而言,他对卡露娜的帮助是无限的。贺伦老师指导卡露娜跟着自己的心走,去寻找真正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因为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即使以后的奋斗道路上,再苦再累,也会因为喜欢而坚持下去。这些可能只是贺伦老师教学生涯中的几个代表而已,他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让她们的生命交响曲越来越动听,从此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这部影片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师形象,把师生情谊与家庭亲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冲突而使彼此联系更加紧密。

二、亲情篇

贺伦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子的丈夫。孩子出生了,他充满期待,希望培养出写一个贝多芬。可是造化弄人,执着于音乐,对儿子充满期待的贺伦老师,他的儿子偏偏儿子丧失了九成听力,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偏偏是他的儿子,此生都无法感受音乐的魅力。每当看到儿子时,贺伦的心中都有很多无奈和酸楚。看到这儿,我的心中也无法平静。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即使家中出了如此重大的事故,老师任然要投入教学中去。贺伦老师从不让儿子接触音乐,也很少和他沟通,在他看来这是对儿子的一种保护。因为对工作的投入,贺伦忽视了儿子,他很少关心孩子的爱好,感受。他总是对孩子说“迟一些再说”。可儿子高赞却一直关心着父亲,在一次冲突的一个“混蛋”骂醒了贺伦。贺伦才真正的觉悟,自己的孩子也是乐章中的一部分,即使他什么也听不见。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就我而言,老师的生活中,学生与家庭似乎是永恒的话题。为了尽到责任, 老师像陀螺一般的旋转着。可是老师们不是陀螺,他们也会疲惫,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找不到平衡点,如果给学生的多了一些,那么留给家人的势必就会少了;给家人的多了些,就会觉得对学生

第六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2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唐庄乡初级中学

任雪锋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一部同样讲述师生故事的影片,一个同样以音乐来呼唤心灵的故事,一份投注长达三十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主人公贺伦先生(音乐教师)动人的生命乐章。三十年的教学,让他桃李满天下,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爱与尊敬;三十年的摸索与努力,让他笃定“教师”是自己“唯一想做的职业”。影片中的贺伦先生,让我感动、敬佩连连,也让我思索不断。

一、教师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职业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贺伦曾天真地以为教师是个闲职,所以才决定用四年的时间扩充财源,同时利用“余暇”作曲,只为完成自己的乐队梦想。当教师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是达成梦想的跳板,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妥协。这时候的他对于教书,不过是应付而已,正如后来海伦雅名校长批评的那样,学校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放学铃声响起后比贺伦更快冲向停车场的。如此心态,上课时学生“睁眼睡”、班级测试一团糟也是必然。

经校长批评后,原本就不喜欢教书的贺伦正打算放弃,可妻子怀孕了。生活告诉贺伦,要保住这个铁饭碗,因为还要靠它来赚奶粉钱。于是,他开始反思,开始摸索,开始把心思放到音乐教育事业上。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还是课外给薄弱学生的辅导,他都亲力亲为,为学生的进步而不遗余力。他沉浸其中,发现时间完全被教书所占据了。他甚至无法陪同自己的儿子参加科技展,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亲的他缺席了。这时的他已经明白,教师是没有“余暇”的,因为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在校长退休时,她称赞贺伦是在全校所有的教师中她最喜爱的一个。贺伦的付出赢得了她的肯定。

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一个学习的规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他必定就会深入研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贺伦的第一堂课枯燥乏味,开头便抛出了“音乐是什么”这个空泛、抽象的问题,换来的只是学生的静寂,冷场。见此状,贺伦叫学生们翻开教科书,将“音乐”的概念读一读。这样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兴趣索然,不断犯困。之后的五个月课堂,贺伦饱受死一般静寂的煎熬,学生也是神游他方,只等待下课铃声这一解放标志的响起。贺伦开始几个月的教学,以全班测试全军覆没而告终,因为他的课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反思后的贺伦重整旗鼓,以学生的兴趣——摇摆乐作为切入点,将具体的音乐知识融入到弹奏的曲目中,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此一来,摆脱了先前的抽象和无趣,课堂上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热闹极了。这是贺伦教学以来

第一次感到喜悦。虽然对学校来说,“摇摆乐乃魔鬼之物”,它会扰乱学校秩序。但贺伦认为,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值得一试。实践证明,贺伦成功了。教学贝多芬的音乐时,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贺伦饱含深情地讲述贝多芬失聪后执着地进行音乐创作的故事,既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又极大地感染了学生。这些都让纸上僵死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魅力,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很有成效。

三、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不同的个体“更上一层楼”,这是教育智慧之所在。

在贺伦的学生中,有位一头金发的凌小姐,苦练三年单簧管但仍无法很好地吹奏。三年的艰辛坚持还是这样的不着调,自卑笼罩着她的心头,濒临放弃,但贺伦阻止了她。他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指导她,并且发现凌小姐对乐谱已非常熟悉,只是缺乏自信。于是问她,照镜子的时候最喜欢看哪部分?答案是那一头金发,那是她的自信所在(她爸爸曾说她的金发就像美丽的晚霞)。贺伦便移开她的乐谱,请她闭上眼睛,想象着吹奏出夕阳的感觉。试了几次之后,凌小姐终于成功了。这是她人生路上重要的转折点,在贺伦的帮助下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也为她后来成为州长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

史特拿是个与凌小姐不同的非常聪明的男生,他聪明得很是自负,自以为已通晓音乐知识,于是学习态度傲慢。贺伦便在某个星期六,叫他来研究课题。原来,贺伦带史特拿去了坟场参加一个葬礼,过世的正是贺伦曾经的一个学生——路易华斯。路易华斯原本是学摔角的,由于一些原因转至音乐专业。对于一个音乐知识完全空白的“门外汉”来说,顺利毕业是非常困难的。但好学、努力的路易华斯在贺伦手把手的教导之下,终于找到了打鼓的节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这样的真人真事,史特拿便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不需要更多的言语,便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

一个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一个真正关心学生成长并给他们指引方向的人,贺伦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奏出了一曲曲动听之歌。

第七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观《生命因你而动听》有感

12级科学与技术2班 覃志兰

在课堂上,看了一部关于教育问题的美国大片《生命因你而动听》。当时看到的是大概的一个意思,只是感叹影片中主人公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和家庭问题的最后好转并没有更深的感想。当我再一次完整的看完时,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一会音乐人霍兰为了能养家糊口一方面有经济的来源,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有属于自己的交响乐。最后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在学校里当一名音乐鉴赏课的老师,在他看来老师只是一种应付学校赚钱养家的简单职业,他不希望花太多的时间在学校的教育事务中去,下课迫不及待的离校。渐渐的他为学生补习,他希望可以教会他们学业。从开始的应付了事,到到后来的全心全意的教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还对教育事业的难舍难分。从总片电影看,让我感动万分,教育者的开始似乎就是这样的迷茫,到最后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教育事业者的兢兢业业,鞠躬精粹,诠释了教育的伟大。我们应该像他学习。

首先,霍兰放弃了自己的创作的梦想去当一名音乐老师。从权宜之计的赚钱到后面的30年的教学,终老一身的付出。如他自己的话说,当一种事情发生,在重复发一遍又一遍的时候,就无法去停留,因为我们在他们的身上付出了爱。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室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引方向。也就会有女校长的一番话了。他有放弃的打算,妻子的怀孕告诉他要做一点的努力。他开始沉浸其中,发现教师已没有时间去给他创作。儿子的成长,他没有学会手语,没有去关爱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是失职的。他的教育付出在女校长退休从送的礼物中和她的话,“称赞霍兰是在全校所有的教师中她最喜爱的一个”中看出,付出在她眼里是肯定的。我想说的是,老师是一份需要多一些全身心投入的职业,因为它是爱的职业,同样也是教育他们去爱的职业。 然后,在教育教学方面上来看。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有自己的一些技巧。霍兰和现在的许多老师一样,开始是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从“音乐是什么?”这个空泛、抽象提问按部就班再照本宣科,不管效果好不好,不管学生迷糊还是昏睡,成绩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在测试中全军覆没。在我们看来当今的教育也是一味的如此,尽管都在大张旗鼓的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但是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改头换面的,就又叫硬式教育了。霍兰就就地取材的,将古典音乐与流行的摇滚结合在一起。慢慢的把流行的摇滚音乐到古典音乐的兴趣转变,激发了他们的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我们的教育问题就在这,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做。是不是应该学习怎么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激情。学会怎么样去因材施教,这就是我们教育问题解决典型的例子。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的教育。

其次,霍兰在对学生的辅导精心尽责。在紧张、缺乏自信的葛楚·凌小姐的辅导中,让她将自己的心情放松,感受到了晚霞,其实就是给了她内心最大的鼓励,找回信心,也就吹出了晚霞了。而同样,一无是处的黑人路易斯,在霍兰的不抛弃,不放弃下,坚持不懈的辅导让他学会了打鼓,拿到了学分完成了学业。有音乐天赋的女学生摩根,在霍兰培养摩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之时,为摩根追求自己喜爱的理想指引了方向,也成就霍兰创作的灵感。另一位自以为有才学骄傲的学生,霍兰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更加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

的葬礼上,让他明白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路易斯能学好的东西,他却未必可以做到,来告诫他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几个举例的学生放映了教师对学生不仅是指引方向的明灯,而且是对学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者。也放映了当今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放弃,应付。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我们对学生就要多一度的热爱。

最后,利用灯光的明暗程度来表现音乐,结合手语演唱音乐给自己先天失聪的儿子高赞听,作为补偿,都是出于他为人师,为人父对学生,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心,也是霍兰之所以可以获得那么多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的重要原因。在最后的“Good bye Mr.hollan”音乐会中,结束了霍兰的30年教育生涯。宽大的音乐厅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州长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动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霍兰走向了指挥台,奏响生命的乐章,激昂的乐曲在展厅回荡,感动在心底荡。此时他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聋哑音乐教师,我似乎看到了教育需要音乐,也需要后人的传承。

《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电影主要的出发点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的展现。它更多的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教师的一生将怎样度过?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在霍兰的三十年教育生涯中会或多或少的看到教师的生命历程。看到教师是怎样由一个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并以此为生命快乐源泉的过程。霍兰不是一个大人物,不是一个名师。他是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平凡的教师的缩影。影片中那些不断闪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画面,曾经令我很困惑它再现的目的。看了两遍之后,才恍然顿悟,那不仅是个时间线索,还是个对比性的隐喻:时代浪潮风起云涌,大人物叱咤风云,而小人物,霍兰一样的小人物依然按着自己的普通人的步调度着岁月。影片似乎意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身为小人物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教师,价值的体现在于更要懂得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因材施教、孜孜不倦、用耐心、细心、慧心、爱心让每一朵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呵护下更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忙忙碌碌日常教育教学中几十年,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与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在我看来,教师是有教育能力的,有先进教育思维的,有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多一度热爱的,就是这一度爱让我们知道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指引方向传授道德。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师。我相信当今的教育问题下,需要我们多一度的爱,需要我们对教育的传承。

第八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电影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霍兰先生的大半生教师生涯,一个原本想要成为作曲家的音乐人如何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

教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应该剥去所有被刻意美化过得标签和意义,回归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一个真实、脆弱的灵魂对另一个真是脆弱灵魂的触碰。无需他牺牲家庭、牺牲自我,教育应该在双方都能够真实自由地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在我看来,老师,与这世上许许多多平凡琐碎的工作并无不同,无需赋予其太多高贵的意义。电影中霍兰的教师身份在不断地强化,而最初的音乐人、作曲家的身份却在弱化,我只是想,霍兰如果只是一个老师,他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为他而来吗?一个老师,首先是人,他的人格魅力才是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电影结尾处那一场盛大的演奏会,与我们现实中的反差很大,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谢幕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沉默坚定的背影。他们没有这样隆重的谢幕,而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落幕。寂寞是哲人世界的常态,也是知识人的本分,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界是属于权势精英的。而真正的“英雄”,从来无需这种梦想,他们只想进一步,再进一步,不求生命是否有那种极致的壮丽,只知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欢喜。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动听